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14: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是 。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 的特点,最能突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
3.文中画“______”的句子是 句,句中“无边的绿毯”指 ,“白色的大花”指 。
4.选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 。
阅读理解。
丁香结(节选)
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5.用“ ”画出选文的中心句。
6.“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小花比作 ,写出了丁香花的 ;运用了 修辞手法,“探出”“窥着”写出了丁香花 的性情。
7.根据选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选文第2自然段写了城外丁香花盛开的样子。( )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中的“潇洒”写出了白丁香含蓄的美;“朦胧”写出了紫丁香的高洁气质。( )
(3)“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句话中作者不但用“淡淡”“幽雅”“甜”从不同角度来描写了丁香的香,而且把丁香的香与桂花、兰花对比,写出了丁香特有的香味,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的两省交界处,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75平方千米,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适宜游玩的时间是6月份至8月份。
材料二:天游峰海拔408米,相对高度215米。它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峰上有一涧沿崖壁流入峰底,形成高差百余米。天游峰独出群峰,云雾弥漫,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从一览亭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武夷山全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道:“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材料三:相传上古尧帝时期,彭祖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当时此地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会狩猎,会种田,聪颖过人。他们带领族人堆山挖河,疏浚洪水。后人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堆山的山脉叫“武夷”。
8.根据文本可知,最适宜到武夷山游玩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武夷山位于江西西北部与福建的交界处。
B.天游峰海拔2158米,相对高度215米。
C.天游峰的峰上有一涧沿崖壁流入峰底,形成高差百余米。
D.相传上古尧帝时期,彭武和彭夷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
10.后人纪念彭武和彭夷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
A.会狩猎 B.会种田 C.聪颖过人 D.堆山挖河,疏浚洪水
11.结合文本内容,请你写一条关于武夷山的旅游广告语。
阅读《雨之歌》,完成练习。
雨之歌(有删改)
纪伯伦
①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②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③我哭,山河却在欢笑: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④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⑤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⑥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
⑦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12.短文中作者把雨比作 、 、 。
13.为什么“我”哭了,山河却在欢笑?请根据第③自然段进行回答。
14.下面对第⑥自然段中“吻”和“拥抱”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吻、拥抱”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了雨滋润植物的情怀。
B.作者赞美花儿和树木,所以才用“吻”和“拥抱”。
C.这两个词是说作者徜徉在湖边,亲吻了花儿和树木。
D.“吻、拥抱”采用比喻的手法,写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15.根据文段①②内容,选择一种事物进行仿写。
我是 , , 于是 。
阅读理解。
迷人的夏季牧场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当你尽情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那自由自在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膘肥体壮,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的感觉,但实际位置却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是扫着草原,洒下阵雨。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   (辨、辩、辫)得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而当阵雨过后,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像   (缀、辍)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    (碧、璧、壁)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    (笼、陇、垄)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呢。
你用不着客气,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是你的温暖的家,只要你朝着有火光的地方走去,不论走进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有酸奶疙瘩,有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节选自碧野《天山景物记》)
16.文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字是 、 、 、 。
17.下列几个句子不是比喻的一项是( )
A.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B.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C.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
D.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18.文中说蒙古包“点点水泡似的”,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19.第三段中的“蓝宝石”和“金刚钻”分别写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蓝宝石:
金刚钻:
20.第四段写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好处?
21.最后一段写出了牧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阅读理解。
周庄水韵
一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视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出它朦胧炫目的花纹……
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除了此地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相关的景物。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两次是在春天,一次是在冬天,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 飘扬)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动 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全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 目眩)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耀眼 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套色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是从石缝中渗出来的。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是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模仿不来的。
2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画“√”。
23.作者第一次到周庄,看到的是一幅 ,是因为 ;第二次到周庄,看到的是一幅 ,那是因为 。
24.读句子,完成练习。
(1)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这种“诗意”表现在 。
(2)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句中的“水声”是指 “袅袅”的意思是: 用“袅袅”来形容水声的好处是
25.在作者眼中,无论是春天的周庄还是冬天的周庄都像一幅美丽的画,你喜欢春天的周庄还是冬天的周庄?为什么?
《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草原 老舍 2. 绿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 比喻 草原 羊群 4.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使文章浑然一体,让读者产生共鸣,喜欢上草原
【解析】1.本题考查文段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草原》,作者是老舍。这种给出文段考查出处和作者的题目,需要平时对学过的课文有较为深刻的印象,熟悉课文的内容和作者信息。可以通过对文段中的关键语句、描写风格等进行联想,回忆起所学的课文篇目,进而确定作者。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关于绿色的描写,“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这里直接描写了平地和小丘都是绿色的,体现了草原到处都是绿色,范围之广,突出了草原绿的广阔无垠。“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里用 “翠色欲流”形容草原的绿色好像要流淌出来一样,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绿得浓郁,充满生机,且有一种动态的美感,进一步强调了草原绿的翠色欲滴。可以确定草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绿”。“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直接描写了草原在天底下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景象,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草“绿”的特点。
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中有明确的本体和喻体,且有“像”这样的比喻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比喻的具体对象。上文提到看到了草原,且描写草原是绿色的,小丘也是绿的,而羊群在草原上活动,羊群是白色的。所以把 “草原” 比作 “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故画线句子为比喻句,“无边的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
4.本题考查对写景中融入感受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的理解。
先分析选文中具体的写景内容,如对草原的天空、小丘、羊群等的描写。再找出其中融入的感受的语句,如“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等。最后综合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可以从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景色之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等方面进行阐述。
示例:使景物描写更生动,更能引发读者共鸣,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草原的美丽和独特魅力。
5.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6. 比喻 星星 繁密 拟人 俏皮机灵 7. √ × √
【解析】5.本题考查中心句。
通过读短文可知,短文主要描写了丁香花开得很茂盛和丁香花与桂花、兰花的不同。故中心句应为: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
结合第①自然段句子“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可知,句中把“小花”比作了“星星”,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繁密的样子;“探出半树银妆”“从墙上窥着行人”可知,把小花赋予了人的动作,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活泼的性情。
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1)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可知,本段主要描写了城外丁香花成型的样子。故题干叙述正确。
(2)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可知,“潇洒”是针对月光下的丁香花来写,赋予了人的特征,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的高洁气质;“朦胧”却写出了丁香花的含蓄的美。故题干叙述有误。
(3)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可知,作者拿桂花、兰花与丁香花进行比较,从而写出丁香那“淡淡”“幽雅”“甜”的香味,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故题干叙述正确。
8.B 9.C 10.D 11.东方伊甸园,纯真武夷山
【解析】8.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结合“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适宜游玩的时间是6月份至8月份”可知是夏季。故选B。
9.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A 有误。由材料一的句子“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的两省交界处”可知答案。
B 有误。由材料二的句子“天游峰海拔408米,相对高度215米”可知答案。
C 正确。由材料二的句子“峰上有一涧沿崖壁流入峰底,形成高差百余米。”可知答案。
D 有误。由材料三的句子“相传上古尧帝时期,彭祖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可知答案。
1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会狩猎,会种田,聪颖过人。他们带领族人堆山挖河,疏浚洪水。后人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堆山的山脉叫做‘武夷’”可知答案选D。
11.本题考查开放性答题。
解答此题,学生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介绍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广告宣传标语的特点是达到宣传鼓动目的,标语口号用通俗的话语诠释重要的观念,传递最新的信息,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情达意准确。宣传标语的格式:句式整齐,修辞鲜明,灵活使用明喻、暗喻、比拟、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示例:武夷山水,华夏绿舟。
12. 银线 珍珠 信使 13.因为雨滴落在山河中,滋润了花草,到处一片生机勃勃。 14.A 15. 缕缕薄如蝉翼的轻纱 神把我铺向人间 大地拿我去做四季的衣裳。
【解析】12.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可知,短文中作者把雨比作银线、珍珠、信使。
13.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可知,“我”哭了,山河在欢笑是因为雨滴落在山河中,滋润了花草,到处一片生机勃勃。
1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吻、拥抱”是人的行为,用来形容“雨”,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雨滋润植物的情怀,写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故选A。
1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句子句式是“我是……,……,于是……”,结合平时的积累,仿写句子即可。如:我是片片飞落的锦缎,织女不小心将我丢入凡间,于是山野平原把我当作新衣的花边。
16. 辨 缀 碧 笼 17.C 18.辽阔、广阔 19. 写出了雨后草原的清新碧绿 写出了草尖上水珠的晶莹剔透 20.时间顺序;这样写使得描写有条理,有层次地写出了景物的变化。 21.好客、豪放、热情
【解析】16.本题考查选择填空。
理解字义,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辨:biàn,区别;分析。辩:biàn,争论;说明是非、真假。辫:biàn,把头发分股编成的带状物。
结合语境是区别哪是云头哪是牧群,选“辨”;
缀:zhuì,连结;组合。辍:chuò,中间停顿;停止。
结合“满”选“缀”,组成‘缀满’。
碧:bì,青绿色的玉石。璧:bì,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壁:bì,墙。
结合前后词语选“碧”,组成“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光彩夺目。
笼:[lǒng]笼子;陇:lǒng,甘肃的别称。垄:lǒng,在耕地上培成的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 。
结合“罩”选“笼”,组成“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17.本题考查比喻句的认识。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A.本句把“草原”比作“海洋”;
B.本句把“蒙古包”比作“点点水泡”;
C.表示比喻句,没有喻体。
D.本句把黄牛、花牛、白羊、红羊比作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
1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本句把“蒙古包”比作“点点水泡”,说明“蒙古包”,对草原来说很小,这体现了草原的辽阔、广阔;
19.本题考查赏析描写和修辞手法。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结合句子“而当阵雨过后,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像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可知前半句中的本体是“草原”,喻体是“绿宝石”,这样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草原碧绿的样子;
后半句中的本体是“水珠”,喻体是“金刚钻”,这样把水珠缀满草尖晶莹剔透的样子写了出来。
20.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根据第④自然段描写的是由“黄昏”到“落日沉没”时的周围雪峰的景象可知这段话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这样写使得描写有条理,有层次地写出了景物的变化。
21.本题分析人物形象。
可以根据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根据“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酸奶疙瘩、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可知哈萨克牧民的性格特点有:好客、热情、豪放。
22.飘动 飘忽 耀眼 目眩 23. 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那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色彩对比强烈的套色版画 刚下过一夜小雪,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 24. 由小桥、流水、游客组成的一幅幅画面中 积雪融化的滴水声和小河的流水声 形容声音绵长不绝 能够把水声柔情绵绵的神韵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5.喜欢冬天的周庄,因为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套色版画。
【解析】22.本题主要考查选词填空。
飘扬:在空中飘浮、飘摆或飞升。
飘动:依靠风或浪的推动而使其移动或轻轻摆动。本句指的是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摆动着雨雾。故选“飘动”。
飘忽:风和云等迅速飘移,轻快迅疾的样子。像波浪一样随风起伏。本句指的是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迅速的雾中。故选“飘忽”。
耀眼 :光线强烈,使人眼花。本句指的是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光线强烈,使人眼花。故选“耀眼”。
目眩:失去清晰视觉;视觉变得模糊,尤指看太亮日光时的眼花。本句指的是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眼花,故选“目眩”。
2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可知,作者第一次到周庄,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是因为那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套色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是从石缝中渗出来的。”可知,作者第二次到周庄,看到的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套色版画,那是因为刚下过一夜小雪,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
2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从“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可知,这种“诗意”表现在由小桥、流水、游客组成的一幅幅画面中。
(2)结合“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是从石缝中渗出来的。”可知句中的“水声”是指积雪融化的滴水声和小河的流水声,“袅袅”的意思是积雪融化的滴水声和小河的流水声。袅袅是形容一种形态、或连绵的余音、香气的散发,如女子的身姿、升腾的烟雾、琴声的余音、香水的慢慢飘散。用“袅袅”来形容水声能够把水声柔情绵绵的神韵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5.本题为开放式题。
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说出理由,如:我喜欢春天的周庄,因为春天的周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雨雾中,很迷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