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①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②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选文是从 这两个方面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
2.选文第二自然段采用了 的构段方式。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 ,起到了 的作用。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用“ ”画出来。
4.结合“上自”和“下至”,从画横线的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多选)
A.圆明园中所藏的文物历史悠久、朝代众多。
B.圆明园在世界文物史和艺术史上的地位很高。
C.圆明园中的文物数量和品种十分丰富。
D.圆明园中的文物价值很高、收藏不易。
5.结合课文题目“圆明园的毁灭”,说说选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少年中国说<节选>
①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②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③美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资料】《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噢“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按原文内容将选文补充完整。
7.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 。(填原文)
8.第一自然段运用 手法,从“ ”“富”“强”到“独立”“自由”“ ”,再到“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一气呵成地论述了作者的观点;第二自然段运用 手法,将少年中国比作红日、 、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宝剑,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 。
9.结合背景资料,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的强国梦在今天实现了吗?请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谈一谈。
课外阅读。
游圆明圆遗址
天气晴朗,碧空万顷,凉风袭人。我、奶奶、妈妈和表弟一同去圆明园遗址游新开辟的福海公园。
来到圆明园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那对威严的狮子,它们身上伤痕累累,
但雄姿犹存,似乎随时准备与敢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把他们吞下似的。继续往里面走去□只见废墟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路两旁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走到旧址旁,我看见一匹石马屹立在那里,怒视着远方,它好像在咒骂那些夺我中华之宝、杀我中华儿女、毁我中华园林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侵略者虽然烧毁了我们美丽的圆明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这边虽还是伤痕累累的劫后遗址,但在那边却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园,使它成为第二个圆明园。
继续往前走,我眼前一亮。啊,福海真美呀!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岛的中央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又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湖水映着蓝天,好像一条艳丽的蓝纱布,映在水中的楼、阁、桥、树就像纱巾上的点点花纹。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那个小岛好像翡翠中间镶嵌着一颗光彩照人的珍珠,群山上的青松好像是护卫托盘、翡翠、珍珠的钢铁战士。那一座座小桥像一条条翡翠上的彩带,与群山相连。微风吹过,湖水泛起鱼鳞似的花纹,一闪一闪的,阳光照在上面,万点金光,灿烂夺目。湖水映照着怪石丛林,鸟语花香、苍松挺立的群山环绕着景色宜人、赛过珍珠的湖光水岛。这里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啊!圆明园,你的景色如此多娇,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你永远激励着华夏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
11.在文中“□”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12.结合上下文填空。
作者写福海公园的美,先写了湖水的三个特点: 、 、 ;接着写了映在湖水中的像蓝纱布的 ,像点点花纹的 、 、 、 ;然后写了湖周围的群山像 ,湖中小岛像 ;最后写了阳光照在水面上的景色。
13.文中的过渡段是第 自然段,它在文中起 的作用。
14.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用“ ”画出来。
15.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掉,告诉我们什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二十年后的家乡
①在2042年,我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自然科学研究员。我趁着假期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故乡广州。
②我坐在飞机上,细细回想着二十年前的广州。那时的广州到处是密密麻麻的楼房,街道上也经常堵车。整个城市拥挤不堪,没有一丝自然的气息。“不知道广州现在怎么样了?”我忧虑地想。
③在飞往广州的飞机上,我迫不及待地透过舷窗往外看,只见一片片的浮云像棉花一般洁白美丽。我隐隐约约看到了地面,那仿佛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风景画:大片大片的森林,清澈的河流,再加上色彩明丽的楼房。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家乡的变化可真大!”
④我走出了飞机场,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泥土芳香,使人神清气爽。但是更令我吃惊的是,有一头大象迎面向我走来,并且大象背上还载着几个人,那些人看起来十分愉快,大象似乎也乐在其中。
⑤身边的向导亲切地向我介绍:“在广州,动物并不是关在动物园里面,人类把动物驯化得个性温和,又大量增加绿化面积,使动物与人类能够和平相处,还可以让动物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有价值,比如说,可以让动物们当交通工具。”我在一边听得津津有味,不住地点头称是。向导又接着说:“但是人们并不是把动物当作一种工具,而是把它们当作合作的伙伴。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使动物与人类能够在同一个环境下生存,这个环境便是大自然。”
⑥我看着眼前的景象,感觉似乎真的来到了童话的世界:城市不再挤满人类,动物与人类在大自然中和谐相处。家乡的变化似乎也在鼓励着我要努力把我们的地球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16.理解填空。
(1)第②自然段写的是 ,第③至⑥自然段具体写了 ,作者运用 的手法来写。
(2)第④自然段中写“我”看到 ,第⑤自然段写的是向导向“我” 。作者不光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 。
17.作者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句话概括。
18.如果让你来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你想选取哪些材料?
阅读《小岛》(节选改编),完成阅读练习。
饭堂里,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
没有人打招呼,战士们自觉地围了过来,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了战士们的碗里。将军看到不少人的眼角有些晶莹,自己的鼻子又开始发酸,本来想说些什么,脑子乱了,只张了张嘴……
清晨,将军乘快艇离开了小岛。回望小岛,他看见那片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
将军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一个标准的军礼。
19.第1自然段,将军先是说“同志们”,接着说“孩子们”,其实这两个称呼都指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
20.第3自然段“将军本来想说些什么……”,联系上下文推测,将军此时最想说:“ 。”
21.用“一位战士”的口吻,讲述画“ ”句子描述的情景: 。
课外阅读厅。
归国博士
在苏州,流传着一位归国博士的动人事迹。他叫杜子威,今年48岁,是苏州医院副院长。他出生在日本,在东京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他离开日本,和爱人回到了祖国。
侨居在日本的父亲为杜子威在苏州附属医院建造了一所研究室,花了整整100万人民币。杜子威不要一点报酬,把研究室献给了国家。有人以为杜子威一定很有钱,问他:“你带的什么手表?”他爽朗的笑道:“国产的,苏州牌,便宜,才45元,走得相当准。”杜子威把价值100万元的研究室献给了国家,自己却省吃俭用。戴的是45元的国产表。人们被这种崇高的精神所感动,敬佩的向他伸出了大拇指。
1979年,杜子威率领医学院代表团访问日本。他离开日本7年了,家里人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准备好饭菜等着他。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他的影子。原来,访问时间只有半个月,杜子威舍不得这点宝贵的时间,全部安排了工作,只是在归国的前一天,代表团的其他同志上街参观去了,他才回家吃了一顿饭。
1982年,杜子威再次到日本。他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从宾馆搬到父母家住,临走前,父亲给他一台彩色电视机,杜子威却说:“电视机我有了,我缺的是专业资料,今后常给我寄点。”
这位博士归国11年了,他用辛勤的劳动换取累累硕果,来报答自己的祖国。他和同志们共同努力,研究脑神经病,现在这项研究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2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硕果:
侨居:
23.这篇短文介绍了杜子威博士归国后的哪些动人事迹,赞扬了他的什么精神?
24.在写作顺序上,对你今后的作文有什么帮助?
2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请简要写下来。
《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风格各异的建筑 珍贵的历史文物 2. 总分总 过渡句 承上启下 3.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4.ABCD 5. 选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与它惨遭破坏的过程作对比,可以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析】1.本题考查承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可知,选文是从风格各异的建筑和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两个方面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
2.本题考查本章结构和句子的理解。
结合句子“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可知,第①自然段写的风格各异的建筑,接下来第②自然段写的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画线句子是一个过渡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知,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上自:上可以理解为往上,自有从的意思。下至:理解为往下,至有到的意思。从而可知圆明园中所藏的文物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圆明园在世界文物史和艺术史上的地位很高。圆明园中的文物数量和品种十分丰富。圆明园中的文物价值很高、收藏不易。故选ABCD。
5.本题考查重点段落的作用。
作者通过对比,描写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与现在的圆明园产生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之情,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用更多笔墨写辉煌,毁灭就让人觉得惋惜,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
6.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7.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8. 排比 智 进步 象征 河流
热爱和期望 9.表现了梁启超对封建统治下的国任人宰割局势的不满与担忧,同时也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寄托了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10.实现了。如今我国的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也在快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个个丰衣足食,还很勤劳。但是,我们还要好好学习,继续梁启超先生的强国之梦!
【解析】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默写能力。
结合阅读背诵短文可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意思是: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联系全文,结合第①段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知,文章认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官吏已经腐朽,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并且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反映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短文①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结合其中的八个“则”可知本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智”“富”“强”到“独立”“自由”再到“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写出了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密不可分的关系,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需要中国少年去建设,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盼,对祖国的热爱。
阅读短文第②段可知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喻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
9.本题考查短文主旨情感。
联系全文可知,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其中作者想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青少年热切希望以及希望祖国富强的爱国情怀。
10.本题考查思维的拓展。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联系短文,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我认为他的心愿实现了。因为今天的中国充满了生机勃勃,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科研、教育、国防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不再是100年前那个任由他国宰割的弱国,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得到充足的加强,虽如此,但仍需要我们新一代青年继续努力,牢记少年强则中国强。
11., , , , “ , ” ! 12. 清 静 绿 蓝天 楼 阁 桥 树 大托盘 珍珠 13. 三 承上启下 14.啊!圆明园,你的景色如此多娇,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你永远激励着华夏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 15.告诉我们落后便要挨打,只有国强,别人才不敢欺侮我们。
【解析】1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继续往里面走去□只见废墟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路两旁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句子间的短暂停顿,用逗号(,);
“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用了诗句内容,前后用双引号(“ ”),诗句中间用逗号(,)隔开;“啊”是语气词,表示感叹,后面用感叹号(!)。
即:继续往里面走去,只见废墟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路两旁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填空。
根据“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又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湖水映着蓝天,好像一条艳丽的蓝纱布,映在水中的楼、阁、桥、树就像纱巾上的点点花纹。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那个小岛好像翡翠中间镶嵌着一颗光彩照人的珍珠,群山上的青松好像是护卫托盘、翡翠、珍珠的钢铁战士。”可知作者写福海公园的美,先写了湖水的三个特点:清、静、绿;接着写了映在湖水中的像蓝纱布的蓝天,像点点花纹的楼、阁、桥、树;然后写湖周围的群山像打托盘,湖中的小岛像珍珠;最后写了阳光照在水面上的景色。
13.本题考查寻找关键段落。
过渡段一般在文章中间,多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据此本文的过渡段是第④自然段;“侵略者虽然烧毁了我们美丽的圆明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承接上文对圆明园的描写,紧接着“这边虽还是伤痕累累的劫后遗址,但在那边却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园”引起下文对福海公园的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4.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中心句意思是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中心句特点:1、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2、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3、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文章最后一句话“啊!圆明园,你的景色如此多娇,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你永远激励着华夏子孙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5.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掉,只是中华民族屈辱史中的一个小插曲,它是中国近代贫穷落后挨打的见证,同时也是列强残暴欺负中华民族的见证。圆明园之所以会被英法联军毁掉,主要原因有: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侵略者的残暴;等等。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6. 二十年前的广州 二十年后的广州的变化 对比 一头大象载着几个人的现象 解释原因 听到的 17.动物与人类在大自然中和谐相处。 18.我来到街道上,看见机器人在清理垃圾,街面转眼间就变得很干净;我来到公园,公园里的娱乐设施都是高科技,里面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
【解析】16.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1)从“细细回想着二十年前的广州”可以知道第②自然段写的是二十年前的广州;从“我看着眼前的景象,感觉似乎真的来到了童话的世界”可以知道第③至⑥自然段具体写了二十年后的广州的变化。
(2)从“有一头大象迎面向我走来,并且大象背上还载着几个人”可以知道第④自然段中写“我”看到一头大象载着几个人的现象。从“身边的向导亲切地向我介绍”可以知道第⑤自然段写的是向导向“我”解释原因。作者不光写了自己看到的,还写了自己听到的。
1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从第⑥段的“我看着眼前的景象,感觉似乎真的来到了童话的世界:城市不再挤满人类,动物与人类在大自然中和谐相处。”可以知道作者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是动物与人类在大自然中和谐相处。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选一两个方面来写下二十年后的家乡的变化。
示例:学校的体育馆里不但各种设施齐全,而且还有游泳池。孩子们的教练都是智能机器人,技术自然也比以前好的多。
19. 战士们 将军看到战士们吃罐头,却把珍贵的蔬菜留给自己,很感动,所以他先说“同志们”,后又改为“孩子们”,是对战士们把他当成长辈的回应,这样称呼听起来比较亲切,让人觉得非常亲近 20.我代表军区谢谢你们,你们默默守护着祖国,是最值得称赞的中国军人,这汤是我人生中喝过的最美味的东西 21.将军把他的菜倒进汤里,拿起汤勺,在桶里搅了几下,我们这些战士们就自觉地为了过去,每人都舀了一勺,那是多么好喝呀,我至今都忘不了。
【解析】1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饭堂里,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可知,这时是将军看到战士们在吃饭备受感触,所以对战士们说出的话,这里的“同志们”和“孩子们”都是指战士们。“孩子们”和“同志们”相比,更加亲切,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将军看到战士们吃罐头,却把珍贵的蔬菜留给自己,很感动,所以他先说“同志们”,后又改为“孩子们”,是对战士们把他当成长辈的回应,而不是将军对战士的称呼。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上文写到了战士们把“菜”都给留给了将军,将军深受感动,所以这里可以围绕将军对战士的感谢进行叙述。
如:战士们,你们不必因为我的行为而感动,你们受苦了,我敬佩你们的付出。
2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注意题干要求是以“一位战士”的口吻,所以要将划线句子进行改写时,主要叙述将军的内容,从战士的角度,写出将军倒菜汤的动作,要写出细节和自己的体会即可。
如:我看见将军将他的小白菜倒进了汤里后,还用汤勺搅拌了几下,就连菜带汤一勺一勺地舀到了我们的碗里,我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22. 巨大的成果。 在国外居住。 23.杜子威把价值一百万元的研究室献给国家,自己却省吃俭用戴的是45元手表。
杜子威忘我工作很少回家。这些体现了其热爱祖国、不计得失的高尚精神。 24.按时间的顺序来写,可以让文章脉络清晰。 25.希望有更多的象杜子威一样的爱国学者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解析】22.考查字词解释。
硕果,意思是巨大的成果。结合原文“他用辛勤的劳动换取累累硕果”意思是他用辛勤的劳动换取了巨大的成绩。
侨居,在国外定居。结合原文“侨居在日本的父亲为杜子威在苏州附属医院建造了一所研究室”意思是父亲在外国定居。
23.考查事件概括。
第②段主要讲了杜子威为国家捐献了100万元的实验室,自己却戴着45元的国产手表。
第③④段讲了杜子威两次访问日本,第一次因时间紧只到父母家吃了一顿饭,第二次为了节省外汇,竟搬到父母家住。两件事表现了杜子威一心想着祖国和脑神经病研究事业,不计自己得失的崇高品质。
24.考查写作顺序。
由原文“1972年、1979年、1982年”可知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写作的。
作用: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易让人读懂,同时也能反映主题;在文章中使用时间顺序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等。
25.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杜子威的事例以及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作答即可,自己以后会如何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