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2025辽宁朝阳期末)明朝的耕地超过了8亿亩,与宋代的7亿亩相比,其增量是较为显著的。明朝还引进、种植了诸如甘薯、玉米、土豆、花生等新的耐旱作物,它们能在地形崎岖、干旱贫瘠的地区种植。这两者结合使得明朝( )
A.抛弃了传统的农作物 B.提高了粮食产量
C.改变了农业主导地位 D.避免了灾荒出现
2.(2025湖南娄底期中)清朝乾隆年间,在南方某繁华城市中,“昔日之旷野,今尽为繁华之区,四方贾人辏集,百货汇聚,千街错绣”,而北方的一些传统商业城市则略显衰落。这种现象反映了清朝( )
A.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
B.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C.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
D.南方手工业远超北方
3.(2024河北保定期中)明代后期,景德镇制瓷业中的一些小作坊主接受瓷商的贷金(作为制瓷的资本),其生产的产品只能卖给瓷商,他们只能靠赚取部分差价来维持生产。这反映出当时景德镇制瓷业( )
A.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B.垄断现象较为严重
C.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D.生产融资较为普遍
4.(2025四川德阳调研)明清时期,全族外出经商的现象在徽州并不罕见;清代扬州的盐业也不乏徽州家族世代经营的身影,如“江村之江”“丰溪、澄塘之吴”“潭渡之黄”“岑山之程”等盐商家族。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人群体的活跃 B.盐铁官营的废弛
C.社会阶层的固化 D.生产关系的巨变
5.(2025浙江温州期末)《苏州府志》中记载:“明洞庭山消夏湾蒋举人某,屡试春官不第,遂效垄断之术,居积取盈,算入骨髓……不数年称高赀矣(几年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风气的转变比较彻底
B.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同等
C.采取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题组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6.(2025陕西西安期中)戚继光在抗倭练兵过程中,重视士兵的胆气,由心入手,推促将士感应良知,以“联情义”为要举,着力于心、性、气运作,启发配合意识,借助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改进兵制提升军队战斗力
B.抗倭斗争得到了民众支持
C.朝廷放松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
D.阳明心学影响了抗倭练兵
7.(2025北京延庆期末)李贽提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表明,李贽主张( )
A.追求人人平等 B.全面否定儒学
C.批判君主专制 D.挑战传统权威
8.(2025湖北武汉模拟)顾炎武认为,明代心学“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造成“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局面,他提出“务本原之学”,即以经学代替理学。该观点( )
A.指出了解决社会危机的有效手段
B.力图冲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藩篱
C.包含着对于社会剧变的一些思考
D.反映出较为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
9.(2024山东淄博调研)明末,广大士人认识到自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现象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主人,拥有张扬自我、张扬生命的权利,从而引发出一种要求自由表达情感、充分满足情感需求的社会风气。这反映出当时 ( )
A.士人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B.宋明理学地位已动摇
C.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
D.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题组三 小说与戏曲
10.(2024河南开封质检)乾隆年间,朝廷要求地方官员查禁大量戏曲剧本。在禁毁一些民间剧本的同时,朝廷鼓励并组织力量改编和创作了大量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忠君孝亲、劝人向善一类的剧本,供民间戏曲表演。这一措施意在( )
A.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
B.促进文化艺术作品创新
C.阻止儒家思想的传播
D.借助戏曲强化思想控制
11.(2025湖南郴州调研)章回体小说是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种叙述文体,在明清时期成为文学主流形式。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且多为长篇白话,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还将长篇故事分解为较均匀的多个章节,这些小说大多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现象(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C.打破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
D.推动了戏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题组四 科技
12.(2025安徽淮北期末)1982年罗马教皇盛赞400年前的某历史人物,称他是“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之间的真正桥梁”,他的重要尝试和贡献在于寻求地球两端独立发展的两个伟大文明首次对话的共同话语,力图将两种不同文化进行“调和”和“会通”。这一历史人物应是( )
A.张骞 B.玄奘
C.马可·波罗 D.利玛窦
13.这部专著不仅记述了历代农业生产、农业政策,介绍了农业耕作和产品加工的工具,还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特别是欧洲的水利技术。它还被外国传教士和农学家翻译、引介,成为中外农业跨文化交流的突出象征。据此判断,该专著最有可能为( )
A.《神农本草经》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
14.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帝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绘,制成《皇舆全览图》;农书《授时通考》是乾隆皇帝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流传很广。据此可知,这些成就( )
A.归功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B.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
15.(2025河北保定期末)“天工”代表自然规律,“开物”代表“开道释物”。《天工开物》的书名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周易·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组成。材料表明《天工开物》( )
A.内容缺乏创新
B.践行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具有实学特征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1.(2025江苏连云港期中)据《济州臧氏种蜀黍记》载,乾隆年间,“亩得烟叶五百斤,斤得钱十五文”。至咸丰年间,“济州种烟草……大约膏腴尽为烟所占,而五谷反皆瘠土……人之骛利,其忘本一至此乎”。这说明( )
A.传统自然经济正在解体
B.工商皆本思想逐渐成为潮流
C.政府主导外来作物推广
D.市场价值影响人们经济活动
2.(2025山东菏泽期末)明清时期,民间买卖土地的契约必须详载买卖双方、中人及撰写契约的代笔的姓名,交易的标的、价格,注明土地范围,并向官府呈报登记,由买方缴纳报官时的税金。据此可知,当时( )
A.市场价格咨询公开透明
B.政府积极管理交易活动
C.民间风气强调交易诚信
D.中介协助交易收费低廉
3.(2025广东佛山期末)清代雍正年间,江西景德镇部分釉上彩绘瓷器移至广州加工生产。广州工匠使用景德镇窑厂生产的白瓷素胎,与当地的烧青艺术相结合,根据欧洲市场的来样定制加以釉上彩绘,成为早期的广彩瓷器。广彩瓷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外销市场的需求
B.广州成为唯一通商口岸
C.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D.彩绘瓷器移至广州生产
4.(2024广东肇庆一模)明中后期至清初,出版的有关辨银、秤银的书籍增多,例如《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银色》《辨银谱》《平秤市谱》《辨银谱总论》《幼学杂字·银色门》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
A.白银货币化带来新问题
B.商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赋役折银损害商人利益
题组二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成就
5.(2025江苏淮安调研,)针对“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的社会现实,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思想。他认为,“良知”是圣人贤人和愚夫愚妇所共有的判断善恶的能力,只要人们的“良知”能够“发用流行”,就没有任何事物能阻碍人们弃恶从善。这种思想旨在( )
A.继承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
B.批判社会追求功利的风气
C.倡导人应具有自我约束力
D.宣扬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
6.(2024江苏盐城期中)《西游记》中的人物往往会将常言俗语作为自己的行为理由或行动准则,如孙悟空向东海龙王索要兵器、披挂时口里冒出了“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等俗语,同时一直用“古人云”“常言道”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理由。这反映了当时( )
A.古典小说的日益成熟
B.市民价值观发生变化
C.文学风格趋于世俗化
D.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题组三 思维训练
7.(归纳思维)(2025重庆一中月考)理欲关系是明清时期的重要理论问题,下列是李贽、王夫之、陈确的理欲观。据此可知他们的理欲观念( )
李贽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王夫之 “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无理则欲滥,无欲则理亦废”
陈确 “盖天理皆从人欲中见,人欲正当处,即是理”
A.承认人欲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B.都主张以理制欲、以理统欲
C.旨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秩序
D.未摆脱传统的理学思想范畴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B 2.C 3.B 4.A 5.D 6.D 7.D 8.C
9.D 10.D 11.A 12.D 13.D 14.D 15.C
1.B 据材料“明朝的耕地超过了8亿亩”“还引进、种植了诸如甘薯、玉米、土豆、花生等新的耐旱作物”可知,明朝时期,耕地面积的增加和高产作物的引进,对于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具有积极作用,B项正确。
2.C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此后南方一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商业活动得到了极大发展,从而使原本荒凉地区变得繁华起来,而北方的一些传统商业城市则由于种种原因相对衰落,这反映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C项正确。
3.B “景德镇制瓷业中的一些小作坊主接受瓷商的贷金(作为制瓷的资本),其生产的产品只能卖给瓷商,他们只能靠赚取部分差价来维持生产”,这反映的是当时景德镇瓷商通过融资控制瓷器的生产与销售,即制瓷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B项正确。
4.A 明清时期全族外出经商以及世代经营的盐商家族出现,表明明清时期商业活动频繁和商人群体积极参与,徽州商人以及其他地方商人活跃在各个商业领域,尤其是在重要的盐业贸易中,进一步凸显了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商人群体的活跃性,A项正确。
5.D 概括材料得出:清代举人落榜后从事其他行业,积累了大量财富。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D项正确。明清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但“彻底”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经济发展会冲击身份等级,但其不可能趋同,排除B项;明朝依然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
6.D 题干中提到戚继光在练兵时,重视士兵的胆气和良知,并强调“心、性、气运作”等,这些理念与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相契合,强调人的内心修养与行为实践的互动,故D项正确。
7.D 据材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并结合所学可知,李贽认为不应该过分推崇孔子,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所以李贽的主张挑战了孔子的权威,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李贽主张打破对孔子的迷信,并不是在追求人人平等,排除A项;李贽主张正确看待孔子,“全面否定儒学”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李贽对迷信孔子的评价,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
8.C 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心学空谈导致山河破碎,王朝灭亡,其观点中有对于明清易代的思考,即包含着对于社会剧变的一些思考,C项正确;顾炎武的主张没有超越封建思想的范畴,不能理解为解决社会危机的有效手段,排除A项;顾炎武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其观点没有力图冲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藩篱,排除B项;明清两代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较为严密,排除D项。
9.D 明朝末年,士人群体中出现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的思想,要求拥有张扬自我、张扬生命的权利,进而引发要求自由表达情感、充分满足情感需求的社会风气,这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D项正确;“开始觉醒”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A项;理学在当时依然是正统思想,地位并未动摇,排除B项;此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强化时期,个性解放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
10.D 材料反映出乾隆年间,朝廷鼓励并组织力量改编和创作了大量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忠君孝亲、劝人向善一类的剧本,供民间戏曲表演,这是为了强化正统伦理道德观念,进而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朝廷禁毁了大量民间剧本,故不能得出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的结论,排除A项;据材料不足以得出促进文化艺术作品创新的结论,排除B项;阻止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C项。
11.A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成为一种文学的潮流,多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是为了更好地销售,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可以促进小说的发展,B项逻辑错误,排除;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并未被打破,排除C项;章回体小说与戏曲艺术的发展关联较小,排除D项。
12.D 材料时间“1982年罗马教皇盛赞400年前”,即1582年,属于明朝。利玛窦是明朝时期的传教士,他致力于将天主教传入中国,同时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翻译了许多西方科学和哲学著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D项。
13.D 据材料“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特别是欧洲的水利技术”“被外国传教士和农学家翻译、引介,成为中外农业跨文化交流的突出象征”可知,该专著为明代总结性的农业科技著作——《农政全书》,D项正确;《神农本草经》为医学著作,排除A项;《齐民要术》和《农书》分别为北朝和元朝农学著作,没有介绍欧洲水利技术,排除B、C两项。
14.D 材料“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帝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绘,制成《皇舆全览图》”“《授时通考》是乾隆皇帝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体现的是政府对当时科技著作总结的支持,D项正确。
15.C 据题干“‘天工’代表自然规律,‘开物’代表‘开道释物’”可知,《天工开物》的书名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实际事物的探索和解释,这与实学强调的经世致用、重视实际学问的特点相符合,C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D 2.B 3.A 4.B 5.C 6.C 7.A
1.D 据材料“亩得烟叶五百斤,斤得钱十五文”“济州种烟草……大约膏腴尽为烟所占,而五谷反皆瘠土”可知,由于烟草亩产量高,获利多,所以人们纷纷种植烟草,甚至把膏腴之地都用来种烟草,这表明市场价值影响了人们的经济活动,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了济州地区种植烟草的情况,没有涉及耕织分离等自然经济解体的典型特征,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因为烟草获利较多而改变种植结构,未体现“工商皆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主导烟草种植的推广,排除C项。
2.B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民间土地买卖契约须“向官府呈报登记”,而且还要“缴纳报官时的税金”,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于土地交易活动的管理,B项正确;据材料“交易的标的、价格”可知,在土地的契约中必须写明交易的价格,但契约属于交易完成的结果,并非市场价格的“咨询”,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间买卖受到官府管理,没有涉及民间风气对交易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收费低廉”,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江西景德镇部分釉上彩绘瓷器移至广州加工生产,广州工匠根据欧洲市场的来样定制加以釉上彩绘,这表明广彩瓷器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外销市场的需求,A项正确;雍正年间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在这些海关辖区内存在一定的对外贸易活动,乾隆年间只留下广州一处,所以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只提到了广彩瓷器适应了欧洲市场的需要,但并未提到其需求量大小,无法得出“大宗”,排除C项;彩绘瓷器移至广州生产只是广彩瓷器出现的地域条件,而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D项。
4.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在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这不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良性发展,故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识别伪银的书籍,这折射出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的是白银的来源,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赋役折银对商人的影响,排除D项。
5.C 据材料可知,王阳明针对社会上推崇功利的现实,提出“致良知”思想,认为人人具有良知,应发挥其作用,弃恶从善,可见其倡导人应具有自我约束力,C项正确;心学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不同,后者强调研究事物规律并掌握它,排除A项;“致良知”思想在批判社会追求功利的风气的同时更强调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心中的“天理”,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民主精神,排除D项。
6.C 明清工商业经济发展,士人阶层逐渐壮大,反对传统礼教的小说逐渐增多,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实际就是一个反礼教的形象,小说中的常言俗语很多,体现了文学风格趋于世俗化,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古典小说日益成熟,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市民价值观发生变化,排除B项;这一时期并未完全打破纲常礼教的束缚,排除D项。
7.A 归纳思维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史料中发掘有效信息,最后形成对一个历史概念的规律认知。
第一步:整合史料信息,得出正确选项。
第二步:剖析错误项。
材料主张肯定人的正常私欲,这与“以理制欲、以理统欲”的思想相对立,排除B项;李贽等人的思想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排除C项;材料中三人都认为私欲与天理同时存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理学思想范畴,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