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4 17:2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局部抗战
1.1932年,翦伯赞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不满意于旧有世界殖民地之划分”,其侵华恶行“是世界资本主义最高度的发展的情形之下一个必然的炸裂,乃是整个现阶段的世界的经济政治诸关系之复杂错综的交叉中所必然得到了的一焦点”。翦伯赞的这一论断(  )               
A.揭示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说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C.指出了日本侵华的深层原因
D.强调持久抗战的重要性
2.(2024天津红桥期末)下图是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这是一个“台历”式石碑。主体正面布满了炮弹的弹坑和骷髅,代表并纪念当时去世的人们。九一八事变(  )
A.标志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
D.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3.(2025山西太原部分学校月考)1931年底,上海文庙改建为民众教育馆,不仅设置祭孔礼器、乐器、祭器陈列室,展出“一·二八”抗战十九路军获得的战利品和日本侵略者的炸弹、枪支等,而且它还办过普及科学和生理卫生知识的展览等。由此可知,民众教育馆的设立(  )
A.服务于全国抗战    B.开阔了民众视野
C.普及了中医学知识    D.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4.(2025山西长治部分学校联考)下图为版画家李桦在1935年创作的木刻版画。画中被捆绑在木桩上的青年壮士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主要目的是(  )
A.揭露不抵抗政策的消极影响
B.激发国人抗日救亡的意识
C.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批判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
5.(教材习题改编)(2025福建龙岩期中)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明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彰显执政党的民族责任感
C.把握了中国主要矛盾变化
D.筹备着建立新生人民政权
6.(教材习题改编)(2024江苏南通如皋月考)下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则通电的部分内容。该通电 (  )
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 (1936年12月12日)
A.表明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B.反映了广大军民团结抗战的愿望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说明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题组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7.(2025河南新乡期末)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不仅在华北、东北等战略要地大量增兵,还频繁进行模拟实战的军事演习。关东军活动范围涉及铁路沿线、重要城市周边以及边境地区等。材料可用于说明(  )
A.中国全国抗战已经开始
B.中国军事应对措施不足
C.日本侵华意图日益明显
D.日本侵华战略有所调整
8.(2025河北邢台期末,)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指出:“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此后蒋介石也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材料说明(  )
A.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趋向一致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D.第二次国共合作有客观基础
9.(2024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部队的政治工作中提出要“在友军和居民中解释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实现民主的重要性”;同年9月25日,要求在新闻宣传过程中重点体现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内容。中共中央提出这些主张旨在(  )
A.推进全国抗战局面发展
B.健全国内新闻宣传体系
C.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缓和
D.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抗战
题组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10.(2024广东普通高中模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是(  )
A.牢记血海深仇,勿忘民族耻辱
B.抨击右翼势力,反对篡改历史
C.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D.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11.(2024河北张家口期中)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1939年9月,日本扶植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在张家口成立;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这表明日本侵略者推行(  )
A.“以战养战”的政策    B.“以华制华”的方针
C.“治安强化运动”    D.“三光”政策
12.(2025江西南昌期中)下图是1940年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的银行大量发行的“政府公债券”。该公债券可直接用于研究(  )
A.日军的“以战养战”政策
B.国民党官僚资本的扩张
C.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金融抗战
D.国民政府无限制发行纸币的政策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局部抗战
1.(创新题·新情境·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外交关系)(2025江苏扬州月考)1927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对苏联断绝邦交令,要求苏联驻华领事馆限期出境,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1932年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与俄复交,足使倭人胆怯,而于我雪耻复国之基,更增强一层矣。”材料反映了(  )
A.政府外交政策反复无常
B.国民党一党专制局面形成
C.时局变化影响策略调整
D.国际联盟的调停初显成效
2.(2025河南驻马店月考)1936年1月,中共中央给各级党部的指示信中指出:“好些口号在今天是不能适用的了,如‘打发财人’‘进攻富农、反对富农’‘没收富农好土地及剩余农具’等等。有些错误的口号是要根本纠正的,如‘杀尽地主富农’(有些同志是这样说的),‘杀尽反革命,杀尽团保甲’等等。”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指示的背景是(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改变
D.国共和平谈判
题组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3.(2024河北衡水模拟)1937年9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关于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成后宣传内容的指示》,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之复兴,日本帝国主义之打倒,将于今后的两党团结与全国团结得到基础。”这一指示(  )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推动了抗日正面战场的全面开展
C.显示了国共两党抗战的决心和毅力
D.体现了共产党对局势的正确认识
4.(2025湖北黄冈中学模拟)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5日颁布的法令规定,自次日起,限制提存,不分国内国外,一律限制资金的转移。国民政府这一做法(  )
A.一定时期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为抗战胜利奠定扎实物质基础
D.助推了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题组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5.(2025安徽阜阳月考)1937年,日本为开发伪满洲,制订了“第一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取消了对关内进入东北劳工数量的限制。同时日本又在华北设立机构,广泛招募劳工前往东北。由此可见,日本(  )
A.实行“以华制华”方针 B.鼓励移民开发东北
C.采用“囚笼政策”   D.意图加深经济掠夺
题组四 思维训练
6.(实证思维)(2025河南部分学校模拟)下面是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对日本731部队在撤退之前毁灭罪证时的场景的描述(部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那座利用特殊钢材和近50厘米厚的水泥墙盖起来的特设监狱,十分牢固……部队人员拿着铁镐和铁锹走进特设监狱单人牢房的一刹那,都吓得呆立不动了……他们发现在单人牢房墙上……闪耀着黑紫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每个字约为20厘米见方。监狱里根本无法搞到笔墨,一看便知道那是用鲜血写成的。……一个个黑紫色的字,像高压电流般地冲击着这些慌忙进行战败处理的731部队人员的大脑,使他们麻木了。
A.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有效证据
B.印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C.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了历史解读
D.史料记载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C 2.A 3.B 4.B 5.C 6.B
7.C 8.D 9.A 10.D 11.B 12.A
1.C 1932年,翦伯赞分析了日本“侵华恶行”的原因,是“世界的经济政治诸关系……必然得到了的一焦点”,即重新瓜分殖民地,C项正确。
2.A 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也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A项正确;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排除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排除D项。
3.B 本题适合用排除法。全国抗战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医学知识”,排除C项。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的表述夸大了设立民众教育馆的影响,排除D项。民众教育馆展示了众多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开阔了民众的视野,B项正确。
4.B 1935年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由材料“青年壮士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命运”“怒吼吧!中国”可知,创作这幅作品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国人抗日救亡的意识,故选B项。
5.C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正是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只是提出主张,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A项。1935年中国共产党不是执政党,排除B项。材料与建立新生人民政权无关,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这是西安事变时发出的通电。“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释放……爱国领袖”说明西安事变有争取抗战的目的,这封通电反映了广大军民团结抗战的愿望,B项正确;该通电并不能表明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C项;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的标志是1928年底东北易帜,排除D项。
7.C 据材料可知,日本关东军在华北、东北等战略要地大量增兵,还频繁进行模拟实战的军事演习,活动范围涉及诸多关键区域,这些行为都表明日本在积极地为侵华战争作准备,其侵华意图越来越明显,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军事部署和活动,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战开始,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军事应对措施的相关内容,无法判断中国军事应对措施是否不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军事部署和活动,未体现日本侵华战略在这期间有所调整,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共的宣言和蒋介石的讲话均以民族矛盾上升为背景,强调“抵抗外敌的侵略”和“守土抗战”的共同目标。尽管两党存在政治分歧,但面对日本侵略的民族危机,双方在救亡图存的需求上形成合作基础。材料中中共的让步(如取消苏区、改编红军)与蒋介石的抗战动员,共同反映了这一客观基础,D项正确。国民党政权仍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双方阶级立场的本质不同,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排除C项。
9.A 1937年8月是全国抗战时期,中共中央的主张旨在推进全国抗战局面的发展,A项正确。新闻宣传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关系已经缓和,排除C项。材料强调国内各抗日力量的团结,未涉及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抗战的信息,排除D项。
10.D 据材料“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等信息可得出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勿忘历史,珍爱和平,D项正确。
11.B 据材料“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国民政府”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权均为日本在华扶植的傀儡政权,体现其“以华制华”的方针,B项正确。
12.A 1940年东北地区已经被日本控制,属于日本统治下的沦陷区。日本发行“政府公债券”是为了搜刮财富,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A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A 3.D 4.A 5.D 6.B
1.C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反苏,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与苏联复交以达到“复国”的目的。南京国民政府因日本侵华而调整了与苏联的关系,说明时局变化影响策略调整,C项正确,“反复无常”说法错误,排除A项。国民党一党专制局面形成、国际联盟调停皆与材料无关,排除B、D两项。
2.A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936年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力量,改变之前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和口号及对富农等的态度,A项正确。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宣告失败,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1936年党的工作重心仍在农村,排除C项。1936年初国民党仍在“围剿”红军,排除D项。
3.D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材料体现了共产党对局势的正确认识,D项正确,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正面战场已经全面开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排除B项。材料是共产党的指示,没有涉及国民党,排除C项。
4.A 1937年8月15日,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会战已经爆发,国民政府加强对国家经济的统一管理,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9月正式形成,排除B项。奠定扎实物质基础的表述夸大了这一措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排除D项。
5.D 日本为开发伪满洲招募劳工,便利日本对伪满洲的经济掠夺,D项正确。“以华制华”方针是扶持傀儡政权,用中国人压制中国人,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鼓励移民开发东北是手段,并非目的,排除B项。“囚笼政策”是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的一项封锁和控制政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6.B 实证思维是指通过史料来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即告诉学生已有的历史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寻求史实来支撑结论。
材料主旨 选项分析
由“日本作家”“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可知,材料从日本文献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题中虽只有文字材料,但也能印证部分史实,排除A项
材料从日本文献的角度印证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B项正确
文字的记载有一定的客观性,“限定了历史解读”的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
“无法还原”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