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
【导学】
一、作者简介
恩格斯(1820—189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1844年与马克思相识后,就一起献身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1847年参加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1月,与马克思共同起草了同盟者纲领,即《共产党宣言》。马克思逝世后,他坚持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并成功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一直到他病逝。
二、课文理解及思路
1.中心思想
全文高度评价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方面的突出贡献,赞颂了他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念。
2.内容、结构
本文是恩格斯于1883年3月17日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发表的讲话。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要叙述马克思逝世时的情景,指出马克思的逝世是无产阶级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部分(第3—8段),具体论述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方面的突出贡献。
第三部分(第9段),表达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
三、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还是一篇著名的演讲稿。
四、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
2.语言准确生动,饱含深情。
【课课练】
一、基础知识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
,是
于1883年3月17日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发表的讲话。
2.这篇课文采用了以
为主,与
、
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一般是采取____
的表达方式。
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是采取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而
的表达方式贯穿在整篇讲话中。
3.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1)肤(
)浅:
(2)嫉(
)恨:
(3)豁(
)然开朗:
(4)得心应(
)手:
(5)纷繁芜(
)杂:
(6)诽谤(
)
(7)诅咒(
)
(8)卓(
)
4.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
A.芜杂(wú zá) 豁( huò )然
B.卓(zhuó)有成效
嫉(jí )恨
C.诽谤(fěi bàng)
拂去(fú)
D.非同寻(
xín
)常
诅咒( zhòu )
5.下面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嫉恨
诬蔑
驱逐
衷心喜悦
B.莱茵河
不可估量 纷繁
竞相
C.豁然开琅 组咒
给与答复
D.爱戴
永垂不朽 唯物辩证法
6.下列成语没用比喻意义的一项是(
)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B.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C.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D.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
7.“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中“首先”的含义是(
)
A.强调先后顺序,马克思先参加革命实践活动,然后又进行科学研究。
B.强调马克思先成为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C.马克思是一位科学家,但主要还是一个革命家。
D.强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理论方面的贡献比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大。
8.指出下列破折号的用法:
(1)
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
)
(2)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
(3)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
(4)“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强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
9.填写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10.
8.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4)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
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二、阅读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讲演一开始,恩格斯称马克思为 “
”,给马克思以准
确而崇高的评价。
2.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是从
和
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是不可估量的。两个“对于”提示了全文的论述中心。文章旨在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表达作者深切悼念之情,而这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作为
和
的双重身份来论述的。
3.“一个简单事实”的内容是:(
)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B.人们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C.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D.“人们首先必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4.冒号后的复句所阐述的观点,转换成下列复句来表达,选出符合原意的一项(
)
A.物质决定精神,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B.精神决定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上层建筑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过去所做的适得其反。
C.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必须由上层建筑来解释,所以以前所做的正好相反。
D.物质决定精神,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过去所做的正好相反。
5.把下面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单句。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理。
②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践中产生出来的。
③马克思列宁主义已在客观实践中证明为真理。
④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
三、扩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居里夫人逝世后,爱因斯坦于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讲演《悼玛丽·居里》:
②“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③“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④
“她的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⑤“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⑥这篇感人的悼词,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爱因斯坦精神境界的自白。
⑦伟大的爱因斯坦生于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25分停止了心脏的跳动。当天下午4时,在美国新泽西洲特伦顿的小火化场教学举行火化。他的遗嘱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举行公开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火化时按照死者的书面遗嘱:免除所有公共集会,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以及所有音乐典礼。在场的人只有:遗嘱执行人、经济学家纳坦,爱因斯坦最忠实的合作者杜卡斯,助手诺伊施泰因,图书管理员范托娃,以及他的妻子、儿子、儿媳等12人。为了让死者安静地回到宇宙,在特伦顿的的小教堂里,深邃的寂静只一次被打破——遗嘱执行者奥托·纳坦在结束仪式时,念了歌德悼念席勒的诗: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广大人群。
他像行将陨灭的慧星,光华四射,
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连结。
⑧爱因斯坦的遗嘱,可以说是对居里夫人悼词的续篇,两者都闪着他的灵魂深处最真诚的真知灼见,是他哲学思想精华的一部分,也是他留给人类的一份珍贵的遗产。
1.第②段画线处的意思是(
)
A.居里夫人道德高尚超过才智成就。
B.居里夫人的才智成就由道德品质决定。
C.居里夫人的品德和才智之高超过人们的想象。
D.居里夫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她科学成就的取得起着重大作用。
2.第④段“难以想象”修饰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爱因斯坦说这番话的意思是(
)
A.居里夫人比欧洲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高尚得多。
B.用对比手法赞扬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C.希望科学家关心社会,扼制战争危险。
D.希望知识分子以居里夫人为榜样,把欧洲引向光明。
4.第⑥段是一个承上启下段,请根据文意,填出画横线的部分。
5.第⑧段提到的“珍贵的遗产”指的是什么?
参 考 答 案
一、基础知识
1.悼词(或演讲稿)
恩格斯
2.议论
记叙、抒情
议论
抒情
3.(1)fū
形容理解不深。(2)jí
因嫉妒而憎恨。(3)huò
形容开阔或通达。(4)yìng
心里想到,手里就能做到。(5)wú
形容草木茂盛。芜杂:多而杂。(6)bàng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7)zhòu
泛指咒骂。(8)zhuó
成绩、效果显著。
4.D
5.C
6.B
7.C
8.(1)意思跃进 (2)
解释说明
(3)
解释说明
(4)转移话题
9.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10.(1)
“空白”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将成为不可弥补的损失。(2)
“豁然开朗”和“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讴歌了马克思给人类创造了光明的伟大业绩。(3)
“生命要素”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成毕生的使命,决心为此奋斗终生,死而后已。
(4)
“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表现了马克思对敌人的极大蔑视和无畏的气魄。
二、阅读分析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2.革命实践
革命理论
革命家
科学家
3.D
4.A
5.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践中产生,已在客观实践中被证明了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
三、扩展迁移
1.D
2.困难
3.D
4.既是对居里夫人的歌颂(或:既是对居里夫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5.人们首先要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才智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