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 教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我有一个梦想 教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8:5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我有一个梦想》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方法
问题聚焦
自主探究
辅助手段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掌握“安之若素”“义愤填膺”等词语。
2.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体悟马丁 路德 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学习重点
1.
积累词语,掌握“安之若素”“义愤填膺”等词语。
2.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体悟马丁 路德 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
1.
马丁 路德 金(1929—1968),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曾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1929年,马丁 路德 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教牧师的儿子。小时候他喜欢打篮球网球,特别喜欢踢足球。他把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为了赚点钱,他还送报纸。15岁时他获得入学成绩优秀奖而进入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学习和工作。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己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测验。马丁 路德 金认为,如果人们得不到民权,那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在他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的权利。
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为法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
由于马丁 路德 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有一次,一枚炸弹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 路德 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
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 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当地黑人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 路德 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出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他的房子被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公开。
1963年,马丁 路德 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 路德 金被关进了监狱。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 路德 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二、内容分析
1.
整体把握文意
(1)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3)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
(4)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1)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8月28日;地点是在华盛顿广场;场合,在华盛顿特区组织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
(3)要求自由、民主、种族的平等。
(4)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2.
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揭示黑人生活的状况,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得出自已正当的要求。
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到结尾),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一定能够到来。第二部分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揭露事实”“讽刺许诺”“提出要求”“提醒当局”“讲究策略”“表明决心”。
3.
问题探讨
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思考:
(1)“伟大的美国人”指谁?(2)什么是《解放黑奴宣言》?(3)本段落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林肯,美国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的初期,曾竭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妥协,遭拒绝;在群众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1862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内战结束时,即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
《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的宣言,它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确废除奴隶制,也没有规定给黑人以土地。宣言当时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使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北方。1856年的宪法修正案的第十三条例废除了奴隶制,但战争后的黑人依然受到歧视。
本次的游行集会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求自由,要求平等,而这个主题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被当时的一位伟人写在了《解放黑奴宣言》里,而时至今日,黑人的权利不能够得到保障。因此有必要重提历史,一方面表示对政府的不满,另一方面昭示明众:我们并非无理取闹;我们必须奋斗,也许前边的路还很长。
品味精彩语言:
1.
联系上下文,研读下列句子,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美国没有屡行这种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明确:空头支票指“虚假的承诺,不能兑现的空话”
表达效果:形象地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地警觉地投入战斗。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这里的“秋天”与“酷暑”分别指什么?)
明确:秋天指黑人为自由、平等而奋斗所到来的那一天。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明白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从而促使他们更自觉地去战斗。酷暑:生动而简洁地揭示了备受催残的生活现状,表现了黑人为“秋天”的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朗读18—25段思考:这几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排比
增强气势
表达了作者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与追求。
三、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就是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众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
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