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17:1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戊戌维新运动
1.(2025广东佛山月考)有学者认为: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基本反应,不是探讨战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不是以忍辱负重的精神面对现实、面对未来,而是企求一种根本解决方案。他揭示的是(  )
A.维新变法的背景    B.师夷长技的缺陷
C.甲午战败的原因    D.洋务运动的教训
2.(2025辽宁部分高中月考)19世纪末,自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第一个学会——强学会后,各式各样的民间团体如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等纷纷建立起来。这些民间团体的建立(  )
A.反映了政党政治的兴起
B.促进了新式教育的普及
C.清除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D.启蒙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3.(2025山西长治联考)1891年,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提出“六经皆伪”的观点,认为从汉代开始被尊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都是伪经。这表明康有为(  )
A.否定孔子的至圣先师地位
B.寻求维新变法的文化支撑
C.掀起了维新变法爱国运动
D.具有严密考证的科学态度
4.(2025辽宁大连期中)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刊登《西学书目表》,著录近代以来译书约300种(见下表)。这一做法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不断有人续作。这一做法(  )
西学13类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西政10类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杂类5类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A.开启救亡图存的探索
B.沿袭了中体西用思想
C.促进了维新思想传播
D.提出了民主科学口号
5.(2024山西吕梁开学考)有学者指出,在当时的百姓看来,康有为和一班要变法的人俱是“奸臣”。“戊戌六君子”就义之日,京城的市民指着绑缚刑场的“戊戌六君子”骂道:“乱臣贼子,书生狂徒。”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列强侵略激起国人反抗
B.变法维新缺乏群众基础
C.戊戌变法违背时代潮流
D.民众舆论制约变法进程
6.(2024河南南阳期末)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陈旭麓看来,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题组二 义和团运动
7.(2025四川绵阳期末)近代中国先后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农民运动,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斥为“清妖”,称外国侵略者为“夷弟”“番弟”。而20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则打出“扶清”旗号,斥外国侵略者为“鬼子”。这一变化表明(  )
A.农民阶级封建迷信盛行B.清政府对农民运动放宽限制
C.农民认识水平不断提高D.民族矛盾的地位不断上升
8.(2024天津河北区期末)义和团散布揭帖宣传,“(中国的)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擢发难数”“消灭洋鬼子之日,便是风调雨顺之时”。这说明义和团(  )
A.笼统排外    B.斗争方式单一
C.崇信儒学    D.民众自发性质
9.(2025江西新余月考)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镇压义和团运动后感慨道: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一观点(  )
A.强调义和团军事力量的强大
B.意在告诫西方国家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提醒西方国家要加大对清王朝的控制
D.旨在要求西方国家增加对中国侵略的军事力量
题组三 八国联军侵华
10.(2024广东河源期中)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信中写道:“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又因抢劫时所发生之强奸妇女……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该信件(  )
A.表达了对联军暴行的不满
B.是列强侵华罪行的直接证据
C.反映了清政府的妥协投降
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
11.(教材习题改编)(2025广东佛山期末)1900年,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督抚和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地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一协议表明(  )
A.地方意在保护列强利益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D.中央政府权力式微
题组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
12.(2025山东淄博期中)下图所示形势的出现与近代某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产生的影响是(  )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B.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C.西方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D.传统的宗藩关系体系被打破
13.(2025天津五中月考)《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据此可知(  )
A.列强意识到了中国偿还能力薄弱
B.清政府关税和盐税收入足够偿还赔款
C.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
14.(2025辽宁沈阳期末)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纷纷投资中国的铁路、矿山。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中国已修成的铁路总长为9 292千米,其中40%被控制在列强手中。另据统计,至清末,西方列强已经控制了中国煤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这(  )
A.有利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B.表明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巨变
C.是列强经济侵略深入的体现
D.暂时缓和了清政府与列强矛盾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救亡图存的探索
1.(2024湖南湘潭期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次上书),请求光绪皇帝厉行变法,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了变法的具体措施,但对原来的开议院、兴民权等则避而不谈,提出“以君权雷厉风行”,开制度局于宫中“以参酌新政”。这是因为维新变法运动(  )
               
A.遇到强大阻力
B.与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基本一致
C.缺乏社会基础
D.追求共和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2.(2024四川绵阳期末)有学者认为:“‘灭洋’口号的提出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作者旨在说明义和团运动(  )
A.爆发的历史根源    B.本质是文化的冲突
C.体现出阶级局限    D.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题组二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3.(2024山西长治期末)下图漫画的背景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该漫画(  )
《小民之血汗》
A.揭示了清政府转嫁战败危机
B.讽刺了清政府任由帝国主义操纵
C.表明了洋务运动的最终破产
D.反映了老百姓对国家前途的迷茫
4.(2025广东汕头期中)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清政府虽然每次战败后均与侵略者签订了割地、赔款、开放商埠或允许在华建厂等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就其主要倾向来讲,仍是“仇外”“排夷”的。然而,自《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对外国的侵略就再也不抵抗了。这一变化(  )
A.促使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现
B.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使列强侵华经济方式发生了转变
D.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日益合流
题组三 思维训练
5.(实证思维)(2024山东青岛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经常讨论诗歌革新问题,并开始了新诗的创作实践,与当时笼罩文坛的脱离社会现实的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的“宋诗运动”等相对抗。1899年,在前往夏威夷途中的轮船上,梁启超写了一篇《夏威夷游记》,文中指出,中国“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正式提出“诗界革命”主张,“诗界革命”提出以后,迅速形成了一个颇具声势的新诗潮流,涌现出一大批新派诗人。
  材料二 当时部分新诗节选
壮别二十六首之十八 梁启超 孕育今世纪,论功谁萧何 华拿总余子,卢孟实先河。 赤手铸新脑,雷音殄古魔。 吾侪不努力,负此国民多。 注:“华”指华盛顿;“拿”指拿破仑;“卢”指卢梭;“孟”指孟德斯鸠 卢骚 蒋智由 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 民约倡新义,君威扫旧骄。 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 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注:作者蒋智由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章开沅等主编
《中国近现代史》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加以阐释。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A 2.D 3.B 4.C 5.B 6.C 7.D
8.A 9.B 10.B 11.D 12.A 13.C 14.C
1.A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国家危亡的严峻形势,此时逐渐出现了要求变革图强的呼声,学者提到的“企求一种根本解决方案”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社会要求改革以及寻找国家出路的迫切心情,这是维新变法的背景之一,A项正确;“师夷长技的缺陷”是对洋务运动的反思,而非根本解决方案,排除B项;材料中揭示的是国人企求一种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案,并非揭示甲午战败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揭示洋务运动的教训,而是对旧体制的反思,在此基础上寻求国家出路,排除D项。
2.D 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民间团体以宣传救亡图存为主,启蒙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这些民间团体不是政党,排除A项。B项“普及”和C项“清除”明显夸大了民间团体的作用,排除B、C两项。
3.B 古文经是顽固派反对变法的理论依据,康有为否定古文经,意在动摇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的政治目的服务,B项正确。材料强调康有为对汉代开始被尊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的认识,看不出康有为对孔子的态度,排除A项。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康有为的“严密考证”的科学态度,排除D项。
4.C 梁启超是维新派,其所编书目表介绍了包括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制度等众多西学内容,这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故选C项。林则徐、魏源等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人就已经提出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排除A项;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非沿袭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维新派没有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奸臣”“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及所学知识可知,民众不了解维新变法,维新派也没有充分地向民众宣传变法,未充分动员民众支持变法,使得变法维新缺乏群众基础,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人们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并未涉及国人对列强的反抗,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排除C项;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守旧势力强大,且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变法,民众舆论对变法进程影响相对较小,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改革,C项正确;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阻止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也没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戊戌变法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影响,D项错误。
7.D 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体现了中国内部的阶级矛盾。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了反帝爱国运动,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这一变化说明民族矛盾的地位日益上升,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农民阶级的封建迷信色彩,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最终都被中外势力联合剿杀,B项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农民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擢发难数”“消灭洋鬼子之日,便是风调雨顺之时”及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外国侵略者,在反抗侵略者的同时,也排斥铁路、电线杆等先进事物,即笼统排外,A项正确。
9.B 材料中瓦德西强调中国群众的反抗力量强大,致使列强无法完全统治中国,说明其意在告诫西方国家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B项。
10.B 瓦德西是八国联军的统帅,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参与者,其信件内容反映出八国联军侵华犯下的诸多罪行,此信件是一手文献史料,可以作为研究列强侵华罪行的直接证据,故选B项。该信件是瓦德西向德皇汇报情况,未体现出对联军暴行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排除C项。该信件本身不能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排除D项。
11.D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而南方督抚拒绝执行中央政策,与列强商订协议,体现了中央政府权力式微,D项正确。南方督抚意在维护地方自身利益,排除A项。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此时清政府统治尚未土崩瓦解,排除C项。
12.A 材料显示了外国军队在中国多地驻扎,且图中包含北京、天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与此相关的条约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项正确。严重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条约是《南京条约》附件中的“领事裁判权”,排除B项;西方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排除D项。
13.C 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即海关税和盐税,落到了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列强的控制,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国的还款能力,排除A项;B项曲解了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列强在20世纪初控制了中国相当比例的铁路和矿山。铁路和矿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列强对这些关键产业的掌控,是其经济侵略深入的体现,C项正确;这种情况对民族工业而言,是巨大的打击,民族工业在原材料运输和获取等方面会受到列强的重重挤压,“有利于”其发展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对中国经济关键领域的控制程度,仅凭材料无法反映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巨变,且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侵略必然会激化各种矛盾,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A 3.A 4.D
1.A 本题为变化题,变化点是由“开议院、兴民权”到“对原来的开议院、兴民权等则避而不谈”“以君权雷厉风行”,可见变法内容趋于保守,这是因为遇到了强大阻力,故选A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学习其制度,但是维新派却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二者的指导思想不同,排除B项。维新变法运动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但这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排除C项。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而不是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
2.A “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即中国民众反帝情绪滋长,“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即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特别是反洋教,“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指的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导致大批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综上可知,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因为帝国主义入侵导致大批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中国人的反帝反洋教斗争兴起,即义和团运动爆发有其历史根源,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非文化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而非其局限,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材料主旨是探究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而不是探讨其影响,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背负巨额赔款,漫画反映小民负担沉重,可知清政府转嫁战败危机,加重人民的负担,故选A项。漫画体现的是清政府转嫁危机,而非列强和清政府关系,排除B项。洋务运动破产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排除C项。漫画表现人民负担沉重,而非人民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与担忧,排除D项。
4.D 本题是变化题,变化点是清政府态度由仇外到不抵抗。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即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合流,D项正确。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经济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C两项。
5.答案 梁启超是在19世纪末提出的“诗界革命”,当时的新诗积极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2分)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政治上,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维新运动失败,梁启超流亡海外,继续宣传其主张;思想文化上,西方民主思想大量传入中国(西学东渐),当时国内文坛脱离现实的诗风浓厚。为此,1899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8分)
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主张,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在思想文化领域作出努力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梁启超强烈的爱国情感。新诗的创作与传播推动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2分)
解析 本题是阐释题,以陌生的史料作为情境,考查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第一步,以陌生情境推断出熟悉的所学,判断考点。由材料时间是1895—1899年可知,考点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到八国联军侵华前的相关史实。
第二步,提炼材料主题。材料主题为“诗界革命”。
第三步,确定答题结构。本题答题结构为“诗界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背景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内容从材料中提炼(诗歌关注现实,题材多介绍西方启蒙人物思想和革命人物)。影响从救亡图存、近代化、思想启蒙等角度阐释。
最后,阐释的时候要注意将史实与材料主旨相联系,史论结合,避免堆砌基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