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之情。
⒉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逻辑性体会表达的综合作用。
⒊了解悼词的文体特点,体会平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掌握文中语法知识。
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学习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重点)
⒉揣摩词语的感彩和表达作用。(重难点)
⒊理清各段间逻辑关系。(难点)
教学设想: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准备采用朗读法,引导学生领略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采用讲授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全文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掌握关键句段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板书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感受本文的丰厚内涵
听教师范读,思考
⑴当自己一生的挚友和战友永远离去,恩格斯会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发表演讲呢?
⑵总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⑶感受本文的文体特点
本文是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
述其哀
悼念:一般介绍死者去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
赞其功
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
颂其德
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初步理解本文主要思想
㈠介绍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去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词。
㈡按题意填空
⒈讲演一开始,恩格斯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给马克思以准确而崇高的评价。因为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⒉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是从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两个“对于”提示了全文的论述中心。文章旨在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表达作者深切悼念之情,而这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双重身份来论述的。
深入理解
㈠学习3、4自然段
第3段和第4段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第3自然段)
问:举“达尔文发现有机界规律”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说明马克思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达尔文生物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都是划时代的伟大
发现。
(第4自然段)
问:不仅如此的“此”指什么?
答:突出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价值大。
㈡研读6、7两自然段
第6自然段谈科学研究,第7自然段谈革命成就,6、7两段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
辑上是因果关系。
(第6自然段)
问: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哪种喜悦的程度更深一些?
答:后者“喜悦”程度更深些。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
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7自然段)
问: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问: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的作用?
答:报纸名称是马克思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
马克思一生最大的贡献: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即使……也……:让步关系假设。
㈢揣摩8、9两自然段
(第8自然段)
问:正因为这样中的“这样“指什么?
答:指前1段中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越表现和成就。
讨论:从议论文角度讲,第8自然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它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公敌;私敌:指与马克思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第9自然段)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
需要,它照应了全文,总结了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
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问: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答: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因为当时共产主义运动才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
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引导欣赏
⒈集体讨论
讳饰: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
讨论:第1自然段中为何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
这不是一般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讨论:为何用“睡着了”而不用“死了”?
“讳饰”的修辞手法,含蓄委婉,痛惜崇敬。
讨论:为什么要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
表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值得纪念,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⒉感受品味
(第2自然段)对比手法,突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巨大价值。
(第8自然段)对比手法的运用,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态度的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比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度蔑视,以及马克思的大无畏精神。
⒊表情朗读
注意体会文章中用词的精确,第一部分朗读,要求读出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让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总结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㈠讨论总结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2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3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第三部分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最吸引恩格斯的是马克思的人格力量,马克思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注。
㈡课文特点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富于情感的语言。
布置课外作业
随笔《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
假设你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对马克思人格、学说及其命运提出自己的思考。(选择一点进行论述即可)
拓展
推荐课外读物
⒈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⒉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⒊《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⒋《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⒌《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⒍列宁《卡尔·马克思》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不幸逝世(讳饰)
损失
革命实践
空白
科学理论
敌人嫉恨
怀念
人民爱戴
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