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的期盼 学案3

文档属性

名称 白发的期盼 学案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9:2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发的期盼》
(分值:7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峻(jùn)    
赡养(shàn)
遛鸟(liù)
模式(mú)
B.歌曲(qǔ)
融洽(qià)
呼吁(yù)
割舍(shě)
C.伺候(sì)
拎着(līn)
唠叨(láo
dɑo)
唧唧喳喳(zhā)
D.积累(lěi)
拖累(lèi)
模糊(mó)
没劲(jìn)
2.下列各项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轮番  去逝  豆浆  天伦之乐
B.团圆
溜达
传授
空巢家庭
C.欠缺
懒惰
按排
不可或缺
D.陪伴
遗憾
保母
蹦蹦跳跳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他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______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②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不管怎么强调人的独立意识,但亲情始终是人类难以______的精神上的家园。
③一根细细的电话线隔山跨海,能______得了父母的期盼和儿女的责任吗?
A.严峻 割断 承担  B.严酷 割断 承载
C.严峻 割舍 承载
D.严酷 割舍 承担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到公园散步,碰上一个人问他:“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人家。
B.一天到晚也就出去溜达呗,回家干啥呀?也没啥事,所以我一般不到天黑都不回家。
C.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精神赡养”。
D.说起传统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父母在,不远游。”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来也简单,就图个团团圆圆、就图个天伦之乐,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
B.父母对子女的照料、子女对父母的孝顺都是不可或缺的。
C.有首名叫《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一些并不怎么喜欢流行音乐的老年人对它都耳熟能详。
D.这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正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征程上不懈地行进。
二、文本阅读(25分)
阅读《白发的期盼(节选)》全文,回答6~12题。
6.记者在确立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的问题后,即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注意到采访对象的广泛性和典型性。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中,很好地体现了一种交谈艺术。读完这篇广播实录,你在交谈艺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收获?(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吴老师:只好认了呗……我的原则是不拖累她们。”请你对吴老师这一代做父母的人生观加以点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先生:从传统的中国人的家庭来看……威胁到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了。”对于李先生介绍的这个模式,你认为现在还需要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概括出以毛女士、陈先生为代表的中年人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记者通过对毛女士、陈先生的采访,想要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意图?(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概括指出当代一些大学生对待父母的态度,并说说其实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什么说“或许社会学家的一席话会让他们一些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6题。
感恩:人性的酵母
金忠明 葛大汇
金忠明(以下简称金):最近看到上海正式颁布的《中学生守则》第六条这样说: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和谐邻里,学会感恩。这切中实际。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很多,许多孩子缺乏感恩之心,包括中学生和大学生,父母已经尽己所能创造条件了,孩子还要跟同学攀比,嫌自己父母没能耐,有的大学生几个月不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或写封信,待到期末结束前突然来一封信,就两句话:“我身体很好,勿念”;“我现在急需3
000块钱,请赶快汇到”。父母看信后非常寒心。
缺乏感恩之心在整个社会也很普遍。不知中国人从何时起不懂得感恩了。我们曾经是“以孝立身”的国家呀。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人们不知感恩:不知感恩父母、亲友和自然,更不知感恩为我们提供优质服务的社会无名人士。
葛大汇(以下简称葛):“感恩”确实是令人“动容”的话题。这突然让我想起一个情节:每年大年初一,我都要去拜见我小学的数学老师,现在她快九十岁了。我每次见她都要带一盒蛋糕,实际上她太老了,是不能吃的,但我总想像着把它当成吉祥物送去。你讲到“感恩”,我一下子想起这位老师,因为这个词就是她写在黑板上教我们的,许多情景就立刻会浮现在眼前。“文化大革命”时期“感恩”是个政治术语,一般这样用:感恩国家、感恩社会主义。很少用在个人身上。现在这种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褪去。我觉得“感恩”首先是一种良知的汲取和被感动与回报,是对别人美好品格或给予(不仅指经济上)的感动。若人人都有这种心态,推及整个社会,赐予者和被赐予者会产生平衡。社会总存在贫富、贵贱和愚智差异,如果社会能产生感恩机制,就会形成平衡。
金:给冰冷的社会注入温情,人间就会产生诗情画意!
葛:讲得好!《大宅门》里的白景琦,收养了一位全家所有亲人都惨死在乡下灾害中的郑老屁,对其他伙计也一样好。于是反过来伙计们对他也无比忠诚,这里就有很强的感恩之心蕴藏其中。因此这部电视剧可信、可看、感人。
金:“感恩”是人性最基本的冲动,在动物世界中都存在。我惊诧于人怎么会丧失感恩之心。以马为例,盖世英雄项羽的坐骑名唤乌骓马,当项羽被围陷入“四面楚歌”之时,项羽自刎,乌骓马也随之投河自尽;唐代开国元勋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秦琼平日对此马十分珍爱,他死后,此马“嘶鸣不食而死”。此外西方人喜欢在家里养宠物,又以狗居多,因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最懂得报恩的动物。在动物世界,马、狗等还保持着最朴素的动物情感——感恩,而在人类身上却在不断淡化!
葛:看《动物世界》时一方面我们会看到其中弱肉强食的一面。但更多的时候,动物之间的母性、亲子之情及和谐关系无处不透射出感恩的光芒。
金:我想起读大学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论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一体化》,文中用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句话:培养孩子的德性要从孩子与家庭、父母的感情开始,小孩子先要爱他的父母,然后才能爱祖国、爱人民、爱上帝。爱应从最切近的人——父母开始。当然那时也不忘添上一句:“当然了,像夸美纽斯的观点实质上还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否则文章不好发表。
葛:当时国人只能感谢一个对象:党和政府。不管做对做错,都要感谢;不管有理无理,一律感恩!除此以外的其他感谢都是资产阶级思想——包括感谢父母的“孝”也是封建残余!(摘自《东海夜话——教育与社会问题对话》,有删改)
13.金忠明提起“感恩”这个话题的背景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葛大汇举的《大宅门》中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推及父辈与子辈间,为什么要相互感恩?(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什么我们人人都要学会感恩?(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实施感恩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怎么做?(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12分)
17.仿写下面的句子,以表达作为子女对父母的挚爱。(6分)
长大不容易。不会忘记父亲日夜苦干换来的那叠厚厚的学费;不会忘记母亲在半夜为我加盖的那床被子。也不会忘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不会忘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8.请拟写一条以“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字之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A项“模”读mó。C项“伺”读cì。D项“拖累”的“累”读lěi。]
2.B [A项逝—世。C项按—安。D项母—姆。]
3.C [“严峻”:a.严厉、严肃,如“严峻的考验”。b.严重,如“形势严峻”。“严酷”:a.严厉、严格,如“严酷的教训”。b.残酷、冷酷,如“严酷的剥削”。结合①句,应选用“严峻”。“割断”:截断、切断,如“割断历史”。“割舍”舍弃、舍去,如“难以割舍旧情”。因而情感用“割舍”。“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承担”:担负,担当。因此应选C。近义词辨析一定要抓住两个词之间的差异,如意义程度、对象使用、范围大小等方面的不同,再仔细分析句意,找到句与词适用的契合点,做出准确筛选、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巧妙确定答案,但要谨慎处理第一组词的判断。]
4.C [A项“问他”不是完全引用句中的提示语,而是动词和第一对象宾语,因而,不可用冒号。B项“回家干啥呀”不是一个疑问句,而是陈述语气,因而不用句末问号。D项“父母在,不远游”是整句话的一个宾语,它受谓语动词“是”的支配,又受定语“耳熟能详”的修饰,因而是句子的一部分,引号内不可用句末点号。而C项是一个设问句,前问后答,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精神赡养是一个专有名词,因而用引号。标点符号这一块知识,它就像文学常识一样,单独命题时,学生得掌握,不单独命题时,学生也得掌握,是一种基本素养,而且会渗透在答题过程中。]
5.D [A项天伦之乐:褒义词,“天伦”指父子、兄弟、夫妻等亲属关系。天伦之乐,即合家团聚的欢乐。B项不可或缺:不可以缺少。C项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D项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做。贬义词。]
6.①围绕中心话题提问,进行访谈。采访老年人,主要探寻老年人的生存状况;采访中青年人,主要关注如何孝顺父母的,都是围绕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这个中心话题来展开的。②拉家常的谈话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使采访对象在好像与朋友的聊天中自然吐露真心话,保证了访谈的真实性。③选择采访对象感兴趣的方面引入话题。如高大爷爱好养鸟,作者前后四次到高大爷家看他养鸟,在平常的聊天中,高大爷点出了以鸟为伴的目的是“把鸟当孙子养了”,自然而巧妙地成为全文中精彩而典型的材料,有力地烘托了主题。
7.①父母的无奈,②需要精神赡养,③希望子女幸福。
8.①需要。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习惯,社会发展了,也不能危及亲情。②不需要。因为时代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建立新型的赡养关系。在这方面,社会、政府应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负起责任。
9.中年人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肩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和家庭责任,身心疲惫,无暇顾及老人是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主观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心理上的不重视。
10.记者通过对毛女士、陈先生的采访,希望中年朋友在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家庭的同时,要多为父母着想,多与父母交流,多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使老人有一种好的精神状态,这是一个不能漠视的问题。
11.态度:当代一些大学生由于时代的变革、观念的变化,思想上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对“家”、“父母”的概念已经不很清晰了。因此对父母漠不关心。实质: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自我发展,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意识。其结果是亲情——这种人类最基本的美好感情——的丧失,进而会导致诸多情感价值观的扭曲、沦丧。
12.因为社会学家所强调的①代际之间的融洽关系,②创新应以保守人类文明的成果为前提,③亲情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好感情等内容,既指出了遵守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其必要性,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灵魂的拷问,所以对青年人会是一种警示和鞭策。也许会让他们一些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
13.①最近上海正式颁布的《中学生守则》第六条对感恩做了规定。②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缺乏感恩之心。③缺乏感恩之心在整个社会也很普遍。④“感恩”曾被贴上了错误的标签,需要正名。
14.第一问:感恩是双向的。第二问:子辈要感谢父辈的生养之恩,父辈要感谢子辈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给家庭带来了欢乐。
15.在社会中,尽管人有贫富、贵贱和愚智之分,但人与人、人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一方与另一方互为生存和发展;相互感恩,有利于双方共同和谐地生存和发展。
16.①首先要从孩子抓起,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第一要感恩父母。②其次要教育孩子感恩亲友和大自然,感恩为我们提供优质服务的社会各界无名人士。③口头教育重要,以实际行动做出表率更为重要。
17.(示例)(也不会忘记)生病时母亲那焦急的面孔 (更不会忘记)闯祸后父亲那失望的表情
18.(示例一)为了更美的夕阳红,让我们捧出一片孝心。
(示例二)你我都有父母,人人皆会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