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经济的发展
1.(2024山东德州调研)宋代柑橘产地集中在两浙、四川、江西、福建以及两广,这些地区许多农户不再种植粮食,完全以栽培柑橘为业,所需粮食依靠外地供给。这反映出( )
A.农业种植技术提高
B.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C.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
2.(2025海南适应性检测)14世纪以前,棉花纺织工具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元初,黄道婆从海南引入先进的纺织技术,并对擀、弹、纺、织等工具进行改进,尤其是弹弓的改良,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变化( )
A.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表明元代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C.说明棉花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D.有利于推广和普及棉花种植
3.(2025广东东莞期中)据史料记载,宋代印书作坊有雕工、刻工、印匠、装裱匠、作头及把总,一些大的印书作坊还有编辑人员、印刷人员、销售人员,形成了“日辑月刊,以冀速销”的出版业雏形。这反映了宋代印刷业( )
A.区域分工明显 B.专业分工细密
C.规模水平领先 D.雇佣劳动普及
4.(2024河南开封质检)进入宋代,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市场上从事销售和贩卖活动,甚至包括官员、士卒、僧尼等特殊群体,出现了“全民经营”的社会热潮。该现象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经济走向衰落
B.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C.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D.商业活动不受限制
5.(2025江苏镇江期中)至元二十九年,取道泉州出海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道:我们“抵刺桐城(泉州),城甚广大……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这一记载可直接用于研究元朝( )
A.对外战争频繁 B.海外贸易繁荣
C.驿道系统完备 D.军政大权集中
6.(2025广东清远期末)据记载,宋神宗时全国耕田面积为461.65万顷,而东南九路合计295.36万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64%。当时全国单位亩产量最高的是两浙路地区,远高于当时亩产两石的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了( )
A.江南经济地位比较突出
B.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
C.农业税是国库主要财源
D.稻麦轮作提高南方产量
题组二 社会的变化
7.(2025江西赣州期中)宋代的商人不仅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还可以同贵族阶层通婚。例如在宋真宗时期,商人马季良娶真宗皇后兄弟的女儿为妻,当时有人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重农抑商瓦解
C.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D.门第观念淡化
8.(2024广东深圳中学月考)与前代不同,宋代虽也有“奴婢”,但更多地来自雇佣,宋人曾言“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宋代对贩卖人口的惩处极为严厉,拐卖人口者会被处以绞刑,买方也要从重惩处。由此可知宋代( )
A.实现了社会平等 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社会关系契约化 D.士族豪门地位下降
9.(2025湖南长沙月考)话本是兴起于宋代民间说唱艺术的底本,多以历史故事为主褒奖忠义,如《三国志平话》等。后期以社会生活为题材针砭时弊,如《大宋宣和遗事》等,记录了许多时政大事和官场丑闻,有的话本甚至刊印成书发行。这种变化可用于说明( )
A.政府对社会管控相对松弛
B.说唱艺术成为文学主流
C.社会成员身份渐趋于平等
D.阶层流动促进文化繁荣
题组三 儒学的复兴
10.(2024辽宁部分高中月考)据欧阳修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
B.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C.促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D.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
11.(2025辽宁丹东期中)北宋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士大夫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个人伦理自觉来确立个人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这些士大夫强调( )
A.转变因循守旧观念
B.塑造个人价值和品格
C.推动社会教育发展
D.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
12.(2025江苏镇江期末)镇江儒里古镇有一座朱氏宗祠,由朱熹的第八世孙始建于元末明初。中厅有楹联“数行仁义事,长存忠孝心”,南北两厢门头分别刻有匾额“明伦”“养心”,均为朱熹遗墨。由此可知( )
A.理学保障了社会稳定
B.朱熹是理学的创始人
C.理学强调“发明本心”
D.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题组四 文学艺术和科技
13.(2025重庆六校联考)宋代士大夫在选用诗歌创作的素材之时,往往青睐很多“其言至俚”“街巷鄙人多歌”的俗曲。苏东坡对“街谈市语”,“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
A.理学通过生活化的方式传播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各个阶级普遍接受市民文化
D.文学创作的平民化趋势
14.(2024山东淄博调研)“书手”又称“佣书”,是指专职抄写书籍的人员。唐代是“书手”职业最盛行时期,无论民间还是官府都存在众多“书手”,而到宋代,“书手”职业迅速衰落,直至消失。造成此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术的发展 B.书法艺术的进步
C.商业经济的发展 D.国家教育的普及
15.(2025山西晋城期中)王祯的《农书》中,《农器图谱》是全书的重点,把当时农业生产所用的各种器物分门别类,详尽地用文字介绍并绘有图样。此后的农书和其他书籍所记述的图绘农具多以此为范本。王祯的《农书》( )
A.改变了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
B.开创了古代农业著作新体例
C.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折射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2024江苏徐州期中)下表内容为史书所载宋代部分地区矿冶业发展状况。
徐州地区 利国监……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 铅山之铜……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
广东韶州 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
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2.(2025湖南邵阳调研)所谓淤田,就是利用决水的办法,将河水中的淤泥浸到田地中,来增加田地的肥力,使之前不可以种庄稼的土地变为沃土。宋代郑獬在《木渠》中写道,“谁谓一石泥数斗,直是万顷黄金钱……安得木渠通万里,坐令四海成丰年”,即形容淤田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利益。这反映出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农业种植空间拓展
C.农业耕作方式取得进步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3.(创新题·新考法·南宋对纸币发行风险的重视)(2025河南驻马店模拟)南宋绍兴六年,政府准备发行交子。有大臣数次致信宰相,指出虽然北宋发行交子一度使得“蜀人便之”,但“近年不桩钱本(预留金属货币的准备金),其法已弊”,并强调“与其至于不可行而后改,曷若未行而罢之为愈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南宋初年货币政策( )
A.重视民间的智慧 B.遭到群臣的反对
C.存在着地域限制 D.易诱发金融风险
4.(2024江苏盐城期中)宋代船户在户籍上被专列为一项,称为“海船户”。船户须向官府登记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营业的合法权利,欲出海营运,须“先具名件,经官给据,委官检实,方得出海”。上述措施旨在( )
A.增加财政收入 B.限制朝贡规模
C.强化贸易管控 D.提高船户地位
5.(2025湖北襄阳模拟)“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人居,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取士不问家世”,士人还能在赶考途中“以贩盐为事”。上述现象反映了宋代(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经济繁荣推动观念改变
C.社会环境宽松流动性强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题组二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成就
6.(2025湖北武汉期中)宋代理学家们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学的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这反映了( )
A.宋代儒学的社会化传播
B.理学教育途径的多元化
C.儒学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宋代理学重视儿童教育
7.(2025浙江嘉兴调研)两宋时期特别重视华夷之辨,到南宋,理学家声称只要拥有“道统”和“德性”亦可获正统之位。甚至前代那些曾经占据广阔疆域的王朝,若显现出“德性”不足的弊端,照样会被指为奉行“霸道”而打入“闰统”的伪政权之列。理学家的这种思想( )
A.是当时民族交融活跃的生动表现
B.具有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C.服务于南宋偏安江南的客观现实
D.满足统治者富国强兵的改革需求
8.(2025广东佛山期中)元朝时期,蒙古知识层认为“大元”国号强调“元者,大之至也”;而在汉人群体中,“以仁解元”是主流国号观。后来蒙古文化圈也受此影响,更多地将与“仁”等对应的蒙古文词汇应用于政治表达。这说明当时( )
A.蒙古照搬中原治理观念
B.形成民族差别对待政策
C.理学逐渐受到官方尊崇
D.蒙古文化和汉文化已经深度交融
题组三 辽宋夏金元的文艺与科技
9.(2025广东汕尾期末)两宋之际,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重大转变。前期之词,尽为闺阁之作,典丽故擅一时之胜场。至南渡而后,孑然飘零,遂一转而至凄怆,大体多苍凉之感。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受到( )
A.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
B.重文轻武理念的影响
C.科举取士变化的影响
D.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10.(2024河北保定模拟)宋代曾公亮在水利、术数方面都颇有研究,他负责编撰了颇具影响力的《武经总要》,被封为吏部侍郎。宋真宗时,因石归宋献上的木羽弩箭,射程远,杀伤力大,朝廷增加了其俸禄。造船务匠人项绾等研发海船,获得钱币奖励。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
A.治国指导思想逐渐发生变动
B.社会环境利于技术创新
C.与少数民族间战争比较频繁
D.崇文抑武政策有所松动
题组四 思维训练
11.(发散思维)(2025河南洛阳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目光向下的社会趋势下,宋代士人赞同给孟子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他的“民本”和“性善”思想,最合乎当时社会家园重建的精神需要。对于佛老思想的渗透能力,许多士人表达了内心相似的感受,以及对儒学自身理论与其社会地位的共同焦虑。对于长期以来,儒失其守,教化坠地,世人杀之不惧的社会风尚,士人指出了儒学教化不达的责任。苏轼描述了儒学影响式微的状况:“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鬻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
——摘编自张雪红《试论宋代
社会教化的新特征》
提取材料信息,指出宋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B 2.D 3.B 4.B 5.B 6.A 7.D 8.B
9.A 10.B 11.B 12.D 13.D 14.A 15.D
1.B 材料反映了宋代柑橘产地集中在两浙、四川、江西、福建以及两广,这些地区许多农户不再种植粮食,完全以栽培柑橘为业,所需粮食靠外地供给,说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呈现出专业化、商品化发展趋势,B项正确。
2.D 材料体现的是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与工具的改良,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会扩大对棉花的需求,进而推动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元代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棉纺织技术改进,不能直接得出棉花成为当时主要衣被原料,排除C项。
3.B 据“宋代印书作坊有雕工、刻工、印匠、装裱匠、作头及把总,一些大的印书作坊还有编辑人员、印刷人员、销售人员”可知,宋代印刷业内部形成了细密的专业分工,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印刷业区域分工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印刷业规模水平领先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信息涉及人员分工,但是没有体现出人员的来源,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普及,排除D项。
4.B 由材料可知,宋朝掀起了全民经商的热潮,这主要和政府商业政策相对宽松有关,B项正确;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排除A项;封建等级制度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5.B 马可·波罗的记载中提到泉州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印度的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贵重货物都会到达此地,说明当时泉州是一个繁忙的贸易港口,反映了元朝时期海外贸易的繁荣,B项正确。
6.A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南九路的耕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64%,且两浙路地区的单位亩产量为全国最高,这两个数据都直接反映了江南地区在农业经济中地位比较突出,A项正确。
7.D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宋代社会,商人这一阶层有机会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也能通过婚姻与贵族阶层产生联系,这体现了当时门第观念淡化,D项正确;虽然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但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市民阶层在宋代有所发展,但材料并不能反映其成为社会主体,排除C项。
8.B 宋代奴婢“更多地来自雇佣”“本出良家”,以及宋代严惩贩卖人口等,都表明宋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项正确;“实现了社会平等”太过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不是宋代社会关系契约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士族豪门”,排除D项。
9.A 宋代话本在前期褒奖忠义,后期针砭时弊,有些甚至刊印成书发行,这说明政府对社会管控相对松弛,A项正确;宋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材料不能说明说唱艺术成为文学主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成员身份渐趋于平等,排除C项;文化繁荣得益于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而非阶层流动促进文化繁荣,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五代时期篡弑现象频发,无论是子弑父还是臣弑君,都是对伦理道德的破坏,B项正确;据“五十三年”“易五姓”可知,这描述的是五代十国时期,而不是唐朝,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更替的表象,而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皇帝地位的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1.B 材料中提到的北宋范仲淹、欧阳修及南宋士大夫的言行,都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伦理意识,反映出他们重视个人品格塑造和自我价值实现,B项正确。
12.D 根据材料“朱熹的第八世孙”“数行仁义事,长存忠孝心”“明伦”“养心”和所学可知,理学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项正确;理学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无法“保障”,排除A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并非创始人,排除B项;心学主张“发明本心”,排除C项。
13.D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士大夫的文学创作倾向于吸纳市井语言,体现出文学创作平民化的趋势,即通过运用通俗的语言,使文学作品更为大众化和接近普通百姓的生活,D项正确;宋代士大夫吸收民间市井语言进行诗歌创作,而不是传播理学思想,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士大夫与其他阶层的身份关系,排除B项;“各个阶级”说法绝对,题干只是提到士大夫吸收市井语言进行诗歌创作,排除C项。
14.A “书手”是专职抄写书籍的人员,唐代印刷技术还不成熟,大量书籍都需要人员进行手工抄录,而宋代印刷技术进步,可以大批复制书籍,从而使手工抄录书籍的“书手”职业走向衰落,A项正确。
15.D 王祯的《农书》详细地记录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及其功能用途,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当时农业科技并没有改变发展方向,排除A项;此后的农书和其他书籍所记述的图绘农具多以《农书》为范本,并不代表其开创了古代农业著作新体例,排除B项;《农书》出现可以表明当时对农业的重视,但不能反映抑商,排除C项。
能力提升练
1.D 2.B 3.D 4.C 5.C
6.A 7.C 8.C 9.A 10.B
1.D 据材料可知,宋代矿冶业在这些地区发展规模较大,社会经济活力增强,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三个地区矿冶业的情况,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日益普及”,排除A项;这些地区矿冶业的发展,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出现衰退,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治安秩序紊乱”,排除C项。
2.B 据材料可知,利用淤田的方式可以使不适宜种庄稼的土地变为沃土,这有助于扩大农业种植面积,拓展农业发展的空间,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耕作方式的进步,排除C项;土地兼并严重是两宋时期的特征,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3.D 该大臣以北宋四川发行交子历程为例来说明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其忧虑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发行纸币易诱发金融风险,D项正确;该大臣以北宋四川交子为例,认为民间自发运营纸币也存在弊端,排除A项;材料只代表该大臣观点,无法代表群臣意见,排除B项;该大臣只是以四川地区交子为例,并不意味着此时的货币政策存在地域限制,排除C项。
4.C “船户须向官府登记入籍,只有入籍之船才有营业的合法权利,欲出海营运,须‘先具名件,经官给据,委官检实,方得出海’”,这体现的是官府对海船户的严格管控,从而体现了对贸易的严格控制,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税收,不能体现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A项;材料与朝贡体系无关,排除B项;该措施不利于提高船户地位,排除D项。
5.C 材料意思是:农民能够放下农具自由流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居住;在凤凰山很多富人是来自外地的商人;科举取士不再看重出身;士人还能在赶考途中贩盐谋利。综上可知,宋代社会环境较为宽松,人员的流动性增强,C项正确。“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只是材料体现的部分内容,无法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且这些现象不只是观念的改变,排除B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
知识拓展 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经济上: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对原有社会秩序形成冲击。
政策上:宋朝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土地流动性增强带动阶层流动。
战争上: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对士族势力造成重大打击。
制度上:科举制度的完善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进一步冲击了士族制度。
6.A 理学家把儒学价值观念传播提前到儿童时期,这体现了儒学在社会层面更为广泛的传播,从年龄层次上进一步拓展,反映了宋代儒学的社会化传播,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儒学价值观念传播范围拓展到儿童时期,并没有体现出理学教育途径多元化,排除B项;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包含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题干没有体现这些内容,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儒学的社会化传播,而非单纯重视儿童教育本身,排除D项。
7.C 理学家强调只要拥有“道统”和“德性”,就能够获得正统地位;反之,即使是曾经统治广阔疆域的政权,若缺乏“德性”,也会被视为伪政权。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偏安江南后,为了维持自身政权合法性的一种理论构建和服务于现实政治需求的做法,C项正确。出现该思想的主要原因不是民族交融活跃,排除A项;理学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并不直接体现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排除B项;富国强兵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
8.C 元朝借鉴汉族“仁”的思想来解释国号元,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仁”的概念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的理想状态,这说明元朝也受到理学正统思想的影响并逐渐推崇,C项正确;蒙古借鉴中原理学文化,并非照搬中原治理观念,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民族差别对待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能说明双方文化有交流,但“已经深度交融”的表述夸大,排除D项。
9.A 材料表明两宋之际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变化,这与其人生际遇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清照的人生际遇受两宋之际的政治局势影响,因此她的词风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
10.B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对在技术上有贡献的人员有相关的奖励,这种做法会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技术创新,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治国指导思想发生变动,排除A项;C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关系较小,排除C项;宋朝一直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排除D项。
11.答案 示例
信息:目光向下的社会趋势;宋代士人赞同给孟子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他的“民本”和“性善”思想,最合乎当时社会家园重建的精神需要。(2分,任答一点即可)
文化现象:宋代思想文化平民化的趋势。(2分)
合理解释:宋代崇文抑武,实行文治,因此朝廷大力推动科举制的发展。加上北宋印刷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平民子弟能够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致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重视血缘和身份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门第观念进一步淡化;宋代实行比较宽松的商业政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也日益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日益松弛,迎合平民需求的市民文化繁荣起来,如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宋词随之发展起来。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维护下层平民利益,所以宋代理学家推崇孟子,在孟子思想基础上发展理学思想。
总之,宋代文化平民化趋势,是社会各层面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体现出时代特色。(8分)
解析 发散思维是指寻求多种思路来分析某个历史现象,围绕某一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分门别类来展开分析和论证,本题以宋代文化平民化的趋势来设置情境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现象的思维,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具体到本题而言,学生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来思考和组织答案,而这些不同角度的选取,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
宋代思想文化平民化趋势加强
阐释 原因 政治:崇文抑武、科举制、市民阶层;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文化:印刷术
表现 话本、宋词、理学等
影响 促进文化重心逐渐下移;满足民众精神娱乐需求;平民社会到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