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反应的方向
2.化学反应的限度
3.化学反应的速率
考向一 化学反应速率
1.(2024·北京卷,T10)可采用Deacon催化氧化法将工业副产物HCl制成Cl2,实现氯资源的再利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4HCl(g)+O2(g)2Cl2(g)+2H2O(g) ΔH=-114.4 kJ·mol-1。如图所示为该法的一种催化机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Y为反应物HCl,W为生成物H2O
B.反应制得1 mol Cl2,须投入2 mol CuO
C.升高反应温度,HCl被O2氧化制Cl2的反应平衡常数减小
D.图中转化涉及的反应中有两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2023·广东卷,T15)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 P(g)。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3.(2023·辽宁卷,T12)一定条件下,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发生反应,Mn(Ⅱ)起催化作用,过程中不同价态含Mn粒子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Ⅲ)不能氧化H2C2O4
B.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C.该条件下,Mn(Ⅱ)和Mn(Ⅶ)不能大量共存
D.总反应为+16H+===2Mn2++10CO2↑+8H2O
4.(2022·北京卷,T14)CO2捕获和转化可减少CO2排放并实现资源利用,原理如图1所示。反应①完成之后,以N2为载气,以恒定组成的N2、CH4混合气,以恒定流速通入反应器,单位时间流出气体各组分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反应过程中始终未检测到CO2,在催化剂上有积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为CaO+CO2===CaCO3;反应②为CaCO3+CH4CaO+2CO+2H2
B.t1~t3,n(H2)比n(CO)多,且生成H2速率不变,可能有副反应CH4C+2H2
C.t2时刻,副反应生成H2的速率大于反应②生成H2速率
D.t3之后,生成CO的速率为0,是因为反应②不再发生
5.(2023·山东卷,T20节选)一定条件下,水气变换反应CO+H2O CO2+H2的中间产物是HCOOH。为探究该反应过程,研究HCOOH水溶液在密封石英管中的分解反应:
Ⅰ.HCOOH CO+H2O(快)
Ⅱ.HCOOH CO2+H2(慢)
研究发现,在反应Ⅰ、Ⅱ中,H+仅对反应Ⅰ有催化加速作用;反应Ⅰ速率远大于反应Ⅱ,近似认为反应Ⅰ建立平衡后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忽略水的电离,其浓度视为常数。
反应Ⅰ正反应速率方程为v=kc(H+)·c(HCOOH),k为反应速率常数。T1温度下,HCOOH电离平衡常数为Ka,当HCOOH平衡浓度为x mol·L-1时,H+浓度为______ mol·L-1,此时反应Ⅰ正反应速率v=________ mol·L-1·h-1(用含Ka、x和k的代数式表示)。
考向二 化学平衡
6.(2023·北京卷,T4)下列事实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固体,促进H2O2分解
B.密闭烧瓶内的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受热后颜色加深
C.铁钉放入浓硝酸中,待不再变化后,加热能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D.锌片与稀硫酸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促进H2的产生
7.(2023·浙江6月卷,T14)一定条件下,1-苯基丙炔(Ph—C≡C—CH3)可与HCl发生催化加成,反应如下:
反应过程中该炔烃及反应产物的占比随时间的变化如图(已知:反应Ⅰ、Ⅲ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
B.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
C.增加HCl浓度可增加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
D.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
8.(2024·黑吉辽卷,T10)异山梨醇是一种由生物质制备的高附加值化学品,150 ℃时其制备过程及相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15 h后异山梨醇浓度不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3 h时,反应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B.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①>②
C.0~3 h平均速率v(异山梨醇)=0.014 mol·kg-1·h-1
D.反应②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其平衡转化率
9.(2024·湖南卷,T14)恒压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H3OH(g)和CO(g),发生如下反应:
主反应:CH3OH(g)+CO(g)===CH3COOH(g) ΔH1
副反应:CH3OH(g)+CH3COOH(g)===CH3COOCH3(g)+H2O(g) ΔH2
在不同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两种含碳产物的分布分数随投料比x(物质的量之比)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料比x代表
B.曲线c代表CH3COOH的分布分数
C.ΔH1<0,ΔH2>0
D.L、M、N三点的平衡常数:K(L)=K(M)>K(N)
10.(2023·全国甲卷,T28)甲烷选择性氧化制备甲醇是一种原子利用率高的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3O2(g)===2O3(g) K1 ΔH1=285 kJ·mol-1
②2CH4(g)+O2(g)===2CH3OH(l) K2 ΔH2=-329 kJ·mol-1
反应③CH4(g)+O3(g)===CH3OH(l)+O2(g)的ΔH3=________ kJ·mol-1,平衡常数K3=________(用K1、K2表示)。
(2)电喷雾电离等方法得到的M+(Fe+、Co+、Ni+等)与O3反应可得MO+。MO+与CH4反应能高选择性地生成甲醇。分别在300 K和310 K下(其他反应条件相同)进行反应MO++CH4===M++CH3OH,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中300 K的曲线是________(填“a”或“b”)。300 K、60 s时MO+的转化率为________(列出算式)。
甲
(3)MO+分别与CH4、CD4反应,体系的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两者历程相似,图中以CH4示例)。
乙
(ⅰ)步骤Ⅰ和Ⅱ中涉及氢原子成键变化的是________(填“Ⅰ”或“Ⅱ”)。
(ⅱ)直接参与化学键变化的元素被替换为更重的同位素时,反应速率会变慢,则MO+与CD4反应的能量变化应为图中曲线________(填“c”或“d”)。
(ⅲ)MO+与CH2D2反应,氘代甲醇的产量CH2DOD________(填“>”“=”或“<”)CHD2OH。若MO+与CHD3反应,生成的氘代甲醇有________种。
11.(2023·全国乙卷)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有许多用途,如可用作农药防治小麦黑穗病,制造磁性氧化铁、铁催化剂等。回答下列问题:
(1)在N2气氛中,FeSO4·7H2O的脱水热分解过程如图甲所示:
甲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x=_________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
(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FeSO4·7H2O(s)===FeSO4(s)+7H2O(g) ΔH1=
FeSO4·xH2O(s)===FeSO4(s)+xH2O(g) ΔH2=
FeSO4·yH2O(s)===FeSO4(s)+yH2O(g) ΔH3=
则·xH2O)(s)的ΔH=______ kJ·mol-1。
(3)将FeSO4置入抽空的刚性容器中,升高温度发生分解反应:
2FeSO4(s) Fe2O3(s)+SO2(g)+SO3(g)(Ⅰ)
平衡时-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660 K时,该反应的平衡总压p总=________kPa、平衡常数Kp(Ⅰ)=______(kPa)2。Kp(Ⅰ)随反应温度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乙
(4)提高温度,上述容器中进一步发生反应2SO3(g) 2SO2(g)+O2(g)(Ⅱ),平衡时=__________(用、表示)。在929 K时,p总==35.7 kPa,则=________kPa,Kp(Ⅱ)=________kPa(列出计算式)。
12.(2023·湖北卷,T19)纳米碗C40H10是一种奇特的碗状共轭体系。高温条件下,C40H10可以由C40H20分子经过连续5步氢抽提和闭环脱氢反应生成。
C40H20(g)C40H18(g)+H2(g)的反应机理和能量变化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C40Hx中的碳氢键和碳碳键的键能分别为431.0 kJ·mol-1和298.0 kJ·mol-1,H—H键能为436.0 kJ·mol-1。估算C40H20(g) C40H18(g)+H2(g)的ΔH=________ kJ·mol-1。
(2)图示历程包含________个基元反应,其中速率最慢的是第________个。
(3)C40H10纳米碗中五元环和六元环结构的数目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4)1 200 K时,假定体系内只有反应C40H12(g) C40H10(g)+H2(g)发生,反应过程中压强恒定为p0(即C40H12的初始压强),平衡转化率为α,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为_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5)40H19(g) C40H18(g)+(g)及40H11(g) C40H10(g)+H·(g)反应的ln K(K为平衡常数)随温度倒数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本实验条件下,ln K=-+c(R为理想气体常数,c为截距)。图中两条线几乎平行,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措施既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又能增大生成C40H10的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__(填标号)。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加入催化剂
13.(2023·新课标卷,节选)氨是最重要的化学品之一,我国目前氨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数据计算反应N2(g)+
H2(g)===NH3(g)的ΔH=______ kJ·mol-1。
(ⅰ)
(ⅱ)+* 2N*
(ⅲ)
(ⅳ)+* 2H*
(ⅴ)N*+H* NH*+*
……
(…) NH3(g)+*
(2)研究表明,合成氨反应在Fe催化剂上可能通过图2机理进行(*表示催化剂表面吸附位表示被吸附于催化剂表面的N2)。判断上述反应机理中,速率控制步骤(即速率最慢步骤)为________(填步骤前的标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同压强下,以两种不同组成进料,反应达平衡时氨的摩尔分数与温度的计算结果如图3、4所示。其中一种进料组成为=0.75、=0.25,另一种为=0.675、=0.225、xAr=0.10。(物质i的摩尔分数:xi=ni/n总)
①图中压强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料组成中含有惰性气体Ar的图是________。
③图3中,当p2=20 MPa、=0.20时,氮气的转化率α=________。该温度时,反应N2(g)+H2(g) NH3(g)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______MPa-1(化为最简式)。
1/11.化学反应的方向
2.化学反应的限度
3.化学反应的速率
考向一 化学反应速率
1.(2024·北京卷,T10)可采用Deacon催化氧化法将工业副产物HCl制成Cl2,实现氯资源的再利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4HCl(g)+O2(g)2Cl2(g)+2H2O(g) ΔH=-114.4 kJ·mol-1。如图所示为该法的一种催化机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Y为反应物HCl,W为生成物H2O
B.反应制得1 mol Cl2,须投入2 mol CuO
C.升高反应温度,HCl被O2氧化制Cl2的反应平衡常数减小
D.图中转化涉及的反应中有两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 [由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涉及的主要物质有HCl、O2、CuO、Cl2、H2O;CuO与Y反应生成Cu(OH)Cl,则Y为HCl;Cu(OH)Cl分解生成W和Cu2OCl2,则W为H2O;CuCl2分解为X和CuCl,则X为Cl2;CuCl和Z反应生成Cu2OCl2,则Z为O2。综上所述,X、Y、Z、W依次是Cl2、HCl、O2、H2O。由分析可知,Y为反应物HCl,W为生成物H2O,A正确;CuO在反应中作催化剂,会不断循环,适量即可,B错误;总反应为放热反应,其他条件一定,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C正确;图中涉及的两个氧化还原反应是CuCl2―→CuCl和CuCl―→Cu2OCl2,D正确。]
2.(2023·广东卷,T15)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 P(g)。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 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 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 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C [由图可知两种催化剂均出现四个波峰,所以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正确;由图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达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R的浓度增大,B正确;由图可知Ⅰ的最高活化能小于Ⅱ的最高活化能,所以使用Ⅰ时反应速率更快,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C错误;由图可知在前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快,后两个历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较高反应速率较慢,所以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正确。]
3.(2023·辽宁卷,T12)一定条件下,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发生反应,Mn(Ⅱ)起催化作用,过程中不同价态含Mn粒子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Ⅲ)不能氧化H2C2O4
B.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C.该条件下,Mn(Ⅱ)和Mn(Ⅶ)不能大量共存
D.总反应为+16H+===2Mn2++10CO2↑+8H2O
[答案] C
4.(2022·北京卷,T14)CO2捕获和转化可减少CO2排放并实现资源利用,原理如图1所示。反应①完成之后,以N2为载气,以恒定组成的N2、CH4混合气,以恒定流速通入反应器,单位时间流出气体各组分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反应过程中始终未检测到CO2,在催化剂上有积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为CaO+CO2===CaCO3;反应②为CaCO3+CH4CaO+2CO+2H2
B.t1~t3,n(H2)比n(CO)多,且生成H2速率不变,可能有副反应CH4C+2H2
C.t2时刻,副反应生成H2的速率大于反应②生成H2速率
D.t3之后,生成CO的速率为0,是因为反应②不再发生
[答案] C
5.(2023·山东卷,T20节选)一定条件下,水气变换反应CO+H2O CO2+H2的中间产物是HCOOH。为探究该反应过程,研究HCOOH水溶液在密封石英管中的分解反应:
Ⅰ.HCOOH CO+H2O(快)
Ⅱ.HCOOH CO2+H2(慢)
研究发现,在反应Ⅰ、Ⅱ中,H+仅对反应Ⅰ有催化加速作用;反应Ⅰ速率远大于反应Ⅱ,近似认为反应Ⅰ建立平衡后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忽略水的电离,其浓度视为常数。
反应Ⅰ正反应速率方程为v=kc(H+)·c(HCOOH),k为反应速率常数。T1温度下,HCOOH电离平衡常数为Ka,当HCOOH平衡浓度为x mol·L-1时,H+浓度为______ mol·L-1,此时反应Ⅰ正反应速率v=________ mol·L-1·h-1(用含Ka、x和k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 HCOOH的电离方程式为HCOOH HCOO-+H+,HCOOH溶液中,c(HCOO-)=c(H+),则平衡常数Ka==,则c(H+)= mol·L-1,故反应Ⅰ的正反应速率v=kx= mol·L-1·h-1。
[答案]
考向二 化学平衡
6.(2023·北京卷,T4)下列事实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固体,促进H2O2分解
B.密闭烧瓶内的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受热后颜色加深
C.铁钉放入浓硝酸中,待不再变化后,加热能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D.锌片与稀硫酸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促进H2的产生
B [MnO2会催化H2O2分解,与平衡移动无关,A项错误; NO2转化为N2O4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NO2浓度增大,混合气体颜色加深,B项正确;铁在浓硝酸中钝化,加热会使表面的氧化膜溶解,铁与浓硝酸反应生成大量红棕色气体,与平衡移动无关,C项错误;加入硫酸铜以后,锌置换出铜,锌、铜与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与平衡移动无关,D项错误。]
7.(2023·浙江6月卷,T14)一定条件下,1-苯基丙炔(Ph—C≡C—CH3)可与HCl发生催化加成,反应如下:
反应过程中该炔烃及反应产物的占比随时间的变化如图(已知:反应Ⅰ、Ⅲ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
B.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
C.增加HCl浓度可增加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
D.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
C [由盖斯定律得:ΔH(Ⅰ)+ΔH(Ⅲ)=ΔH(Ⅱ),反应Ⅰ、Ⅲ为放热反应,因此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故A正确;短时间里反应Ⅰ得到的产物比反应Ⅱ得到的产物多,说明反应Ⅰ的反应速率比反应Ⅱ的反应速率快,反应速率越快,其活化能越小,则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故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故D正确。]
8.(2024·黑吉辽卷,T10)异山梨醇是一种由生物质制备的高附加值化学品,150 ℃时其制备过程及相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15 h后异山梨醇浓度不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3 h时,反应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B.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①>②
C.0~3 h平均速率v(异山梨醇)=0.014 mol·kg-1·h-1
D.反应②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其平衡转化率
A [由题图可知,3小时后异山梨醇浓度继续增大,15 h后异山梨醇浓度才不再变化,所以3 h时,反应②未达到平衡状态,即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故A错误;该温度下,15 h后所有物质浓度都不再变化,且此时山梨醇转化完全,即反应充分,而1,4-失水山梨醇仍有剩余,即反应②正向进行程度小于反应①,反应限度小于反应①,所以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①>②,故B正确;由图可知,在0~3 h内异山梨醇的浓度变化量为0.042 mol·kg-1,所以平均速率(异山梨醇)==0.014 mol·kg-1·h-1,故C正确;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物质平衡转化率,所以反应②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其平衡转化率,故D正确。]
9.(2024·湖南卷,T14)恒压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H3OH(g)和CO(g),发生如下反应:
主反应:CH3OH(g)+CO(g)===CH3COOH(g) ΔH1
副反应:CH3OH(g)+CH3COOH(g)===CH3COOCH3(g)+H2O(g) ΔH2
在不同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两种含碳产物的分布分数随投料比x(物质的量之比)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料比x代表
B.曲线c代表CH3COOH的分布分数
C.ΔH1<0,ΔH2>0
D.L、M、N三点的平衡常数:K(L)=K(M)>K(N)
D [根据主副反应产物可知曲线a或曲线b表示δ(CH3COOH),曲线c或曲线d表示δ(CH3COOCH3),投料比x代表,故A错误,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曲线a或曲线b表示δ(CH3COOH),当同一投料比时,观察图像可知T2时δ(CH3COOH)大于T1时δ(CH3COOH),而T2>T1可知,温度越高则δ(CH3COOH)越大,说明温度升高主反应正向移动,ΔH1>0;曲线c或曲线d表示δ(CH3COOCH3),当同一投料比时,观察可知T1时δ(CH3COOCH3)大于T2时δ(CH3COOCH3),而T2>T1可知,温度越高则δ(CH3COOCH3)越小,说明温度升高副反应逆向移动,ΔH2<0,故C错误;副反应ΔH2<0,且TN>TM=TL,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L)=K(M)>K(N),故D正确。]
10.(2023·全国甲卷,T28)甲烷选择性氧化制备甲醇是一种原子利用率高的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3O2(g)===2O3(g) K1 ΔH1=285 kJ·mol-1
②2CH4(g)+O2(g)===2CH3OH(l) K2 ΔH2=-329 kJ·mol-1
反应③CH4(g)+O3(g)===CH3OH(l)+O2(g)的ΔH3=________ kJ·mol-1,平衡常数K3=________(用K1、K2表示)。
(2)电喷雾电离等方法得到的M+(Fe+、Co+、Ni+等)与O3反应可得MO+。MO+与CH4反应能高选择性地生成甲醇。分别在300 K和310 K下(其他反应条件相同)进行反应MO++CH4===M++CH3OH,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中300 K的曲线是________(填“a”或“b”)。300 K、60 s时MO+的转化率为________(列出算式)。
甲
(3)MO+分别与CH4、CD4反应,体系的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两者历程相似,图中以CH4示例)。
乙
(ⅰ)步骤Ⅰ和Ⅱ中涉及氢原子成键变化的是________(填“Ⅰ”或“Ⅱ”)。
(ⅱ)直接参与化学键变化的元素被替换为更重的同位素时,反应速率会变慢,则MO+与CD4反应的能量变化应为图中曲线________(填“c”或“d”)。
(ⅲ)MO+与CH2D2反应,氘代甲醇的产量CH2DOD________(填“>”“=”或“<”)CHD2OH。若MO+与CHD3反应,生成的氘代甲醇有________种。
[答案] (1)-307
(2)b (1-10-0.1)×100%
(3)(ⅰ)Ⅰ (ⅱ)c (ⅲ)< 2
11.(2023·全国乙卷)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有许多用途,如可用作农药防治小麦黑穗病,制造磁性氧化铁、铁催化剂等。回答下列问题:
(1)在N2气氛中,FeSO4·7H2O的脱水热分解过程如图甲所示:
甲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x=_________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
(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FeSO4·7H2O(s)===FeSO4(s)+7H2O(g) ΔH1=
FeSO4·xH2O(s)===FeSO4(s)+xH2O(g) ΔH2=
FeSO4·yH2O(s)===FeSO4(s)+yH2O(g) ΔH3=
则·xH2O)(s)的ΔH=______ kJ·mol-1。
(3)将FeSO4置入抽空的刚性容器中,升高温度发生分解反应:
2FeSO4(s) Fe2O3(s)+SO2(g)+SO3(g)(Ⅰ)
平衡时-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660 K时,该反应的平衡总压p总=________kPa、平衡常数Kp(Ⅰ)=______(kPa)2。Kp(Ⅰ)随反应温度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乙
(4)提高温度,上述容器中进一步发生反应2SO3(g) 2SO2(g)+O2(g)(Ⅱ),平衡时=__________(用、表示)。在929 K时,p总==35.7 kPa,则=________kPa,Kp(Ⅱ)=________kPa(列出计算式)。
[答案] (1)4 1 (2)a+c-2b (3)3.0 2.25 增大 46.26
12.(2023·湖北卷,T19)纳米碗C40H10是一种奇特的碗状共轭体系。高温条件下,C40H10可以由C40H20分子经过连续5步氢抽提和闭环脱氢反应生成。
C40H20(g)C40H18(g)+H2(g)的反应机理和能量变化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C40Hx中的碳氢键和碳碳键的键能分别为431.0 kJ·mol-1和298.0 kJ·mol-1,H—H键能为436.0 kJ·mol-1。估算C40H20(g) C40H18(g)+H2(g)的ΔH=________ kJ·mol-1。
(2)图示历程包含________个基元反应,其中速率最慢的是第________个。
(3)C40H10纳米碗中五元环和六元环结构的数目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4)1 200 K时,假定体系内只有反应C40H12(g) C40H10(g)+H2(g)发生,反应过程中压强恒定为p0(即C40H12的初始压强),平衡转化率为α,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为_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5)40H19(g) C40H18(g)+(g)及40H11(g) C40H10(g)+H·(g)反应的ln K(K为平衡常数)随温度倒数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本实验条件下,ln K=-+c(R为理想气体常数,c为截距)。图中两条线几乎平行,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措施既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又能增大生成C40H10的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__(填标号)。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加入催化剂
[解析] (1)由题给目标热化学方程式可知,1个C40H20分子参加反应,该转化过程中断裂了2个C—H键,形成了1个C—C键和1个H—H键,则ΔH=431.0 kJ·mol-1×2-298.0 kJ·mol-1-436.0 kJ·mol-1=+128 kJ·mol-1。(2)由题给反应历程图可知,该历程中包含3个基元反应,其中第3个基元反应的活化能最大,故第3个基元反应的速率最慢。(3)由题给C40H20(g)C40H18(g)+H2(g)的反应机理可知,由C40H18到纳米碗C40H10的转化过程中六元环结构的数目没有发生改变,仍为10个;每减少2个H需加一个五元环,则五元环结构的数目为1+10÷2=6。(4)假设起始时C40H12(g)的物质的量为1 mol,则由题意可列“三段式”:
C40H12(g) C40H10(g)+H2(g)
起始量/mol 1 0 0
转化量/mol α α α
平衡量/mol 1-α α α
平衡时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1+α) mol,则Kp==。(5)由题给两个反应过程可知,在反应过程中1个反应物分子断裂1个C—H键、形成1个C—C键,二者具有相同的断键和成键过程,反应历程几乎等效,所以反应限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几乎相同。(6)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且升温会使反应速率增大,a符合题意;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多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降低,b不符合题意;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不变,c不符合题意。
[答案] (1)+128 (2)3 3 (3)6 10 (4) (5)两个反应过程中断键和成键过程相同 (6)a
13.(2023·新课标卷,节选)氨是最重要的化学品之一,我国目前氨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数据计算反应N2(g)+
H2(g)===NH3(g)的ΔH=______ kJ·mol-1。
(ⅰ)
(ⅱ)+* 2N*
(ⅲ)
(ⅳ)+* 2H*
(ⅴ)N*+H* NH*+*
……
(…) NH3(g)+*
(2)研究表明,合成氨反应在Fe催化剂上可能通过图2机理进行(*表示催化剂表面吸附位表示被吸附于催化剂表面的N2)。判断上述反应机理中,速率控制步骤(即速率最慢步骤)为________(填步骤前的标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同压强下,以两种不同组成进料,反应达平衡时氨的摩尔分数与温度的计算结果如图3、4所示。其中一种进料组成为=0.75、=0.25,另一种为=0.675、=0.225、xAr=0.10。(物质i的摩尔分数:xi=ni/n总)
①图中压强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料组成中含有惰性气体Ar的图是________。
③图3中,当p2=20 MPa、=0.20时,氮气的转化率α=________。该温度时,反应N2(g)+H2(g) NH3(g)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______MPa-1(化为最简式)。
[答案] (1)-45 (2)ⅱ 在化学反应中,能垒最大的步骤为决速步骤,N≡N键的键能比H—H键的大 (3)①p1
章末综合测评(二)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本试卷共8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内容与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项 内容 结论
A H2O(g)变成H2O(l) ΔS>0
B 硝酸铵溶于水可自发进行 该过程的ΔS>0
C 一个反应的ΔH>0、ΔS>0 反应一定不能正向自发进行
D H2(g)+F2(g)===2HF(g)的ΔH=,ΔS=+8 J·mol-1·K-1 反应在任意温度下都不能正向自发进行
[答案] B
2.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存在如下反应历程(“·”表示电子):
①Cl22Cl·(慢反应)
②CH4+Cl·―→·CH3+HCl(快反应)
③·CH3+Cl2―→CH3Cl+Cl·(快反应)
④·CH3+Cl·―→CH3Cl(快反应)
已知在一个分步反应中,较慢的一步反应控制总反应的速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l2CH3Cl+HCl
B.光照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反应①的进行从而使总反应速率加快
C.反应②~④都是由微粒通过有效碰撞而发生的反应
D.反应①是释放能量的反应
D [由反应历程可知,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则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l2CH3Cl+HCl,故A正确;光照的主要作用是破坏氯气分子中的共价键,形成氯原子,促进反应①的进行从而使总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②~④都是由微粒通过有效碰撞而发生的反应,故C正确;反应①是破坏氯气分子中的共价键形成氯原子的过程,应吸收能量,故D错误。]
3.下列产生氢气速率最快的是( )
选项 温度 物质 酸(足量)
A 25 ℃ 1 g锌粒 1 mol·L-1盐酸
B 60 ℃ 1 g锌粉 2.5 mol·L-1硝酸
C 60 ℃ 1 g锌粒 2 mol·L-1盐酸
D 60 ℃ 1 g锌粉 1 mol·L-1硫酸
D [反应物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物间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硝酸和锌反应生成的是氮的氧化物;选项D中温度较高,氢离子浓度较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反应速率最快。]
4.下列实验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工业合成氨反应中加压有利于提高氨的产率
B.将装NO2的烧瓶浸泡在冷水和热水中
C.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D.
[答案] D
5.已知在300 ℃、70 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CH3CH2OH)已成为现实:2CO2(g)+6H2(g) CH3CH2OH(g)+3H2O(g)。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催化剂可在一定时间内提高生产效率
B.升高温度,该反应平衡常数K一定增大
C.充入大量CO2气体可提高H2的转化率
D.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3CH2OH(g)和H2O(g),可提高CO2和H2的平衡转化率
B [因催化剂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进行,则在一定时间内提高了生产效率,故A正确;反应需在300 ℃进行是为了获得较快的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所以K不一定增大,故B错误;充入大量CO2气体,能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H2的转化率,故C正确;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及时分离出产物,使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CO2和H2的转化率,故D正确。]
6.工业常采用氨氧化法制硝酸,主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将氨和空气(氧∶氮≈2∶1)混合通过灼热的铂铑合金网,发生的反应为4NH3(g)+5O2(g)===4NO(g)+6H2O(g) ΔH<0,生成的一氧化氮利用反应后残余的氧气继续氧化为二氧化氮,2NO(g)+O2(g)===2NO2(g) ΔH=-116.4 kJ·mol-1,随后将二氧化氮通入水中制取硝酸;吸收塔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少量的NO、NO2等氮氧化物。工业以石灰乳为试剂,采用气-液逆流接触法(尾气从处理设备的底部进入,石灰乳从设备顶部喷淋)处理尾气。下列有关硝酸工业制备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合成塔中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H2的转化率
B.升高温度可以提高氧化炉中NH3的平衡转化率
C.吸收塔中鼓入过量的空气可以提高硝酸的产率
D.采用气-液逆流接触法是为了使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吸收更充分
B [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单位时间内H2的转化率,A正确;合成氨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会降低氨的平衡转化率,B不正确;鼓入过量空气可以增大NO的转化率,提高NO2的产率,同时也可以增大压强,提高NO2的溶解度,提高硝酸的产率,C正确;采用气-液逆流接触法可以增大氮氧化物与石灰乳的接触的面积,使其被充分吸收,D正确。]
7.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状态后,保持温度﹑容器容积不变,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K为平衡常数,Q为浓度商)( )
A.Q不变,K变大,O2的转化率增大
B.Q减小,K不变,O2的转化率减小
C.平衡常数越大,表示该反应速率越快
D.系数变为两倍,则ΔH的数值和K的数值也变为原来的两倍
B [当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状态后,保持恒温恒容向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O2,氧气的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其余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O2自身的转化率减小,Q变小,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发生改变,A错误,B正确;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正向进行的限度越大,与该反应速率无关,C错误;系数变为两倍,则ΔH的数值变为原来的两倍,但是K的数值变为原来的平方,D错误。]
8.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一氧化氮和足量碳发生化学反应:C(s)+2NO(g) CO2(g)+N2(g),平衡时c平(NO)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B.若该反应在T1 ℃、T2 ℃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C.若B、C、D点的压强分别为pB、pC、pD,则pC=pD>pB
D.在T2 ℃时,若反应体系处于D点,则此时v正>v逆
D [升高温度,NO的浓度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该反应的ΔH<0,故A错误;ΔH<0,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则K1>K2,故B错误;反应中气体分子数不变,压强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则pC>pD=pB,故C错误。]
9.利用天然气和水蒸气重整制备H2的反应为CH4(g)+H2O(g) CO(g)+3H2(g) ΔH>0,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X),其他条件不变,CH4的平衡转化率(φ)随X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为温度时,φ的变化趋势为曲线N
B.X为压强时,φ的变化趋势为曲线M
C.X为投料比时,φ的变化趋势为曲线N
D.某条件下,若CH4(g)、H2O(g)初始浓度均为,φ=25%,则K=
C [X为温度时,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φ的变化趋势为曲线M,A错误;X为压强时,加压平衡逆向移动,φ的变化趋势为曲线N,B错误;某条件下,若CH4(g)、H2O(g)初始浓度均为0.2 mol·L-1,φ=25%,则K=0.007 5 mol2·L-2,D错误。]
10.一定温度下,在3个体积均为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2H2(g)+CO(g) CH3OH(g)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容器 温度/K 物质的起始浓度/ (mol·L-1) 物质的平衡浓度/ (mol·L-1)
c始(H2) c始(CO) c始(CH3OH) c平(CH3OH)
Ⅰ 400 0.20 0.10 0 0.080
Ⅱ 400 0.40 0.20 0
Ⅲ 500 0 0 0.10 0.025
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达到平衡时,Ⅰ中反应物的转化率比Ⅱ中的大
C.达到平衡时,Ⅱ中c平(H2)大于Ⅲ中c平(H2)的两倍
D.达到平衡时,Ⅲ中的反应速率比Ⅰ中的大
D [在Ⅲ中,0.10 mol·L-1的CH3OH相当于0.20 mol·L-1的H2和0.10 mol·L-1的CO,若温度相同,则Ⅰ、Ⅲ是等效平衡,但Ⅲ的温度较高,平衡时CH3OH的浓度较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项错误;对比Ⅰ、Ⅱ,在相同温度下反应,但Ⅱ的起始浓度是Ⅰ的两倍,容器体积不变,相当于加压,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则容器Ⅰ中反应物的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小,故B项错误;Ⅲ中相当于起始c始(H2)为Ⅱ的一半,Ⅱ浓度较大,Ⅲ温度较高,增大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平衡时Ⅱ中c平(H2)小于Ⅲ中c平(H2)的两倍,故C项错误;对比Ⅰ、Ⅲ,Ⅲ温度较高,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故D项正确。]
11.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CH4与CO2,使其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0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CH4(g) 2CO(g)+2H2(g)。测得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B.压强p1、p2、p3由小到大的顺序为p1C.压强为p2时,b点处v正<v逆
D.a点时CH4的转化率为70%
[答案] B
12.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投入0.5 mol CO和1 mol H2,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CO(g)+2H2(g) CH3OH(g) ΔH。实验测得平衡时H2的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Y代表压强,且Y1>Y2;X代表温度,且ΔH<0
B.M点反应物转化率之比等于N点
C.若M、N两点对应的容器体积均为5 L,则N点的平衡常数K=100 mol-2·L2
D.图2中曲线AB能正确表示该反应平衡常数的值的负对数pK(pK=-lg K)与X的关系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
13.(11分)以下是关于合成氨的有关问题,请回答:
(1)若在一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2 mol N2和0.6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 ΔH<0,若在5 min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测得NH3的物质的量为0.2 mol。则平衡时c(N2)=________。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________%。(4分)
(2)平衡后,若提高H2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填字母)。(1分)
A.加入催化剂 B.增大容器体积
C.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加入一定量N2
(3)若在0.5 L的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氮气和氢气进行如下反应:N2(g)+3H2(g) 2NH3(g) ΔH<0,其化学平衡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如表所示:
T/℃ 200 300 400
K/(mol·L-1)-2 K1 K2 0.5
请完成下列问题:(6分)
①写出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比较K1、K2的大小,K1________(填“>”“<”或“=”)K2。
③400 ℃时,反应2NH3(g) N2(g)+3H2(g)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__。当测得NH3、N2和H2物质的量分别为3 mol、2 mol和 1 mol时,则该反应的v(N2)正______________填“>”“<”或“=”)v(N2)逆。
[答案] (1)0.05 mol·L-1 50 (2)CD > 2(mol·L-1)2 >
14.(13分)Ⅰ.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1)从反应开始到10 s时,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________,Y的转化率为________。(6分)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Ⅱ.KI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现有以下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温度/℃ 30 40 50 60 70
显色时间/s 160 80 40 20 10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实验试剂除了1 mol·L-1KI溶液、H2SO4溶液外,还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_。(1分)
(4)上述实验操作中除了需要(3)的条件外,还必须控制不变的是________(填字母)。(1分)
A.温度 B.试剂的浓度
C.试剂的用量(体积) D.试剂添加的顺序
[解析] Ⅰ.(1)10 s时,Z的物质的量增加1.58 mol,其反应速率为=0.079 mol·L-1·s-1,X的物质的量由 1.20 mol 降低到0.41 mol,其浓度减少量为=0.395 mol·L-1,Y的物质的量由 1.00 mol 减少为0.21 mol,其转化率为×100%=79%。(2)由图可知X、Y为反应物,Z为反应产物,三者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分别为0.79 mol、0.79 mol、1.58 mol,变化量之比为1∶1∶2,可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 2Z(g)。Ⅱ.(1)KI具有强的还原性,能被氧气氧化成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H++4I-+O2===2I2+2H2O。(2)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改变的外界条件是温度,测量的是不同温度条件下显色的时间,可知其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为确定显色的时间,需要指示剂与碘单质出现显色,结合碘单质的性质可知应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4)设计实验必须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而浓度条件在(3)已经控制一致,因此还必须控制不变的是试剂的用量和试剂的添加顺序。
[答案] Ⅰ.(1)0.079 mol·L-1·s-1 0.395 mol·L-1 79% (2)X(g)+Y(g) 2Z(g) Ⅱ.(1)4H++4I-+O2===2I2+2H2O (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淀粉溶液 (4)CD
15.(12分)氮的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用活性炭或一氧化碳还原氮氧化物,可防止空气污染。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2C(s)+O2(g)===2CO(g) ΔH=-221 kJ·mol-1,
C(s)+O2(g)===CO2(g) ΔH=-393.5 kJ·mol-1,
N2(g)+O2(g)===2NO(g) ΔH= +181 kJ·mol-1。
(1)若某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请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措施能够增大此反应中NO的转化率的是________(填字母)。(3分)
a.增大容器压强 b.升高温度
c.使用优质催化剂 d.增大CO的浓度
(2)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活性炭(足量)和NO,发生反应C(s)+2NO(g) N2(g)+CO2(g),NO和N2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表所示:(9分)
物质的量/mol T1/℃ T2/℃
0 5 min 10 min 15 min 20 min 25 min 30 min
NO 2.0 1.16 0.80 0.80 0.50 0.40 0.40
N2 0 0.42 0.60 0.60 0.75 0.80 0.80
①0~5 min内,以CO2表示的该反应速率v(CO2)=________________,该条件下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
②第15 min后,温度调整到T2,数据变化如上表所示,则T1________(填“>”“<”或“=”)T2。
③若30 min时,保持T2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加入该四种反应物各2 mol,则此时反应________(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最终达平衡时NO的转化率α=________。
[答案] (1)2CO(g)+2NO(g) N2(g)+2CO2(g) ΔH=-747 kJ·mol-1 ad
(2)①0.042 mol·L-1·min-1 ②> ③正向 60%
16.(8分)下列反应在210 ℃达到平衡:
①PCl5(g) PCl3(g)+Cl2(g) ΔH>0 K=1 mol·L-1
②CO(g)+Cl2(g) COCl2(g) ΔH<0
K=5×104(mol·L-1)-1
③COCl2(g) CO(g)+Cl2(g) ΔH>0
(1)根据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________(填字母)。(1分)
A.c平(PCl5)=c平(PCl3)=c平(Cl2)=1
B.c平(PCl5)=c平(PCl3)·c平(Cl2)=1
C.c平(PCl5)=c平(PCl3)·c平(Cl2)
(2)减少Cl2的浓度,反应③的K的数值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分)
(3)要使反应①和②的K的数值接近,可采取什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③的K=________。(3分)
[解析] (1)由反应①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可得c平(PCl5)=c平(PCl3)·c平(Cl2),选C。(2)K只与外界条件中的温度有关,改变物质的浓度,K不变。(3)由于K只与外界条件中的温度有关,其他使平衡移动的因素是不可行的。故要使反应①和②的K的数值接近,可以使反应①正向移动,反应②逆向移动,同时升温即可。(4)反应③是反应②的逆反应,其K是反应②K的倒数,则反应③的K=2×10-5 mol·L-1。
[答案] (1)C (2)不变 (3)同时升温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