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解读】1.1感觉世界 -2025-2026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学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解读】1.1感觉世界 -2025-2026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学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4 13:29:2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1.1感觉世界
认识人体主要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及其功能,了解它们如何接收和传递信息。
知识点一 人的感觉
1.人体的感觉器官和感觉
人的 和 感受到环境的 时会发出 ,信息沿着 传到 ,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 。
人体有五种基本感觉及其感受器: 一眼, 一耳, 一鼻, 一舌, 一皮肤。
2.影响感觉的因素
人们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酒精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所以人们在生活中要注意酒后一定不要开车。
知识点二 皮肤的感觉
1.皮肤及其功能:皮肤是人体最大的 ,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 、 和 等。
2.皮肤的感觉
皮肤的感觉 特点
触觉 皮肤不同部位的触觉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因为这个部位的 比较集中。盲人的触觉往往比普通人要灵敏
痛觉 是人体对损伤性刺激作出的报警,对人体具有保护意义
冷热觉 皮肤上有冷热觉感受器。皮肤的不同部位冷热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对热比较敏感
3.皮肤的其他功能
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人侵等。
知识点三 鼻和嗅觉
1.用鼻子闻蛋糕的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
蛋糕中的 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 ,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
(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 ,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
2.嗅觉的特点
(1)适应性:嗅觉适应快,数秒至数分钟即可产生。例如,在鱼类市场内,时间长了腥臭味就闻不出来了,这是 的缘故。
(2)________
①人的嗅觉会随者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孩子的嗅觉往往要比他们的父母灵敏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嗅觉也会逐渐减弱。
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人和猿猴属于嗅觉不发达的钝嗅觉类,有些哺乳动物属于嗅觉高度发达的敏嗅觉类,狗的嗅觉能力是人的1200多倍。
(3)选择性: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如猫对老鼠、鱼的气味敏感,对青草的气味不敏感。
3.嗅觉的功能
嗅觉不仅能帮助人们闻到食物的香味,还能够帮助人们避开危险。例如,嗅到煤气泄漏出来的气味,可以发现煤气泄漏了,从而及时采取防止煤气中毒的措施。
知识点四 舌和味觉
1.味觉的形成过程
当人吃食物时,食物进人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刺激舌表面味蕾内的味觉细胞,就会产生味觉信息,味觉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味觉。
2.舌感知的基本味觉
舌表面不同部位的小凸点里的味蕾可分别感受酸味、甜味、咸味、苦味、鲜味等。而且舌的不同部位对味觉的敏感性有区别,舌尖两侧对 敏感,舌体两侧对 敏感,舌根对 敏感,舌尖对 敏感。
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3.味觉的敏感性随人的年龄增长而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减少,味觉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年龄大的人喜欢吃味道较浓的食物就是由于舌上味蕾减少,味觉的敏感性减弱。
题型一 人的感觉
【例1】余姚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当地人饮食口味偏清淡,平日喜食鱼虾。所有这些,决定了菜肴注重原汁原味,烹任时轻油腻轻调料,口感鲜嫩,口味纯美,色、香、味俱全,人们在享用美味佳肴过程中,与色、香、味对应的感觉是(  )
A.视觉、嗅觉、味觉 B.触觉、听觉、味觉
C.热觉、味觉、视觉 D.听觉、嗅觉、冷觉
【例2】搜救犬在灾后救援行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利用其特长搜救被埋没的幸存者。用搜救犬搜救是因为搜救犬有灵敏的( )
A.触觉 B.嗅觉 C.视觉 D.味觉
【例3】为了品尝“舌尖上的美味”,小明去吃了一次重庆火锅,结果感觉又麻又辣,眼泪直流。形成麻和辣感觉的器官是( )
A.大脑 B.眼 C.鼻 D.舌
题型二 皮肤的感觉
【例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为1.5~2平方米。下列有关人体皮肤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排汗和散热等不是皮肤的重要功能之一 B.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C.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D.皮肤内分布着多种不同的感受器
【例2】盲人在“读”盲文时,主要依靠皮肤中的(  )
A.冷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触觉感受器
题型三 鼻和嗅觉
【例1】人的感觉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感冒时,对气味就没有健康时灵敏。这是因为( )
A.味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嗅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
C.产生嗅觉不敏感
D.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接受气味刺激的灵敏度
【例2】在瞎子摸象这个成语里,瞎子是用________来感知大象的形状,此时这种感觉形成部位在_____。古人云: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______的缘故。
题型四 舌和味觉
【例1】中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喝中药时,小金觉得药在即将要咽下去时最苦,原因是( )
A.药到咽处人才接受刺激 B.味蕾只在舌根部
C.舌根对苦最敏感 D.人的错觉
【例2】味觉感受器主要感受(  )
A.有气味气体的刺激 B.固态物质的刺激
C.液态物质的刺激 D.干燥的化学物质的刺激
【例3】生活经验表明,当人处于极度疲劳或生病时,对食物的味觉没有健康状态时敏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食之无味”.这主要是由于 ( )
A.人的味觉器官暂时失去了感觉功能
B.人的味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播到大脑中
C.生病或疲劳影响了味觉细胞对食物的敏感性
D.人产生了味觉疲劳
一、选择题
1.人生如三道茶,先苦后甜,最后回味无穷。下列关于人体的感觉描述,错误的是 (  )
A.人有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辣
B.人在感冒时,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都会降低
C.痛觉的产生对人有一定的保护意义
D.食物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相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从而产生味觉
2.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
B.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
D.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
3.2月24 日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全球约15%的人对香菜“深恶痛绝”。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食用香菜时会产生类似“肥皂味”或“金属味”的体验。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
B.嗅觉是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
C.人在感冒时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是因为丧失了嗅觉
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
4.如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关于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
B.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
C.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D.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
5.下列关于感觉器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眼球内能够形成视觉
B.鼻腔上端黏膜有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
C.舌能够辨别酸、甜、苦、咸
D.皮肤能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6.感觉与其感受器、神经中枢一一对应的是(  )
A.味觉—味蕾——舌
B.嗅觉—嗅上皮——鼻
C.视觉—瞳孔—视觉中枢
D.听觉—耳蜗中的听觉细胞—听觉中枢
7.下列关于感觉器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中
C.鼓膜是人体的听觉感受器
D.人体的基本味觉包括酸、甜、苦、咸
8.2024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形成听觉的部位是
A.鼓膜 B.外耳道 C.耳廓 D.大脑皮层
9.为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时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
10.清明时节,瑞安人有食用清明饼的习俗。清明饼呈现绿色并带有植物清香,产生这种清香感觉的部位是(  )
A.大脑 B.鼻 C.舌 D.眼
11.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  )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D.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12.下列感觉与其感受器、神经中枢一一对应的是(  )
A.味觉一味蕾一舌
B.嗅觉一嗅上皮一鼻
C.视觉一瞳孔一视觉中枢
D.听觉一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一听觉中枢
13.我们经常用手背触碰额头来判断病人是否发烧,说明手背皮肤中有丰富的(  )
A.触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冷觉感受器
14.阳春三月,百花盛开,同学们在百花园中不仅看到了各种美丽的鲜花,同时还闻到了各种花的独特清香,也品尝了甜甜的百花园牌花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科感到花香逐渐淡去,是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来到百花园中,同学们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不同
C.百花园牌花蜜是甜的,这种感觉是在味蕾中形成的
D.闻花香同时尝花蜜,会形成花香和花蜜的混合味道
15.已知某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通过某一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与脊髓相连。现某小组为验证传入神经位于背根,剪断该脊神经背根进行实验,下列选项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
A.刺激感受器,效应器无反应 B.刺激感受器,大脑无感觉
C.刺激效应器,效应器有反应 D.刺激效应器,大脑无感觉
16.如图所示,小科同学在嗅橙子的同时吃苹果,会产生(  )
A.苹果味 B.橙子味
C.无味 D.苹果和橙子混合的味道
17.如图所示的三杯水。左手伸入甲烧杯冷水中,右手伸入丙烧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同时拿出左手和右手并一起伸入乙烧杯温水中,左手的感觉以及该感觉产生的部位是(  )
A.热、大脑 B.热、手上皮肤
C.冷、大脑 D.冷、手上皮肤
18.生活经验表明,当人处于极度疲劳或生病时,对食物的味觉没有健康状态时敏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食之无味”.这主要是由于 (  )
A.人的味觉器官暂时失去了感觉功能
B.人的味觉细胞收集到的信息无法传播到大脑中
C.生病或疲劳影响了味觉细胞对食物的敏感性
D.人产生了味觉疲劳
19.吃棒冰时,人感觉冰凉,且舌头有点麻。“麻”是由(  )
A.舌的温度感觉引起的
B.舌的味觉引起的
C.舌的痛觉引起的
D.多种刺激综合作用后产生的感觉引起的
20.当人患了重感冒时,身体很虚弱,不想吃饭菜,连平时最爱吃的菜也觉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  )
A.患感冒时,味觉不灵敏
B.鼻塞症状造成嗅觉失灵
C.多种感受器都受到影响
D.感冒药的味道影响味蕾的敏感度
21.古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体现了作者对挫折的感悟。梅花虽香,但闻久会觉得十分清淡,其主要原因是(  )
A.梅花的香味本来就小 B.人的嗅觉出了问题
C.嗅觉有适应性 D.鼻腔中产生了嗅觉
二、填空题
2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的形成部位在   ,这句话形容的是嗅觉的   现象。
2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摄取外界的五个感觉中(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83%。
(1)四幅图中,与盲人在行走时通过盲杖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相同的是   。
(2)吃西瓜时觉得甜,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尤其对    物质特别敏感。
(3)闻花香时间长了,就没有原来那么香了,其原因是人的嗅觉中枢   。
(4)声音经过外耳道进入中耳,形成听觉的部位在人的.   。
24.有同学经过餐厅的时候,会闻到饭菜的香味。而打扫卫生的阿姨她却说闻不到香味,原来她已经在餐厅呆了两个小时了,这是由于   中的嗅觉中枢   ,小荷同学因为感冒导致嗅觉不灵敏,闻不出香味,并且还影响到味觉,这说明了   。
25.请根据我们本节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猫对腥味特别敏感,而小鸡对虫子的气味“情有独钟”,这是因为   。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度是不同的。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感受苦味最敏感的部位是   。
(3)拿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舌头表面,会发现舌头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许多   ,它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26.小科同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他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入甲盆,右手放入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人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   ,右手感到   ;说明   感受器分别感受   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   。
27.暑期,某同学去云南香格里拉游玩,该同学被香格里拉的美丽风景所吸引,在日记中写道:“……郁郁葱葱的群山围绕在碧水周围,鲜花遍地的草原上,牧童悠扬的葫芦丝不断在天际飘荡,成群的牛羊安安静静地吃着草,偶尔抬头望望友好的游客。经不住鲜花的诱惑,我扑进了美丽的草地。啊 脚下湿湿凉凉的,原来是一片湿地,水已经渗进了鞋子,同时一阵牛粪马粪的臭味扑鼻而来。哦,这可是孕育花草的肥沃土地!那匹小马好灵巧,我走近它,当我的手靠近它的脸时,它伸出舌头在我手上滑过,痒痒的,黏黏的……”这位同学之所以能够感受到香格里拉的美,与他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感受分不开。请在下面相应的句子后写出这是一种什么感觉,运用的是什么感觉器官。
鲜花遍地的草原:   、   ;悠扬的葫芦丝不断在天际飘荡:   、   ;脚下凉凉的:   、   ;一阵牛粪马粪的臭味:   、   ;舌头在我手上滑过,痒痒的,黏黏的:   、   。
28.嗅觉的产生。以人闻到蛋糕香味为例:蛋糕中的   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   进入鼻腔,并   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   (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   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
三、综合题
29.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若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就会被感觉成一个点。人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被称为两点阈。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研究者发现两点圆大小与神经分布的密度有关。 下表是温斯坦在 1968年的部分实验数据。 请分析回答: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单位:mm)
裸露部位 覆盖部位
中指指尖 上唇 前颌 胸部 肩部 背部
2.5 5.5 15.0 36.0 41.0 44.0
(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   组织,触觉是在   (部位)形成的。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体   (具体部位)对刺激最为敏感,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密度   ,这体现了   的生物学特点。
30.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刚用一支绘图笔在小明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明蒙上眼睛后,小刚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明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明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
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
(1)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有时未感觉到针触,原因是   。
(3)本实验说明,人体不同部位的触觉敏感程度   ,这种敏感程度的差别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   (填“多”或“少”)于非敏感部位。
01 学习目标
02 思维导图
03 基础知识
04 经典例题
05 强化提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