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 辛亥革命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2024湖南益阳期末)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设立商部,在全国各地广泛组织商会;颁布商人通例,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商人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通过一系列章程,倡导与奖励兴办实业。清政府此举旨在( )
A.延续重农抑商政策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挽救自身统治危机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教材习题改编)(2025浙江宁波期末)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为孙中山吸取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的教训,中国则需要防微杜渐而提出的是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3.(教材习题改编)(2024江苏扬州期中)1911年春,革命党人林觉民写下绝笔《与妻书》:“……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随后他毅然投入广州黄花岗起义。这反映出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
A.意识到工农革命的意义
B.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
C.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D.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
题组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2025四川雅安月考)有学者认为,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各地兴起各种形式的保路斗争,其中四川省尤为激烈,最后酿成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清政府命令湖广总督瑞澂自湖北带兵前往镇压,部分鄂军西调。这主要说明( )
A.革命派并未做好革命的准备
B.政策失当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
C.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D.清政府对革命力量的警惕性强
5.(2025河南濮阳一中月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提高了总统的个人权力
C.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D.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题组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2025广东湛江期末)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参与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自己“是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
A.广泛传播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理念
B.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C.为新的革命阶段准备了干部条件
D.实现社会性质的巨变
7.(2025河北衡水月考)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民族复兴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从“王朝”到“国家”;其二,从“革命”到“建设”;其三,从“封闭”到“开放”;其四,从“天下”到“世界”,促进了社会转型,从而初步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四大基础。下列符合从“封闭”到“开放”的是( )
A.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B.奠定了顺应世界潮流的外交基础
C.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开创了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2025河南九师联盟月考)1911年6月,各省咨议局的议长和议员联名上书称:“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失臣民立宪之希望……与立宪国之原则相违反。国外报纸屡肆讥评……于东西各立宪国外开一未有创例。”这反映出清末立宪( )
A.保守性和欺骗性色彩突出
B.阻碍了国家制度的现代化建设
C.导致了社会革命意识高涨
D.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2.(2025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不久发生了分化,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清的民族主义;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时,其宗旨中放弃了“平均地权”。这表明( )
A.三民主义已经残破不全B.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C.组织更纯洁、更有凝聚力D.同盟会放弃了革命主张
3.(2024山东日照联考)1906年,孙中山指出:“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这表明,孙中山( )
A.首次提出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B.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C.对中外革命作了深入反思
D.对民权主义的认识有了发展
题组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2025吉林延吉月考)学者马敏认为:“研究辛亥革命史不仅要有亚洲意识,还必须有全球意识。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思想深受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孙中山等寻求华侨的支援,不限于日本和东南亚,也扩展到美洲、欧洲及一切有华人的地方;同盟会的分支机构遍及各大洲,海外色彩甚为浓厚。”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
A.可视为全球华人的革命
B.与日本、东南亚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C.具有深远的世界性意义
D.是一场国际背景浓厚的政治革命
题组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2025四川达州诊断)1912年,“女子参政同志会”创立者林宗素拜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承认女子完全参政权,孙中山立即表示“男女原应一例平等参政”。林将谈话记录公诸报端后,以章炳麟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随即致信孙中山,说“女子参政之说,果合社会良习惯否,虽未敢知,取舍之宜,必应待于众论”。孙中山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表示前论“不过个人闲谈”。材料说明( )
A.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很强大
B.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C.孙中山注重扩大群众基础
D.传统观念妨碍妇女解放
题组四 思维训练
6.(辩证思维)(2024江苏淮安联考)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后“新旧势力的相互博弈及妥协,使革命以最小代价换取了最大成果,原有的疆域和各族民众基本得到维持,避免了国家分崩离析的解体命运,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共存”。这一评价( )
A.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B.低估了辛亥革命的划时代意义
C.对政权的和平过渡持正面看法
D.与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相违背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 2.C 3.C 4.B 5.C 6.C 7.C
1.C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这是因为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挽救自身统治危机,不得已进行改革,C项正确;清政府颁布一系列奖励实业的章程说明其并未延续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已经被镇压,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属于其客观影响,不属于其目的,排除D项。
2.C 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认为欧美民族和民权较为成功,“积重难返”指的是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即民生问题,故选C项。
3.C 据材料可知,为了给天下人谋幸福,林觉民毅然投入黄花岗起义,这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担当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林觉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1911年还没有兴起工农革命,排除A项;仅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并不足以保障辛亥革命的成功,排除B项;林觉民走上的是革命道路,而不是维新变法道路,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部分调往四川,使武昌守备空虚,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时机,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B项正确。
5.C 根据所学可知,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中这一变化是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C项正确。
6.C 材料中列举的三位人物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他们都受到辛亥革命的正面影响,可以说辛亥革命启发了新的革命阶段的领导人,为其准备了干部条件,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辛亥革命对先进人物的思想上的影响,但没有突出民主共和的革命理念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辛亥革命对部分先进人物的影响,实际上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
7.C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体现了从“封闭”到“开放”,故C项正确。A项“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体现的是从“革命”到“建设”,B项“奠定了顺应世界潮流的外交基础”符合从“天下”到“世界”,D项“开创了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体现的是从“王朝”到“国家”,故均排除。
能力提升练
1.A 2.B 3.D 4.D 5.B 6.C
1.A 材料反映的是清末预备立宪设立皇族内阁,以内阁的门面,装点皇族统治的本质,说明其具有保守性和欺骗性,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皇族内阁违反立宪原则,使国内失望,国外讥评,但并未提及清末立宪对国家制度现代化建设和革命意识的影响,排除B、C两项。材料中是各省咨议局的议长和议员对皇族内阁的批评,并不是清末立宪本身注重舆论监督,排除D项。
2.B 材料反映了同盟会内部并不团结,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不利于革命工作的开展,说明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B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平均地权”被同盟会中部总会放弃,不能表明三民主义已经残破不全,且不能概括全部材料信息,排除A项。革命纲领的不统一,革命组织的分裂,不利于加强凝聚力,排除C项。由同盟会的分化并不能得出其放弃了民主革命的主张,“放弃”一词过于夸大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是革命的主体,提倡人民在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说明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认识有了发展,D项正确;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之时已经提出了反对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此时国共两党均未成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对国外革命的反思,排除C项。
4.D 材料中包含三条主要信息,即美国和法国革命、华侨支援、同盟会海外分支机构,它们都对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思想和活动产生影响,说明辛亥革命有浓厚的国际背景,故选D项;A项说法夸大,排除;材料不只涉及日本和东南亚的华侨,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辛亥革命的背景,而不是革命的意义,排除C项。
5.B 据材料“孙中山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表示前论‘不过个人闲谈’”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由赞同男女平等参政到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收回言论,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和妥协,B项正确。以章炳麟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是资产阶级政党,并非代表封建顽固势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孙中山注重扩大农民、工人等群众基础,排除C项;“传统观念妨碍妇女解放”只是材料的表面信息,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6.C 辩证思维是指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待。根据材料“新旧势力的相互博弈及妥协”,我们容易联想到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这一历史事件,想到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消极影响。但根据材料“使革命以最小代价换取了最大成果,原有的疆域和各族民众基本得到维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共存”可知,该学者看到了辛亥革命对政权和平过渡的积极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