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12:3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与理解。
①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②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1.以下哪项没有在文中提到 ( )
A.太阳体积大 B.太阳温度高 C.太阳距地球远
2.文段①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作比较
3.文段①中划线词语“差不多”中的“差”读音是( ),用一个词 把“差不多”换下来,句子意思保持不变
4.“差不多”能不能从原文中去掉,为什么?
答: 。
5.文段②说明的太阳特征是 ,采取了 、 、 等说明方法。
课内阅读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从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清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血下面找榛子。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松鼠( )躲藏( ) 追逐( ) 歇凉( )
7.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灵敏——( ) 轻巧——( )
8.这段文字选自 ,它的作者是 (国家)的 。这是一篇 文。
9.松鼠讨人喜欢的原因是: , 。
10.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 )
(2)松鼠冬天在雪下面找榛子,不需要把雪扒开。( )
11.选文中哪一句话说明松鼠最不像四足兽?
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沙漠之舟——骆驼
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被公认为“沙漠之舟”。骆驼有单峰、双峰两种。我国所产的骆驼是双峰驼,身高2米左右,重约450千克,寿命可达30年,骆驼原为野生,四千多年前被驯化,现在野生骆驼在世界上几乎已绝迹,仅在我国内蒙古西部、新疆戈壁地区和甘肃北部等人烟稀少的地方还有存在,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中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它的眼部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朵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可承受沙漠 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季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温度高达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千克,以每天75千米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储存的脂肪约占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的水,它的胃一次可贮水近100千克。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另外,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1500米内感觉到远处的水源。
野生骆驼生活在极端干旱的戈壁滩和沙漠之中,那里渺无人迹,动植物极其稀少。由于无水,天敌也无法生存。自卫能力不强的野生骆驼,为了壁开天敌的侵害,凭着独特的生理机能,选择不毛之地栖居,繁衍后代。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立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1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渺无人迹:
(2)不毛之地:
13.简要概括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第二自然段主要写 。
(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 。
14.骆驼适应沙漠的身体机能,主要表现在( )(多选)
A.阻挡风沙 B.嗅觉灵敏 C.耐寒耐暑 D.耐饥耐渴
1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把骆驼称作“沙漠之舟”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2)第三自然段围绕第二句话来写,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读出一种极为惊叹的语气。( )
(4)骆驼利用驼峰储存水,用胃和肌肉储存脂肪。( )
课外阅读。
神奇的“鱼医”
①在浩瀚的海洋世界里,鱼类也有自己的医生,这里所说的“鱼医”不是我们人类,而是一种小鱼。
②“鱼医”体态小巧,行动轻盈,它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用那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肉。实际上,“鱼医”是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和坏死组织当佳肴美餐的。
③说来颇为有趣,病鱼与“鱼医”的关系相当融洽,凡是前来接受治疗的病鱼,就诊时,必须头朝下、尾巴朝上,笔直地悬浮在水中。如果是喉咙生病,那么病鱼就得乖乖地张大嘴巴,让“鱼医”钻进嘴里去,吃掉其坏死的组织。也许有人会问,病鱼会不会把“鱼医”吞掉?据海洋学家考察,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即使是遇上敌人,病鱼也不会将“鱼医”吞掉,而是立即将“鱼医”带到安全的地方后再吐出来。总之,病鱼不会让“鱼医”受到伤害。由此可见,鱼类中“鱼医”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有“鱼医”在,病鱼就能得到及时救治,患病致死的概率大大减少。
④“鱼医”的“诊所”总是生意兴隆、门庭若市。病鱼过多时,甚至会出现排队候诊的现象。一遇到这种情况,“鱼医”也会勃然大怒、撒手不干,躲到清净的地方去了。而此时,病鱼也常常前呼后拥地把它拦住,无可奈何之际,“鱼医”又不得不重新开始治病工作。
⑤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怀疑其真实性。这并不奇怪,海洋学家们也颇感疑惑。为了证实病鱼是否真的由“鱼医”治好,他们在“鱼医”经常活动的水域将“鱼医”捉走,结果前往求医的病鱼大大减少。更令人惊讶的是“鱼医”失踪10天后,该水域的很多鱼都染上了疾病,一些鱼的鳞、鳃和鳍上开始出现脓肿。这是因为鱼类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微生物、细菌和寄生虫的侵蚀,随时都能患病,加上鱼类间并不那么文明,争斗的事常有发生,受伤在所难免,如果没有“鱼医”,伤病就得不到及时救治。
⑥鱼类中的有50种鱼是“鱼医”,它们夜以继日地从事“救死扶伤”的医疗工作。“医疗站”通常设在珊瑚礁、岩石旁等水流不急的水域或沉船残骸边。“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研究人员曾连续6小时在水中观察“鱼医”治病,经统计,一条“鱼医”6小时内竟医治了300多条病鱼。
16.海洋学家们是如何证实“鱼医”的真实性的?
17.读下面的句子,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种说法更好,并说一说原因。
“鱼医”活动的地方总是有很多病鱼,病鱼过多时,它们就挨挨挤挤地等待医治。
“鱼医”的“诊所”总是生意兴隆、门庭若市。病鱼过多时,甚至会出现排队候诊的现象。
18.在下面的横线上,给画“ ”的句子作批注,试着赏析句子。
19.“鱼医”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多选)
A.治病不用药 B.钻进病鱼嘴里治喉咙
C.生病的鱼很多 D.治病速度快
20.假如海洋中没有了“鱼医”,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
阅读短文《看不见的爱》,回答问题。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我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①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儿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是不停地打。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了。"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半晌,我喃喃地说:“噢…怎么能打中呢?”②“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那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动作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③他母亲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的节奏也慢了下来。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移回来。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啊!夜风轻轻袭来,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啦"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ー下,对他们说声“再见”,我便转身向回走去。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碎裂声。
2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怔住:
喃喃:
22.“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一句中,加点字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23.文中画“ ”的句子主要通过对母亲的 、 、 描写,体现了 。
24.画“﹏﹏﹏”的句子是 描写,点明了时间 ,表明了小男孩 ,美妙的景色又暗示了 。
25.文中画线句子②的含义是什么?
26.读了短文后,你觉得母爱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课外阅读
好斗的歌星——蟋蟀
蟋蟀,北方人俗称蛐蛐。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  )朝中官员,(  )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在生物分类中,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约有1 400种,我国已知的有30余种。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每个宁静的夏夜,草丛中便会传来阵阵qīng cuì yuè ěr(     )的鸣叫声。听,蟋蟀们又在开演唱会了!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  )出自它的好嗓子,(  )它的翅膀。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蟋蟀在不停地振动双翅,难道它是在振翅欲飞吗?当然不是了,翅膀就是它的发声器官。因为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了。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会更加卖力地振动翅膀,用动听的歌声,寻找佳偶。其中歌王当属长颚蟋蟀。体长可达20毫米左右,触角长约35毫米,因两颗大牙向前突出,故名长颚蟋蟀,俗称克斯。
除了善于歌唱,蟋蟀还十分好斗。斗架是雄蟋蟀之间的较量。蟋蟀相遇会用触角辨别对方,两雄相遇必然露出两颗大牙,一决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则是另一番情景。两只蟋蟀会róu qíng mì yì(     ),互表仰慕之情。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瓷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zī yá liě zuǐ(     )地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几个回合之后,弱者chuí tóu sàng qì(    ),败下阵去,胜者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向主人邀功请赏。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  )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  )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但是,玩弄蟋蟀一定要注意不要玩物丧志。
27.看拼音,在括号中写词语。
28.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括号中。
无论……还是……  如果……就……  不但……而且……  不是……而是……
29.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
蟋蟀鸣叫声出自于它的 。蟋蟀好斗,斗架是 的较量。文章主要介绍了蟋蟀 和 两方面内容。
30.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瓷制的蛐蛐罐中进行。
《第五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B 2.C 3. chà 几乎 4.不能,去掉以后表达不准确 5. 体积大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
文中第一段“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写的是太阳距地球远;文中第二段“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写的是太阳体积大。B项温度没有提到,故B项错误。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文中第一段“一亿五千万千米”“三千五百年”等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说明了太阳距离地球远;将步行和坐飞机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距离地球远。故A、B、D项说明都有,C项不正确。
3.本题考查字音和近义词。
差不多(chà),近义词有:大约、大概、几乎。
“差”是一个多音字。
[ chā ]以两手揉物或自相揉擦。通「搓」。
[ chà ]1.不相同;不相合:~得远。2.错误:说~了。3.缺少;欠:~点儿。还~一个人。4.不好;不够标准:质量~。
[ chāi ]1.指使、派遣:~遣,~使。2.受派遣去做事的人:钦~,信~。
[ cī ]参~。
4.本题考查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差不多”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就是“走三千五百年”,这不完全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和说明方法。
由文段②“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可知主要讲太阳体积大。“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中“一百三十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地球跟太阳相比,属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太阳”比作了“盘子”,说明太阳距离地球远所以看起来小。
6. shǔ cáng zhú xiē 7. 敏捷 轻快 8. 《松鼠》 法国 布封 说明 9. 乖巧 驯良 10. √ × 11.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分析】6.本题考查注音。
注意平翘舌音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鼠:shǔ,本义指穴居兽类动物,后专指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也是鼠类动物的泛称;猥琐之人的形象与老鼠相似,故而引申指小人、奸臣;还指十二生肖之一的“子鼠” 。
藏:[cáng]隐蔽 躲~。[zàng]储放大量东西的地方 宝~。
逐:zhú ,追赶 追~。~鹿。随波~流。
歇:xiē,休息 ~礼拜。
7.本题考查了写近义词的能力。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因此,找一个词的近义词时,可以抓住这个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词素,并用它来组词,然后找出近义词。第二种是根据词语的意思去找,想想和所给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灵敏:可指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也指头脑机敏。近义词:敏捷。
轻巧:重量小而灵巧。
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松鼠》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布封。布丰,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后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
《松鼠》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及外形特点、用途. 思想:生动具体地分述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补充说明其用途,思路清晰,结构严密,语言生动。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一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从第一段的句子“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可知答案。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1)从第三的句子“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可知本句叙述正确。
(2)从第三的句子“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血下面找榛子”可知本句叙述错误。
11.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从第一段的句子“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可知答案。
12. 迷茫一片,没有人的足迹,形容十分荒凉。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13. 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身体机能 骆驼选择在沙漠里生活的原因 14.ABCD 15. √ × √ ×
【分析】12.本题考查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词语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要多加练习,掌握方法.理解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
人迹渺无:结合沙漠的特点可知,人迹渺无是指人烟稀少,很少见人的踪迹。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13.本题考查了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或结合每段的中心句和关键词将每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出即可。
从“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中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知,第二自然段主要写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身体机能。
从“于无水,天敌也无法生存。自卫能力不强的野骆驼,为了避开天敌的侵害,凭着独特的生理机能,选择了不毛之地栖居,生息繁衍后代。”可知,第三自然段主要写骆驼选择在沙漠里生活的原因。
14.考查了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能力。
“不畏风沙”从“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可知。“耐受寒暑”从“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热。”可知。“耐饥耐渴”从“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的水,它的胃一次可贮水近百公斤。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可知。“嗅觉灵敏”从“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在茫茫的沙漠里,”可知答案。
1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1)把骆驼称作“沙漠之舟”,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法正确。
(2)从“不畏风沙”从“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可知。“耐受寒暑”从“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热。”可知。“耐饥耐渴”从“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的水,它的胃一次可贮水近百公斤。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可知。“嗅觉灵敏”从“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在茫茫的沙漠里,”可知,这是第二自然段围绕第二句话来写,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不是第三自然段,说法错误。
(3)画线部分内容表现了骆驼惊人的耐高温和耐渴的能力,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要读出一种极为“惊叹”的语气。说法正确。
(4)“用驼峰贮存水,利用胃和肌肉贮存脂肪”不对,从文中“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的水,”可知。说法错误。
16.海洋学家们在“鱼医”经常活动的水域将“鱼医”捉走,结果前往求医的病鱼大大减少,而且病鱼数量增多。 17.第2句说法好。这种说法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得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18.这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鱼医”的“工作”有了直观的了解。 19.ABD 20.“鱼医”使海洋生态保持平衡,如果没有“鱼医”,生病的鱼越来越多,生态将会被打破,蔚蓝的海水也会受到污染。
【分析】16.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阅读文章第⑥自然段可知,科学家将“鱼医”捉走,发现前往“鱼医”经常活动的水域求医的病鱼大大减少。“鱼医”失踪10天后,许多鱼染上了疾病。这说明“鱼医”治病是真实的。
17.本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
比较两个句子可知, 第2句说法更好。第2句中的“诊所”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得说明对象形象可感。“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将病鱼很多的情形刻画得很形象。
18.本题考查了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从“6小时、300条”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鱼医”治病速度快。
19.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概括能力。
在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由文中“‘鱼医’体态小巧,行动轻盈,它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用那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肉。”可知,“鱼医”治病不用药;由“如果是喉咙生病,那么病鱼就得乖乖地张大嘴巴,让‘鱼医’钻进嘴里去,吃掉其坏死的组织。”可知,钻进病鱼嘴里治喉咙;由“研究人员曾连续6小时在水中观察鱼医治病,经统计,一条鱼医6小时内竟医治了300条病鱼。”可知,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生病的鱼很多不在“鱼医”的“神奇”的范围里面。故选项ABD正确。
20.此题为思路拓展题。
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
围绕“鱼医”对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来说即可。示例:有“鱼医”时,海洋中的生态平衡保持稳定,海水一片蔚蓝;如果没有“鱼医”,生态平衡将会被打破,蔚蓝的海水也会因此而受到污染。
21. 发愣;发呆;惊呆了。 低声说话的样子。 22.母亲既要向“我”解释原因,又要考虑孩子的感受,生怕所说的话伤害到孩子,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怜爱。 23. 动作 语言 神态 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24. 环境 已经很晚 在母亲的陪伴下坚持练习 成功即将到来 25.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去做,就能做好;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26.母爱就像太阳,如果生命缺少了太阳,那么生命便会失去光泽变得暗淡,直至枯萎。如果我们缺少母爱,那么我们的生命也将变得更加灰暗、自卑。
【分析】21.考查词语解释。
怔住:发愣;发呆;惊呆了。
喃喃:拟声词。低声说话的声音。
22.考查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顿”体现了母亲无奈的情绪,既要向“我”解释原因,又要考虑孩子的感受,“轻轻地说”表现出对孩子的可怜和深深的爱意,害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3.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第一处横线的句子是对母亲动作的描写,第二处划横线的句子是母亲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第三处划横线的句子是母亲脸上的神情,属于神态描写。从“轻轻”“微笑”“安详”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24.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夜风轻轻袭来,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是对环境的描写,结合“夜风”“星星”可知时间是晚上,交代了小男孩练习的时间是晚上,“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暗示小男孩即将取得成功。
25.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是母亲鼓励孩子的话,看似平淡,但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她要告诉孩子的是,凡事都要去尝试,不管失败多少次,只要有毅力,有恒心,他一定能成功的。
26.考查开放性题。
母爱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即可,比如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母爱是迷航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母爱是冬日的阳光,温暖着赤子的心灵等。
27.清脆悦耳 柔情蜜意 龇牙咧嘴 垂头丧气 28.无论……还是…… 不是……而是…… 不但……而且…… 29. 翅膀 雄蟋蟀之间 善于唱歌 好斗 30.不能。“通常”表示经常,说明斗蟋蟀一般情况下是在陶制或瓷制的蛐蛐罐中进行的,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也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分析】27.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清脆悦耳、柔情蜜意、龇牙咧嘴、垂头丧气”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8.考查关联词的辨析运用。先找出需要填写关联词的句子。在根据句意选择适合的关联词。
第一句,当时( )朝中官员,( )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句意是无论哪类人,都会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朝中官员”与“平民百姓”并列的两类人,应填写:无论……还是……;
第二句,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 )出自它的好嗓子,( )它的翅膀:
结合后文的介绍可知道,蟋蟀是翅膀振动发声的,所以需要否定前者,选择后者,可用的词就是:不是……而是……
第三句,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 )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 )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
两句子间是递进关系,荣誉更高一层的意思,所以应使用递进关系词语:不但……而且……
29.考查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填空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短文,可从短文中的这几句话“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它的好嗓子,而是它的翅膀。”“斗架是雄蟋蟀之间的较量。”“除了善于歌唱,蟋蟀还十分好斗。”中寻找出答案,故本题各小题应填空为:①蟋蟀鸣叫声出自于它的翅膀。
②蟋蟀好斗只在于雄蟋蟀之间。
③文章主要介绍了蟋蟀的 歌唱、斗架两方面内容。
30.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辨析。首先先表明观点,不可以去掉。接着阐述理由,因文段是说明文,可从语言严谨性方面回答。
通常:属性词。一般;平常。在句子中表示:古代时候大部分人经常使用陶制的或瓷制的蛐蛐罐斗蛐蛐。
去掉“通常”意思就变成了:古代时候人们全都使用陶制的或瓷制的蛐蛐罐斗蛐蛐。说的过于绝对。
其实古代事现代人不知全貌,而且也可能有特殊情况,使用其他材质的容器斗蛐蛐,“通常”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