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辽与西夏
1.(2025广东惠州期中)辽朝的政治版图从东北越过燕山延伸到中原地区,穿越农牧交错带,对农耕区和游牧区分而治之,职官设置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虽胡人亦汉服”。辽朝这种政治治理模式( )
A.体现了胡汉对立 B.体现了因俗而治
C.造成了民族分裂 D.造成了华尊夷卑
2.(2025山东临沂期中)982年,辽朝因山西北部诸州长年战乱,“民力凋敝,田谷多躏于兵,乃诏复今年租(豁免农业税)”。又敕:“诸州有逃户庄田,许蕃汉人承佃,供给租税。”据此可知 ( )
A.辽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B.契丹人不再从事游牧生产
C.南北面官注重农耕事务
D.宋辽战争对山西破坏严重
3.(2023安徽A10联盟联考)下表内容为西夏流通货币统计情况。这体现出( )
类型 主要代表
西夏发行 汉文货币 元德通宝
西夏文货币 贞观宝钱
北宋货币 祥符元宝
A.西夏的货币体系混乱不堪
B.宋夏和平推动两地的经济发展
C.中原与西夏地区交往密切
D.宋夏贸易中西夏居于优势地位
4.(2025四川成都模拟)汉文活字印刷实物的发现,仅有1965年在浙江温州发现的崇宁年间(1102—1106年)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本一例。但在西夏故地宁夏、甘肃武威和敦煌等地,却发现至少20种同时期的西夏文泥活字和木活字印刷实物。由此可见,西夏( )
A.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B.推崇以佛治国
C.宗教观念较为盛行 D.佛学修养甚高
题组二 金朝入主中原
5.(2025浙江温州期中)《金史·兵志》记载,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由此可见,金(女真)的制度特点是( )
A.军民合一 B.学习汉族典章
C.因俗而治 D.保留原始民主
6.(2025广西桂林调研)金初曾将大批中原汉人迁至东北,汉人迁入使得这里的生产水平大为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加,农具也更为先进。据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大臣所奏,东北地区每岁收税粟20.5万余石,储存的粮食有247.6万余石。这说明金朝的建立( )
A.推动政治中心的北移
B.促进民族交融高潮的出现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促进东北边疆地区的开发
7.(2025安徽阜阳期中)金世宗多次将参与纂修《辽史》的史官召入宫中,“讲论古今及时政利害,或至夜半”。他还提倡实录史学,结合历史经验教训从开边政策、继承先祖传统、信任人臣等方面对继承人进行全面培养。据此可知,金世宗重视史学( )
A.保证了政治稳定运行
B.传承儒家文化的需要
C.基于治国理政的选择
D.颠覆了传统史学观念
8.(2025河南许昌调研)金代辽后,大量金兵裹挟各族人民南下河北,一面镇戍,一面屯田,以支持对宋战争。据学者推断,仅1157年的一次迁移中,就可能有12猛安的女真人迁入华北。至金朝末年,河北地区女真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5。到元初已是“女直(真)生长汉地,同汉人”。这反映了河北地区( )
A.经济重心地位突出 B.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C.文化差异逐渐消除 D.民族交融持续发展
题组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9.(2025广东湛江期中)元代中央行政主要分为四个系统,即管理政务的中书省,管理军事的枢密院,负责监察的御史台,管理宗教和吐蕃事务的宣政院。它们互不统属,“得自选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这一制度建构( )
A.实现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B.旨在提升官员的决策能力
C.意在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D.颠覆唐宋以来的政治模式
10.(2024福建福州八县联考)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 )
A.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因地方权力过大而致分裂割据
11.(2025山西太原期中)元代在辽、金、宋三朝史书的编撰问题上摒弃了以辽、金为“边夷”,以宋为“正统”的观念,确立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原则。此外,元代还编纂了《大元大一统志》,开创了我国方志以一统命名的先例。这反映出元代( )
A.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B.继承了辽金政治遗产
C.注重政治认同塑造
D.为明清修史树立典范
12.(2025广东汕头调研)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 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每站约200户,全国约30万户。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负责供应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饮食。该制度的实施( )
A.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
B.创新了边疆治理的模式
C.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
D.埋下了政治动乱的隐患
题组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13.(创新题·新考法·对“四等人制”的新史学研究)(2023河北衡水调研)有学者指出,元朝并没有就“四等人制”作过明确和系统的规定,“四等人制”只是一个笼统的原则,并非刚性规定。学者还认为将“四等人制”称为“四圈人制”会更恰当一些,但不管是“四等人制”还是“四圈人制”,元朝都没有作出相应规定。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 )
A.实行严格种族政策 B.制度名称较为灵活
C.等级划分弹性较大 D.制度规定杂乱无章
14.(2024江苏淮安期中)元朝漠北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色目人,因从政、驻防、经商等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居,内地汉人因被俘、罪徙等迁往边地的也不在少数。这反映了元朝的统一(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造成了边疆危机 D.加强了中外交流
15.(2024山西太原期中)元朝臣僚常用“天下一家”一词,如“今天下一家,皆大元臣子也”“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今天下一家,朝野清晏”“今天下一家,群贤满朝,固不取才于异代”等。元朝的“天下一家”观念( )
A.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消除了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C.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基础
D.标志着蒙古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辽夏金的统治
1.(2025湖北黄冈模拟)契丹人在从部落联盟体制跃升至君主专制国家的道路上,不得不经常借用外部力量,来突破其传统体制。如治下汉族士人将契丹开国君后及皇太子神化为道教尊神,采用谶纬与道教融合的方式来诠释开国史。上述材料折射出( )
A.契丹社会转型的艰辛
B.汉人对契丹统治的认同
C.道教成为正统和主流
D.政教合一助力社会转型
2.(2025四川成都期中)西夏文字创成后,元昊尊其为国字,在西夏境内推广使用,并委派专人教授,一直延续到西夏灭亡。各类官署文书、买卖文契、文学作品、史书辞典、碑刻印章等皆用西夏文字书写,甚至大量译自汉文的典籍和佛经也用西夏文字出版。这说明西夏文字( )
A.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B.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
C.成为民族交融的纽带
D.提升了民众文化水平
3.(2025江苏徐州期中)1144年,西夏仁宗皇帝下令在境内各县设立学校,大力倡导儒家教育,甚至在宫廷内设立“小学”,专门让宗室贵族中7—15岁的子弟全部入学。1145年,仁宗皇帝亲临太学祭奠孔子,1146年3月,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此举意在( )
A.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B.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C.推动民族交融进程 D.借鉴中原先进制度
4.(2025辽宁大连期中)1153年金朝政府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后,积极开展了整修御河漕运水道的工作。从金世宗开始,政府多次尝试开凿通州(今北京东南)至京城之间的水运道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漕河、金口河和闸河三项工程。金朝重视水运旨在( )
A.保障京师的粮食供应B.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C.顺应经济重心的南移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题组二 元朝的统一与国家治理
5.(2025安徽合肥模拟)元朝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元史》中规定肃政廉访司“布诸道,按临郡邑……每道仍设官八员,除二使留司以总制一道,余六人分临所部,如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元朝的肃政廉访司( )
A.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B.加强了对相权的监督
C.削弱了地方行政权 D.完善了国家监察体系
6.(2024河北张家口调研)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前提
B.行政区划有利于促进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推动了行省制度的实行
D.行省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2025河南信阳质检)元朝摒弃了传统的德运、封禅、传国玉玺等政治文化符号,转而实行中央集权、行省制等制度,未遵循传统的五行相生或相克等五运说,取而代之的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维持疆域稳定和海内一统。这一转变反映了元朝( )
A.统治策略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B.强化了传统的华夷之辨
C.儒家伦理观受到了强烈冲击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B 2.A 3.C 4.A 5.A 6.D 7.C 8.D
9.C 10.C 11.C 12.A 13.C 14.B 15.A
1.B 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说明辽朝建立起了适应不同民族的行政管理体制,B项正确。
2.A 题干提到辽朝长期战争导致“民力凋敝,田谷多躏于兵”,所以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和允许蕃、汉人承佃田地的措施。这表明辽朝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对受破坏地区采取了扶持措施,可以看出辽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A项正确。
3.C 西夏货币在形式和流通种类上,都受到中原地区北宋王朝影响,这体现出西夏与中原存在着密切的经济交往,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此时宋夏和平的结论,排除B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4.A 据材料“在西夏故地宁夏、甘肃武威和敦煌等地,却发现至少20种同时期的西夏文泥活字和木活字印刷实物”可知,西夏地区出土了活字印刷实物,说明活字印刷技术传播到了西夏地区,体现了中原文化对西夏的影响,A项正确;西夏并不推崇以佛治国,排除B项;材料并未表明在西夏故地出土的印刷品的内容,无法得出西夏宗教观念较为盛行以及佛学修养甚高的结论,排除C、D两项。
5.A 猛安谋克是金朝建立的军民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他们平时从事生产活动,战时选拔丁壮出征,体现了“军民合一”的特点,A项正确。
6.D 金初中原汉人迁至东北后,当地生产水平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加,农具更为先进,税收和粮食储存量都达到较高水平。这表明金朝的建立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金朝建立对经济的影响,而非对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民族交融高潮出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加强,排除C项。
7.C 据材料信息可知,金世宗重视史学人才,将历史经验教训活用于继承人培养,其对史学的重视是基于金世宗治国理政的选择,C项正确;“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金世宗重视史学的主要原因不是传承儒家文化的需要,排除B项;金世宗重视史学体现了以史为鉴的观念,并非颠覆了传统史学观念,排除D项。
8.D 材料反映的是金代辽后、金朝末年、元初这三个时期女真人大量进入河北地区,尤其是到元初,生活在河北的女真人和汉族人习俗与生产方式基本相同,这反映的是河北地区民族交融持续发展,D项正确。
9.C 元代中央行政制度设计中,各个机构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一个机构手中,从而维护了君主专制权威,C项正确;分权制衡说法不符合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特点,排除A项;元朝此举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为了提升官员决策能力,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应该是对传统体制的继承与创新,排除D项。
10.C 据材料“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可知,行省权力受制于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郡县制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元朝行省权力受制于中央,排除D项。
11.C 据材料“确立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原则”可知,元代分别为辽、宋、金修史,三国都为正统,是想以此表明元朝为中华的正统,强化了“大一统”政治理念,注重政治认同塑造,C项正确。
12.A 元朝建立驿站制度,遍设驿站和站户,意在保障交通和使臣往来,有利于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有助于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适应了国家疆域统治,A项正确;秦汉时期就已经设立驿站,该制度不属于治理模式创新,排除B项;“藩镇割据”与元朝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设置驿站总体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13.C 元朝实行“四等人制”,但是没有作过明确和系统的规定,只是一个笼统的原则,说明元朝等级划分弹性较大,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四等人制”的等级划分弹性较大,并非制度名称和制度规定杂乱无章,排除B、D两项。
14.B 据材料“元朝漠北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色目人……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混居,内地汉人……迁往边地的也不在少数”可知,元朝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和内地人口的流动,这一现象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B项正确。
15.A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重视“天下一家”观念,强调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基础并不是在“天下一家”观念出现后才奠定的,排除C项;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A 3.B 4.A 5.D 6.B 7.A
1.A 据材料可知,契丹人在其政权转型的过程中,“不得不经常借用外部力量,来突破其传统体制”,说明其转型过程中阻力较大,间接反映出社会转型的艰辛,A项正确;契丹人借用外部力量来突破其传统体制,不能直接反映汉人对契丹统治的态度,排除B项;道教并未成为正统和主流,排除C项;材料中说的是利用道教来诠释开国史,但没有涉及政体问题,所以不能说是政教合一,排除D项。
2.A 买卖文契使用西夏文字,说明其有经济方面的价值;文学作品、史书辞典用西夏文字创作,体现了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碑刻印章采用西夏文字,展现了其在艺术方面的价值;大量译自汉文的典籍和佛经用西夏文字出版,反映出西夏文字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发挥了作用。综上所述,西夏文字具有广泛社会价值,A项正确。题干不能充分说明西夏文字深受汉族文字影响,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3.B 西夏仁宗皇帝下令兴办学校、发展儒学教育并祭奠孔子,实行这些措施旨在巩固和加强统治,儒学中的“德治”“仁政”等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水平,B项正确;材料中西夏只是倡导儒学,并不能得出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提及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而且推动民族交融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中西夏只是借鉴了中原的教育和思想文化,而并非政治制度,排除D项。
疑难分析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使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分离。
(2)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3)促进了北方地区开发,推动民族交融。
(4)因俗而治兼顾不同民族统治制度,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4.A 漕运主要是往都城运送粮食,金朝将都城迁到燕京后,“整修御河漕运水道”,并且“尝试开凿通州(今北京东南)至京城之间的水运道路”,目的是更好地保障都城粮食供应,A项正确;促进民族交融不是整修漕运的目的,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是整修漕运的背景,不是目的,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5.D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并规定了这些机构的人员设置和主要职责,即对地方进行监督,包括民事、财政及官员行为等各个方面,这一措施有助于强化国家对地方的监察,进一步完善元朝监察系统,D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提到的是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并未涉及对宰相权力的监督,排除B项;肃政廉访司的主要功能是监督而非直接干预地方行政管理,排除C项。
6.B 由“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可知,行省制把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区划为一个省,有利于促进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B项正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前提是中央集权,并非区域文化,排除A项;C项因果颠倒,排除;材料强调行省制促进文化认同,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D项。
7.A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在政治文化上经历了显著变革,衡量王朝正统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体现了其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统治策略上的独特性和实用性,A项正确;华夷之辨主要用于区分华夏文明与其他民族,材料与华夷之辨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伦理观受到冲击,排除C项;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