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习题(含答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习题(含答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9:2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2《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课堂巩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恫吓(dònɡ
xià)黯(àn)淡
缄(jiān)默
咆哮(páo
xiào)
B.跛(bǒ)脚
犄角(jī
jiǎo)脸颊(jiá)
唆(suō)使
C.引擎(qínɡ)
搭讪(dā
shɑn)谛(dì)听
沉吟(yín)
D.切齿(qiè
chǐ)
伺候(cì
hou)
规矩(ɡuī
ju)大量(dà
liánɡ)
答案:B
A项“恫吓”应读dònɡ
hè,C项“搭讪”应读dā
shàn,D项“大量”应读dà
liànɡ。
2.下列词语字形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峙
颠倒
辩证
箴言
B.黯淡
摒弃
决择
诀窍
C.寒暄
槁木
恶梦
推搡
D.搭讪
濒临
婉转
侧隐之心
答案:A
B决——抉;C恶——噩;D侧——恻。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1)群众有等候
(观看、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所以并没有表现出十分不耐烦的样子。
(2)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
(爆发、暴发)出一阵哄笑。
(3)皮鞭在空中挥动时就把一些血珠
(洒、溅)到观众的身上。
(4)他狂怒地扭动,把那老旧的轮盘弄得轧轧响,这情况使嘲骂和叫喊更加
(厉害、利害)起来。
答案:(1)观赏
(2)爆发
(3)溅
(4)厉害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群众有等侯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所以并没有表现出十分不耐烦的样子。
B.比埃拉抬起胳膊,那精致的皮鞭就挥起在半空中,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
C.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
D.我们国王陛下的司号员米歇尔·卢瓦尔马上打了一个手势叫人们镇静,在宣读了根据总督的命令草拟的判决书之后,他便带领他那些穿制服的随员们绕到车子后面去了。
答案:D
“镇静”应为“肃静”。
5.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各句的一项是
(
)
A.比埃拉抬起胳膊,那精致的皮鞭就挥起在半空中,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可怜人的肩膀上。
B.他没有叹一口气,只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叮过的公牛。
C.他起先一直默不作声,但那在施刑人的鞭打下已达到极限的忍耐力,在这些残酷的虫豸的刺激下却渐渐减弱甚至丧失。
D.转盘不停的转动,皮鞭不断像雨般落在身上。
答案:C
“虫豸”是借代,其余是比喻。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什么时候才会在百尺黄泉下把你的大钟顶在头上呢?可恶的敲钟人?”
B.“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那样你就能当上愚人王了,要是今天变成了昨天!”
C.当“公诉”(按照法官们至今沿用的行话)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
D.他们用观看刑台——一个十法尺高的中空的水泥台子——来消磨时间。
答案:A
第一个问号应为逗号。
7.(2010·青岛模拟)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梭罗的《瓦尔登湖》等中外散文佳作,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自然,又充满思辨色彩,耐人咀嚼。

B.如果中国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造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为北京申奥成功作出贡献的《申办报告》是一幅全面展现中国北京风采的锦绣画卷,已被国际奥委会收藏,目前陈列在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中。
D.记者目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答案:C
A项关联词误用,从语意上看不是因果关系,故去掉“因而”;B项“缓解”“负担”搭配不当;D项“原因是……”和“由……所致”分别是两种句式,二者杂糅在了一起,可去掉其中一个。

8.文学常识填空。
雨果是
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



;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诗集有
和《暮歌集》《静观集》等;还是一位剧作家,作品有
等。
答案:法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海上劳工》
《笑面人》
《东方集》(或《秋叶集》《光影集》)
《欧那尼》
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题。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1.那姑娘“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她既然害怕他,为什么又送水给他喝呢?你是如何理解她的行为的。
答:
答案:她没有因为他曾经的伤害,而不敢送水给他喝。这更反映出姑娘心灵的善良,纯真。这是美好人性在她身上的体现。
2.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处“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的意思的理解。
答:
答案:充满责怪,是责怪姑娘对他的不信任,不该拒绝他真诚的感谢和祝福;充满悲哀,是悲哀他曾经伤害过这个姑娘,失去了姑娘的信任,充满自责。
3.伽西莫多受刑的时候,人们仇恨、诅咒、凌辱他;而在那姑娘给他喂水的时候,他们拍手叫好。你认为这样的情节合理吗?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怎样的理解?
答:
答案:合理。“中世纪的人民”尽管无知、缺乏同情心,但这不能说明他们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爱斯梅拉达的行为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民众为之欢呼,正是对人性之美的呼唤。(理解多样,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4~5题。?
这时,若望·孚罗洛抬起他那棕发的小巧的头,在众人的头顶上喊道(他就是为了叫喊才爬到罗班·普斯潘的肩上去的):“来看呀,先生们,太太们!他可要狠狠地鞭打我哥哥若扎斯的副主教先生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了。他是一个好像东方建筑似的怪物,脊背像圆拱顶,两腿像弯曲的柱子!”?
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
4.“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所有人的大笑?
答:
答案:表现看客普遍的无知,缺乏同情心,从而暗示了悲剧的社会根源。
5.作者在刻画看客时用了什么手法?你从描写中看出作者对“看客”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
答案:采用了点(第一段)面(第二段)结合的手法刻画看客形象,在点的刻画时又采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写出了他们的无知幼稚(作者认为东方建筑是很有特色的,他本人很喜欢),含蓄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7题。
(一)?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西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唇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二)?
伽西莫多只要一伸手,就把他从深渊中拖上来,可是他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他凝望着河滩,凝望着绞刑架,凝望着埃及少女。聋子双肘撑在栏杆上,就在副主教刚才站过的地方,目不转睛地死盯着此刻他在世界上惟一的目标,纹丝不动,无声无息,就像遭雷打电劈似的。他那只独眼在此之前还只流过一滴眼泪,这时却默默地泪流成河。
(选自《巴黎圣母院》)
6.第一段用什么手法刻画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作者分别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同时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他们。两人相互态度的对比,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前后态度的对比。对比中更突出了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为下文伽西莫多流泪感动作了铺垫。
7.伽西莫多从不会流泪到流过一滴眼泪,到此刻“泪流成河”。这说明了什么?试作分析。
答:
答案:伽西莫多曾是一个远离社会,接近原生态的人,他从来没有流过泪,也不会流泪。在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他喝时,爱斯梅拉达的纯洁、善良、宽容感化了他,他终于流出了一滴眼泪。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纯洁使他的人性不断复苏,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终于懂得爱的人。他所爱的人正在被毁灭,而他无可奈何,只能“泪流成河”。人性改变了人,这标志着人性的伟大胜利,也是作者的美好愿望。
课外拓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犯人已在前一天傍晚从诺伏监狱移禁到了波波罗广场口的圣·玛丽亚小教堂里,就在那儿过夜,每一名犯人有两位教士做伴。他们被关在一间有铁栅门的礼拜堂里,门前有两个轮流换班的哨兵。教堂门口,每边都有一列双排的宪兵,从门口直排到断头台前,并在断头机周围成了一个圆圈,留出一条约莫十尺宽的通道,在断头机周围,则留下一片将近百尺的空地。其余一切地方都被男男女女的头填满了。许多女人把她们的小孩子扛在她们的肩头上,所以孩子们看得最为清楚。平西奥山像是一家挤满了看客的露天大戏院。巴布诺街和立庇得街拐角上两座教堂的阳台上也挤得满满的。台阶上像是一股杂色斑驳的海流,向门廊下拼命地挤,墙上每一处凹进去的地方都拱着活的雕像。伯爵说得不错,人生最动人的奇观就是死。?
可是,虽然这一幕庄严的情景似乎应该令人肃静无哗,但人群里反而浮起一片很大的闹声,那是一片笑和欢呼所组成的闹声,显然在人们的眼里,这次杀人只是狂欢节的开幕典礼。……当弗兰兹神志清醒过来的时侯,一切都不见了——断头台,刽子手,尸体,一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人群,到处都是嘈杂而兴奋的人群。雪多里奥山上那口只在教皇逝世和狂欢节开始时才敲响的钟,正在嗡嗡地发出一片令人欢欣鼓舞的响声。?
(《基督山伯爵·狂欢节在罗马》)
8.作者用什么描写方法写刑场上的喧闹场面?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答:
答案:细节描写;运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从宪兵的排列到群众的拥挤,如“墙上每一处凹进去的地方都拱着活的雕像”,抓住每一个细微之处写场面的喧闹。“平西奥山像是……”,“台阶上像是……”,抓住这些生动形象的的描写性句子,修辞手法显而易见。)

9.是什么使死亡变成了“人生最动人的奇观”?
答:
答案:(参考):人性中隐含的对他人命运的冷漠,旁观者残酷的快意心态。
10.文中罗马的观众与课文的里巴黎的观众在表现及心理上有何不同?
答:
答案:(参考):罗马的观众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出现的,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巴黎的场面更发人警醒,看客的言行透出的是人性的严重缺失。
11.无论是本文及课文中的观众,还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他们的共同点是麻木、毫无同情心,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发扬美好的人性。
答:
答案:略。(可首先谈谈漠视别人命运,缺乏怜悯同情等基本人性可能导致的严重社会影响,再分析美好人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2.下面几句话是人们对“风度”的看法,请你续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风度”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
有人认为生就健美挺拔的形体,俊俏漂亮的容貌便是风度;也有人认为打扮得花枝招展,娇媚窈窕便是风度;还有人认为潇洒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更是风度。?
我认为,
答案:示例一:风度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热切与忧患;风度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蔑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风度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那蹈死不顾的英勇与豪迈。
示例二:风度是高山的沉稳,大海的激情,是土地的缄默,溪流的欢歌;风度是美好的心灵,必胜的信念,是坦荡的胸怀,勃发的青春;风度是舞动的旗帜,风中的呐喊,是激越的鼓点,搏击的生命。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届“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1月15日在法国巴黎大区拉开帷幕,组织者将举办戏剧、诗歌和电影等形式的活动纪念这位享誉世界的法国作家。?
“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活动组织者阿尔诺·拉斯泰在谈到创办该节目的初衷时说,雨果是法国最著名的诗人,也是天才画家,涉猎戏剧、诗歌、小说和评论等文学创作领域。节目名称之所以叫做“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是源于雨果的一句格言:“最高艺术是同等者的境界。”今年雨果的“同等者”是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
(1)请给上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答:
(2)请对举办“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这一活动作简要点评。
答:
答案:(1)巴黎举办第一届“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或:马塞尔·普鲁斯特获首届“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同等者)
(2)顾名思义,每年的节目不光向雨果本人致意,也向另一位同等的天才致意,激励人们永远记住雨果并向他看齐。
14.请根据要求,表达对以下事件的看法。
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目前被推荐学生的名单都已公布,除了江苏无锡天一中学少年班年仅14岁的洪欣格以“写作水平突出”引人注目外,获得推荐的学生,大多是各自学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
(1)请以一位应届高三普通学生的口吻,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
(2)请以其他高校一位校长的口吻,连续用两个反问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
答案:(1)赞同:推荐学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不仅显示了此次推荐的公正性,而且对自主招生中可能出现的暗箱操作有警示作用。
反对:推荐学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对于我们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而且限制了我们自主发展的可能。
(2)这样的推荐有利于怪才、偏才脱颖而出吗?有利于学生主动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吗?有利于中学乃至全社会关注有特别才能的人才的成长吗?
难道这就是高考招生改革的恰当做法?这样的推荐难道没有违背“校长实名推荐”的初衷?这岂不是在提前“掐尖”?
15.在下文的空白处,写上恰当的话,使文段内容更完整。
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它微风拂面;(1)

;(2)

。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
答案:(1)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
你只当它屋檐滴水
(2)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
你只当它萤火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