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课件+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课件+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2:03:44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
(部编版)五年级

(部编版)五年级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花一鸟总关情。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滋养,让我们透悟呢?今天让我们来场寻宝之旅,一起出发走进语文园地这个大花园,看看谁能找到更多的宝藏!
导入新知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我们都知道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复习学过的知识,“知新”是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哪些课文,并思考:这些课文分别借助哪些具体的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课 文
《白鹭》
《落花生》
《桂花雨》
《珍珠鸟》
主要事物
事物特点
表达的感情
白鹭
落花生
桂花
珍珠鸟
外形和情态美
外表不好看,但有用
香气四溢;摇桂花的乐趣
从怕人到信赖人
赞美
悟出做人的道理
思念家乡
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单。
交流发现
1.本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事物,有的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有的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2.琦君笔下的桂花雨,不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回忆,也寄托了她浓浓的思乡之情,使我很受感动。
3.《落花生》中,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让我深受启发。
这几篇课文都是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但每篇课文抒发情感的方法也有些不同。
《白鹭》主要在描写不同的情境画面中表达喜爱和赞美;《落花生》是通过人物对话与对比,突出花生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桂花雨》主要讲了童年与桂花相关的几件事,在叙事中寄托思乡的情感;《珍珠鸟》通过人与鸟相处时的细节描写,抒发感受。
借物喻人
议方法
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
看图想象,借景抒情
一花一木皆有情,
一事一物都含理。
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从多角度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了“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这几篇课文的共性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情感。
若有心,一花一木皆有情,一事一物都含理。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和小练笔中,可以借鉴课文的这种写法——借助大千世界的平凡事物,去表达我们的情怀。
词句段运用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和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结合语境,品读写法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对比:突出花生的内在美美
白鹤
太大、生硬
苍鹭
朱鹭
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对比:突出白鹭适宜
对比:突出瓜架的别致生动。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对比
对比手法
对比: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结合语境,品读写法
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没有充分显示事物的本身的特点,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也不如原句强。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用对比的方法,将下列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联系生活,巧用对比
哥哥很喜欢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姐姐性格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草平凡且矮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没有花儿那么妩媚,也没有大树那么挺拔,但却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
不像弟弟整天就想玩游戏
与粗声喊叫的妈妈形成鲜明的对比。
试着用对比的写法来描写生活中的某种事物。
示例: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的光芒那般威力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引着我。
示例:梅花
梅花不惧严寒,凌寒开放,不愧为“四君子”之首。当大雪纷飞之时,百花早已凋零,梅花却敢于和寒风冷雪对抗,竞相开放。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回顾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会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词句段的剩余部分和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
同学们,平时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碰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比如“温和”,在“天气温和”和“老师态度温和”里意思就不一样。请大家看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二个内容。
词句段运用
一词多义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
··
开辟
开辟:开拓,扩展。
开辟:开创,创立。
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姿态:姿势、样子。
姿态:态度、气度。
姿态
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一词多义),这需要我们通过前后文的意思,来推测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
··
··
你能试着用“温和”的两种意思写句子吗?
温和(形容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和(形容气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的天气很温和,适合去公园走一走。
大熊猫的性情温和,小朋友们都喜欢它。
巩固练习
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 新鲜
自然 简单
精神 便宜
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了解词语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的方式。
练习示例
(表示自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骄傲
这次考试他得了一百分就骄傲自满起来了。
巴黎奥运会,运动健将们努力拼搏,为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得了荣誉,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
(表示自大)
(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人或物有生机和活力;有生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
他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阅兵仪式的队伍踏着方步过来了,他们步履铿锵,特别有精神。
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意思不同,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并运用,才能让句子表达更准确、更丰富。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表达时要学会把同一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说话。
说特点
自读古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懂诗意。
日积月累
ruí
jiè

[唐] 虞世南
垂 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ruí
jiè

[唐] 虞世南
垂 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流响】指蝉连续不断的鸣叫声。
【疏桐】高大的梧桐。
【藉】凭借。
注释:
诗歌大意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持续不断的蝉鸣声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响亮的蝉鸣之所以传得远,正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因为凭借秋风的力量。
1.作者写了蝉的哪些特点 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
(1)作者从蝉的形状、习性、声音三个方面写了蝉。
(2)表现了蝉高洁的形象。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3.诗人借蝉表达什么感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更有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表面上是在写蝉的外形、习性、声音,实际上是借物喻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是说蝉之所以能够叫声清亮、高远,完全是因为自己站得高,而并不是借秋风的威力。做人也是一样,只有自己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借物喻人
走近作者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慈溪人,唐初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其书法刚柔并重,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诗文也多有佳作,其中《蝉》最为著名,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相传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写作背景

[唐] 虞世南
垂 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现在是诗句背诵大比拼,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背出《蝉》这首诗,展现自己的知识积累。
竹 石
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拓展阅读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还学习了一首古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布置作业
1.熟读《蝉》并背诵。
2.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3.在自己的作文或日记中,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一种事物。
语文园地一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词句段运用
体会写法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对比突出感情
一词多义
运用对比
不同语境
借蝉抒情
板书设计/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
【教材简析】
《语文园地一》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词句段运用通过词语理解、句子仿写、段落赏析,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日积月累则让学生积累古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本园地对巩固单元知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起着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对汉字的读音和书写有了初步的掌握,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但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同学思维活跃,善于表达,而有的同学可能更加内敛,需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此外,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加强,如何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教学目标】 
1.在古诗词学习中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自信。
2.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3.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看图、诵读想象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
1.能结合具体语境,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2.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
【教学难点】
学习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并学会初步运用;体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并迁移造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学习“交流平台”
1.激趣导入
一花一鸟总关情。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滋养,让我们透悟呢?今天让我们来场寻宝之旅,一起出发走进语文园地这个大花园,看看谁能找到更多的宝藏!
2.回顾单元学习
我们都知道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复习学过的知识,“知新”是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哪些课文,并思考:这些课文分别借助哪些具体的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单,梳理文章的内容。
课文题目 主要事物 事物特点 表达的情感
《白鹭》 白鹭
《落花生》 花生
《桂花雨》 桂花
《珍珠鸟》 珍珠鸟
4.交流发现。
预设1: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事物,有的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有的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预设2:琦君笔下的桂花雨,不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回忆,也寄托了她浓浓的思乡之情,使我很受感动。
预设3:《落花生》中,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让我深受启发。
预设4:《珍珠鸟》写人与鸟之间的情意。借助珍珠鸟从害怕我到亲近我的过程,从中感悟到“信赖,往往创造美好境界”。体现出人与鸟之间信任的快乐与美好,表达作者对和谐关系的向往。
5.议方法
这几篇课文都是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但每篇课文抒发情感的方法也有些不同。
《白鹭》主要在描写不同的情境画面中表达喜爱和赞美;《落花生》是通过人物对话与对比,突出花生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桂花雨》主要讲了童年与桂花相关的几件事,在叙事中寄托思乡的情感;《珍珠鸟》通过人与鸟相处时的细节描写,抒发感受。
6.看图想象,借物抒情。
引导语:只要留心观察,深入思考,生活中平凡的事物都能寄托人的情感。下面这些事物能让你产生怎样的感受?(出示几幅图片)
7.教师小结
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从多角度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了“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这几篇课文的共性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情感。
若有心,一花一木皆有情,一事一物都含理。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和小练笔中,可以借鉴课文的这种写法——借助大千世界的平凡事物,去表达我们的情怀。
(设计意图:对于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复习回顾,思考课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这样就自然引导出这一单元主要的语文要素,即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借物抒情。)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结合语境,品读写法。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预设1:对比:突出花生的内在美。
预设2:对比:突出白鹭适宜
预设3:对比:突出瓜架的别致生动。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教材内容,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知、让学生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方面的优点。)
2.师小结。
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对比的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3.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2)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3)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预设:没有充分显示事物的本身的特点,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也不如原句强。
4.联系生活,巧用对比。
(1)哥哥很喜欢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姐姐性格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草平凡且矮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着用对比的写法来描写生活中的某种事物。
(1)出示松树图、小猫咪图、月亮图。学生根据图片练习说话。
(2)示例1: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的光芒那般威力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引着我。
示例2:梅花不惧严寒,凌寒开放,不愧为“四君子”之首。当大雪纷飞之时,百花早已凋零,梅花却敢于和寒风冷雪对抗,竞相开放。
教师小结:将所描写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能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情感。希望同学们学会在习作中恰当地使用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给出的三组典型的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仔细体会一下这三组句子在描写上的相似点;教师进行小结,指导学生理解对比写法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借助课文进行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对比手法的认识。)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会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初步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词句段的剩余部分和日积月累。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
平时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碰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比如“温和”,在“天气温和”和“老师态度温和”里意思就不一样。请大家看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二个内容。
1.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同桌间说说带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
2.两个“开辟”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你是根据什么理解的?
第一个句子的意思是:这块地本是荒着的,荒草丛生,不能长任何东西,要种花生就必须让它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变,所以,“开辟”在这里是“开垦”的意思。
第二个句子的意思是:人工智能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崭新的事物,它开创了新的领域,所以“开辟”在这里是“开创、建立”的意思。
3.运用学法,自学第二组例句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姿态:
在第一句中的意思是“物体呈现的样子”,指梅树枝条特殊的样子;
在第二句中是“风格,气度”,指人们所呈现出来的精神。
4.小结。
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一词多义),这需要我们通过前后文的意思,来推测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
5.练一练
你能试着用“温和”这个词说一说吗?
温和 (形容气候)今天的天气很温和,适合去公园走一走。
(形容性格)大熊猫的性情温和,小朋友们都喜欢它。
6.拓展练习
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 新鲜 精神 便宜 )
点拨: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了解词语意思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的方式。
预设1:骄傲
(1)表示自豪:巴黎奥运会,运动健将们努力拼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
(2)表示自大:这次考试他得了一百分就骄傲自满起来了。
预设2:精神
(1)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他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形容人或物有生机和活力;有生气:阅兵仪式的队伍踏着方步过来了,他们步履铿锵,特别有精神。
师总结: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意思不同,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并运用,才能让句子表达更准确、更丰富。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表达时要学会把同一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说话。
(设计意图: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步骤,即理解词义和对比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归纳与指导点拨。)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学习《蝉》这首诗。自读古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懂诗意。
2.朗读这首诗。
3.理解大意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持续不断的蝉鸣声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响亮的蝉鸣之所以传得远,正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因为凭借秋风的力量。
4.作者写了蝉的哪些特点 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
预设:作者从蝉的形状、习性、声音三个方面写了蝉。表现了蝉高洁的形象。
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预设: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6.诗人借蝉表达什么感情?
预设:诗人借蝉抒情,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和情操。(托物言志)
7.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更有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表面上是在写蝉的外形、习性、声音,实际上是借物喻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是说蝉之所以能够叫声清亮、高远,完全是因为自己站得高,而并不是借秋风的威力。做人也是一样,只有自己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8.走近作者。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慈溪人,唐初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其书法刚柔并重,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诗文也多有佳作,其中《蝉》最为著名,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9.写作背景
相传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10.诗句背诵大比拼,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背出《蝉》这首诗,展现自己的知识积累。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事物蕴含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11.拓展阅读
引导语: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也寄托着自己的情感。像这类托物言志的诗歌叫咏物诗。这类诗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
竹 石
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设计意图:拓展学习咏物诗,激发学生对咏物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补充有关蝉的古诗,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更好地感受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还学习了一首古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蝉》并背诵,
2.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3.在自己的作文或日记中,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一种事物。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嗜好(sì) 挨近(āi) 眸子(móu) 黛色(dài)
B.长喙(huì) 垂蔓(wàn) 咂嘴(zā) 镜匣(xiá)
C.榨油(zhà) 眼睑(jiǎn) 嫌弃(xián) 嵌入(qiàn)
D.享受(xiǎnɡ) 清澄(dèng) 半亩(mǒu) 杭州(háng)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花生的价钱便宜。 他总想占公家的便宜。
B.厦门气候温和,十分宜居。 李老师说话很温和。
C.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小刘为人很实在。
D.数码相机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东西了。 她的玩具大家都没见过,感觉挺新鲜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用功学习的人把阅读当成乐趣,懒于进取的人却把阅读当成烦事。
B.对人类来说,地球是庞然大物,而对宇宙来说,地球只是一粒沙,是微乎其微的。
C.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D.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4.读句子,给带点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将序号写在句后的括号内。
体面:A.体统、身份;B.光荣、光彩;C.(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1)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2)偷鸡摸狗是不体面的行为。( )
(3)像你这样有知识的人,居然做出这种事来,真是太失体面了。( )
配合:A.为某一共同任务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行动;B.搭配、匹配。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
(2)队列展示的两个小组紧密配合,步调一致,取得理想成绩。( )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落花生》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
2.《桂花雨》中,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快乐生活,也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
3.《珍珠鸟》一课告诉我们鸟儿是不怕人类的。( )
4.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像一首诗。本课通过赞美白鹭,表达了作者爱寻常、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
三、根据不同的要求写句子。
1.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神(形容人或物有生机和活力;有生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骄傲(自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珍珠鸟长得好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亲对他们说:“希望你们做像花生一样的人。”(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万册图书,最近学校对图书损坏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如下统计:
图书状况 完好无损 损坏较轻 损坏较重 严重损坏
图书数目(册) 20000 25000 40000 15000
1.根据材料,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发现损坏较重和严重损坏的一共有___________册,占了全部图书的___________。
3.从上面的表格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该现象,现在同学们在积极制定图书公约,请你写出两条公约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C
2.D
3.D
4.
体面: C B A
配合:B A
二、(1)√(2)√(3)×(4)√
三、
精神:
1.这孩子有一双灵动的大眼睛,看着挺精神的。
2.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梅花开得愈精神。
骄傲: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我们都以是中华民族的儿女而感到骄傲。
5.珍珠鸟长得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6.父亲对他们说,希望他们做像花生一样的人。
四、
1.这是关于图书损坏状况的调查
2. 55000 55%
3.图书损坏状况严重
4.①凡借阅图书者,一律要填写借阅登记表。②不折损、剪裁图书,不得在图书上随意涂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