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17:1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太平天国运动
1.(2025山东淄博期中)李大钊说:“故太平天国,乃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而使中国农民失业之影响,而以民族思想及耶教观念相结合所成的大运动。”这一论述主要反映了(  )
A.外部势力导致小农经济解体
B.太平天国积极抵抗外来侵略
C.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较浓厚
D.列强侵略激化中国社会矛盾
2.(2025山东烟台期末)洪秀全幻想着“番弟”(列强)为上帝出力,但“番弟”却用大炮回报了他。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方打击清军、压迫清政府,同时在南方协同清军与太平军作战。事实表明(  )
A.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一贯镇压中国民主革命
C.利益是列强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
D.传播基督教是列强侵略借口
3.(2025重庆渝西中学月考)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一变化(  )
A.冲击了原有政治体制B.导致了最高权力转移
C.强化了中央政府权威D.直接引发了分裂割据
题组二 洋务运动
4.(教材习题改编)(2024浙江杭州月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认为,“购买外洋器物……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李鸿章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由此可见,二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发展民用工业补充军用工业不足
B.利用外国势力镇压农民起义
C.引进机器生产技术以实现现代化
D.引进西方技术挽救国家颓势
5.(2025陕西商洛期末)福州船政局从建立到1905年,共造出兵商轮船40艘,其中前4艘,轮机均购自西洋,自第5艘“安澜”号开始,轮机由船厂自己制造。虽然仍是仿照外国样式,但具体制造全由中国工匠完成,质量与外国同类产品相比也不逊色。这说明洋务运动促使中国(  )
A.自主制造能力得到提升
B.摆脱了对列强工业技术的依赖
C.提高了产品国际竞争力
D.具备生产大型军舰装备的能力
6.(2024江苏淮安期末)李鸿章认为,“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建议设立轮船招商局,“以济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这一提议有利于(  )
A.引进西方制度    B.缓和中外民族矛盾
C.建立军事工业    D.打破列强垄断航运
7.(2024湖南名校联考)洋务运动时期,留美幼童在美国除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外,还要诵读中国传统经典,向至圣先师牌位叩头,就连负责留学生管理事务的正监督一职,都要派识大体的正统读书人担任。这说明当时(  )
A.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B.封建保守势力占据主导地位
C.洋务派在中央缺乏支持者
D.留学教育秉持中体西用原则
8.(2025江苏苏州月考)关于洋务运动的功过是非,历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集进步与反动于一身”。对观点中的“进步”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对封建统治的维护    B.推动思想文化近代化
C.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瓦解了旧式官僚体系
题组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9.(2024福建龙岩期末)19世纪70年代,由于财力不支,清政府内部出现了陆地和海洋边疆防务何者优先的大讨论,史称“海防与塞防之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中央权威式微    B.领海主权丧失
C.边疆危机严重    D.民族意识觉醒
10.(2025江苏南通调研)1884年,法军炮击福州船政局后,战事波及台湾。两广总督张之洞雇民船将大量兵勇和武器向台湾潜运,并依靠沪、港人员收集台湾情报,对台进行汇款,使台湾牵制了大量法军兵力。张之洞的举措(  )
A.有效遏制了宗藩关系的解体
B.反映出近代造船工业的缺失
C.有利于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D.支援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1.(2025河南郑州期末)日本自由民权运动领袖板垣退助在《关于台湾同化会首倡》一文中提出“精神教育不行,则爱国心无由而生,爱国心不生,则如何能养成完全之国民乎”,强调“统治台湾之根本唯有采取同化主义”。材料表明(  )
A.台湾的反割台斗争激烈
B.东亚殖民格局发生变化
C.日本平等对待台湾民众
D.殖民的手段具有隐蔽性
12.(2025山东济宁期末)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商银行是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争夺对中国的借款,逐步控制了清王朝的财政和金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
D.民族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题组四 瓜分中国的狂潮
13.(2025安徽蚌埠月考)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由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规定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这表明(  )
A.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D.清政府丧失对地方的管控权
14.(2025湖南长沙月考)甲午中日战争后,德、俄、法、英、日等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1899年秋,美国先后向各国提出所谓“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这表明(  )
A.列强扩大对华的商品输出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美国积极促进中国近代化
D.各帝国主义国家利益一致
15.(2024江苏扬州中学开学考)晚清时期,东北北部的东清铁路采用俄式1.524米轨距,运费按卢布结算;东北南部的南满铁路采用1.435米标准轨距,运费按日元结算;西南的滇越铁路,采用法式1米窄轨距,运费按法郎结算。这一状况(  )
A.阻断了国内南北之间商品流通
B.导致了地方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C.是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折射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国家出路的探索
1.(2024江苏淮安月考)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的口号。可是1861年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内,有地方政府发布告示招徕流亡地主回乡收租,并“令各乡官设局照料”。政策的变化表明太平天国(  )               
A.借助传统政策维护自身统治
B.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C.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财政危机
D.蜕化为地主阶级政权
2.(2025河南洛阳期末)《资政新篇》提出,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需施以“三宝”教育:宗教道德教育为“上宝”;火船、火车、连环枪、量天尺等为“中宝”;文学艺术、诗画美术为“下宝”。这表明《资政新篇》(  )
A.体现了对国家出路的新探索
B.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启发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
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3.(2025湖南衡阳质量检测)两广总督张树声在1884年临终前的《遗折》中写道:“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轮船、大炮……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这说明(  )
A.变法运动得到了地方官员的支持
B.清朝官员积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中体西用观念推动了工业化进步
D.已有官员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4.(创新题·新情境·汉阳铁厂选址探究)(2025广东深圳期末)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坚决反对后来的汉阳铁厂选址大冶铁矿边,主张建厂于汉阳(如下图所示),并说:“厂在省外,实缺大员。”这折射出当时(  )
A.统治阶级思想封闭    B.洋务新政的曲折性
C.水路交通相当发达    D.技术力量的薄弱性
5.(教材习题改编)(2025河北唐山丰南期中,)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  )
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
C.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题组二 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6.(2025湖南长沙一中模拟)1886年,清政府开始《大清会典舆图》的编制工作。《大清会典舆图》仍采用传统地图绘制方法绘制省、府两级地图,但使用了现代地理科学中的正轴圆锥投影技术绘制全国总地图,并用文字叙述了清朝疆域范围与各省的经纬度。材料表明,清朝 (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实现中西科技融合
C.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D.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7.(2025河南洛阳期末)1897年11月13日,德国出兵占领胶州湾。不久,俄国主动提出“助华”,并派遣军舰进入旅顺、大连,俄皇表示:“俄舰借泊,一为胶事,二为度冬,三为助华防护他国占据。”这些事件的出现表明(  )
A.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
B.沙俄获得了最大的侵华利益
C.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D.列强在侵华上既矛盾又勾结
题组三 思维训练
8.(实证思维)(2024湖北新高考联盟月考)下表内容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对李鸿章形象的历史叙述。这说明(  )
李鸿章形象 形象特点 出处
社稷重臣 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志节之士 赵尔巽《清史稿·李鸿章传》,1927年
卖国贼 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 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5年
近代化代表 人物之一 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李时岳等《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1980年
A.历史事实具有多样性特征
B.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事实依赖于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具有一定随意性
题组四 综合题组
9.(2025广东揭阳期末,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败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你对“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的理解。(8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D 2.C 3.A 4.D 5.A 6.D 7.D 8.C
9.C 10.C 11.D 12.A 13.B 14.B 15.D
1.D 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是因为列强侵略导致农民失业,激化了社会矛盾,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李大钊并未强调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也未提及太平天国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的行为,排除A项和B项。耶教观念(即基督教观念)与民族思想的结合仅是材料部分信息,材料主要论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排除C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列强并没有因为与太平天国信仰相近而对太平天国友好,对清政府也是既打击又协助,说明列强都是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故选C项。
3.A 材料中提到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节点,清政府由高度集权转变为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促使地方汉族督抚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冲击了原有的政治体制,故选A项。
4.D 根据材料“剿发逆”“勤远略”“内要自强”等信息可知,曾国藩的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外来侵略,李鸿章的目的是自强,二者都有挽救国家颓势之意,故选D项。
5.A 本题为转折结构类型的题目,重点往往在转折之后。本题重点在“但”之后,即轮机的具体制造全由中国工匠完成,且质量好,强调中国的自主制造能力得到提升,故选A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列强垄断中国内江外海的航运利润,李鸿章提议建立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与洋人争利,有利于打破列强对航运的垄断,故选D项。
7.D 据材料可得出主要结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生,除了学习西方科技,还要诵读中国传统经典等,这说明当时留学教育秉持中体西用原则,D项正确;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这说明其承认了自身科技的不足,而不是以天朝上国自居,排除A项;洋务派尊崇儒学不能说明封建保守势力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洋务派在中央的势力,排除C项。
8.C 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立新式海军等,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故选C项。
9.C 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但清政府由于财力不支,无法同时应对海上和陆上的威胁,因此产生了海防和塞防何者优先的争论,故选C项。
10.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的举措支援了台湾当地的抗法斗争,牵制了法军兵力,有利于清军在其他战场作战,比如取得镇南关大捷,C项正确;当时中法战争主要是法国对中国边疆的侵略,不是直接针对宗藩关系,排除A项;雇民船运兵等举措主要是因为战事紧急,不能直接反映出近代造船工业的缺失,且当时中国已经有一定的近代造船工业,排除B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可知,板垣退助主张对台湾实行“同化主义”,以教育培养“爱国心”,对台湾人民进行奴化教育,这相比暴力的军事行动,更具有隐蔽性,故选D项。
12.A 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商银行争夺对中国的借款,逐步控制清朝财政和金融,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故选A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甲午战败反映出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企业获得初步发展,排除D项。
13.B 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英、法、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就获取铁路筑路权等问题达成协议,结合所学可知,筑路权反映了资本输出的要求,而且铁路修到哪里,列强的势力就延伸到哪里,表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
14.B 由“德、俄、法、英、日等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要求‘利益均沾’,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在华特权,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非“积极促进中国近代化”,排除C项;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并非利益一致,排除D项。
15.D 晚清时期,东北北部、南部和西南地区的铁路修建受到不同西方国家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因此材料中铁路的不同模式折射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A 2.A 3.D 4.B 5.C 6.C 7.C 8.B
1.A 1853年太平天国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提出“有田同耕”的口号,1861年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有所改变,让地主回乡收租,这是因为面对清军的进攻,太平天国的生存环境恶劣,因此其借助传统政策维护自身统治,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C项;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田赋政策的变化体现出其现实需要,并不能表明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排除D项。
2.A 《资政新篇》提出实行“三宝”教育,将宗教道德教育、西方先进科技以及文学艺术相结合培养人才,对重视儒家的传统教育理念有所突破,体现了对教育方式的新思考,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新式人才,故选A项。“中体西用”思想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根本,西方科技为辅助,而《资政新篇》除了科技还包括宗教道德教育和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并非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启发,排除B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没有代表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排除C项。林则徐、魏源等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排除D项。
3.D 材料中两广总督张树声认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果足恃欤”,对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发出质疑,说明其已经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故选D项。材料是两广总督张树声对洋务运动的质疑,并未提到其对变法运动是否支持,排除A项。两广总督张树声认识到西方政治的重要性,但他并不能代表所有清朝官员,且“积极学习”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洋务运动的缺陷,C项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排除C项。
4.B 据材料可知,张之洞建汉阳铁厂优先考虑的是离总督驻所近,便于控制管理,而不是优先考虑成本和效益,将汉阳铁厂建在铁矿资源丰富的地方。此种思想和做法不利于洋务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折射出洋务运动的曲折性,故选B项。洋务运动主动学习西方器物,这说明当时统治阶级思想有所突破,并非封闭,排除A项。此时水路交通相当发达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的态度,这一态度没有涉及技术因素,无法推知当时技术力量薄弱,排除D项。
5.C 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中少数民用企业从“官督商办”到商办的转变,同时近代产业工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说明晚清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纺织分离、耕织分离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只是少数,不能就此说明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的转型,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而材料涉及的时间包括“洋务运动中后期”和“甲午中日战争前后”,D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
6.C 据材料“绘制全国总地图,并用文字叙述了清朝疆域范围与各省的经纬度”可知,地图的精确反映了清朝领土主权意识增强,故选C项。中体是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传统地图绘制技术并不属于中体,排除A项。仅凭绘制地图兼有中西技术,不能说明清朝实现了中西科技融合,结论明显夸大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仅凭地图绘制技术无法证明洋务运动的成效“显著”,排除D项。
7.C 据材料“德国出兵占领胶州湾”,俄国也趁机借口帮助中国占领旅顺、大连,结合所学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可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故选C项。德国和俄国都是出兵占领,是军事行动,材料未涉及资本输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俄国侵华利益与其他列强的比较,无法得出“最大”的结论,排除B项。德国出兵后,俄国也派遣军舰进入中国,体现了列强侵华中的竞争,但未体现勾结,排除D项。
8.B 
出处时代特点 李鸿章形象
1927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稷重臣(政治上:肯定态度)
1955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阶级和革命思想较浓厚 卖国贼(否定态度)
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 近代化代表人物之一(经济上:肯定态度)
由表中不同出处的时代特点可知,对李鸿章形象的评价受时代和立场的影响,不尽相同,而非随意解释,故选B项,排除D项。表中描述了对李鸿章形象的不同评价,是历史解释和叙述的多样性,而非历史事实本身的多样性,排除A项。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解释依赖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
9.答案 (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分)
危害: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急剧下降;使中国的主权沦丧,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加深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任答2点即可)
(2)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在内忧外患下掀起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不是要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只学习西方技术,不肯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在实践中,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和民用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都带有一定的封建性。加上内有顽固派的阻挠,外国在技术上对中国又有所保留。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洋务运动不能救国救民族。(8分)
解析 (1)
材料 提取信息
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 日本获得中国赔款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 三国干涉还辽
俄据旅顺、大连湾……互为钤制 列强强租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第一小问战争,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可知“是役”是指甲午中日战争。第二小问危害,据材料提取信息可知甲午战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急剧下降,使中国的主权沦丧,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经济上,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加深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此问主要依据所学,从洋务派所属阶级、根本目的、指导思想、运动的弊端、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