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2025江苏常州期中)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带来军舰模型、毛瑟枪、天体仪、座钟、城市写生画等物品给乾隆帝祝寿,清朝回赠了玉器、瓷器、丝绸、茶叶、工艺品等3 000多件礼品。中英两国礼品的不同反映出( )
A.清朝农耕文明繁荣
B.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英使访华
C.英国国力远超中国
D.中英两国的文明分野端倪已现
2.(2025福建福州月考)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大小战船242艘,除去修理未竣、应届修期、被风击碎者外,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48.8%。又如,浙江定海水师共有战船77艘,遭风击碎、修理未竣者达30艘,在航率仅61.0%。这可以用来说明晚清( )
A.军备废弛难以抵御外侮
B.官员海洋主权意识薄弱
C.沿海水军规模受到限制
D.中央权力在逐渐地式微
题组二 两次鸦片战争
3.(2024浙江宁波月考)连外国人也对虎门销烟的壮举不得不表示叹服:“我们已把销烟过程的每一个部分都反复察看过了,他们在整个工作中那种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不能设想还有什么别的能执行得比这项工作更为忠实了。”材料说明( )
A.中国政府查禁鸦片的决心
B.中国民众欢呼销烟使命的最终完成
C.鸦片贩慑于民众的压力不得不收敛
D.当时情形下有极大可能禁绝鸦片
4.(2024河北沧州期末)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通商,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种规定 ( )
A.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B.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C.表明清政府摒弃了闭关政策
D.说明列强已控制中国外交
5.(2025江苏徐州期中)1846年至1856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从420万英镑涨到840万英镑,翻了一番。面对这一局面,英国( )
A.率领军舰,割占香港岛
B.要求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C.走私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D.协定关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6.(2025四川内江一中开学考)在《天津条约》谈判的过程中,“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款遭到了清朝统治者乃至地方大员的激烈反对,他们甚至愿意用割地来交换。这表明清政府( )
A.具有强烈民族观念 B.维护传统朝贡外交
C.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D.坚守闭关自守政策
题组三 开眼看世界
7.(2025山东潍坊期中)鸦片战争改变了时人对西方国家是蛮夷小邦的朦胧想象,也展现了工业革命背景下西洋船坚炮利的形象,使朝野上下为之震惊,唤起一批仁人志士重新审视世界与自我。基于上述现实,他们( )
A.摒弃传统夷夏观念
B.致力于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
C.主张变革政治制度
D.意识到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1.(2025陕西延安月考)1833年,英国废除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835年5月,《广州纪事报》刊登英国人写的《文明世界VS中国》的文章,其中写道:“如果所有国家都像清政府那样拒绝共享自然福祉,这个世界成个什么样 ……只能坠入霍布斯的《利维坦》描述的普遍战争状态。”材料说明( )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
B.中国民众仍持传统的“蛮夷观”
C.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D.清政府已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2.(2024重庆南开中学期中)19世纪中期,英国对华贸易商马塞松在回答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制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制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 )
A.鸦片走私已取代棉纺织品贸易
B.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3.(2024河北保定期末)1854年,英法美三国照会清政府,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它们提出的要求包括:开放中国全境,特别是长江流域和沿海各城市;实行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废除进出口货物的内地税;等等。其实质是( )
A.协调平衡各国矛盾
B.扭转正当贸易逆差
C.满足列强资本输出需求
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题组二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影响
4.(2024湖南名校联合体第二次联考)《哈佛中国史》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性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突出反映了( )
A.《南京条约》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B.《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取掠夺工矿之利
D.《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
5.(2025江西宜春月考)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刺激下,中国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大为提高,1854年茶叶的出口量是鸦片战争前的2.8倍,生丝出口量是鸦片战争前的12.5倍。这一变化( )
A.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B.表明中国逐渐收回了关税主权
C.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D.说明中国经济作物竞争力提高
6.(2025山东济南三中月考)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传统外交格局受到冲击
B.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C.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
D.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7.(2025华南师大附中月考)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诗》《易》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
A.肯定体用之道中“中学”的价值
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D.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
题组三 思维训练
8.(批判性思维)(2025广东江门月考)据学者研究,1700年,中国和欧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23.1%和 23.3%;1820年,中国占到 32.4%,欧洲只占 26.6%。这说明 ( )
A.中国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中心
B.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C.西方对当时中国影响达成共识
D.农耕文明依然具有相当的优势
题组四 综合题组
9.(2024河南新乡月考,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勒令缴烟时,被困在广州商馆之内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们竟出人意料地把他们所囤积的鸦片悉数缴出。他们深知,对华鸦片走私贸易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英国的鸦片贩子们逃回伦敦,很快便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互相勾结起来,鼓动发动侵华战争。而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于是,他们制定了侵略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派出远征舰队,远涉万里重洋,把战争带到了中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在解读鸦片战争的研究范式方面,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两种范式:“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革命史范式更注重鸦片战争给民族带来苦难的一面,但是,过多注重民族苦难可能会将自己孤立,导致对世界的信任出现危机,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逐渐疏离于世界之外,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迷失。现代化范式更多的是把这场灾难看作民族振起、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因此,我们更要从现代化范式来看待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
——摘编自程英姿《从<南京条约>
看中西体制和观念的碰撞
——中国近代化必要性的案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把战争带到了中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范式角度指出鸦片战争“真正意义”的体现。(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鸦片战争进行简要评价。(6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D 2.A 3.A 4.B 5.B 6.C 7.D
1.D 英国带给清政府的礼物体现了近代的军事、科技和城市化,而中国回馈的礼品主要是农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体现出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差异,D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回赠的礼物体现不出清朝农耕文明繁荣,排除A项。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是19世纪中叶,排除B项。仅从礼物差异无法比较两国国力大小,排除C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和浙江定海水师战船在航率都不高,说明晚清军队军备废弛,难以抵御外侮,A项正确。官员主权意识和中央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两项;由材料并不能得出沿海水军规模“受到限制”,排除C项。
3.A 材料描述的是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公开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体现了清政府查禁鸦片的决心,A项正确。禁烟最终没有完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鸦片贩的态度,排除C项。当时的清政府并无禁绝鸦片的可能,排除D项。
4.B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B项正确。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提出的,排除A项。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而非主动摒弃了闭关政策,排除C项。单由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并不能得出列强已控制中国外交的结论,排除D项。
5.B 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扩大,根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受到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但英国认为原因是开放的通商口岸不够多,所以要求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香港岛,排除A项。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排除C项。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排除D项。
6.C 清政府宁愿割地也不愿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说明清政府领土主权意识淡薄,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清政府具有强烈民族观念,排除A项。清政府反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说明其不懂近代外交,仍抱有天朝上国观念,有维护朝贡外交的意味,但这只是材料部分信息,B项没有涉及“割地”这一关键信息,故排除。《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且反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并不等于闭关自守,排除D项。
7.D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以求自强,而不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D项,排除C项。他们仍抱有夷夏观念(“师夷之长技”),排除A项。他们没有致力于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排除B项。
能力提升练
1.C 2.C 3.D 4.A 5.A 6.A 7.D 8.D
1.C 英国人在报纸上刊登文章,希望清政府“共享自然福祉”,否则只能坠入普遍战争状态,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说明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C项正确。《文明世界VS中国》将中国和文明世界对立,并不平等,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中国民众的态度和清朝的国际法意识,排除B项和D项。
2.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信息,具体分析如下:
A项的说法与史实不符,鸦片走私虽然影响了棉纺织品贸易,但没有完全取代它,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当时中国处于贸易逆差,排除B项;中国禁烟运动会损害英国利益,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D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后,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等列强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主要是相互勾结,排除A项;扭转贸易逆差只是列强要求修约的具体目的之一,其实质是进一步侵略中国,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C项。
4.A 根据材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可知,清政府丧失了关税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英国强迫清政府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使得清政府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保护本国新兴工业,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A项正确;B、C、D三项中涉及对《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评价,都没有针对性地提到关税主权丧失对中国的危害,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5.A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和生丝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反映出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A项正确。此时中国并未收回关税主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商品的出口量,而不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排除C项。中国商品出口量增加主要是因为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中国沦为原料产地,而不是经济作物竞争力提高,排除D项。
6.A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近代条约关系不同于传统朝贡和互市关系,说明中国传统的外交格局受到冲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内形势,排除B项。近代外交理念“完全确立”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地位,排除D项。
7.D 魏源将老子“无为”思想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经世派的魏源借儒道思想探求经世之道,D项正确。“中学”指传统的纲常名教,材料强调的是魏源借儒道思想阐述救世主张,并非肯定“中学”价值,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与自然争胜,排除B项。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器物,而非政治制度,排除C项。
8.D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在解读历史现象时,能够在合理质疑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此时的欧洲是工业文明的代表,而中国则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工业文明作为新生事物比农耕文明具有更多优势,但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大于欧洲,当时的中国仍是农耕文明,据此可以得出农耕文明依然具有相当的优势,故D项正确。
9.答案 (1)直接原因:保护对华鸦片走私。(2分)
根本原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抢夺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2)“真正意义”的体现: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4分)
(3)评价:对英国而言,鸦片战争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而言,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洞开,中华民族陷入危机;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6分,若只答对中国的影响,不给满分)
解析 (1)由材料可知,面对中国禁烟,鸦片贩子们逃回伦敦,鼓动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得出直接原因是保护对华鸦片走私。根据材料“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根本原因是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抢夺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由设问“现代化范式”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3)鸦片战争对中英双方均产生影响。对英国而言,鸦片战争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材料“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可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史范式),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现代化范式),即对中国而言,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使中华民族陷入危机,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