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2025天津五中月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完全没有受到冲击
2.(2025湖北恩施期中)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折射出( )
A.北洋政府出卖了国家主权
B.新文化运动提高了国人觉悟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3.(2024浙江温州期中)唐绍仪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他在任期间原准备任命王芝祥为直隶都督,但袁世凯却不接受,反而把没有经过唐绍仪副署的委派王芝祥为南方宣慰使的命令公布出来,随后又任命其嫡系大将冯国璋为直隶都督。袁世凯的行为破坏了( )
A.三民主义 B.责任内阁制
C.主权在民原则 D.总统制
4.(2025辽宁名校联盟月考)1916年元旦,云南《滇声报》刊文指出:“我唐(继尧)都督首先发难,兴师讨贼,举凡绅商士庶,无不欢欣鼓舞。”文中的“兴师讨贼”旨在( )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B.恢复民主共和制度
C.实现地方独立割据 D.反对张勋复辟帝制
题组二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5.(2025辽宁七校协作体月考)某学者认为,民国时期,军人群体从传统的边缘角色进入了政治中心,无论是谁,只要拥有军队,就可以左右政局,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民国成立,军烟熏天”。该学者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袁世凯掀起复辟帝制逆流
B.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C.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6.(2024山西大同期末)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在与德、奥断绝外交关系后单方面采取行动,终止向德、奥支付庚子赔款,同时采取外交攻势,赢得了暂停支付对荷兰、西班牙、挪威、瑞典等国庚子赔款五年的权利。这些举动( )
A.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
B.基于国家实力日益增强
C.意在迎合协约国的要求
D.结束了中国的屈辱历史
7.(2025湖南名校月考)一战时,英国报纸评论道:“华工来到法国……不仅在各种场所出色地完成了各种类型的任务,比如在轮船和火车上从事装运和卸载工作,建筑铁路,维修公路,在石油厂和整个法国北部地区的许多补给站工作,而且他们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修筑了数百英里的战壕。”这说明( )
A.华工在法国社会地位低下
B.英国的舆论歧视在法华工
C.华工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贡献
D.一战中大量华工献出生命
题组三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8.(2025四川部分名校联考)下表为1913—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纱锭和布机的数量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 )
年份(年) 1913 1914 1918 1919 1920
纱锭(枚) 484 192 544 780 647 570 650 748 842 894
布机(台) 1 986 2 310 2 736 3 839 4 139
A.说明工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B.导致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表明民族工业发展前景良好
D.得益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9.(2025湖南名校联盟开学考试)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国产纱锭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内地的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忽视重工业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落后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外资控制严重
10.(2025江苏十校联盟月考)1912年,前清官员恽毓鼎到大舞台看戏,“上流社会人垂辫者唯余等一桌而已”。不久,其友人俱已剪辫,恽毓鼎“日受刺激”,只好剪掉辫子。这说明了 ( )
A.辛亥革命促进习俗改变
B.民主共和观念已成共识
C.新文化运动冲击旧礼教
D.戏剧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11.(2025河北承德月考)20世纪20年代后,在一些大中城市有许多青年竞相采用新式婚礼。新式婚礼以汽车迎娶,进行证婚人宣读婚书、主婚人训词、互致颂词和答谢词等仪式,礼毕或在饭馆设宴答谢,或举办象征性茶话会或酒会。这体现了( )
A.知识分子的带动作用 B.城乡差距的扩大
C.男女平等的时代风尚 D.中西文化的融合
题组四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2.(2025江西赣州中学期中)1914年11月,陈独秀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批评国人只有“忠君爱国”的盲目的“爱国心”,没有建立近代国家的“自觉心”,并得出“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亦殆”的结论,这在当时引起思想界广泛关注。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
B.先进人士探索救国道路
C.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
D.思想界已达成救国共识
13.(2025山东大联考)中华民国建立后,康有为及孔教会欲立孔教为国教的活动,袁世凯借尊孔之名行复辟帝制之实的举动,使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尊孔与复古、尊孔与帝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新文化运动随之兴起。这说明,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旨在( )
A.区分孔教和儒学 B.维护民主共和
C.批判袁世凯复辟 D.宣传马克思主义
14.(2025四川川南川东北地区月考)从1918年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发表文章,接着出版的《每周评论》《新潮》《晨报副刊》等都采用白话文。五四运动中,“以白话行文的定期刊物,遍于全国”,共有四百多种。这体现了( )
A.儒学思想开始受批判
B.新旧文学间矛盾尖锐
C.新思潮社会影响扩大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15.(2024湖南炎陵开学考)1915—1918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
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的遗毒根深蒂固
C.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D.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北洋时期的政治变动
1.(2024重庆巴蜀中学期中)一战爆发后梁启超认为,如果中国能恰当地利用国际局势,就能完成创建“完全合格的民族国家”的目标。在1914年底日本占领山东之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到1917年8月14日,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敦促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段祺瑞内阁终于站到战局已明显占优势的协约国一边,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材料可用于说明( )
A.美国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内政
B.中国参加一战受到多方力量的推动
C.北洋政府对外政策积极主动
D.参加一战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2.(2025江苏南京月考)晚清士人一方面宣传民权与女权,力倡废缠足、办女报、创女校等活动;另一方面又担心“苟尽听妇女以独立,则息息行乐,以顾其有生之身,谁肯劬劳受苦”。这表明( )
A.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C.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题组二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3.(2025江西丰城月考)下图所示为1914—191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概况。据图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A.军阀混战阻碍贸易发展
B.民族工业短暂繁荣
C.贸易逆差局面根本扭转
D.国货内销市场扩大
4.(2024江西宜春期中)北京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祭坛。北洋政府接管社稷坛后,决定将其改为公园。1914年10月,“社稷坛”改名为“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开始接待市民参观。这说明近代中国( )
A.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
B.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
C.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题组三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5.(2025河北邯郸月考)有学者提到,《新青年》创刊时曾表示其宗旨不在“批评时政”,但这并不表明它不关心政治,实际上其作者明确认识到,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所进行的斗争,是和政治密切相关的。其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借助西学探索革命的道路
C.继续辛亥革命未竟事业
D.以思想启蒙促进政治变革
6.(2025四川成都期末)1919年,吴虞发表《吃人与礼教》一文,提出“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1920年,他在《新派文学之疑点》中提出,“不信古之爱心,是否会失去中国特有之文化”,引发了思想界知识分子的深入探讨。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动摇
B.传统儒家思想向新思想妥协
C.新文化运动逐步趋向理性
D.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的潮流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B 2.D 3.B 4.B 5.B 6.A 7.C 8.D
9.B 10.A 11.C 12.B 13.B 14.C 15.D
1.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的初衷是维护民主制度;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目的是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这种现象反映出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十分激烈,B项正确。
2.D 材料中国耻日由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变为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说明北洋政府接受卖国条约的行为更令人愤怒,也就是与外国侵略相比,人们更看重国家自身,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D项符合题意。A项只是材料表象,排除。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9月,排除B项。北洋政府在外交上也取得一定成就,C项“彻底失败”与史实不符,排除。
3.B 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须国务员副署,但材料中袁世凯的命令没有经过唐绍仪副署就公布出来,这一行为违反了责任内阁制的原则,B项正确。
4.B 由材料“1916年元旦”“云南”“首先发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唐继尧等人在云南首先发起了护国战争,目的是恢复民主共和制度,B项正确,C项错误。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君主立宪制,不是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张勋复辟是在1917年,排除D项。
5.B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可以佐证军人群体从传统的边缘角色进入了政治中心,B项正确。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但以失败告终,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是革命党人反抗袁世凯的革命事件,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6.A 北洋政府单方面终止向德、奥支付庚子赔款,赢得了暂停支付对荷兰、西班牙、挪威、瑞典等国庚子赔款五年的权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带有民族主义特征,A项正确。
7.C 据材料可知,华工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种类型的任务,还在前线修筑了数百英里的战壕,说明华工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贡献,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华工的赞扬,不能说明华工在法国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项;材料中英国舆论对在法华工是赞扬的,没有体现歧视,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D 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到一战结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D项正确。材料只有棉纺织业,无法得知轻重工业比重等工业结构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B项“完全”一词过于夸大且不符合史实,排除。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又陷入萧条,排除C项。
9.B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武汉和天津三地生产的纱锭就已超过全国半数,内地纱厂很少,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均衡,B项正确。
10.A 辛亥革命后,上流社会人士大多剪掉辫子,前清官员恽毓鼎受此风气影响也剪掉辫子,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习俗改变,故选A项。
11.C 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材料提到大中城市青年,而未说明其身份是知识分子,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农村婚俗,无法进行城乡比较,排除B项。材料只言及新式婚礼,未涉及中国传统习俗,无法得出中西融合的结论,排除D项。新式婚礼的环节体现了男女平等的风尚,故选C项。
12.B 材料主旨是陈独秀提倡国人要有建立近代国家的“自觉心”,反映出先进人士积极探索救国道路,B项正确。此时新文化运动还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儒学地位,排除C项。D项“共识”的表述过于夸大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B 陈独秀等先进分子认识到,尊孔有利于复辟帝制,陈独秀因此发起新文化运动,说明其目的是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B项正确。反对复辟帝制,不仅仅是针对袁世凯,排除C项。
14.C 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促进了白话文刊物兴起,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加通俗易懂,更利于新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
15.D 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陈独秀等人对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推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梁启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得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D项正确;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并不代表“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文化的绝对否定,梁启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合理性,并非封建礼教的遗毒根深蒂固,排除B项;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并非先进与落后的差别,排除C项。
能力提升练
1.B 2.D 3.B 4.B 5.D 6.C
1.B
美国总统对中国参战有影响,但并没有控制北洋政府,且参加一战属于外交事务,并非内政,排除A项。北洋政府参战受日本占领山东局势和美国总统敦促的影响,带有一定被动性,排除C项。战后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未能收回山东主权,说明参加一战并没有极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排除D项。
2.D 晚清士人宣传民权和女权,具有进步性,但同时又对妇女独立表示担忧,具有一定保守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D项正确。对妇女独立的担忧,不能体现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运动,排除B项。对妇女独立的担心,反映了妇女地位仍有待提高,排除C项。
3.B 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净出口值持续上涨,贸易逆差缩小。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春天,B项正确。材料反映国货净出口值的增加,主旨不是贸易发展受到阻碍,排除A项。贸易逆差局面根本扭转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货出口,未涉及国货的内销市场,排除D项。
4.B 社稷坛由皇家祭坛变为公园,由“皇家”到“公众”的变化,彰显时代进步,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完善”,排除A项。“极大”一词过于夸大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社稷坛向公众开放背后的政治寓意,而不是健康生活理念,排除D项。
5.D 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和政治关系密切,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以思想启蒙促进政治变革,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生时清王朝已经灭亡,排除A项。材料强调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而不是强调西学,且材料并未涉及政治变革的手段是革命还是改良,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但目的并不是继续辛亥革命未竟事业,排除C项。
6.C 根据材料“吴虞发表《吃人与礼教》一文,提出‘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可知,这表明他对儒家思想文化具有强烈的排斥情绪,而材料“‘不信古之爱心,是否会失去中国特有之文化’,引发了思想界知识分子的深入探讨”则体现出了知识分子对新文化运动的理性思考和讨论,这表明新文化运动逐步趋向理性,C项正确;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动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于新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疑问及其引发的深入探讨,并不是“传统儒家思想向新思想妥协”,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