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2024河南周口期末)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达重庆,各界欢欣鼓舞,民主党派代表、社会名流几百人去机场迎接毛泽东。《大公报》报道说:“几百个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却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喜讯。”材料表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
A.顺应了人民期盼和平民主的愿望
B.全面阐述了中共反对内战的主张
C.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D.极大提高了中共在全国的影响力
2.(2025广东茂名月考)1946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旨在推翻政协决议的多项条款。在1946年4月的国民参政会上,蒋介石声称:政治协商会议在本质上不是制宪会议,政治协商会议关于政府组织的协议案在本质上更不能代替约法。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B.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破灭
C.国内军事形势发生根本变化
D.国民党反对战后和平谈判
题组二 全面内战的爆发
3.(2024浙江培优联盟联考)1945年,蒋介石开始大量收编东北伪满军警、土匪武装。10月至11月,在美国帮助下,蒋介石先后从越南和中国上海将其嫡系精锐第52军、第13军海运至秦皇岛,准备沿北宁线向东北腹地推进。蒋介石此举的目的为( )
A.解放东北 B.为内战作准备
C.进行战略决战 D.消灭日本关东军
4.(2024河南郑州一中期中练习)1946年7月,中共中央起草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中明确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在作战中应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根据以上指示,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粉碎全面进攻 B.进行战略反攻
C.发起主力决战 D.发动渡江战役
5.(2023河南郑州十九中开学考)1947年5月,陈毅元帅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 )
A.粉碎了敌人对中原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D.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题组三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6.(2025广东汕头期中)某一时期,潮汕华侨曾哲坤寄给母亲的批信中说,“奉上金圆券伍仟元,至时捡收家用大人该款收后,速即购买米谷至要。因现在金圆(券)日见缩小,不可久延。是所至盼”。材料反映了( )
A.美国商品倾销加剧了通货膨胀
B.“三光政策”导致物价上涨
C.国统区经济状况逐渐走向恶化
D.国民政府法币改革成效显著
7.(2025重庆璧山月考)下图为漫画家米谷于民国三十七年创作的作品《二十年江湖独角戏》。该作品反映的是( )
A.蒋介石试图称帝
B.国民党“训政”的虚伪
C.党派纷争的现状
D.国统区出现的经济危机
8.(2025江苏淮安期中)1947年6月,南京中央大学“五二○”血案处理委员会编辑了《“五二○”血案画集》,下图《团结就是力量》是其中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C.工农联盟推动了国民革命
D.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
题组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9.(2024陕西咸阳期末)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中共中央东北局带领青年在农村宣传“大纲”的内容和意义,还建立起贫雇农委员会,作为各地区平分土地的领导机构。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顺利开展
C.促成了抗日战争最终胜利
D.彻底瓦解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10.(2025北京房山期末)1947年,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亿万农民在政治、经济上获得解放。1948年,在国统区有人说:“每次立法结果使奉公守法之人处处吃亏,而横行无忌的人逍遥法外。”上述材料表明 ( )
A.民主政治建设是首要任务
B.第二条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C.国民党当局独裁统治覆灭
D.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
11.(2024湖北武汉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中)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李宗仁为副总统。时人评论李宗仁“之所以获得优势,并不是投票人对于他本人的功绩、政见,或道德、能力有什么了不得的信仰,而是因为他代表了一个反对现政治,力求改革的倾向”。由此可知,当时( )
A.政党政治活跃 B.独裁统治不得民心
C.派系斗争缓和 D.一党专政遭到破坏
12.(2025辽南协作校期末)据下面材料可知,两次和谈 ( )
1945年8月,毛泽东接受蒋介石电邀,同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组成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国共双方代表进行和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是国民党南京政府秉承蒋介石旨意拒绝签字。
A.均签署了和平建国的协定
B.都在全面内战的背景下发生
C.均是国民党的“缓兵之计”
D.都在势均力敌的前提下进行
13.(2025福建漳州月考)1948年《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指出,现在教育对象渐次转移到以城市工人与市民为主,职工教育与市民教育通过开办夜校、职工学校、训练班等方式予以落实。据此可推知,中共( )
A.加快组织战略决战 B.逐步调整工作重心
C.推进土地改革进程 D.不断扩大阶级基础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2025江浙皖发展共同体联考)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枣园召开了扩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把联合政府称为“独裁加若干民主”的形式,并说:“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反映了中共( )
A.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首倡建立联合政府主张
C.为践行和平民主做出妥协
D.积极支持国共合作抗日
题组二 全面内战的爆发
2.(2025吉林名校联盟联考)《中央周刊》是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行的机关刊物。1946年至1948年,该刊有关中国共产党议题的文章标题中,共产党的称呼从中共、共产党到逐渐被丑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解放战争的历史走向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C.阶级矛盾的日益加深
D.国民党的阶级属性发生变化
题组三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3.(2025江苏扬州月考)1948年蒋介石读毛泽东的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后,下令在收复区实行“耕者有其田”,并选择在江苏苏北的几个县试验。但试验区刚成立,就遭到地主群起反抗而失败。由此折射出,国民党( )
A.面临时局逆转的困境
B.力主争取农民支持
C.探索政权建设新方向
D.开始转移战略重心
题组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2024天津重点校联考)某解放战争纪念馆讲解员介绍一次军事行动时说:“国民党主要兵力部署在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从而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态势。中共中央决定从敌之要害和薄弱的中央部分进行突破,直插国民党心脏。”这次军事行动( )
A.成为促成重庆谈判的重要因素
B.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
C.摧毁了国民党主要的军事力量
D.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2025重庆南开中学质检)自1948年初起,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政策,要求在新占城市采取“宁缓勿急,宁慢勿乱……逐步的、有轻重的处理问题的稳重方针与工作态度”“在缺乏准备,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宁可暂时维持原状,决不轻易进行改革,以便争得时间,具体深入调查研究,进行周密部署”。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工作重心的顺利转移
B.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C.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D.城市斗争的经验丰富
6.(2025辽宁东北育才学校期中联考)从1949年6月23日起,国民党宣布对长江口及其以北至山东半岛的沿海实行封锁,拦截过往的美、英籍货轮41艘,捕获汽船25艘,机帆船200余艘。11月27日,英国4艘驱逐舰掩护多艘英国商船进入长江口,遭到国民党海军4艘驱逐舰的拦截。国民党的做法( )
A.激化局势以延缓解放战争的进程
B.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帝国主义的正义抗争
C.不利于共产党对城市经济的恢复
D.旨在防止共产党利用西方势力推进战事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A 2.B 3.B 4.A 5.B 6.C 7.B
8.D 9.A 10.D 11.B 12.C 13.B
1.A 据材料“各界欢欣鼓舞,民主党派代表、社会名流几百人去机场迎接毛泽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刚刚经过十四年抗战,人民渴望和平,渴望重建家园,所以材料表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顺应了人民期盼和平民主的愿望,A项正确。
2.B 1946年4月,蒋介石不承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和平协议,表明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破灭,B项正确。1946年抗战已结束,排除A项。国内军事形势发生根本变化是1948年至1949年三大战役后,排除C项。战后和平谈判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国民党已经参与完成,排除D项。
3.B 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开始大量收编东北伪满军警、土匪武装,并准备向东北派遣精锐,为内战作军事上的准备,B项正确。蒋介石收编东北伪满军警、土匪武装,并向东北调兵,并不是为了解放东北,而是为内战作准备,排除A项。进行战略决战是在1948年至1949年,排除C项。1945年10月日本已经战败投降,排除D项。
4.A 根据“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等方面明显超过共产党,因此共产党采取了主动放弃部分城市的策略,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粉碎全面进攻,A项正确。
5.B 据材料“孟良崮”“七十四师”可知,这反映的是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敌人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况,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B项正确;在此之前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已被粉碎,排除A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C项;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后,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排除D项。
6.C 在国统区,金圆券贬值速度非常快,物价飞涨。这反映出国统区的经济状况逐渐走向恶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商品倾销,排除A项。“三光政策”是日本侵华时期实行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金圆券贬值严重,而不是法币改革成效显著,排除D项。
7.B 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1948年,漫画中蒋介石用脚把皇冠举在自己头顶装成总统,遭到了其他人的孤立。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反映了二十年来国民党“训政”的虚伪,B项正确。
8.D 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主张民主自由,在国统区形成了人民统一战线,D项正确。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排除A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排除B项。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排除C项。
9.A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建立起贫雇农委员会,领导土地分配,有利于发动农民支持和参与解放区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的革命积极性,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解放战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C两项;“彻底瓦解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的表述夸大了材料中举措的影响,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动大规模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政策使亿万贫苦农民获得土地和经济解放。1948年,国统区民众“每次立法结果使奉公守法之人处处吃亏”的言论揭示了国民党统治下法律沦为维护特权阶级的工具,社会不公加剧。由此可见,材料通过解放区与国统区的对比,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与社会公平的问题,未强调民主政治建设是首要任务,排除A项。第二条战线主要指国统区学生、工人反蒋运动,题干仅反映社会矛盾,未明确指向有组织的群众斗争,排除B项。1949年渡江战役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排除C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选举李宗仁为副总统,并非认可他本人的功绩、政见、道德、能力,而是因为他代表了反对现政治,力求改革的倾向,说明当时独裁统治不得民心,B项正确。
12.C 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准备内战,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和谈。1949年初,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企图拖延时间。两次和谈均是国民党的“缓兵之计”,C项正确。1949年北平谈判破裂,排除A项。1945年重庆谈判时全面内战尚未爆发,排除B项。第一次和谈敌强我弱,第二次和谈优势在我,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教育对象渐次转移到以城市工人与市民为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教育对象转移及教育方式的变化体现了中共逐步调整工作重心,B项正确;战略决战是指三大战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是指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共逐步调整工作重心,没有体现阶级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C 2.C 3.A 4.D 5.B 6.C
1.C 联合政府是“独裁加若干民主”的形式,中共还是要参加进去,且不是给蒋介石“砍头”,而是“洗脸”,这表明中共为践行和平民主做出一定的妥协,C项正确。1949年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首倡”一词与史实不符,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23日国共合作抗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C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刊物对中国共产党的称呼逐渐丑化,反映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C项正确。《中央周刊》对中国共产党的称呼反映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不能直接反映解放战争的战局和走向,排除A项。1946年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且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初现”一词表述有误,排除B项。国民党阶级属性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
3.A 1948年,蒋介石试图通过土地政策拉拢民心,从而扭转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但却遭到地主群起反抗而失败,说明国民党面临时局逆转的困境,A项正确。本题设问为“折射”,争取农民支持是材料正面直接体现出来的,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民党的土地政策,而非政权建设,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战略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
4.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夏,国民党军主力在陕北、山东,呈现出两头重、中间轻的态势,人民解放军从其要害和薄弱的中央部分突破,直逼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的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该行动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项正确。
5.B 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形势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对城市工作的重视与严谨程度,体现了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B项正确。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战略决战的时机与重视城市工作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强调对城市工作要稳中求进,是对新问题的一种探索,而非经验丰富,排除D项。
6.C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6月23日时,渡江战役已经结束,长江口及其以北至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均已解放,美、英籍货轮和英国商船的到来,可以进行贸易,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恢复,但国民党阻止了货轮和商船的进入,妨碍了经济交流,C项正确。国民党的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经济交流,延缓城市经济的恢复,不是激化局势,排除A项;“正义抗争”和“共产党利用西方势力推进战事”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D两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