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语文专项冲刺训练:诗歌鉴赏(江苏专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中考语文专项冲刺训练:诗歌鉴赏(江苏专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4 17:3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年中考语文专项冲刺训练:诗歌鉴赏(江苏专版)
(2025·江苏南通·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赵将军歌
[唐]岑参
九月天山风似刀,
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
赌得单于貂鼠袍。
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
[唐]岑参
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征①。
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
座参殊俗②语,乐杂异方声。
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
【注】①专征:受命自主征伐。②殊俗:特殊的风俗。
1.“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两句,是如何突显边塞气候特点的?
2.早在唐代,我国各民族就已经从接触碰撞走向交流融合。你能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发现吗?
(2025·江苏淮安·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师
〔明〕俞大猷①
倚剑东冥②势独雄,扶桑③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④。
队火⑤光摇河汉⑥影,歌声气压虬龙宫⑦。
夕阳景⑧里归篷近,背水阵奇⑨战士功。
【注释】①俞大猷:明代战功显著的抗倭名将。②东冥:东海。③扶桑:我国对日本的旧称。④翀:通“冲”,舞动。⑤队火:排列成队的战船上的炮火。⑥河汉:指银河。⑦虬龙宫:比喻倭寇巢穴。⑧景:通“影”。⑨背水阵奇:喻抗倭水军战阵精妙奇特。
3.颔联“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4.全诗围绕“舟师”展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5·江苏淮安·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淮上早发①
(宋)杨万里
长淮烟雨织愁丝,客子孤舟去国时。
唯有沙鸥②知我意,背人飞过断鸿碑③。
【注】①本诗作于杨万里奉命出使金国途中。②沙鸥:白色水鸟,古人常以鸥鸟象征漂泊。③断鸿碑:淮河畔界碑,南宋与金国以淮水中流为界。
5.阅读诗歌,体会画线诗句中“织”的妙处。
6.诗人为何说“唯有沙鸥知我意”?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5·江苏扬州·二模)采桑子·彭浪矶①
[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此词是在靖康之变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经江西彭浪矶往两广途中创作。
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8.词人因何而“愁”?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2025·江苏南通·一模)小语选择了下面两首诗参加诗歌诵读比赛,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访友
[清]王仔园
乱乌栖定夜三更,楼上银灯一点明。
记得到门还不扣,花阴悄听读书声。
【乙】
访友
[清]方蒙章
轻舟一路绕烟霞,更爱山前满涧花。
不为寻君也留住,那知花里即君家。
9.对于“乱乌栖定”这一画面,小文认为应是展现乌鸦归巢后的安静,而不是展现乌鸦归巢时扑翅鸣叫的热闹。小语不能理解。请结合诗句说服小语。
10.小语想为两首诗配乐。小文觉得古琴音色深沉,余音悠远,适合甲诗;竹笛清脆明亮,适合乙诗。请根据诗歌阐述小文这样选择的理由。
(2025·江苏镇江·一模)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1.友人远行,原因不同:杜少府因为 前往蜀州;鲍浩然因为 前往浙东。
12.杜少府和鲍浩然所去之地各呈现出怎样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13.两诗末句都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意,请结合诗句回答。
(2025·江苏南通·一模)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平仲:即银杏。
14.胡应麟评价此诗“句格鸿丽”。请说说“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的艺术特色。
15.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16.(2025·江苏扬州·二模)半山①春晚即事
北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②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③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新法失败后,作者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宋元丰年中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②陂(bēi)路:湖岸,塘堤。③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
(1)首联“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中“酬”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清代《宋诗钞》中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于闲淡之中。”请你结合尾联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情感。
(2025·江苏扬州·一模)黄溪夜泊①
宋 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②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③况复惊残岁,慰客④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释】①此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年),作者当时谪居夷陵(今湖北宜昌),登山临水之际,感慨良多,遂有此诗。②暂到:刚到,乍到。③殊乡:异域,他乡。④慰客:迁客。
17.小涵要以颔联作画,已完成了画面布局,请你帮他构思色彩运用或细节刻画。
画面布局:画面上半部分大面积绘山峦、树林。中间留出宽阔河道,河道蜿蜒贯穿画面。明月倒影居中心偏下,右下角画一只猿猴。
我选择( ):
18.假如欧阳修在黄溪夜泊时,偶遇一位同样被贬的诗人,两人对饮畅谈。根据本诗内容,推测欧阳修会向对方倾诉哪些感慨?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5·江苏连云港·一模)[甲]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9.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第三句写宣帝为了汉室的振兴而半夜问询贾生,其勤勉的样子令人怜惜。
B.甲诗第四句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点破题旨,直抒胸臆。
C.乙词的上阕,感慨往事悠悠如这流水,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D.乙词的下阕,写孙权年纪轻轻就阻断了长江,从而使东南之地避免了战乱。
20.两篇文章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2026年中考语文专项冲刺训练:诗歌鉴赏(江苏专版)》参考答案
1.比喻:“风似刀” 将寒风比作利刃,生动形象地突出边塞风的凛冽刺骨。侧面烘托:“猎马缩寒毛”通过描写战马因寒冷而蜷缩,间接表现(侧面烘托)气候严寒,使读者更能感受环境的恶劣。 2.《赵将军歌》中“赌得单于貂鼠袍”写将军与匈奴首领以博戏互动,战利品为匈奴服饰,体现民族间的竞技交流。《奉陪封大夫宴》中“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描绘宴会上有不同民族的语言和音乐,展现多民族共处、文化交融的场景。
【导语】岑参这两首诗风格豪迈,富有边塞特色。《赵将军歌》以“风似刀”等凸显边塞苦寒,又借将军博戏展现其英勇豪迈;《奉陪封大夫宴》描绘军中宴乐,“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体现民族文化交融,同时传达出军队中融洽与安定的氛围。
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①运用比喻突出风的凛冽:“风似刀”,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九月天山的寒风比作利刃。我们可以想象,刀给人的感觉是锋利、刺骨的,这里把风比作刀,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边塞风的凛冽刺骨,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风的强劲与寒冷。
②侧面烘托体现气候严寒:“城南猎马缩寒毛”,是从侧面来烘托气候的严寒。马是耐寒的动物,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猎马都因寒冷而蜷缩起寒毛。通过描写战马的这种反应,间接表现出气候的极度寒冷,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边塞环境的恶劣。
2.本题考查对比赏析。
①《赵将军歌》中的民族交流:诗中“赌得单于貂鼠袍”,讲述将军在博戏中赢了单于的貂鼠袍。“单于”是匈奴首领,将军与单于进行博戏,且以匈奴服饰作为战利品,这一互动体现了当时汉族与匈奴等民族之间存在竞技交流,说明不同民族间有交往互动,并非隔绝。
②《奉陪封大夫宴》中的民族融合:“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描绘在宴会上,人们说着不同民族的语言,演奏着来自不同地方的音乐。这表明在军队宴会这样的场合,多民族共处,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展现出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场景。
3.海岛上的云雾瞬息间消散殆尽,天空中战旗飞扬舞动,生动地展现了明军作战时的迅猛和强大威势,表现出战斗的顺利;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激烈和明军的胜利做铺垫,也与首联的“势独雄”相呼应,进一步凸显明军势不可挡的气势 4.本诗表达诗人对将士英勇善战、为国杀敌的赞美;对敌军的蔑视、对明军强大战斗力的赞美;对保国安民、战胜倭寇的自信与自豪
【导语】这首《舟师》以雄浑笔触展现明代水军雄姿,颔联“云雾尽”“旌旗翀”的动感描写,既烘托战场瞬息万变之势,又暗喻军威涤荡阴霾。全诗通过“倚剑”“队火”“背水阵”等军事意象群,层层递进地讴歌了抗倭将士的英勇气概和卫国功勋,彰显了民族英雄主义精神。
3.本题考查诗句作用。
颔联“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意思是: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上的旗子上下舞动,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通过描绘战场场景,渲染了水军作战的磅礴气势和迅疾之势。“云雾须臾尽”暗示战斗迅速扫清障碍,“旌旗上下翀”以动态画面展现军威雄壮,既承接首联的“势独雄”,又为后文战斗胜利的描写做铺垫,凸显了舟师将士的英勇与战局掌控力,进一步渲染了水军不可阻挡的气威和抗敌决胜的信心。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感情。
首联“倚剑东冥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意思是:俞家水军驻守在东海之上,如倚天之剑,气势特别雄伟,剑气所指,扶桑受制,胜券在握。写水军雄伟气势,说明明水军稳操胜券。
颔联“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意思是: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上的旗子上下舞动,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此联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烘托战前气氛,进一步渲染了水军的声威和抗敌决胜的信心。
颈联“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意思是:船队打炮时的火光震天动地,摇乱了海面倒映的银河,胜利的凯歌和正义之气压向了倭寇的巢穴。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把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
尾联“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意思是: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身为将领的诗人,为军阵奇妙,战士勇武而深感欣慰。写傍晚水军战士凯旋,肯定他们英勇作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水军与倭寇的一次激战的描述,通过“倚剑东冥”“指挥扶桑”“队火摇河汉”等豪迈意象,赞颂了舟师将士的骁勇善战和抗倭功绩,同时以“背水阵奇战士功”点明对战士的敬意。赞扬了明朝水军的军威、士气和高昂的战斗力,歌颂了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洋溢着作者保卫海疆、扫清来犯倭寇的战斗豪情、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心。
5.“织”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烟雨与愁思交织成网,既描绘淮河烟雨迷蒙之景,又隐喻诗人去国离乡的绵密愁绪。 6.示例:沙鸥背人飞过象征国土分裂的界碑,仿佛不忍见山河破碎之景,诗歌借沙鸥抒发诗人忍辱负重、孤寂忧国的情怀。
【导语】这首《淮上早发》以烟雨织愁、孤舟去国的意象,勾勒出诗人出使金国时的孤寂与忧思,沙鸥背飞更暗含对故土的眷恋与无奈,含蓄深沉。
5.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长淮烟雨织愁丝”, 意思是绵长的淮水之上,烟雨如丝如缕,仿佛在编织一张愁绪的大网。“长淮烟雨织愁丝”中“织”字精妙绝伦,它以动态化的笔触将无形的愁绪与细密的烟雨交织为可触的网:一方面,“织”字精准勾勒出淮河烟雨弥漫、雨丝纷飞的朦胧景象,让苍茫水域间的雨幕如织锦般可视可感;另一方面,又将诗人去国离乡的愁思比作被编织的丝线,使抽象的忧思在“织”的动作中化为具体可感的情感之网,既承载着对故土的眷恋,又暗含对使命的沉重慨叹,景与情在“织”的意象中浑然一体,倍增愁绪的深邃与绵长。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唯有沙鸥知我意”,意思是只有沙鸥懂得我的心意。诗人说“唯有沙鸥知我意”,是因为沙鸥“背人飞过断鸿碑”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形成深层共鸣:沙鸥作为漂泊的象征,其“背人”而飞的动作,仿佛不忍目睹淮河界碑所象征的国土分裂之景,而诗人正肩负出使金国的使命,被迫途经这一屈辱的边界,内心充满对山河破碎的悲愤与对使命的无奈。诗人借沙鸥“知我意”的拟人化表达,曲折地抒发了自己忍辱负重、孤寂忧国却无人倾诉的复杂情怀,沙鸥的“背飞”实则是诗人不愿直面现实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矛盾心境的外化。
7.运用比喻修辞,词人以“旅雁”“孤云”自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因为金兵南侵,乘舟避难江南的孤寂(悲凉、漂泊)之感。 8.①因战乱而愁:从“回首中原泪满巾”可知,当时金兵南侵,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山河破碎,这让词人悲痛不已。②因思乡而愁:“愁损辞乡去国人”表明词人远离故乡,漂泊江南,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郁。
【导语】这首《采桑子·彭浪矶》以孤舟南渡为背景,通过“旅雁孤云”的比喻和“枫叶芦根”的萧瑟意象,抒发了词人靖康之变后的亡国之痛与羁旅之愁。上阕“泪满巾”直抒胸臆,下阕“日落波平”以景结情,将个人漂泊之悲与家国沦丧之痛融为一体,体现了南宋流亡文人的典型心境。
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结合“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可知,词人将自己比作“旅雁”“孤云”,这是典型的比喻修辞。大雁在旅途中往往孤独飞行,云也常是独自飘荡,形象地描绘出词人离开故乡洛阳,乘舟南下避难,孤身一人前往江南的状态。由此可知,通过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在金兵南侵、背井离乡情境下,内心充满孤寂、悲凉与漂泊无依之感。
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回首中原泪满巾”可知,“中原”代指被金兵侵占的故土,“泪满巾”直接抒发了词人对中原战乱、山河破碎的悲痛。靖康之变后中原动荡,词人回望故土,满目疮痍,故因战乱而愁。结合“愁损辞乡去国人”可知,“辞乡去国”点明词人被迫远离故乡洛阳南下避难的处境,“愁损”二字直接凸显其背井离乡的哀伤。远离家乡的漂泊感与对故土的眷恋,使其因思乡而愁。由此可知,词人的“愁”源于战乱导致的家国之痛与背井离乡的思乡之情。
9.首先,时间是“夜三更”,此时乌鸦早已归巢,周围应是一片安静。其次,“楼上银灯一点明”“花阴悄听”营造出一个静谧的场景,“读书声”衬托出夜的静谧,因此“乱乌栖定”这一画面应是展现乌鸦归巢后的安静,而不是展现乌鸦归巢时扑翅鸣叫的热闹。 10.示例:甲诗描写的是夜深人静时的静谧,适合古琴深沉的音色。乙诗中,“轻舟一路”流露出诗人轻松、愉快的心境,“烟霞”“满涧花”景色明丽,“那知花里即君家”写出了发现流连处即时友人家的惊喜。整首诗基调轻快、明丽,用清脆明亮的竹笛更适合。
【导语】这两首《访友》诗,各有妙趣,尽显访友之雅情。王仔园之作,以夜为幕,乱乌栖定、银灯微明,勾勒出静谧氛围。到友门前却“不扣”,于花阴悄听读书声,此细节尽显访友之谨慎与对友人读书专注的欣赏,以静衬动,凸显友人形象。方蒙章之诗,轻舟绕烟霞、爱涧花,描绘出访友途中的灵动与惬意。“不为寻君也留住,那知花里即君家”,笔锋一转,意外得友居所,自然清新,别有一番惊喜,令人回味无穷。
9.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由诗句“乱乌栖定夜三更”可知,“夜三更”这一时间状语是理解全句的关键锚点。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时分已近子夜,天地沉入最深的幽暗,万籁本应归于岑寂。若为“归巢时扑翅鸣叫”,则与此时“夜色已深、生灵休憩”的自然规律相悖——试想,群鸦若仍在扑翅喧哗,诗人怎会以“定”字定格画面?“定”字如快门般精准捕捉了乌鸦停驻枝头、羽翼收拢的静止瞬间,暗示着归巢动作早已完成,喧闹已然落幕。
结合下文“楼上银灯一点明”的意象,这盏孤灯恰似夜色中的萤火,微弱却坚定地划破黑暗。若周遭仍有群鸦聒噪,灯影必被纷乱声浪搅动,岂能成就这般清寂画面?而“花阴悄听读书声”中的“悄听”二字,更将静谧推向极致——诗人敛声屏气,连呼吸都化作对读书声的虔诚追逐。此情此景下,唯有天地俱寂,方能令“书声穿叶如泉鸣”的细微之美得以成立。若“乱乌”仍在枝头喧哗,读书声早被淹没在羽翼扑簌与鸦鸣聒噪中,何来“悄听”之境?
从动静对照的诗法来看,全诗以“静”为经纬编织意境:夜深人静(静)→银灯独明(微动衬静)→花阴静听(极静)→书声泠然(以声衬静)。“乱乌栖定”恰似琴弦上的空音,为后续“读书声”的泛音预留了共鸣腔。若此处写“乱乌纷飞”,则全诗节奏顿失平衡,静谧之弦被骤然拨乱,后文“悄听”二字便如无根浮萍,失去着落。
故而,“乱乌栖定”实为诗人以静写动的匠心之笔:以群鸦归巢后的绝对静止,反衬出夜色中潜藏的生命律动——银灯微光如呼吸明灭,书声清越似山泉滴露,而这一切静谧之美,皆始于那个“定”字所凝固的永恒瞬间。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题干聚焦于为两首《访友》诗选配乐,需从诗歌营造的意境、情感氛围出发,结合古琴“深沉、余音悠远”与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特质,精准剖析二者与诗歌风格的适配度。答题时要紧扣诗句,具体阐释画面、情感与乐器音色的内在联系,做到有理有据。
由【甲】诗诗句“乱乌栖定夜三更,楼上银灯一点明”可知,开篇便勾勒出一幅静谧的深夜图景:乌鸦归巢栖息,万籁俱寂,唯有一盏银灯在楼中散发着微弱而清冷的光。这种静谧幽深的氛围,恰似古琴深沉的音色,如古琴曲《平沙落雁》般,以低沉悠远的旋律,缓缓铺陈出夜的宁静与深邃。诗人“记得到门还不扣,花阴悄听读书声”,在静谧中悄然驻足,于花阴下聆听友人读书声,更增添了几分静谧与雅致。古琴那深沉、内敛的音色,能够完美烘托出这种宁静、悠远的意境,让听者仿佛置身于那寂静的深夜,与诗人一同感受那份静谧与闲适。
由【乙】诗诗句“轻舟一路绕烟霞,更爱山前满涧花”可知,诗人乘着轻舟,一路穿梭于如烟似霞的美景之中,眼前山前涧边繁花似锦,色彩明丽,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悠然自得的氛围,恰似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如《姑苏行》般,以灵动跳跃的音符,展现出明快活泼的节奏。而“不为寻君也留住,那知花里即君家”一句,诗人本未刻意寻友,却惊喜地发现流连之处竟是友人家,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更增添了诗歌的欢快基调。竹笛清脆明亮、活泼灵动的音色,能够生动地演绎出诗歌中这种轻快、明丽的氛围,让听者仿佛跟随诗人一同乘舟赏景,感受那份意外之喜与悠然心境。
11. 为官赴任 返回故乡 12.蜀州景色苍茫萧瑟,浙东景色柔美清丽。 13.示例:王勃劝勉朋友要莫效仿小儿女悲泣,应豁达面对离别,王观:劝勉朋友珍惜美好春光,乐观生活。
【导语】这两首送别诗各具特色:王勃诗以雄浑开篇,“海内存知己”展现旷达胸襟,末句劝慰中见豪迈;王观词则以山水拟人,“眉眼盈盈”尽显江南灵秀,结句“和春住”暗含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一刚健一柔美,同写离别却各臻其妙,展现了唐宋诗人不同的审美情趣。
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甲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可知:作者和杜少府都是在外做官的官员,此时他们离别是因为杜少府要奉命到蜀州任职。
结合乙诗“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可知:作者是送鲍浩然回故乡。“归去”的“归”字表明鲍浩然是返回家乡。
12.本题考查描述诗歌意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三秦大地拱卫着长安城,遥望五津,风烟迷蒙。“风烟”渲染蜀州路途遥远、地势险峻的朦胧景象。“五津”指的是杜少府赴任的蜀州路途遥远。“望”表现意境苍茫。在此表现杜少府即将要上任的蜀州远离京城,路途遥远,显示出迷蒙的风雨烟雾之景,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离别的淡淡哀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在此诗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突出江南的清丽婉约。
1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诗人一反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劝勉友人不要因为别离而内心忧伤,哭哭啼啼。“无为”体现出诗人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意思是,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美好事物,寄托对友人顺遂安康的祝愿。
14.①此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对仗工整;②动静结合/视听结合;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艳丽芬芳的春天银杏树的叶子逐渐变绿,寂静的夜晚传来子规鸟的哀啼,催人归去;④营造出悲凉的氛围,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意对即可) 15.)这首诗通过描写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的情景,“独游”“高卧”“子规啼”“浮客”“闻曙鸡”等词句,表达了诗人①漂泊在外的孤寂、②仕途的失意,以及③对故乡的依恋。
【导语】本诗描写诗人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全诗抓住凌晨时分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巧加刻画,充分表达了诗人被远流他乡的哀苦心情。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表现出诗人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
1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夜晚听见子规的声声哀啼。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春天银杏树碧绿,夜晚杜鹃鸟啼鸣的景象。“平仲绿”以银杏的绿色象征高洁、坚韧,银杏在传统文化中有君子之喻;“子规啼”中子规的啼声在古诗中常与思乡、哀愁相关。诗句对仗工整:“芳春”对“清夜”,“平仲绿”对“子规啼”,音韵和谐,形式精巧;“绿”是视觉,“啼”是听觉,视听结合,多感官描写增强画面感;诗人用芳春美景反衬流放途中的孤寂,这是以乐景衬哀情;
联系胡应麟的评价“句格鸿丽”可知,“鸿丽”指宏大而华美,此处体现为意象典雅(银杏、子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意象选取典型,银杏的绿与子规的啼形成视听交融的画面;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典雅;以乐景写哀情,营造出悲凉的氛围,含蓄表达流放途中的孤寂与乡愁。据此概括作答。
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首联“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可知,诗人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独”字突出孤独,“千里外”暗示流放之远,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示将“独游”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
结合颔联“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可知,诗人写夜宿所见,月色天河近在咫尺,反衬身处荒僻之地的寂寥之感;
结合颈联“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可知,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结合尾联“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可知,诗人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自称漂泊者,诗人自指,“空”字体现无奈;听到鸡鸣天亮,暗含长夜难眠的愁苦;
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综上分析,被贬的失意、羁旅的孤独、对故乡的思念是诗人在本诗中抒发的主要情感。据此概括作答。
16.(1)“酬”字,报酬、赠答之意,以拟人手法赋予春风主动性,将自然景物人格化,春风虽带走春花,却以“清阴”作为回馈,展现王安石对生命交替的豁达态度,跳脱传统伤春之情的窠臼。
(2)尾联写了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表现了诗人在独步寻幽的平和闲适的外表下,流露出的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明写鸟声美妙、无人欣赏,实则衬托诗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
【导语】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以简淡笔墨勾勒晚年闲居图景。“酬”字拟人化春风,暗含得失之思;尾联北山鸟鸣,以空谷传音反衬孤寂,将政治失意的悲凉隐于恬静物象中。
【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字词。
通常“酬”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或物质的回应行为,有报酬、赠答之意。“酬我以清阴”这里将春风赋予了人的行为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风原本是自然现象,用“酬”字后,它好像有了情感和意识。春风吹走花朵,又用清阴来“回报”诗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风对诗人的一种“情意”,使春风的形象更加鲜活、亲切。 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传达出诗人对春风这种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流露出诗人在这种自然变化中的闲适、恬淡心境。诗人把春风当作有交流互动的对象,也暗示了诗人虽退居半山,但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自然之趣的生活状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
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意思是只有北山的鸟儿,经过这里时留下美妙的声音。描绘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展现了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结合注释①可知,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自号半山。他曾经积极推行变法,有着宏大的政治抱负,却最终失败。表面上他在半山园过着闲适的生活,诗中呈现出的宁静场景,如鸟儿经过留下好音,看似淡然而闲适。但实际上,这种宁静闲适背后,隐藏着他壮志未酬的悲凉。曾经想有所作为,改变国家局面,如今却只能在这半山园中听鸟音,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内心的孤寂之情只能借这种看似闲淡的生活场景含蓄地表达出来。看似写鸟音带来的闲淡之趣,实则蕴含着他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无奈与悲叹。
17. 色彩运用:树林以深绿为主色,烟雾灰黑,江中月光倒影淡白。 细节刻画:勾勒树木轮廓,十分繁茂。水中明月周围点缀淡淡光晕。一只猿猴立于悬崖边,仰头嘶鸣,表情哀愁。 18.①他会诉说楚人自古就有登高临远的愁绪,而自己刚到这,愁肠就已百转千回。感慨自己被贬谪后的愁苦。
②旅途孤寂:他会描述旅途所见的凄凉景色,无数树木被苍烟笼罩,三峡黯淡无光,明月下猿猴哀鸣。感慨这贬谪旅途中的孤独凄凉。
③岁月流逝:他会诉说身处他乡,又值年末,岁月匆匆,自己却遭贬于此,一事无成。感慨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④自我释怀:他会向对方倾诉,虽然被贬,但也因这次经历看到了别样的江山景色,有了新的感悟。感慨在困境中自我开解的释怀 。
【导语】《黄溪夜泊》是欧阳修谪居夷陵时佳作。首联以“楚人自古登临恨”奠定愁绪基调,“已九回”凸显愁之深。颔联绘景,“万树苍烟”“满川明月”画面宏大,“一猿哀”以声衬寂,强化凄凉之感。颈联直抒胸臆,异乡逢岁末,唯酒可慰。尾联笔锋一转,以豁达之态作结,言因迁谪得见江山,可吟诗抒怀。全诗景中含情,情随景迁,将贬谪之愁与豁达心境巧妙融合,尽显欧公旷达胸襟。
17.本题考查诗歌画面和意境的描绘。本题要求根据《黄溪夜泊》颔联为已完成的画面布局构思色彩运用或细节刻画。需紧扣诗句意象,如“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从色彩搭配或细节描绘角度进行构思。
诗句中“万树苍烟三峡暗”描绘出树林被苍烟笼罩、三峡显得阴暗的画面,整体色彩偏冷、偏暗,以深绿、墨色为主;“满川明月一猿哀”中明月洒下银白光辉,与周围的冷色调形成对比。可据此为画面搭配色彩。
对于“万树苍烟三峡暗”,可细致描绘树林的茂密、苍烟的缭绕以及三峡的幽深;“满川明月一猿哀”中,要突出明月在河面的倒影,以及猿猴的姿态、神情,展现其哀愁。
示例:
色彩运用示例:我选择色彩运用。上半部分山峦、树林用深绿与墨色渲染,体现“万树苍烟三峡暗”的幽深;河道用黑色,明月倒影用银白,右下角猿猴用棕褐,凸显“满川明月一猿哀”的清冷。
细节刻画示例:我选择细节刻画。上半部分树林枝叶交错,苍烟如丝缠绕;河道中明月倒影清晰,波光粼粼;右下角猿猴蹲坐石上,仰头哀啼,面部神情哀伤,生动展现诗句中的景象。
18.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本题要求结合诗句推测欧阳修向偶遇的被贬诗人倾诉的感慨。需先理解诗句含义,再从中提炼出与感慨相关的内容,分点作答。
根据诗句“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可知,自古以来楚地之人在登临高处时就容易心生愁恨,而欧阳修刚到这黄溪之地,愁肠就已经百转千回。诗句中“恨”字直接点明愁绪,“九回”则极言愁肠辗转的程度之深。由此可知,他会向对方倾诉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极度愁苦,刚到此地就被这种愁绪紧紧缠绕,难以排解,感慨命运坎坷、仕途不顺。
根据诗句“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可知,诗人描绘出一幅极为凄凉的画面,无数的树木被苍烟所笼罩,使得三峡都显得黯淡无光,而在这满川的明月之下,只传来猿猴的哀鸣。万树的苍烟营造出一种压抑、迷茫的氛围,三峡的黯淡更增添了孤寂之感,一猿哀鸣则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的冷清。由此可知,他会向对方倾诉在贬谪旅途中,自己形单影只,只能与这凄凉的景色相伴,内心的孤独寂寞无人诉说。
根据诗句“殊乡况复惊残岁”可知,欧阳修身处他乡,本就心中惆怅,而此时又正值年末,更让他惊觉岁月匆匆流逝。“殊乡”强调了他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惊残岁”则突出了他对时光飞逝的惊讶与无奈。在这被贬的异乡,一年又将过去,自己却一事无成,只能眼睁睁看着岁月溜走。由此可知,他会向对方倾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自己在这被贬时光里虚度光阴的无奈。
根据诗句“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可知,欧阳修虽然被贬谪,但在旅途中看到了别样的江山景色,于是他便一边行走一边吟咏。他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被贬谪的经历,自己又怎么能来到这里,看到如此独特的风景,获得新的感悟呢?诗句体现出他在困境中逐渐自我开解,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被贬这件事。由此可知,他会向对方倾诉虽然被贬,但也因这次经历看到了别样的江山,有了新的收获和感悟,在困境中学会了自我释怀。
19.C 20.甲诗借贾谊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不关心百姓疾苦的不满与讽刺;乙词通过对孙权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孙权一样有一番作为,同时也抒发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
【导语】这两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展现深刻内涵。《贾生》借汉文帝与贾谊之事,以古讽今,含蓄批判统治者不重民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登楼怀古,借孙权年少抗敌的事迹,抒发词人对英雄的追慕与壮志难酬的感慨,均以精炼文字蕴含深远情志。
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甲诗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中,“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并不是说宣帝勤勉的样子令人怜惜,而是说可惜汉文帝在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却不是询问治国安民之道;
B.甲诗第四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通过对比汉文帝问询的内容,含蓄地讽刺了统治者的昏庸,并非直抒胸臆;
D.乙词下阕“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地区,坚持抗战,并非是阻断长江使东南之地避免了战乱;
故选C。
2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赏析。
根据甲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知,诗中描述汉文帝求贤,将放逐之臣贾谊召回至宣室,且在深夜交谈时,身体前倾靠近贾谊,看似极为重视。然而,所问内容却是鬼神之事,并非关乎天下苍生的治国理政之策。通过这一情节,作者李商隐借贾谊空有卓越才调却不被用于民生之事的遭遇,鲜明地表达出对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的强烈不满与辛辣讽刺。
根据乙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知,辛弃疾笔下,孙权年少便统领众多兵马,牢牢占据东南地区,坚持与曹军作战,其英勇无畏与坚定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连曹操都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在南宋偏安一隅、面对北方侵扰却不思进取的背景下,作者对孙权的歌颂,实质是渴望南宋能有如孙权般有为之君,自己也能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同时抒发了对南宋朝廷偏安现状、消极避战的深切愤懑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