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正面战场的抗战
1.(2025湖北部分名校月考)有人撰文写道,淞沪会战集中中国军队精锐,采取攻势,迫使日军追随中国军队行动,改变其作战线由北向南方向为由东向西方向。因此中国获得换取时间之空间,从容地将华东、华中的人力、物力,撤迁西南,在大后方建立持久抵抗战力。其意在说明此战( )
A.为持久抗战创造了一定条件
B.得到全国民众大力支持
C.使日军接受了持久抗战现实
D.推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2.(2025江苏南京月考)1938年出版的《内外杂志》分析了某场会战,此次大战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敌人调集全部侵华兵力于津浦线,企图以外线作战策略,歼灭我抗战的主力,而我军却都本预定计划安全撤至指定地点,依然保持战斗的全力”。该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3.(2024天津耀华中学期末)《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重要文章。文章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观点,为抗战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指导。该文章发表于( )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湖南长沙 D.陕西延安
4.(创新题·新情境·武汉会战为何失败)(2025河北保定十县联考)武汉会战时,国民党表示要“坚决保卫大武汉”。会战前,国民党最高当局因张鼓峰事件希望日苏大起冲突,但苏军一反击,日本就对苏妥协了,仍以全力进攻武汉。在华南,国民政府不相信日寇会很快侵犯广州,依赖并期待英法的支持,结果广州迅即不战而陷,又很快影响到武汉保卫战。由此可知,武汉会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是(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没有坚定援助中国
B.国民党军没有协调多个战场的作战
C.国民党军对日防御作战的方向出现错误
D.国民党政府组织抗战的行动力不足
5.(2024福建福州期末)1942年1月,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英国《泰晤士报》评价称:“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就是华军之长沙大捷。”美国也迅速实施援华方案,美英等国自动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这表明,中国( )
A.已经扭转抗日战争局势
B.提升了敌后战场的地位
C.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尊重
D.实现了与英美协同作战
6.(2025四川雅安月考)1936年至1943年,在国民政府支持下,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先后新建了9家水泥厂,同时政府设置水泥管理委员会对水泥厂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统制管理。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 )
A.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B.极大地支援了敌后抗日战场
C.完善了国统区工业布局体系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题组二 敌后战场的抗战
7.(2025江西新余实验中学期中)1943年,苏中地区的武工队和游击小组依靠群众掩护,组织袭击或伏击,创造了“钓乌龟”“老鹰抓鸡”“包馄饨”等多种诱敌、杀敌手段,积小胜为大胜,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 B.局部抗战的艰苦卓绝
C.敌后军民的智勇杀敌 D.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8.(2024山东潍坊期中)1940年,香港《大公报》刊发社论称,“正太路自八月二十日被截断后,迄在游击军控制下,交通未能恢复,自然饶有价值,亦是最足令人兴奋的事态……日人倘使还想‘征服’中国,推行‘新秩序’,真是做梦了”。这反映出( )
A.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百团大战增强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心
C.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D.正面战场有力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9.(2024湖北高考冲刺模拟)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集中到黄河以北冀察地区,遭到中共驳斥;但为顾全大局,同意将新四军皖南部队移到长江以北,当部队行至皖南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包围袭击。这一事件不仅影响到国共关系,而且还引起了美、英、苏等国政府和舆论的高度关注。该事件使得( )
A.社会主要矛盾完成转换
B.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关系完全破裂
C.民族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D.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上陷于孤立
10.(2025湖南岳阳月考)下面是1943年冀南根据地村干部社会成分统计图。据图可知,当时根据地( )
A.工农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
C.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得以扩大
D.借鉴了国统区政权建设的有益经验
题组三 东方主战场
11.(2025广东惠州模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不仅积极协助英国成功营救89名盟国人士脱险,还加强与美国的“情报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遂成为一支“中外共知”的抗日武装力量。这表明( )
A.国际合作扩大中共国际影响力
B.中共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C.中外合作成为抗日的主要方式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12.(2024河北衡水中学开学检测)中国远征军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解救被日军围困在缅甸仁安羌的英军7 000余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缅北滇西战役,歼灭日军3万余人。这体现了中国( )
A.大国地位的基本确立
B.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C.抗战反攻阶段的到来
D.逐渐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
题组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
13.(2025河南郑州模拟)1945年,美国原子弹突袭日本后,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连续几日转发美英报纸、通讯社和国民党的宣传机构片面渲染、夸大原子弹威力的消息,受到毛泽东严厉批评。此后,《解放日报》及时纠正报道,回到“党报”轨道。毛泽东此举旨在( )
A.强调中华民族抗战地位
B.提醒党媒明确党性
C.与美蒋开展舆论争夺战
D.否定原子弹的作用
14.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三次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这一号召旨在( )
A.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完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增强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D.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正面战场的抗战
1.(2025湖北恩施期中)1939年,国民党开始推行新县制,县政府成为有行政、财政、教育、军事、司法、警察等职能的一级行政组织(中央政府直属管辖),使得国民党的组织规模和渗透力达到鼎盛。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打造高度集权化的战时体制
B.动员全国资源进行战略防御
C.准备对沦陷区实施武装反攻
D.积极抵制日本军事侵略扩张
2.(2025黑龙江部分学校月考)《群众》周刊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唯一党刊。1937年12月周刊创刊号发表社论痛斥民族失败主义,呼吁广大民众与之斗争。1938年4月,周刊刊文指出,中国面对的敌人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加倍细心,战战兢兢地踏着实地,握住胜利的原因,巩固胜利的基础。这反映出此时《群众》周刊( )
A.质疑“中国必亡论”
B.支持“中国速胜论”
C.深受毛泽东《论持久战》演讲启发
D.对抗战前途具有理性认识
题组二 敌后战场的抗战
3.(2025重庆市字水中学期中)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由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开始建立民主集中制的方式
B.实现抗日政权运转的民主化
C.逐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2025江苏连云港期中)1942年,延安县开展了改造“二流子”运动。其中一名“二流子”,过去不种粮,不种菜,婆姨、孩子啼饥叫寒,他无动于衷。后来他不仅自己变化,还帮助村里改造了另外两名“二流子”。后来,他还当选乡上生产主任,成为县上的劳动英雄。这一运动( )
A.与土地革命运动相辅相成
B.体现了工农革命政权性质
C.扩大了根据地劳动生产力
D.满足了抗战时期物质需求
题组三 东方主战场
5.(2025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段考)1943年1月24日,《纽约时报》的报道称,“为了赢得这场非胜不可的战争,我们必须……实现对中国提供更多援助的承诺,并让中国直接参加缅甸战役”。该篇报道的作者对英国政府在中英新约谈判中不肯承诺战后归还香港和九龙的做法予以尖锐抨击,并呼吁美国政府废除《排亚(华)法案》。该言论主要基于( )
A.英美政府的无耻行径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 D.中国抗战的世界贡献
题组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
6.(2025江苏泰兴期中)近代,中国共产党某报告中指出:“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实行人民的统一……发展民族工业……建立和平、独立、民主的外交。”该报告( )
A.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B.增强了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C.兼具建国纲领和临时宪法的作用
D.为革命前景设计了光明的蓝图
7.(2025安徽蚌埠期末)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这反映了抗日战争( )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B.使中国成为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C.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D.彻底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A 2.C 3.D 4.D 5.C 6.D 7.C
8.B 9.D 10.B 11.A 12.B 13.A 14.C
1.A 由材料“中国获得换取时间之空间”“在大后方建立持久抵抗战力”可知,其意在说明此战为持久抗战创造了一定条件,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众态度和日军态度,排除B项和C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武汉、广州陷落后,排除D项。
2.C 据材料“此次大战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敌人调集全部侵华兵力于津浦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的大规模防御战役,故选C项;淞沪会战主要发生在上海地区,与材料中提到的“津浦线”不符,且李宗仁并非此战的主要指挥官,排除A项;忻口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西忻口的一次重要战役,排除B项;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排除D项。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D项正确。
4.D 根据材料可知,武汉会战时期,国民党明确提出了“坚决保卫大武汉”的口号,但与此同时,国民党寄希望于日苏的冲突和英法的支持可以拖慢甚至迫使日本放弃对武汉的进攻,这说明国民党贯彻初心、组织抗战的行动力不足是武汉会战失利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排除B项;武汉会战开始于1938年6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1942年建立,排除A项;对日本攻占大城市的行动予以坚决抵抗,国民党这一防御作战的大方向并没有错误,排除C项。
5.C 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胜利之后,英国报刊予以极高评价,同时美英等国自动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这说明中国的抗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赢得了国际尊重,C项正确;1942年尚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抗日局势尚未扭转,排除A项;长沙会战属于正面战场的抗战,不属于敌后战场,排除B项;长沙会战不是中国与英美的协同作战,排除D项。
6.D 1936年至1943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支持后方修建水泥厂且进行统一管制,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D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时间是在1935年,排除A项。敌后抗日战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极大地支援”的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完善了工业布局体系的表述夸大了该措施的影响,排除C项。
7.C 1943年苏中敌后的武工队及游击小组采用游击战等形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故C项正确。
8.B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重点打击日军的交通线,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百团大战,而非淞沪会战,排除A项;仅根据材料内容看不出主战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而非正面战场,排除D项。
9.D 皖南事变的爆发,不仅影响到国共关系,而且还引起了美、英、苏等国政府和舆论的高度关注,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上陷于孤立,故选D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民族矛盾,排除A项;在中共努力下第二次国共合作并没有完全破裂,排除B项。全国抗战爆发后,民族革命已经成为主流,排除C项。
10.B 1943年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冀南根据地的村干部队伍吸收了地主和富农,说明当时根据地积极贯彻了统一战线政策,B项正确。当时根据地属于抗日民主政权,而非工农民主政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排除C项。根据地干部构成未借鉴国统区政权建设,排除D项。
11.A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港九大队遵照中央指示,与英美盟军合作抗日,影响力提升,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共抗日力量的壮大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D两项。“主要”一词夸大了中外合作抗日的地位,排除C项。
12.B 据材料“中国赴缅远征军”解救被日军围困在缅甸仁安羌的英军7 000余人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派出远征军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B项正确;虽然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此时期尚未基本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排除A项;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与抗战反攻阶段到来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仅仅通过中国的赴缅作战不能体现中国逐渐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严厉批评《解放日报》转发夸大原子弹威力的消息,并要求其回到“党报”轨道,这表明他不盲目跟从外部宣传,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立场,强调中华民族抗战地位,A项正确;提醒党媒明确党性确有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毛泽东此举旨在强调中华民族抗战地位,而非与美蒋开展舆论争夺战,排除C项;毛泽东的批评并不是因为《解放日报》肯定了原子弹的作用,而是因为其盲目转发夸大原子弹威力的消息,没有坚守中华民族的抗战地位,排除D项。
14.C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意在说明革命事业虽然艰苦,但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一号召旨在增强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C项正确;此时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全国人民,未体现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D 3.D 4.C 5.D 6.B 7.C
1.A 由“1939年”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应对抗战,中央政府直辖具有多种职能的县,建立高度集权化的战时体制,A项正确。新县制主要是在国统区,无法动员沦陷区和中共敌后根据地,排除B项。对沦陷区实施全面反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逐渐消极抗战,排除D项。
2.D 《群众》周刊对“民族失败主义”加以痛斥,从“加倍细心,战战兢兢地踏着实地”可以看出反对“中国速胜论”,表明中共对抗战前途的认识比较理性,D项正确,排除B项。周刊反对“中国必亡论”,而不是质疑,排除A项。1938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排除C项。
3.D 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党外人士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抗战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实行民主集中制,“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团结党外人士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非实现抗日政权运转的民主化,排除B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排除C项。
4.C 改造“二流子”运动使得原本不参加生产劳动的人转变为参加生产劳动的人,还帮助改造其他人,并且当选生产主任等,扩大了根据地的劳动生产力,C项正确。全国抗战时期实行双减双交政策,而非进行土地革命,排除A项。此时的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不是工农革命政权性质,排除B项。“满足了”的表述夸大了该运动的作用,排除D项。
5.D 《纽约时报》报道的作者认为美国应对中国提供更多援助,并批判英国未承诺战后归还香港和九龙,结合1943年全国抗战的时代背景可知这是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认可,故选D项。“英美政府的无耻行径”的表述偏激,排除A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抗战贡献的结果,而材料中的言论主要是基于中国抗战贡献本身,排除B项。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主要是从国内角度出发,而材料是世界贡献角度,排除C项。
6.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份政治报告是《论联合政府》,毛泽东在报告中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中国人民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基本要求,对民族战争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增强了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B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兼具建国纲领和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C项;该报告增强了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未涉及革命前景蓝图,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它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为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复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符合题干中“中国复兴枢纽”的表述,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主要是取得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还未完成推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任务,排除A项;抗日战争确实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但题干强调的是抗日战争对中国自身民族复兴的意义,而不是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排除B项;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彻底改变”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