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8: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2《寡人之于国也》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知识导学】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④数罟不入洿池(

2.发
①百发百中(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②穷兵黩武(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④草木皆兵(

5.胜
①高处不胜寒(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百战百胜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二.默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合作探究】
1.孟子是用什么方法分析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3.孟子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时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分析。




4.
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5.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达到王道的成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上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方面?


6.梁惠王是否会接受孟子的观点?为什么?当代中国,共产党治国,是否用到了孟子的智慧?



7.试总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巩固提升】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2.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之义(兄弟友爱)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3.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4.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
⑤王道之始也
⑥填然鼓之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
⑨察邻国之政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5.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6.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7.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
8.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9.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10.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能一朝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3.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答案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数目
几,若干
读shuò,屡次
读cù,密

发射
派遣
打开
花开

不弯曲

价值

兵器
战争
军队
兵士

能承受

胜利
超过
优美的
二.默写:略
【合作探究】
1.参考答案:比喻说理
2.参考答案: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参考答案: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油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4.
[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
“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参考答案:“不违农时......”“五亩之宅......”

养民(物质):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
教民(精神):实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6.参考答案:不会,社会背景决定的,施仁政必须是在国家统一的情况下。
关注民生,关注三农,义务教育免费,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7.参考答案:其一,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二,善用比喻。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其三,气势充沛。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巩固提升】
1.答案C
(供养活着的人)
2.答案C
(A或,有的人
B请,请允许我…
D通“斑”)
3.答案C
(C按
ABD用、拿)
4.答案C
5.
答案D
(①对
②到
③比
④在
⑤和)
6.答案C
(②④⑤⑦为介词结构后置)
7.答案A
8.答案B

9.
答案B
(战国)
10.答案B
11.参考答案: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2.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13.参考答案:(1)
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3)
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