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季氏将伐颛臾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8:5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1《季氏将伐颛臾》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
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
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通过熟读乃至背诵课文,感受、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课时分配】1课时
【学习方法】
积累、诵读+探究
【知识衔接】
一、《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洁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子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彩。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幼年丧父。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你一定还记得出自《论语》的一些名句,比一比,看谁记得更牢固:(A级)
初读课文,下面的字音你读准了吗?(A级)
论语(

颛臾(
)社稷(

虎兕(

椟中(

冉有(

柙(

近于费(

相夫子(
)(

夫颛臾(

何以伐为(
)为之辞(

再读文章前两段,整理下列文言知识:(B级)
你认为这两段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有:
第一段:
第二段:
以下两个多义词你一定注意到了,辨析一下它们的词义吧:(B级)

①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


①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③是谁之过与(

下列特殊句式你注意到了吗?(B级)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④是社稷之臣也


⑤何以伐为


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注意了以上文言现象,你一定能把文章前两段翻译下来的!试试看。(C级)
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你可一定要注意啊——动动笔吧:(C级)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译作:
②是社稷之臣也
译作:
③何以伐为
译作:
④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作:
⑤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作:
齐读文章前两段,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再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B级)
②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B级)

③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 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C级)
个性朗读展示——读出孔子的语气,相信自己一定行!
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们试作背诵。
(二)朗读第二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B级)

②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C级)
个性朗读展示。
熟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五、练习文章前两段的背诵。
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前两段,整理文言字词句。2.预习第三段。
【拓展阅读】
政治生涯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不久又升为大司寇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卫灵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答案
一、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字音
lún
zhuān



rǎn
xiá

xiàng


wéi
wèi
三、2.是
①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
②指示代词,此,这
③代词,这

①责备,动词
②犯错,动词
③过错,错误,名词
3.①状语后置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省略句
④判断句
⑤宾语前置句
⑥省略句
四、
(一)、①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②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无乃尔是过与 ”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二)、①
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
。②一是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二是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