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我们自己 —— 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
(教科版)一年级
上
《我们自己 —— 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
小朋友们,这些有趣的活动里,我们用到了哪些‘小帮手’认识世界呀?”“这节课我们要给‘我们自己’单元做个‘知识大总结’,还要读有趣的科学故事,发现皮肤和残障人士助手的秘密!”
导入新课
我们在渐渐长大。我们的感觉器官帮助我们观察、认识身边的事物。我们要保护好感觉器官。
我能做到 能做到的打 “√”
知道我们有哪些感觉器官 √
知道观察离不开感觉器官 √
知道我们的身体一直在生长 √
皮肤很重要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成年人的皮肤面积大概有一扇教室门那么大。
皮肤可以从外界接收到冷、热、痒、痛、压等大量信息,并向大脑报告,让身体作出反应。
盲文和盲道是专门为视力有障碍的人设计的。盲文是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方便视障人士摸读。盲道则可以帮助视障人士在公共场所安全行走。
助听器是一种辅助听障人士提高听力的小型扩音器,为听障人士带来很大便利。
皮肤又是一个很好的保护罩,能阻挡水、尘土、病菌和有害光线等进入身体。
皮肤还是人体的 “空调器”,可以凭借出汗等来调节体温。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感觉器官的是( )
A. 牙齿 B. 皮肤 C. 头发
2.皮肤的作用不包括( )
A. 接收冷热信息 B. 帮助听声音 C. 阻挡病菌
3.盲文是帮助( )人士的工具
A. 视障 B. 听障 C. 语障
B
A
B
(二)判断题
1.我们的感觉器官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所以要保护好。( )
2.皮肤不能调节体温,调节体温是衣服的作用。( )
3.遇到残障人士,我们要主动帮助他们。( )
×
√
√
课堂总结
感觉器官真奇妙,眼耳鼻舌和皮肤,观察世界少不了;皮肤功能真不少,接收信息还护体;残障人士有助手,盲文盲道助听器,我们尊重又帮助!”“这节课我们总结了感觉器官知识,读了科学故事,知道要保护器官、帮助残障人士,小朋友们要记住哟!”
板书设计
2.8 我们自己 —— 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
一、感觉器官大集合
眼→看 耳→听 鼻→闻 舌→尝 皮肤→摸、保护、调节
(配简笔画:眼、耳、鼻、舌、皮肤形状 )
二、科学阅读小发现
皮肤:最大器官、接收信息、保护身体、调体温
(贴皮肤功能简笔图:接收冷热、阻挡病菌、出汗调温 )
残障助手:盲文(触觉)、盲道(引导)、助听器(助听 )
(贴盲文、盲道、助听器实物图简笔画 )
三、我们的行动
→ 保护感觉器官(不揉眼、不塞耳 )
→ 帮助残障人士(尊重、引导、关心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 “我们自己” 单元的总结与拓展环节。单元小结通过梳理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 ),串联 “观察身边事物、关注身体成长、保护感觉器官” 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科学阅读包含《皮肤很重要》《残障人士的助手》,从认知自身器官功能拓展到皮肤的多元作用,以及感觉器官辅助工具对残障人士的意义,既是单元知识的延伸,又能培养学生科学阅读与社会认知能力,实现从 “认识自己” 到 “理解他人、关注社会” 的视野拓展。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通过单元前 7 课,初步认识感觉器官及功能,但对知识的系统整合、概念迁移应用能力较弱。他们对科学阅读充满好奇,能理解简单图文,但提取关键信息、联系生活解读内容的能力待提升。同时,学生对残障人士及辅助工具认知浅显,需借助直观案例引导共情与社会认知,在知识总结与阅读拓展中,需以趣味互动、具象实例降低理解难度,强化科学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通过单元小结,清晰认识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理解其在观察、认知世界及身体成长中的作用;结合科学阅读,知晓皮肤作为最大器官的功能(接收信息、保护、调节体温等 ),了解残障人士辅助工具(盲文、盲道、助听器 )与感觉器官的关联,完善 “感觉器官与自身、社会” 的科学认知体系。 (二)科学思维 在单元知识梳理中,学习 “归纳、分类” 思维,整合感觉器官功能;科学阅读时,通过提取 “皮肤功能、辅助工具作用” 等关键信息,锻炼分析、推理能力,如从 “皮肤接收冷热信息” 推理 “烫伤要及时处理”,从 “盲文靠触觉” 理解视障人士阅读方式。 (三)探究实践 参与单元知识回顾活动(如 “感觉器官大挑战” 游戏 ),强化知识应用;开展科学阅读互动(如圈画关键词、模拟体验 ),掌握 “提取信息、联系生活” 的阅读方法,提升实践操作与信息处理能力。 (四)态度责任 通过总结感觉器官重要性,养成 “爱护感觉器官” 的责任意识;科学阅读了解残障人士辅助工具后,培养共情与社会关怀,树立尊重、帮助特殊群体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系统梳理单元知识,明确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 )功能及与 “观察、成长、健康生活” 的关联。 指导学生开展科学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如皮肤功能、残障辅助工具作用 ),并联系生活理解内容价值。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单元知识结构化,形成 “感觉器官 — 观察认知 — 保护成长” 的逻辑关联。 引导学生从科学阅读中深度理解 “残障辅助工具与感觉器官的适配性”,并激发社会关怀行动意识。
教具准备
单元知识梳理卡片(眼、耳、鼻、舌、皮肤的功能及对应单元活动图文 )。 科学阅读材料 PPT(含《皮肤很重要》《残障人士的助手》图文、互动问题 )。 模拟体验道具(眼罩模拟视障、耳塞模拟听障、粗糙 / 光滑物品模拟皮肤触觉 )。 课堂练习答题卡、积分贴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趣味回顾:播放单元前 7 课 “感觉器官探索” 的简短视频片段(如用感官观察苹果、做时间胶囊 ),提问:“小朋友们,这些有趣的活动里,我们用到了哪些‘小帮手’认识世界呀?” 引出主题:“这节课我们要给‘我们自己’单元做个‘知识大总结’,还要读有趣的科学故事,发现皮肤和残障人士助手的秘密!”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兴奋回忆:“用到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还有皮肤,摸东西的时候!” 期待新内容,小声交流:“要总结知识啦,还有科学故事,好有趣!” 设计意图 以视频唤醒单元学习记忆,快速聚焦 “感觉器官” 核心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导入单元小结与阅读环节。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单元知识大梳理(7 分钟) 教师活动 知识卡片展示:依次出示眼、耳、鼻、舌、皮肤的功能卡片(图文结合,如眼睛 —“看颜色形状” 配观察苹果图 ),引导学生回忆:“这些感觉器官在单元里帮我们做了什么?” 关联生活总结:追问 “没有这些器官,我们会怎样?”,串联 “观察身边事物、身体成长、保护器官” 的逻辑,形成单元知识框架:“感觉器官→帮我们观察认知→要保护好→见证身体长大” 。 学生活动 回忆并抢答:“眼睛看颜色,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皮肤摸软硬!” 思考回答:“没有眼睛就看不到漂亮的花,要保护好它们!” 设计意图 用卡片直观梳理知识,通过追问关联生活与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突破 “知识零散” 难点。 (二)探索:科学阅读与体验(12 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 2 组,分别发放《皮肤很重要》《残障人士的助手》阅读材料(PPT 同步展示 ),要求 “圈出让你觉得‘神奇’或‘重要’的句子,和小组分享” 。 互动体验: 皮肤功能:提供粗糙砂纸、冰袋、软毛刷,让学生用皮肤感受 “粗糙、冷、痒”,对应阅读中 “皮肤接收信息” 内容,提问 “皮肤还能帮你感受什么?” 残障辅助工具:让学生戴眼罩摸 “盲文卡片”(提前制作凸点卡片 ),戴耳塞听轻声指令,体验视障、听障,再结合阅读理解 “盲文、助听器的作用” 。 引导提炼:巡视小组,引导学生提炼关键信息,如 “皮肤是最大器官、能保护身体、调节体温”“盲文靠触觉,盲道帮走路,助听器帮听声音” 。 学生活动 分组阅读讨论:“皮肤面积像教室门那么大,好神奇!”“盲文是凸起来的,摸的时候能感觉到!” 体验互动:戴眼罩摸盲文时兴奋又吃力,说 “视障人士摸盲文好难,要仔细摸!”;用皮肤感受冰袋后分享 “皮肤能感觉到冷,要告诉大脑,赶紧躲开!” 提炼分享:“皮肤能保护我们,挡住病菌!”“助听器能让听障人士听到声音,好厉害!” 设计意图 通过 “分组阅读 + 体验互动”,让学生沉浸式理解科学阅读内容,用直观体验突破 “抽象知识理解” 难点(如皮肤功能、残障辅助工具原理 ),提升探究实践与信息提取能力。 (三)研讨:知识应用与社会关怀(3 分钟) 教师活动 问题引导:“生活中怎么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遇到残障人士,我们能怎么做?” 共情升华:展示残障人士使用辅助工具的暖心图片(如盲道上志愿者引导视障人士 ),引导 “残障人士靠感觉器官和工具生活,我们要尊重、帮助他们” 。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不用手揉眼睛,不塞耳朵!”“看到盲人叔叔在盲道上,要扶他过马路!” 共情响应:“他们好需要帮助,我们要关心!” 设计意图 通过研讨,强化 “感觉器官保护” 的态度责任,从科学知识延伸到社会关怀,落实核心素养中 “态度责任” 的升华,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四)拓展:“知识小考官” 挑战(3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课后任务:“回家给家人当‘科学小老师’,分享单元知识和科学阅读里的皮肤、残障助手秘密,还可以一起讨论‘怎么帮助残障人士’,明天带任务卡回校分享!” 学生活动 兴奋接受任务:“我要教妈妈认识皮肤的功能,还有盲文怎么用!” 期待分享:“明天告诉同学我和家人的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 “家庭小老师” 任务,巩固知识、强化社会关怀意识,实现课堂学习向生活延伸,提升知识传播与社会参与能力。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下列属于感觉器官的是( ) A. 牙齿 B. 皮肤 C. 头发 皮肤的作用不包括( ) A. 接收冷热信息 B. 帮助听声音 C. 阻挡病菌 盲文是帮助( )人士的工具 A. 视障 B. 听障 C. 语障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6 分) 我们的感觉器官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所以要保护好。( ) 皮肤不能调节体温,调节体温是衣服的作用。( ) 遇到残障人士,我们要主动帮助他们。( ) 参考答案 选择题:1. B 2. B 3. A 判断题:1. √ 2. × 3. √ 设计意图 通过贴合单元知识与阅读内容的练习,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强化 “感觉器官功能、保护及社会关怀” 的核心认知,巩固教学重点。
四、课堂小结 儿歌总结:“感觉器官真奇妙,眼耳鼻舌和皮肤,观察世界少不了;皮肤功能真不少,接收信息还护体;残障人士有助手,盲文盲道助听器,我们尊重又帮助!”(带领学生拍手念儿歌 ) 回顾重点:“这节课我们总结了感觉器官知识,读了科学故事,知道要保护器官、帮助残障人士,小朋友们要记住哟!” 学生活动 拍手念儿歌,声音响亮,感受知识韵律。 齐声回应:“记住啦,保护器官,帮助残障人士!” 设计意图 用儿歌简化知识,贴合一年级学生认知,100 字内(含儿歌)强化单元核心内容与态度责任,实现趣味小结与知识巩固。
板书设计
2.8 我们自己 —— 单元小结和科学阅读 一、感觉器官大集合 眼→看 耳→听 鼻→闻 舌→尝 皮肤→摸、保护、调节 (配简笔画:眼、耳、鼻、舌、皮肤形状 ) 二、科学阅读小发现 皮肤:最大器官、接收信息、保护身体、调体温 (贴皮肤功能简笔图:接收冷热、阻挡病菌、出汗调温 ) 残障助手:盲文(触觉)、盲道(引导)、助听器(助听 ) (贴盲文、盲道、助听器实物图简笔画 ) 三、我们的行动 → 保护感觉器官(不揉眼、不塞耳 ) → 帮助残障人士(尊重、引导、关心 )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知识整合与趣味互动结合:通过卡片梳理、视频回顾,有效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体系,趣味互动(如皮肤触觉体验、残障模拟 )让抽象知识具象化,学生参与度高,知识掌握扎实。 科学阅读与社会关怀融合:科学阅读环节通过 “体验 + 研讨”,不仅让学生理解皮肤功能、残障辅助工具原理,更激发社会关怀,多数学生能主动思考 “帮助残障人士” 的方法,落实态度责任素养。 分层练习与儿歌小结巩固:课堂练习贴合教学重点,检测知识同时强化认知;儿歌小结趣味易记,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实现知识高效巩固。 (二)不足之处 阅读深度挖掘不足:科学阅读中,部分学生仅提取表面信息(如 “皮肤面积大” ),对 “皮肤作为‘空调器’的调节原理” 等深层逻辑理解浅显,未充分引导联系生活(如 “夏天出汗降温” )深入解读。 残障体验时长有限:模拟视障、听障的体验环节,因时间限制,每组仅 1-2 名学生深度参与,部分学生体验不充分,对残障人士生活困难的共情不够深刻。 知识迁移拓展不足:课后拓展任务虽引导家庭分享,但未设计 “社区残障设施观察” 等实践延伸,知识向社会行动的迁移不够直接。 (三)教学建议 深化科学阅读引导:下次教学增加 “生活联系卡”,阅读时引导学生填写 “皮肤功能 — 生活案例”(如 “皮肤调温→夏天出汗” ),帮助理解深层逻辑,提升科学思维。 延长体验与分组优化:将残障体验环节分组细化(每组 4 人,轮流体验视障、听障 ),确保每位学生深度参与,增强共情;体验后增加 “残障人士日常困难” 讨论,深化社会认知。 拓展实践任务设计:设计 “社区残障设施小调查” 实践单,引导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盲道、助听器使用情况,记录 “可以帮助的地方”,促进知识向社会行动迁移,强化社会责任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