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阁》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
教材分析:
《登快阁》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不同于前朝的骚人墨客,黄庭坚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投身政治、安邦治国,内心却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已任”的入世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黄庭坚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用典等手法的运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用典等手法的运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测:
我们学过哪些登临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情境导入:
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读赋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见了落日西沉、黄河东流,悟出了“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朴素哲理;杜子美登临泰山,看见了巍峨泰山,神奇缥缈,产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那么,当黄庭坚登上快阁,他又看见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思与议:
任务一:读诗中味,解读诗意
作者简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翁,安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 之称。←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兼擅行、草书,和苏轼、米芾、蔡襄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词风豪迈。
播放视频,了解黄庭坚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任知县,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不仅未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而且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紧因此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他处理公事之余,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播放朗读视频。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用“/”划分朗读节奏,体会“诗中味”。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读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任务二:品读诗句,把握诗情
你认为,这首诗的意旨主要在哪个字 (“归”)
这首诗围绕“归”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逐联进行分析,结合全诗,描诗人的情感变化曲线。
1.首联自称“痴儿”,语出何处 表达什么情感
化用《晋书·傅咸传》所载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开篇自比“痴儿”,颇有自我嘲笑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了却官事之后的快意。
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晚睛”的内涵。
“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晚睛”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
“倚”的对象本应是栏杆,但是诗人却倚在无依无凭的晚睛余晖里,化实为虚,用语巧妙,顿时写出了自己沐浴夕阳,人景交融的状态。表达诗人了却官事,登上快,尽览美景的愉悦心情。(在化用诗句上,可谓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3.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夸张:“千山”,极言山之多。
对比:“千山”对“一道”,极言眼前景色之开阔简练。
化用诗句: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比之杜甫,少了衰飒,多了开阔;比之谢,少了旖旎,多了清爽。
4.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①景象:秋叶凋零,远山无数,天空更显辽阔;江水澄澈,月映江面,月影格外分明。
②情感:描绘出开阔、明净的深秋晚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颈联运用了什么典故 有什么作用
前句用伯牙子期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慨叹知音不在,我又与谁弄琴 ”。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故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此联运用“伯牙绝弦”和“阮籍青白眼”的典故,写出诗人此时快意登阁,沉醉美景却无知音相伴,唯有借美酒遣怀自娱。“横”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托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因知音难觅而产生的惆怅与孤寂。
6.作者为什么选择白鸥这一意象
“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而绝不与心怀叵测的人交游。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心机,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后人以与鸥鸟盟誓代指退隐之志。
7.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尾联卒章显志,一个“归”字,一个“白鸥”典故,写出诗人因在现实生活中抱负得不到施展,胸怀无人理解而感到痛苦,产生了弃官归隐之心,希望自己能坐上归船吹着长笛回到故乡,和白鸥相伴,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世俗,回归自然、追求自由的愿望。
8.这首诗围绕“归”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诗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归纳总结。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
想远离世俗,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任务三:促膝长谈,理解归隐
归隐,似乎是中国古代士人与出世、入世之间的一种矛盾选择。初唐诗人王绩,三仕三隐,最终还是隐居以终老;陶渊明久居樊笼,认清了官场污浊与昏暗,他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般的内心坚守,归隐山林,终“复得返自然”。
但黄庭坚不一样。尽管他因“痴留”于繁冗的仕事而登阁抒怀,倚晚晴而得以暂时地忘却烦恼。他渴望归隐山间,却终未归隐,一生都在浮沉之中走过。他的坚持不是强撑硬扛,而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最初的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或者说是《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志之士能坚守初心,便能守住那个时代的风骨。这才是黄庭坚的处境中“自得其快”的真正原因。
拓延伸展
总结登高怀远之情思: 登高可远望而至思深。
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感时伤世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黄庭坚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明归隐之意。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
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飘零他乡,登高望远思亲人。
试问人生,何以解忧?
唯有登高
登临诗:写登高望远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诗。
常写景物:春秋景色(伤春悲秋)
春景:凋残、伤感(红颜衰老,英雄迟暮)
秋景:壮阔、苍茫(怀古伤今,思乡怀人)
当堂检测:
1.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使用了钟子期、伯牙、阮籍的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布置罪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登快阁
黄庭坚
有快事——入题
得快意——绘景
无快心——抒情
表快愿——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