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17:1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2025陕西汉中期末)乾隆时期,无论是京城还是外省奏折,凡皇帝批示了“交部速议”,必须由军机处即日抄交内阁,如遇紧急情况,直接由军机处代办。这体现军机处(  )               
A.可有效避免决策失误    B.完全取代了内阁职权
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D.可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2.(2025山西太原期中)乾隆时期编修《四库全书》前后历时13年,共收录图书3 462种;同时,在编修过程中,凡被认为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一律被销毁,遭查禁的书籍、石刻超过3 100种。这反映出(  )
A.乾隆皇帝好大喜功    B.丛书编修标准严格
C.阶级对立现象严重    D.思想文化政策保守
3.(2025浙江宁波期末)清康熙时,皇帝的亲信、耳目和高级官吏才有权密上奏折。到雍正时,除各省督抚、总兵官、布政使等享有奏密折的待遇外,还特许一些驿盐道、粮道的小官吏上密折,可奏密折者有千余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政府职能的完善    B.皇帝政务负担减轻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官员权力大大增强
题组二 疆域的奠定               
4.(2025江苏东台期中)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于荷兰”,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施琅的上述主张反映了(  )
A.巩固东南海防屏障的需要
B.台湾处于荷兰殖民统治之下
C.清政府即将武力统一台湾
D.台湾开始被纳入中国的版图
5.(2025山西晋城期中)清顺治时开始实行年班制度,即每逢年节或“万寿庆典”,新疆、蒙古等各部王公、土司头领和上层喇嘛们,按照排定的班次,轮流到北京朝觐或充当御前乾清门行走。清政府推行该制度旨在(  )
A.强调各族国家主权意识
B.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C.宣扬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D.推动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6.(2025山东日照调研)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清政府则以1653年五世达赖进京朝觐为契机,分别对五世达赖和当时掌握西藏军政大权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进行了正式册封。这反映出清朝(  )
A.创新了管理民族事务的策略
B.采用分而治之办法治理西藏
C.在西藏推广并实施盟旗制度
D.确立了对西藏的政治统辖权
题组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
7.(2025吉林长春调研)有学者指出:当欧洲在清朝康熙中后期至19世纪的一个多世纪里无暇顾及远东区域时,中国没有主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从而使得“东西方碰撞与交融”突然沉静了下来。该论述实际上反映出清朝 (  )
A.统治集团日益走向反动    
B.民族关系的处理不妥当
C.政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D.对外贸易处于被动地位
8.(2025湖北荆州期末)顺治十三年(1656年),《辽东招垦授官例》引入内地,“有殷室人户能开(垦)至二千亩以上者,照辽阳招民事例量为录用”;康熙十三年(1674年)又规定“凡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三十顷以上至百顷以上者……予以知县、县丞、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据此可推知,清代初年(  )
A.官员人数剧增    B.政府进行垦荒
C.辽东开始开发    D.人地矛盾尖锐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24江苏镇江期末)年羹尧平定西藏乱事后,雍正帝谕旨大加赞赏,但是之后在给李维均的奏折批注中写道,“近日年羹尧陈奏数事,朕甚疑其居心不纯,大有……潜蓄揽权之意”,要求李维均逐渐疏远年羹尧。这表明雍正帝(  )               
A.强化官僚机构控制    B.加强思想文化禁锢
C.因地制宜进行治理    D.注重中央官员选拔
2.(创新题·新情境·清朝统治者对子孙的教育)(2025湖南怀化期末)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皇子们6岁起就需到上书房学习,每天学习时间长达10小时,一年共休息5天。学习课程涉及满、汉、蒙古三种文字,以及射箭、骑马等技能,且还会受到皇帝的严格考核。这种现象(  )
A.适应了国家体制变化的需要
B.保证了最高统治者必备素质
C.提高了清朝的文化教育水平
D.确定了稳定的权力传承方式
3.(2024福建部分达标学校期中检测)康熙帝曾说:“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而清朝皇帝一贯的理念是褒扬君主、压抑臣下。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意在(  )
A.维护历史的客观性    B.构建专制的历史观
C.掀起严厉的文字狱    D.整肃朝纲、打压群臣
题组二 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与统治危机
4.(2025河南南阳期末)1757年,清军在进军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际,乾隆帝就开始组织编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调遣专家和传教士统计新疆户口、土地,测量新疆舆图,并亲自指导、督促、审核,最终于1782年编纂成《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据此可知,《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编纂(  )
A.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反映了清代国家主权观念兴起
C.揭示了乾隆帝好大喜功的心理
D.体现了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
5.(2025山东德州调研)文庙是祭祀孔子及儒家先圣先贤的国家礼制建筑。明清时期,甘宁青地区文庙的兴建迎来一个高潮。乾隆《甘肃通志》统计,至乾隆年间,甘宁青地区文庙共计66座,其中有24座建于明洪武年间。这说明明清时期(  )
A.儒学开始向边疆渗透    B.重视边疆文化治理
C.一体化治理格局形成    D.国家认同意识强烈
6.(2025广东佛山期末)秘密结社是下层劳苦群众为了互助互济、自卫抗暴而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尤其在清朝前期,活跃的秘密结社影响巨大,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清朝前期的秘密结社(  )
A.反映出清朝统治潜藏危机
B.主要是土地兼并导致的
C.致力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7.(2024山东泰安期末)“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经济史上特有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一段苦难与艰难的历程,是一段血汗与泪水交织的历史回忆。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人身依附关系的日益强化
B.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下降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题组三 思维训练
8.(逆向思维)(2025安徽阜阳期末)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承旨书谕”“只供撰述于其间”展现了军机大臣们的一种面相的话,议复则让我们看到了军机大臣的另外一种面相……在议复过程中,封疆大吏所奏之事被军机大臣否决的情况时常发生,皇帝一般支持军机大臣的意见。该学者旨在强调清代(  )
A.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军机处在决策中有重要话语权
C.军机处并未成为法定机构
D.强化对中央官员的控制与监察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 2.D 3.C 4.A 5.B 6.D 7.C 8.D
1.C 据材料“凡皇帝批示了‘交部速议’,必须由军机处即日抄交内阁,如遇紧急情况,直接由军机处代办”可知,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能够快速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奏折,这体现了军机处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项正确。
2.D 据材料“凡被认为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一律被销毁,遭查禁的书籍、石刻超过3 100种”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编写《四库全书》的目的是维护统治,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反映出思想文化政策保守,D项正确。
3.C 材料叙述的是清朝密折制度的扩展,使群臣可以直言进谏,大臣们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同时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C项正确;雍正帝做出这些改变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官僚队伍的控制,与政府职能的完善无关,排除A项;大量的密折使雍正帝政务负担大大加重,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不会使官员权力大大增强,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施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有利于巩固国家的东南海防,A项正确;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B项;“郑成功后人投降后”说明此时清政府已经统一台湾,排除C项;台湾在此之前已经被纳入中国的版图,排除D项。
5.B 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政府通过让边疆的少数民族首领定期到北京朝觐,紧密中央政府与各少数民族首领间的联系,以此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新疆、蒙古等属于中国领土,材料不涉及国家主权意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灵活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材料强调清政府让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定期到北京朝觐,以此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未体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排除D项。
6.D 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册封了五世达赖和固始汗,清中央政府正式确立了他们在西藏的宗教、政治地位,从而确立了对西藏的政治统辖权,D项正确。
7.C 在欧洲无暇顾及远东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没有主动去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这反映出清朝闭关自守,在对外政策上比较保守和封闭,不愿意积极与外界交流,C项正确;“统治集团日益走向反动”通常指的是加强专制独裁、严密思想控制、实行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反抗等,材料中并未提及统治集团在政治立场或行为上的反动表现,排除A项;“没有主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属于对外交往,而非民族关系,排除B项;“没有主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反映清朝对外交往上的被动,而非对外贸易上的被动,排除D项。
8.D 据题干可知,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时期,都鼓励垦荒,垦荒达到一定数量可以授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高产作物的引进等原因,清朝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垦荒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和人地矛盾,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A 2.A 3.B 4.A 5.B 6.A 7.B 8.B
1.A 结合所学可知,奏折制度机密、迅速,能让雍正帝更加直接、广泛地获取年羹尧的各项情报,雍正帝要求李维均逐渐疏远年羹尧,以防后者独揽大权,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选A项;奏折制度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兴文字狱才是加强思想文化禁锢,排除B项;因地制宜指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提及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未提及中央官员选拔情况,排除D项。
2.A 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问题。皇子们接受满、汉、蒙古三种文字以及射箭、骑马等多方面的教育,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治理国家,应对各种挑战,适应清朝作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对统治者的要求,A项正确;“保证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仅针对皇室,无法提升清朝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该现象所达到的效果,排除D项。
3.B 据材料“朕披览史册……全无公是公非”“褒扬君主、压抑臣下”可知,康熙帝认为书生只知道对前代帝王横加指摘,没有公正客观的态度,侧面反映了他反对书生对帝王功过进行任意评价,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刻意构建专制的历史观,故选B项;康熙帝强调君主的地位,无法维护历史的客观性,排除A项;掀起文字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整肃朝纲、打压群臣,并非清朝统治者的最终目的,排除D项。
4.A 据材料可知,《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编纂是在平叛西北的背景下开始的,由乾隆帝谕令中央政府组织编纂而成,体现了清朝的国家意志,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乾隆时期国家主权观念并没有兴起,排除B项;乾隆在平定叛乱的情况下编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维护了国家统一,而非好大喜功,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的体现,排除D项。
5.B 甘宁青地区文庙的兴建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尤其是在明洪武年间建了24座。这体现了当时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文化治理的重视。通过在边疆地区建立文庙,以文化教育为手段进行治理,有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
6.A 据材料“尤其在清朝前期,活跃的秘密结社影响巨大,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可知,清朝前期的秘密结社主要反映了社会下层群众的自发互助和自卫抗暴的强烈需求,这些结社活跃在清朝统治领域内,对清朝统治构成了潜在威胁,A项正确;土地兼并不一定带来大量流民,不是秘密结社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下层劳苦群众秘密结社是为了互助互济、自卫抗暴,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B 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中原地区土地承载能力有限,导致“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人口迁徙现象频发,中原地区人口向周边地区迁徙,B项正确;人口的迁徙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A项;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没有持续下降,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
8.B 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历史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关于军机处的设置,很多学生认为军机处的作用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国家事务的决策权集中于皇帝手中。但本题通过学者的观点论证军机处在决策中的重要话语权,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没有限制皇权,排除A项;军机处并未成为法定机构,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大臣的重要作用,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军机处的职责等,不是强化对中央官员的控制与监察,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