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化学
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专题3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专题3 第二单元 能力课时5 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课件--2026版高中化学苏教版选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专题3 第二单元 能力课时5 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课件--2026版高中化学苏教版选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4 11:49:02
点击下载
图片预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能力课时5 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专题3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
探究 任务 1.强酸(碱)、弱酸(碱)稀释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
2.滴定原理的迁移应用。
探究要点 典例合作细解
1.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强酸(碱)、弱酸(碱)溶液的稀释问题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弱酸,弱酸的pH大。稀释相同的倍数,仍是弱酸的pH大;稀释至相同的pH,则强酸中加的蒸馏水多,如图甲。
强酸(碱)、弱酸(碱)稀释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一元强碱和一元弱碱,强碱的pH大。稀释相同的倍数,仍是强碱的pH大;稀释至相同的pH,则强碱中加的蒸馏水多,如图乙。
甲 乙
2.pH相同的强酸(碱)、弱酸(碱)溶液的稀释问题
将pH相同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弱酸稀释相同的倍数,弱酸的pH较小,强酸的pH较大;稀释至相同的pH,则弱酸中所加的蒸馏水比强酸中的多,如图丙。
将pH相同的一元强碱和一元弱碱稀释相同的倍数,强碱的pH较小,弱碱的pH较大;稀释至相同的pH,则弱碱中所加的蒸馏水比强碱中的多,如图丁。
丙 丁
已知常温时HClO的Ka=2.95×10-8,HF的Ka=3.53×10-4。现将pH和体积都相同的次氯酸和氢氟酸溶液分别加蒸馏水稀释,pH随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Ⅰ为次氯酸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曲线
B.取a点的两种酸溶液,中和相同体积、相同
浓度的NaOH溶液,消耗次氯酸溶液的体积较小
C.a点时,若都加入相同质量、相同体积的锌
粒,此时与氢氟酸反应的速率大
D.b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c点溶液中的小
√
B [常温下Ka(HClO)
c(HF),中和等体积等浓度的NaOH溶液,消耗HClO溶液的体积较小,B项正确;a点时,两溶液的pH相同,则两溶液中c(H+)相等,与相同质量、相同体积的锌粒反应的速率相等,C项错误;b点溶液的pH较c点溶液的大,则b点溶液中c(H+)较小,对水的电离的抑制作用较小,故b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较大,D项错误。]
1.pH=2的a、b两种酸溶液各1 mL,分别加水稀释到1 000 mL,其中pH与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两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B.稀释后,a酸溶液的酸性比b酸溶液强
C.x=6时,a是强酸,b是弱酸
D.若a、b都是弱酸,则2<x<5
√
D [由图可知,稀释过程中,b酸的pH变化小,则b酸较a酸弱,两者pH相等时,物质的量浓度一定不同,A项错误;由图可知,稀释后a酸溶液的pH大于b酸溶液的pH,则a酸溶液中c(H+)小于b酸溶液中c(H+),a酸溶液的酸性比b酸溶液的酸性弱,B项错误;pH=2的a酸溶液稀释1 000倍,pH不可能增加4,C项错误;若a、b都是弱酸,稀释1 000倍后,a、b两酸溶液pH均要增大,且增加量均小于3,故2<x<5,D项正确。]
2.25 ℃时,浓度均为0.10 mol·L-1、体积均为V0的MOH和R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lg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OH的碱性强于ROH的碱性
B.ROH的电离程度:b点大于a点
C.若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c(OH-)相等
D.当lg =2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增大
√
D [A项,0.10 mol·L-1等体积的MOH和ROH溶液,前者pH=13,后者pH小于13,说明前者是强碱,后者是弱碱,正确;B项,ROH是弱碱,加水稀释,促进电离,b点电离程度大于a点,正确;C项,两碱溶液无限稀释,溶液近似呈中性,c(OH-)相等,正确;D项,由于MOH是强碱,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所以c(M+)不变,ROH是弱碱,升高温度,促进电离平衡ROH R++OH-向右移动,c(R+)增大,所以减小,错误。]
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及应用
(1)原理。
与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相似,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是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
滴定原理的迁移应用
例如:酸性KMnO4溶液作氧化剂常用于滴定含H2C2O4、、Fe2+的溶液,其反应原理分别是
+5H2C2O4+6H+===2Mn2++10CO2↑+8H2O、
+11H+===2Mn2++10CO2↑+8H2O、
+5Fe2++8H+===Mn2++5Fe3++4H2O
又如,测定碘盐中碘含量的反应原理是
5KI+KIO3+3H2SO4===3K2SO4+3I2+3H2O、
I2+2Na2S2O3===2NaI+Na2S4O6
(2)指示剂的选择。
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有三类。①氧化还原指示剂;②专用指示剂,用Na2S2O3溶液滴定含I2的溶液时,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③自身指示剂,用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或含Fe2+的溶液时,不需另加指示剂。
(3)计算。
依据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或关系式列比例式,或运用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列式进行计算。
(4)应用。
氧化还原滴定广泛地应用于溶液浓度的测定、物质纯度的测定、食品和药品成分的检测等定量分析。
我国国标推荐的食品药品中钙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之一:利用Na2C2O4将处理后的样品中的Ca2+沉淀,过滤洗涤,然后将所得CaC2O4固体溶于过量的强酸,最后使用已知浓度的KMnO4溶液通过滴定来测定溶液中Ca2+的含量。针对该实验中的滴定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KMnO4溶液应该用________(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盛装。
(2)试写出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溶液由_________色变为________色。
酸式
+16H+===2Mn2++10CO2↑+8H2O
无
紫红
(4)以下哪些操作会导致测定的结果偏高________(填字母)。
a.装入KMnO4溶液前未润洗滴定管
b.滴定结束后俯视读数
c.滴定结束后,滴定管尖端悬有一滴溶液
d.滴定过程中,振荡时将待测液洒出
ac
(5)某同学对上述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用于测定某品牌的钙片中的钙元素(主要为CaCO3)含量,其实验过程如下:取2.00 g样品加入锥形瓶中,用酸式滴定管向锥形瓶内加入20.00 mL浓度为0.10 mol·L-1的盐酸(盐酸过量),充分反应一段时间,用酒精灯将锥形瓶内液体加热至沸腾,数分钟后,冷却至室温,加入2~3滴酸碱指示剂,用浓度为0.1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溶液8.00 mL[提示:Ca(OH)2微溶于水,pH较低时不会沉淀]。
①为使现象明显、结果准确,滴定过程中的酸碱指示剂应选择____________溶液(填“石蕊”“甲基橙”或“酚酞”)。
②实验过程中将锥形瓶内液体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2.00 g钙片中CaCO3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
甲基橙
将溶解在溶液中的CO2 气体赶出
0.06
[解析] (1)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应放在酸式滴定管中。(3)KMnO4 溶液本身可以作为指示剂,终点的颜色变化为无色变为紫红色。(5)实验过程中将锥形瓶内液体煮沸的目的是将溶解在溶液中的CO2气体赶出;该滴定若用“酚酞”作指示剂,由于它的变色范围为8.2~10,会使Ca(OH)2形成沉淀析出,造成误差偏大。锥形瓶中发生的反应为+2HCl===CaCl2+H2O+CO2↑、HCl+NaOH===NaCl+H2O。CaCO3所消耗的HCl为20.00×10-3L×0.10 mol·L-1-8.00 ×10-3L×0.10 mol·L-1=12.00 ×10-3L×0.10 mol·L-1;m(CaCO3)=×100 g·mol-1=0.06 g。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5Fe2++8H+===Mn2++5Fe3++4H2O,欲采用滴定的方法测定FeSO4的质量分数,实验步骤如下:
①称量绿矾样品,配成100 mL待测溶液,②取一定体积待测液置于锥形瓶中,并加入一定量的硫酸,③将标准浓度的KMnO4溶液装入滴定管中,调节液面至a mL处,④滴定待测液至滴定终点时,滴定管的液面读数为b mL,⑤重复滴定2~3次。
(1)如何知道滴定到达终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的是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盛标准溶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装液滴定
B.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C.读取标准液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到终点后俯视
D.滴定前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
溶液由浅绿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C
(3)下列每种量器的数量不限,在上述实验中,必需使用的有_______________。
A.托盘天平 B.量筒
C.碱式滴定管 D.酸式滴定管
AD
[解析] (1)高锰酸钾溶液本身呈紫红色,能够被二价铁离子还原,当滴定终点时,颜色变成紫红色,并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2)盛标准溶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装液滴定,标准液浓度减小,造成V(标准)增大,测定结果偏高,故A不选;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为正确操作,所需V(标准)不变,测定结果不变,故B不选;读取标准液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到终点后俯视,造成V(标准)偏小,测定结果偏低,故C选;滴定前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造成V(标准)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D不选。
(3)配制100 mL待测溶液需要的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1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滴定所需要的仪器有酸式滴定管(因为硫酸亚铁显酸性,高锰酸钾具有强的氧化性,所以应选择酸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等,所以必需使用的有托盘天平、酸式滴定管。
基本能力 随堂评估自测
1.常温下,体积相同、浓度均为1.0 mol·L-1的HX溶液、HY溶液,分别加水稀释,稀释后溶液的pH随稀释倍数的对数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X是强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始终增大1
B.常温下,HY的电离常数约为1.0×10-4
C.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点大于b点
D.消耗同浓度的NaOH溶液体积:a点大于b点
√
B [题图中1.0 mol·L-1的HX溶液pH=0,说明HX为强酸,加水稀释,溶液pH最终接近7,溶液每稀释10倍,pH不一定始终增大1,A项错误;常温下,1.0 mol·L-1 HY溶液pH=2.0,c(H+)=10-2 mol·L-1,则HY的电离常数K==≈1.0×10-4,B项正确;HX为强酸,HY为弱酸,加水稀释相同倍数,a点HX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b点HY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点小于b点,C项错误;a点和b点分别为相同浓度和相同体积的HX和HY溶液分别稀释相同的倍数后所得溶液,则中和时消耗同浓度的NaOH溶液体积相同,D项错误。]
2.常温时,用0.1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5.00 mL 0.10 mol·L-1一元弱酸HX的溶液,滴定过程中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若忽略反应过程中因液体密度变化而导致的体积变化,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V(NaOH)/mL
A.弱酸HX的电离常数Ka=1.0×10-4
B.V(NaOH)=12.50 mL时,混合溶液相当于等物质的量的NaX和HX的混合液
C.溶液pH=7时,HX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
D.V(NaOH)=25.00 mL时,c(Na+)=c(X-)+c(HX)=0.10 mol·L-1
√
B [由图像可知,0.10 mol·L-1 HX溶液的pH=2,即c(H+)=0.01 mol·L-1,故HX的电离常数Ka==≈1.11×10-3,A项错误;V(NaOH)=12.50 mL时,溶液中一半的HX参与中和反应,溶液为等物质的量的NaX和HX的混合液,B项正确;溶液pH=7时,V(NaOH)<25.00 mL,HX未反应完,C项错误;V(NaOH)=25.00 mL时,溶液体积为50.00 mL,故c(Na+)=c(X-)+c(HX)=0.05 mol·L-1,D项错误。]
3.某温度下,pH=11的氨水和Na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100倍,溶液的pH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判断错误的是( )
A.a值一定大于9
B.Ⅱ为氨水稀释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
C.稀释后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比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
D.完全中和稀释后相同体积的两溶液时,消耗相同浓度的稀硫酸的体积:V(NaOH)<V(氨水)
√
C [根据题给图像可知,开始二者pH相同,在稀释过程中促进一水合氨的电离,则氨水的pH变化较小,即Ⅱ为氨水稀释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100倍时,pH变为9,所以pH=11的氨水溶液稀释100倍时,pH大于9,即a一定大于9,A、B正确;稀释后氨水的pH大于NaOH溶液的pH,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比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C错误;pH相同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大,完全中和稀释后相同体积的两溶液时,消耗相同浓度的稀硫酸的体积:V(NaOH)<V(氨水),D正确。]
4.市场上销售的某种食用精制盐的配料是食盐、碘酸钾、抗结剂,碘含量(以碘计)是20~50 mg·kg-1。已知:。某同学测定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其步骤如下:
a.准确称取m g食盐,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
b.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与KI反应完全;
c.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10-3 mol·L-1的Na2S2O3标准溶液10.00 mL,恰好反应完全。
(1)判断c中恰好反应完全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反应所产生的I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mol。
(3)根据以上实验,所测得的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是______________
mg·kg-1(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滴入最后半滴标准Na2S2O3溶液,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
1.0×10-5
[解析] I2的淀粉溶液呈蓝色,向其中逐滴加入Na2S2O3溶液,随着I2的消耗,溶液蓝色逐渐变浅,当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使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Na2S2O3与I2恰好反应完全,达到滴定终点,可依据Na2S2O3与I2的反应及KIO3与KI的反应计算I2的物质的量和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由得n(I2)=2.0×10-3 mol·L-1
×=1.0×10-5 mol。由5KI+KIO3+3H2SO4===3K2SO4+3I2+3H2O,得n(KIO3)=×1.0×10-5 mol。故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为
= mg·kg-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本试卷共6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可用于测定溶液的pH,且精确度最高的是( )
A.酚酞试液 B.pH计
C.石蕊溶液 D.pH试纸
√
能力课时培优练(5) 中和滴定的拓展应用
B [A.酚酞试液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不能测pH,故A不符合题意;C.石蕊溶液是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故C不符合题意;D.pH试纸只能精确到整数,较粗略,故D不符合题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2.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正确的是( )
A.用广范pH试纸测得该溶液的pH为3.2
B.用pH试纸蘸取溶液,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C.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其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所测得的pH一定偏小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C [A.广范pH试纸的读数不会出现小数,只能读到整数,故A错误;B.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这样会污染溶液,故B错误;C.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其颜色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测得溶液pH,操作正确,故C正确;D.pH试纸不能湿润,防止形成实验误差,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测量的pH结果不一定偏低,如中性溶液氯化钠溶液的pH不变,故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3.下列关于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一小块干燥的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C.可以用紫色石蕊溶液作为强酸滴定强碱的指示剂
D.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8.5,此溶液一定是某种碱的溶液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A [A.将一小块干燥的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中部,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故A正确;B.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是pH<10的溶液,故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中性或弱碱性溶液,故B错误;C.石蕊变色不明显,不能用作中和滴定指示剂,故C错误; D.pH试纸只能精确到整数,故不能测得溶液的pH为8.5,且溶液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是强碱弱酸盐溶液,故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B.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不接触锥形瓶内壁
C.用稀氢氧化钠滴定盐酸,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时停止滴定
D.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次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5.常温下,pH=11的X、Y两种碱溶液各1 mL,分别稀释至100 mL,其pH与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两种碱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B.稀释后,X溶液的碱性比Y溶液的碱性强
C.分别完全中和X、Y这两种碱溶液时,消耗
同浓度盐酸的体积V(X)>V(Y)
D.若9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D [因为pH=11的X、Y两种碱溶液稀释100倍时,pH:Y>X,所以物质的量浓度:c(Y)>c(X),稀释后碱性:Y>X,故A、B均错误;因为c(Y)>c(X)且V(Y)=V(X),故n(Y)>n(X),所以消耗同浓度的盐酸时,Y消耗的多,C错误;若9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6.某学生用0.102 3 mol·L-1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硝酸,测定中使用耐酸、碱和强氧化剂腐蚀的“特氟龙”旋钮的滴定管。其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①移取20.00 mL待测HNO3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3滴酚酞试液
②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
③把盛有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④取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约2 mL
⑤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下读数
⑥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的读数
下列有关上述中和滴定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①⑥
C.③①②⑥④⑤ D.⑤①②③④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
B [用0.102 3 mol·L-1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硝酸,滴定步骤为:检漏、洗涤、润洗、装液、取待测液并加指示剂、滴定等,所以中和滴定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②④③⑤①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7.在常温下,用某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等浓度的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醋酸溶液的浓度为1.0×10-3 mol·L-1
B.a、b两点对应的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a=b
C.c点溶液中c(Na+)∶c(CH3COO-)=2∶1
D.升高温度,d点溶液pH不变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B [a点醋酸溶液的pH=3,c(H+)=1.0×10-3 mol·L-1,但醋酸不完全电离,所以醋酸溶液的浓度大于1.0×10-3 mol·L-1,A项错误;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时,a、b两点对应的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相等,B项正确;c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CH3COO-)+c(OH-),因c点对应溶液的pH=7,c(H+)=c(OH-),所以c(Na+)=c(CH3COO-),即c(Na+)∶c(CH3COO-)=1∶1,C项错误;d点溶液是醋酸钠溶液,升高温度,促进CH3COO-水解,溶液pH增大,D项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8.某学习小组用“间接碘量法”测定某CuCl2晶体试样的纯度,试样不含其他能与I-发生反应的氧化性杂质,已知:+2I-。取m g试样溶于水,加入过量KI固体,充分反应,用0.100 0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部分实验仪器和读数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甲 乙 丙 丁
A.试样在甲中溶解,滴定管选乙
B.选用淀粉作指示剂,当甲中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时,即达到滴定终点
C.丁图中滴定前,滴定管的读数为(a-0.50) mL
D.对装有标准液的滴定管读数时,滴定前后读数方式如丁图所示,则测得的结果偏小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D [A项,甲中盛装的是含有I2的溶液,则滴定管中盛装的为Na2S2O3标准溶液,该溶液显碱性,应选用碱式滴定管(丙),不正确;B项,溶液变色且经过30 s左右溶液不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不正确;C项,滴定管“0”刻度在上端,故滴定前的读数为(a+0.50)mL,不正确;D项,滴定后俯视读数,将导致读数偏小,故测得的结果偏小,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9.H2S2O3是一种弱酸,Na2S2O3溶液呈碱性。实验室欲用0.01 mol·L-1的Na2S2O3溶液滴定I2溶液,发生的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该滴定过程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B.Na2S2O3是该反应的还原剂
C.该滴定可选用如图所示装置
D.该反应中每消耗2 mol Na2S2O3,电子转移数为4NA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B [溶液中有单质碘,应加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碘与硫代硫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反应到达终点时,单质碘消失,蓝色褪去,A错误;Na2S2O3中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作还原剂,B正确;Na2S2O3溶液显碱性,应该用碱式滴定管盛装,C错误;反应中每消耗2 mol Na2S2O3,电子转移数为2NA,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0.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实验。用稀硫酸酸化的0.01 mol·L-1 KMnO4标准溶液滴定某未知浓度的H2C2O4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不需要另外加入指示剂
B.本实验不需要碱式滴定管
C.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并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D.滴定过程中,加入KMnO4标准溶液应先快后慢,便于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C [高锰酸钾溶液本身为紫红色,与草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被还原为锰离子,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该滴定实验不需要另外加入指示剂,故A正确;KMnO4标准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碱式滴定管盛装,应该用酸式滴定管,故B正确;当H2C2O4被消耗完毕,再滴加半滴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呈浅红色,即终点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并且半分钟内不变色,故C错误;滴定起始阶段时H2C2O4溶液浓度相对较大,加入KMnO4标准溶液较快,但接近滴定终点时应该缓慢加入KMnO4标准溶液,便于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滴定终点,故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1.下列对几种具体的滴定分析(待测液置于锥形瓶内)中所用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的溶液颜色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H++OH-===H2O”来测量某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甲基橙——橙色
B.利用“2Fe3++2I-===I2+2Fe2+”,用NaI溶液测量Fe(NO3)2样品中Fe(NO3)3的百分含量:淀粉溶液——蓝色
C.利用“Ag++SCN-===AgSCN↓”原理,可用标准KSCN溶液测量AgNO3溶液的浓度:——红色
D.用标准酸性KMnO4溶液滴定NaHSO3溶液以测量其浓度:KMnO4
——浅红色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B [A项,用标准的酸溶液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甲基橙为指示剂,溶液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正确;B项,利用“2Fe3++2I-===I2+2Fe2+”原理,淀粉溶液为指示剂,由于一开始就生成了单质碘,溶液呈蓝色,无法判断滴定终点,错误;C项,利用“Ag++SCN-===AgSCN↓”原理,用标准KSCN溶液测量AgNO3溶液的浓度,Fe(NO3)3为指示剂,溶液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正确;D项,用标准酸性KMnO4溶液滴定NaHSO3溶液,KMnO4本身就是指示剂,溶液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2.工业上常向葡萄酒中加入Na2S2O5进行抗氧化。测定某葡萄酒中Na2S2O5残留量的方法:取50.00 mL葡萄酒样品,用0.010 0 mol·L-1的碘标准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液10.00 mL(已知+I-+H+,反应未配平)。则该样品中Na2S2O5的残留量为( )
A.0.001 g·L-1 B.0.002 g·L-1
C.0.064 g·L-1 D.0.19 g·L-1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D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I-+6H+,消耗碘的物质的量是0.000 1 mol,碘单质和Na2S2O5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所以Na2S2O5的残留量是=0.19 g·L-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24分)
13.(6分)某班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
实验用品:0.1 mol·L-1 HCl溶液、0.1 mol·L-1NaOH溶液、蒸馏水、pH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甲、乙、丙三组同学锥形瓶中的溶液所取体积均为20.00 mL,且所用的试剂完全相同,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绘制的曲线分别如图中a、b、c所示,其中乙和丙两组同学的操作上都存在着不足或失误。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pH计应用标准溶液进行校准,若将pH计放入c(H+)=0.000 1 mol·L-1的标准溶液中校准,则pH计的读数应为________。(1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4.0
(2)甲组同学滴定时选用的滴定管为________(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最后一次润洗滴定管应选用实验用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润洗。(2分)
(3)乙组同学操作上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碱式
0.1 mol·L-1 NaOH溶液
在滴定终点附近测试和记录pH
的间隔太大
(4)造成丙组同学的曲线与甲组同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字母)。(1分)
A.用待装液润洗锥形瓶
B.滴定使用的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在滴定前有气泡未排出,滴定后气泡消失
C.滴定前后对滴定管进行读数的视线分别如图所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滴定前 滴定后
AB
[解析] (1)pH=-lg c(H+)=-lg 0.000 1=4.0。(2)甲组同学所进行的实验为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 mol·L-1 HCl溶液,故所用的滴定管应为碱式滴定管,最后一次润洗时要使用
0.1 mol·L-1 NaOH溶液。(3)由b曲线知,在滴定过程中,在滴定终点附近测试和记录pH的间隔过大。(4)甲同学所用NaOH溶液体积较少,丙同学所用NaOH溶液体积较多。原因可能是A、B两项,C项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会使测得的NaOH溶液体积较少。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4.(11分)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Ⅰ.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Ⅱ.酸化、滴定
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还原为Mn2+,在暗处静置
5 min,然后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O2+2Mn(OH)2===2MnO(OH)2
(3)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________;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________及二氧化碳。(2分)
(4)取100.00 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b 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_____________mg·L-1。(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容量瓶
氧气
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
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80ab
(5)上述滴定完成时,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定结果偏____________(填“高”或“低”)。(1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低
[解析] (1)本实验为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如果扰动水体表面,会增大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是为了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2)由题意知,反应物为O2和Mn(OH)2,生成物为,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O(OH)2。
(3)配制溶液时还需要容量瓶;煮沸可以使蒸馏水中的氧气挥发,达到除去氧气的目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4)由于混合液中含有碘单质,加入淀粉时,溶液为蓝色;滴定时,Na2S2O3与碘反应,当碘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由各反应关系可建立如下关系式:,由题意知,滴定消耗Na2S2O3的物质的量为ab×10-3 mol,因此0.1 L水样中溶解氧的物质的量=×
10-3 mol,质量为×10-3 mol×32 g·mol-1=8ab×10-3 g=8ab mg,即溶解氧的含量为80ab mg·L-1。
(5)滴定完成时,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使最后的读数偏小,测得消耗Na2S2O3的体积偏小,所以测量结果偏低。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5.(7分)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量氧化性较强的,利用滴定原理测定含量方法如下:
步骤Ⅰ:量取30.00 mL废水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酸化。
步骤Ⅱ:加入过量的碘化钾溶液充分反应:+6I-+14H+===2Cr3++3I2+7H2O。
步骤Ⅲ:向锥形瓶中滴入几滴指示剂。用滴定管量取0.100 0 mol·L-1 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数据记录如下:(I2+2Na2S2O3===
2NaI+Na2S4O6)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滴定次数 Na2S2O3溶液起始读数/mL Na2S2O3溶液终点读数/mL
第一次 1.02 19.03
第二次 2.00 19.99
第三次 0.20 a
(1)步骤Ⅲ中滴加的指示剂为_____________。滴定达到终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淀粉溶液
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2)步骤Ⅲ中a的读数如图所示。
则:
①a=_________。
②的含量为________g·L-1。(4分)
18.20
2.16
[解析] (1)Na2S2O3溶液滴定碘单质应选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滴定达到终点时碘单质刚好被消耗,所以实验现象是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2)①根据图示,滴定管“0”刻度在上,且精确到0.01 mL,a值为18.20;②从表格数据可知,三次实验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平均值为=
18.00 mL,根据+6I-+14H+===2Cr3++3I2+7H2O和I2+2Na2S2O3===2NaI+Na2S4O6,得=n(Na2S2O3)=×18.00×10-3 L=
的含量为=2.16 g·L-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谢 谢!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三单元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专题3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第一单元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单元 盐类的水解
第四单元 沉淀溶解平衡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