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季氏将伐颛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危而不持
危:危险
B.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忧患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舍:回避
D.而必为之辞
辞:托辞
答案:A
危:不稳,指站不稳。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育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答案:B
应为“各就各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以伐为
伐:讨伐
B.陈力就列
列:职务
C.颠而不扶
颠:跌倒
D.且尔言过矣
过:指责
答案:D
过:错,形容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社稷之臣也
无乃尔是过与
B.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山雨欲来风满楼
C.危而不持
知文而不知武
D.是谁之过与
行李之往来
答案:C
A“是”,前一个为代词,“这”;后一个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欲”,前一个为“想”;后一个为副词“将”,“将要”。C“而”连词,表转折关系。D“之”,前一个为助词“的”;后一个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一项是
(
)
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则将焉用彼相矣
③且在邦域之中矣
④且尔言过矣
⑤是社稷之臣也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C
6.对“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疾:厌恶,是句子的谓语,“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它的宾语。
B.夫:代词,那种。舍:舍弃、回避,动词。
C.为:替,给,介词。
D.辞:推辞,动词。
答案:D
辞:借口,托辞,名词。
7.下列句中的“相”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中的“相”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将焉用彼相矣
B.季文子相三君
C.犹瞽之无相与
D.操虽托名汉相
答案:B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相”在文言文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词语,有“xiānɡ”与“xiànɡ”两个读音,多个词义,这里的五句话中“相”的读音均为“xiànɡ”。例句中“相”是“辅佐”的意思。A项中的“相”意为“搀扶盲人走路的人”。B项中的“相”与例句相同。C项中的“相”与A项中的“相”相同。D项中“相”指“丞相”。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修文德以来之
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③既来之,则安之
④安无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答案:D
本题是对词的用法的考查,解答此题关键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入手。①②两句中的“来”字用法相同,均为使动用法,“使……来”;③句中的“安”是使动用法,“使……安定”;④句中的“安”是名词,“上下相安”。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谋动干戈于邦内
B.龟玉毁于椟中
C.虎兕出于柙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D
A、B、C为介词结构后置,D为宾语前置。
10.下列“而”字意义或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B.不患寡而患不均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答案:D
例句与D项的“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11.下列对于本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以对话来结构全篇的,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之事,孔子批评了冉有、季路的态度和认识,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容忍、感化,使之依附。
B.全文对话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进行,冉有、季路完全同意孔子的见解。
C.在写法上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孔子使两个人都无话可说了。同时,文章也运用了比喻说理,形象地阐述了不能攻打颛臾的道理。
D.本文阐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和以武力服人;提倡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
答案:D
A项“容忍”错;B项“冉有,季路完全同意孔子的见解”错;C项“用比喻说理,形象地阐述了不能攻打颛臾的道理”错。
1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盖
,
,
。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
(3)吾恐季孙之忧,
,
。
答案:(1)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2)既来之
则安之 (3)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推辞
C.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谋:图谋
答案:B
辞:找借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修文德以来之
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③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A
“来”均为使动用法,“为”均为介词,替,给。
3.以下六句话,全都体现了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⑤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C
4.下列句中分别含有一个成语,请写出来。
(1)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答:
答案:(1)分崩离析
(2)祸起萧墙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答案:(1)史官周任有句话说:“施展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2)所以(做到这样)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教德政(文治教化)招抚他们。既然使他来了,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3)我恐怕(担心)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吧。
课外拓展
二、(2010·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贲《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语诸将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恙
祸患
答案:D
A语:告诉;B委:堆积;C识:知道,了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降家皆为上所杀
几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答案:B
A项“之”均为代词,代指居庸关。B项“为”分别为:介词,表被动;介词,替、给。C项“所”均是助词,与前面的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D项“于”均为介词,在。
8.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D
①为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强调居庸关地势险要、关键。②喻证地势险要。⑥为作战策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答案:C
C项“但被敌方间谍获知”错误,由原文“获贼间谍”可知是抓获了宋忠军方的间谍。
10.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答案:(1)诸侯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①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②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
【参考译文】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一带抢掠,当地百姓偷偷地跑来报告。皇上说:“居庸关山路险峻,是护卫北平的险要关键之处,百人把守,万人不能攻下。现在俞瑱占有了它,有利地势被他所拥有,此种情势,一定要收回它。这就像一家的后门,怎么能丢弃送给盗贼?现在趁着他刚到,再加上抢掠,民心不归附,攻取很容易;如果放纵他而不攻取,等到他增兵把守居庸关,以后攻取就难了。”于是命徐安前往讨伐他。徐安攻克了居庸关,俞瑱逃往怀来,依附宋忠。捷报传来,皇上说:“假如俞瑱知道笼络人心,谨慎把守这个居庸关,即使想改取它,怎么能一攻即破?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于是命吴玉把守居庸关。?
皇上对各位将领说:“宋忠驻军怀来,居庸关是必争之地,趁他还没来到,可以先攻打宋忠。”各位将领都说:“敌众我寡,很难取胜,攻打宋忠对我们不利,应当固守居庸关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事情不是你们所了解的这样。敌军是刚刚聚集起来的,他们不能团结一心;宋忠心浮气躁缺少谋略,心狠武断、自以为是,趁他们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一定会攻破。”?
癸未,皇上率领精锐骑兵八千,穿着铠甲进发。甲申,到达怀来。在此之前,抓获敌人的一间谍,说宋忠欺骗北平的将士们说:投降者的家人都被皇上所杀,尸体堆积,填满了沟壑,我们应当替我们的家人报仇。将士听他这么说,有的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让投降士兵的家人做前锋,仍用他们以前的旗帜。将士们远远看见旗帜,知道自己的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嘻!我们原本就没什么祸患。只是宋都督欺骗我们,差点上了他的当!”于是倒戈投降。宋忠剩余的士兵,仓皇列阵。还没有准备好,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宋忠军队大败,逃入城里。我军乘胜追击,宋忠躲藏在厕所里,被搜索捉到。还捉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全部投降。?
将士们因为已经抓获宋忠而喜形于色,皇上说:“宋忠原本是个庸才,用花言巧语骗取好处,谄媚阿谀,奸猾邪恶,靠贿赂得到官职。刚执掌兵权,就骄纵跋扈,这种善于迷惑别人的小人,我看他不过是狐鼠之辈罢了。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各位将士都点头称是。
11.根据下列提示,在每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问句。
马赛克在4月4日《中国消费报》上撰文说,最近温州市有关机构对在该市从业的101位农民工展开了一次生活消费状况调查。今年38岁的安徽籍民工袁守康的消费状况是:除吃饭外,每月两次荤菜共8元,每月理一次发5元,每月看一场录像2元,两个月用一支牙膏。透过这种其他群体可能无法忍受的生活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工的辛劳与其生存状况之间的巨大反差,更看到了他们那老小聚集的家庭的艰难程度。
文章认为,这份农民工消费清单,至少有这样三种人应该看。
首先是用人单位必须看:①
?
其次是政府部门必须看:②
?
再次是城市居民必须看:③
?
答:
答案:(1)看看农民工们究竟过的是什么日子,还有什么理由拖欠农民的工资?(从“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角度设问。)
(2)看看为你这个城市出力的农民工,应当得到什么样的基本生活保障?(从“履行政府服务职能”质疑。)
(3)看看这些离乡背井的农民工兄弟,生存竟如此艰难,应该怎样理解和关爱他们?(从“人格平等”的角度设问。)
12.下面的一段材料,有三处文字,改动后会更准确、生动,请简要说明理由。?
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①想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②对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③退回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上述情况在诗中通常被称为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
序号
原词
改为
理由
①
想象
泡
②
对
由
③
退回
还原
答案:
序号
原词
改为
理由
①
想象
泡
精练,形象,准确,放在水里慢慢稀释开,丰富起来
②
对
由
对,介词,表对象;由,介词,表起点,更准确
③
退回
还原
退回,返回原来地方;还原,事物恢复原状,准确,符合语境
13.(2010·成都模拟)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以“成都”为本体,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意思完整。
如果赋予城市以人格,我说深圳,是位勇于探索、搏击风浪的少年;是位富于浪漫、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位器宇轩昂、顶天立地的英雄。
答:
答案:我说成都,是位处事不惊、镇定自若的雅士;是位古朴典雅、举止端庄的少女;是位博学多识、满腹经纶的学者。
14.(2010·济宁模拟)仿照例句,续写下文。
例句:张祜曾说,“浩然属襄阳”,我们可以联想到孟浩然的“山形观水胜,襄阳美会稽”。我说:“子美属泰山”,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说:
我说:
答案:“乐天属杭州”,我们可以联想到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东坡属岭南”,我们可以联想到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