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桂花雨(节选)
①桂花摇落以后, 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 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②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 桂花。回家时,总要 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将下列动词分别填入选文中的横线上
捡 收 赏 挑
2.选文第①自然段中用的最有魅力的一个字是 ,这个字写出了桂花 的特点。
3.文中画“ ”的句子说明了( )
A.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气确实胜过了杭州小山上的桂花。
B.母亲惦记着家乡的一切,认为家乡的东西是最好的,没有什么能比得上。
C.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自家栽的,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是给大众观赏的。
4.文中提到晒好的桂花可以泡茶、做糕饼,你知道还能用来干什么吗?
课外阅读。
落花生(节选)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5.短文有( )个自然段。
6.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宝贵( ) 排场( ) 倾慕( ) 期望( )
7.父亲把花生和 、 、 相比。
8.父亲对“我”的希望是什么?请用“____”画出来相关语句。
9.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10.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课外阅读。
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1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约束( ) 碰撞( ) 酷热( ) 尤其( )
12.第⑤段中“再次”照应的是前文的哪一句?(用原文回答)
13.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
(2)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 )
(3)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 )
14.短文告诉我们地球的气候是由谁所决定的?
课外阅读。
怀念家乡的桑树
①我一直在思念我故乡的桑树,因为它给予我童年的生活无穷的乐趣。
②年年春来,当屋后的积雪渐渐 、当河边的杨柳 出新芽,我们村上的一群孩子就开始 ,盼望着桑树早一天长出叶子来。谁都说不清,第一片桑叶是什么时候从树枝上钻出来的。常常地,当一群人从桑树下走过时,会有眼尖的孩子大叫:“快看啊,桑叶长出来了。”果然,原本光秃秃的桑树上,已经爬满了一片片嫩芽。桑叶见风长,小小的嫩芽很快就长成了大大的叶子。当片片桑叶在风中摇曳时,我们便开始忙着养蚕。那些黑黑的蚕宝宝,刚被我小心翼翼地从别人家捧回来,我便匆忙跑到桑树林,采回一大筐又肥又嫩的桑叶,送到了蚕宝宝的嘴边,看着小东西张着贪婪的小嘴不停地吞噬着桑叶,发出丝丝的乐曲声时,无比的快乐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③不用说,桑叶是蚕宝宝的最爱,而我们这些孩子,爱的却是桑葚(也称为桑树果、桑枣)。通常一过四月,便有像小狼牙棒一般的青果子从浓密的桑叶间翘起头来,那就是桑葚。随着时间的推移,桑葚一天天地变化着:先是从青色中微微地透出一点红润;接着红色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整个桑葚变得红彤彤的,犹如红色的玛瑙,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诱人。于是,馋嘴的孩子们忍不住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拥向桑林,三下两下地窜到树上,摘一粒桑葚喊一声酸,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欢乐。
④但孩子们都很清楚,桑葚一红,离熟透的日子就不远了。因此,放学归来,谁都不急着回家,而是将书包挂在树权上,对着共同的目标,一哄而上,在茂密的桑叶中搜寻。果然,在一串串红形彤的桑葚中,有许多桑葚已经成熟,紫得发黑,让人垂涎欲滴。伸手摘下一粒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饱满的汁液在唇齿间流淌,甘甜中带着微微的酸涩,无比滋润。农村的孩子平时没有什么零食,而桑葚成了他们这个季节里的最好点心。除了一日三餐之外,孩子们总是以桑林为乐园,吃着玩着,高兴个够。
⑤时光流转,季节轮回。在年年如期而至的春天里,桑树为清贫的孩子们带来不尽的欢乐,随着他们的成长,这种欢乐也浸润到他们的血肉之中。
15.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合适的字词。
16.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比喻句。
17.文章详写的是 、 ,略写的是 。
18.文章结尾一段中画线句子说明了什么?
19.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怎样的情感?
课外阅读。
杭粽子里的乡愁(节选)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硷。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硷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 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⑤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20.“端阳”就是 ,为每年的农历 。这个传统节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 。
21.用横线画出“子孙粽”;用波浪线画出“富贵粽” 。
22.从粽子类别上说,短文中提到的“素粽”有( );“荤粽”有( )(多选)
A.豆沙粽 B.红豆粽 C.猪肉粽 D.灰汤粽 E.火腿粽 F.白米粽
23.第⑤自然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A.对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的灰汤的怀念 B.对故乡以及端阳节的怀念
C.对故乡以及母亲的怀念 D.对小时候吃过的粽子的怀念
阅读新视野。
麻 雀
这是群精明的家伙。
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老家贼”。它们几千年来生活在人间,精明成了它们(必备 必须)的本领。你看,所有麻雀不都是这样吗?春去秋来的候鸟黄莺儿,每每经过城市就有一批成了人们晚间酒桌上的一碟碟新鲜的佳肴,麻雀却在人间活了下来。
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锋利 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半空的透明的网等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目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特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大墙中间,脱落掉了两块砖的洞眼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
它们不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大多数鸟儿都习惯了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 温暖)。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钻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它们从来不肯在金丝笼里美餐一顿精米细食,也不肯在镀银的鸟架上稍息片刻。
24.用“/”画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词语。
25.“大多数鸟儿的生活”指的是 ;“麻雀的生活”指的是 。
26.麻雀的精明是从哪三个方面来写的?
27.如果你是一只鸟,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请写清楚原因。
《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挑 收 赏 捡 2. 浸 香气四溢 3.B 4.作为中药医治病人。
【解析】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捡:拾取。
收:把散的东西聚拢;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
赏:欣赏;观赏。
挑:挑选。
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桂花摇落以后,挑选去小枝小叶,选择“挑”;晒上几天太阳,聚拢在铁盒子里,选择“收”。
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观赏桂花,选择“赏”;回家时,总要挑选一大袋桂花给母亲,选择“捡”。
2.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根据第①自然段“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中表现出母亲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选B。
4.本题考查生活常识。
结合日常生活积累,如:桂花还可以提取芳香油,制桂花浸膏,可用于食品化妆品,还可酿酒,可入药。
5.5/五 6. 可贵 体面 爱慕 希望 7. 桃子 石榴 苹果 8.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9.C 10.我们身边有很多像花生这样的人,他们是清洁工人、人民警察、消防官兵等。
【解析】5.本题考查数自然段。
凡是每提行一次(第一句话空两格)就是一个自然段,文章出现几次,就有几个自然段。本短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
6.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
宝贵:难得的,极富价值的;值得重视的。在第1自然段“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句话中,可以找到“可贵”与“宝贵”的意思相近。
排场:外表奢侈铺张的形式或局面。在第4自然段“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中,可以找到“体面”与“排场”的意思相近。
倾慕:十分向往爱慕。在第1自然段“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句话中,可以找到“爱慕”与“倾慕”的意思相近。
期望:对未来的人或事物抱希望。在第4自然段“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这句话中,可以找到“希望”与“期望”的意思相近。
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第1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句话可知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美丽的外表,却具有朴实、有用的可贵品质。
8.本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时,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第4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说的话就是父亲对“我”的希望,即: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9.本题考查关键语句的理解。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短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父亲的话分析作答。
这段话中,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表美,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
故选C。
10.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解答时,结合短文的中心思想完成,合理即可。围绕“朴实无华”“有用”等特点,我们可以选择身边的教师、农民、医生、解放军等职业群体。
11. shù zhuàng kù yóu 12.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13. 作比较 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 14.地球的气候是由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解析】11.本题考查了对字音的辨析。
约束——shù:限制管束使不越出范围。
碰撞——zhuàng:撞击;冲犯。
酷热——kù:天气非常炎热。
尤其——yóu:更加,特别。表示在同类事物中突出强调某一种。
1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可以知道植物进行了两次反击,第⑤自然段“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是第二次反击,所以,“再次”照应的是前文中的第一次反击,即第③自然段中的“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13.本题考查了对说明方法的认识。
(1)本句话把“动物”和“植物”的作用进行了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法方法。
(2)本句话把当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今天的进行比较,并通过具体的数字“3倍”,说明了当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之高,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法方法。
(3)本句话通过列举具体的动物名称,让读者较直观地了解了当时动物的主角,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法方法。
14.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文章第①自然段“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可知,地球的气候是由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15.融化 吐 盼望 16.通常一过四月,便有像小狼牙棒一般的青果子从浓密的桑叶间翘起头来,那就是桑葚。直到有一天,整个桑葚变得红彤彤的,犹如红色的玛瑙,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诱人。 17. 采桑叶养蚕 摘桑葚 品尝桑葚 18.说明了故乡童年的快乐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被永远地铭记着。 19.对故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解析】15.本题考查补充词语的能力。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年年春来,当屋后的积雪渐渐”可知,春天到了,积雪应该是融化了。此处应填:融化。
结合②自然段中“河边的杨柳出新芽”可知,春天来了,形容杨柳是长出了新芽,此处应填:吐。
结合②自然段中“盼望着桑树早一天长出叶子来”可知,是形容春天到了,孩子们盼望桑树长叶子,应填:盼望。
16.本题考查找比喻句。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通常一过四月,便有像小狼牙棒一般的青果子从浓密的桑叶间翘起头来,那就是桑葚”可知,把“桑葚果子”比作“小獠牙棒”,故是比喻句。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直到有一天,整个桑葚变得红彤彤的,犹如红色的玛瑙,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诱人”可知,把“红色的桑葚”比作“红色的玛瑙”,故是比喻句。
17.本题考查对写法的赏析。
通过读短文可知,短文的②③④自然段描写了我们采桑叶养蚕和摘桑葚,是详写;而第④自然段中“伸手摘下一粒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饱满的汁液在唇齿间流淌,甘甜中带着微微的酸涩,无比滋润”这句话描述了我们品尝桑葚,故是略写。
18.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在年年如期而至的春天里,桑树为清贫的孩子们带来不尽的欢乐,随着他们的成长,这种欢乐也浸润到他们的血肉之中”中“这种欢乐也浸润到他们的血肉之中”可知,句子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故乡童年的快乐在我们的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无法抹灭的印象。
1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
通过读短文可知,短文主要写了童年时在故乡养蚕、摘桑葚听懂的事,说明了故乡童年的快乐在每个人的记忆力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0. 端午 五月初五 屈原 21.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子孙粽”。
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22. BDF ACE 23.C
【解析】20.考查文学常识。
“端阳”就是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1.考查寻找句子。
仔细阅读第②段“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子孙粽’”介绍了“子孙粽”;“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介绍了“富贵粽”。
22.考查信息提取。
第②段“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可知荤粽有: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
“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可知素粽有: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23.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是一个问句,结合上文讲了灰汤粽的做法以及“我”与灰汤粽的故事。可知,问句抒发的是“我”对心灵手巧的母亲的怀念,以及对于故乡以及故乡快乐时光的怀念。
24.必须 锋利 温暖 25. 笼中生活 自由生活 26.心眼儿多、时刻提防人、筑巢 27.我会选择像麻雀一样的生活。因为自由是最可贵的,任何以失去自由换来的荣华富贵都是不值得的。
【解析】24.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
必备:必须具备。必须:必要,一定要(多就事理、情理而言)。根据语境选:必备。
锐利:形容眼光、言论、文笔等十分尖锐。锋利:比喻言论、文章尖锐有力,根据语境选:锐利。
温饱:穿得暖、吃得饱的生活。温暖:暖和。根据语境选:温饱。
据此划去不合适的词语作答即可。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短文,根据文中“大多数鸟儿都习惯了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可知大多数鸟儿的生活指的是笼中生活。根据“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可知,麻雀的生活指的是自由生活。
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整理。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从“它们贼头贼脑,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老家贼’”“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山墙中间,脱落掉了两块砖的洞眼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这几句话可知,作者从心眼儿多、时刻提防人、筑巢三个方面来写麻雀的精明的。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延伸。
说说如果你是一只鸟,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结合文章内容,结合麻雀自由自在的生活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会选择像麻雀一样的生活。因为自由是最可贵的,任何以失去自由换来的荣华富贵都是不值得的。或:我会选择麻雀这样的生活。因为这种生活独立自主、自由自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