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17:2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025陕西咸阳月考)五四运动爆发初期,欧美报刊多持同情和支持态度。进入6月初,部分欧美报刊开始转变立场,例如上海《字林西报》等英文报刊改称学生运动为“骚乱”。这主要是因为(  )
A.北洋政府查封进步报刊
B.青年学生呼吁“外争主权”
C.欧美报刊迎合社会大众
D.五四运动趋向“十月革命”
2.(2024广东肇庆期末)1923—1926年,《新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刊,除了更为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用马克思主义探讨国共合作的可行性、论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驳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等。据此可知,《新青年》在当时(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加速了民主革命转型
C.彻底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题组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教材习题改编)(2025四川宜宾期末质检)中共一大纲领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由此可知,此纲领具有(  )
A.阶段目标的适切性    
B.革命前途的指引性
C.国情判断的准确性    
D.社会改造的渐进性
4.(2024江苏苏南八校联考)1921年中共一大明确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目标。次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注重立足国情做出决策
B.形成了坚强的领导集体
C.寻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题组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5.(2024浙江诸暨月考)孙中山曾说,“十三年来,民国绝无起色,党务并不进步,皆由尔等不肯奋斗之过”。反之,“彼共产党成立未久,已有青年同志二百万人,可见其奋斗之成绩。尔等自不奋斗而妒他人之奋斗,殊属可耻”。为此,孙中山(  )
A.开始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发起护国战争
C.致力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领导北伐战争
6.(2025河北石家庄二中期末)五卅运动后,全国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25年至1928年间,广东、湖北、福建、湖南、江西、陕西、广西、四川等地先后创办了40多所农讲所、农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农运的发展(  )
A.说明农民已成为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源于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
C.表明中国革命新道路得到不断贯彻
D.助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024湖南株洲月考)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政治和爱国的大罢工,工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他们的待遇,而是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这反映了当时(  )
A.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
2.(2025河南南阳月考)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大批中国青年看清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主动探索救亡图强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对此评价道:“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使以俄为师成为国人共识
C.推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D.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2025河北省级联考)1924年5月,李大钊主张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把中国从列强压迫之下解放出来。他强调说:“倘能循此途辙,以达于民族独立的境界,那么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由此可见,李大钊(  )
A.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B.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指明了国民革命的新方向D.主张唤醒国民反帝意识
题组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2025河北唐县一中月考)1921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工作,“我们要和无产阶级握手,要觉得自身也是无产阶级的一分子,把我们的知识贡献到劳动者的脑袋里去”。上述活动表明(  )
A.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B.广大民众普遍信仰共产主义
C.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D.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5.(2024重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期中)下表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部分社会组织的建立及活动情况。这些活动(  )
时间 活动
1920年 7月 蔡和森等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准备成立一个共产党,后因求学运动未能实现
1921年 7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夏 湖北利群书社成员赞成组织新式的党,并提议把要组织的团体叫作“波社”[波(布)尔什维克]。当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后,恽代英立即号召其成员加入
1924年 1月 吴玉章等人在四川秘密成立中国青年共产党,后中国青年共产党解散,部分成员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A.表明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
B.足以证明无产阶级政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C.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迫切要求
D.说明中国已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题组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6.(2025陕西咸阳月考)国民党某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该宣言(  )
A.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
C.推动了国民革命浪潮的到来
D.加强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局面
7.(2025江苏扬州月考)1923年,瞿秋白在给季诺维也夫的信中指出:“如果我们能在民族运动中组成强有力的劳动群众的左翼,保持党的独立性,我们就不用害怕会在‘资产阶级民族中溶化’。因为无产阶级自然是唯一彻底的革命力量,只有它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这表明瞿秋白(  )
A.反对陈独秀的妥协退让政策
B.误判了国民革命的形势
C.主张与国民党进行党外合作
D.重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题组四 思维训练
8.(时空思维)(2025河南南阳月考)下表内容是1926年6月和1927年6月,广东、湖南、湖北三省农会会员人数统计情况。这一变化(  )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广东 647 766人 700 000人
湖南 38 150人 4 517 140人
湖北 4 120人 2 502 600人
A.反映了民主革命中心发生变化
B.缘于工农运动遭到军阀镇压
C.表明中共重视革命领导权问题
D.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题组五 综合题组
9.(2025四川成都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名称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党纲 内容 概要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大多数领导人不赞同马林的主张,认为国民党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员加入进去,就有丧失自己独立性的危险……1922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由共产党少数负责人先加入国民党,同时劝说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整理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纲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待国民党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意义。(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两次变化中,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4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D 2.A 3.B 4.A 5.C 6.D
1.D 由材料可知,欧美报刊对五四运动的态度由同情和支持转变为否定,变化的时间节点是6月初。结合所学可知,6月初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与工人运动有关的选项为“十月革命”,D项正确。
2.A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用马克思主义探讨国共合作的可行性、论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驳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在当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A项正确;民主革命转型的标志是五四运动,排除B项;材料所述时间段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未得到彻底纠正,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主要是因为中国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3.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标,对中国革命前途具有指引作用,B项正确;中共一大纲领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适切性”表述错误,排除A、C两项;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中间没有过渡阶段,不具有渐进性,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A项正确。
5.C 材料中“十三年来,民国”,十三年应是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材料主旨是孙中山对国民党的批判和对共产党发展的肯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孙中山寻求国共两党合作,且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C项正确。
6.D 材料反映了1925年至1928年间农民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农民运动骨干在各地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武装,配合北伐军作战,助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B 2.D 3.B 4.A 5.C 6.C 7.D 8.A
1.B 材料中五四运动工人罢工有两层重要信息:①基于政治和爱国;②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抗议(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待遇)。这都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B项正确。
2.D 材料主旨是五四运动促使一些知识分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国人共识”一词过于夸大,排除。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中国从列强压迫之下解放出来”可知,李大钊主张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排除A项;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材料未涉及李大钊指明了国民革命的新方向,排除C项;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在19世纪就已经产生,排除D项。
4.A 根据“到工人中”“贡献到劳动者的脑袋里去”等信息可知,材料主旨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A项正确。B项“普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的比较,无法得出“主流”的结论,排除C项。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排除D项。
5.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产阶级党团组织作为新生事物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各地纷纷出现无产阶级党团组织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迫切要求,C项正确;据材料“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可知,该时期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还不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中国已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排除D项。
6.C 国民党所提到的民族主义带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色彩,根据所学可知这应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该宣言推动了国民革命浪潮的到来,C项正确。材料提出“反帝”主张,没有明确提及抗日的内容,排除A项。“清除了”夸大了新三民主义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一党专政,排除D项。
7.D 瞿秋白强调的是党的独立性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彻底性(言外之意是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D项正确。1924年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形成,陈独秀的妥协退让政策在1923年还未出现,排除A项。1923年,国民革命还未开始,排除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且材料未涉及合作方式,排除C项。
8.A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我们才能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理解。时空思维要求我们具备将历史事件置于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空间背景中的能力,从而能够全面、深入地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涵。材料主旨为1926年6月和1927年6月的农会会员人数,广东增长有限,湖南和湖北则增长明显。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到1927年3月,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广州国民政府也迁往了武汉,所以湖南、湖北农民运动得到大发展(而广东作为国民革命发动的根据地,农民运动发展已久,潜力有限),A项正确。工农运动遭到镇压,不会促进农民运动的大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革命领导权问题,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D项。
9.答案 (1)变化: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革命具有阶段性;革命任务由中共一大的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增加了最低纲领的反帝反封建内容;革命目标由中共一大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增加了最低纲领的争取民族独立与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革命性质由中共一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增加了最低纲领中的民主革命内容。(4分,任答2点即可)
原因: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认识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国情,明确了现阶段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共产国际的指导。(2分)
(2)态度变化:由排斥到接受。(2分)
意义:推动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4分,任答两点即可)
(3)优秀品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开放创新的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4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主要变化就是中共二大增加了最低纲领。通过分析最低纲领内容并与中共一大纲领比较,可知最低纲领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涉及革命任务和革命目标的变化。革命任务和目标的变化,也体现了革命性质的变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二大纲领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国情,即认识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而明确了革命任务,外部因素为共产国际的指导。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大多数领导人不赞同……”和“由共产党少数负责人先加入国民党,同时劝说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可知,态度变化为:由排斥到接受。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相关知识点有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革命统一战线和国民革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共一大召开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工人运动失败但仍探索革命道路,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共二大对党纲的调整和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体现了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开放创新的精神。综合起来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