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9:3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分值:7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理(chǔ)   
拆除(chāi)
遗迹(jì)
薄利可图(báo)
B.抵触(chù)
秩序(zhì)
嘈杂(záo)
磊拓嵯峨(tuò)
C.角楼(jiǎo)
颐和园(yí)
蔓延(màn)
甃以砖石(zhòu)
D.狭隘(ài)
滋长(zī)
脖颈(jǐnɡ)
什刹海(chà)
2.下列各项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弊害  枯躁  园林  疲劳筋骨
B.蔷薇
纳凉
文娱
偏差幼稚
C.焚毁
威仪
船泊
庸人自扰
D.衙署
展拓
辨论
轩昂壮硕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城墙并不________城市的发展,而且把它保留着与发展北京为现代城市不但没有抵触,而且有利。
②工业、商业、住宅起先便都混杂在市中心,到市中心________地密集起来时,住宅区便向四郊展开。
③各时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史实,________着北京的成长和文化上的进展。
④还不止如此,________能把灰土炸开,挖松,运走,这1
100万吨的废料的体积约等于十一二个景山,又在何处安放呢?
A.阻止
逐步
反应
如果
B.阻碍
逐渐
反映
即使
C.阻止
逐渐
反映
如果
D.阻碍
逐步
反应
即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开阔。
B.这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了。
C.假设北京城墙同其他县城的城墙一样是比较简单的工程,计算把城砖拆下做成暗沟,用灰土将护城河填平,铺好公路,到底是不是一举两得的一种便宜的建设呢?
D.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宫不是帝王的宫殿吗?它今天是人民的博物院。天安门不是皇宫的大门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是在天安门上由毛主席昭告全世界的。
B.公元1234年元人的统治阶级灭了金人的统治阶级之后,焚毁了比今天北京小得多的中都(在今城西南)。
C.如此浪费人力,同时还要毁掉环绕着北京的一件国宝文物——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对于北京卫生有莫大功用的环城护城河——这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了。
D.即使能把灰土炸开、挖松、运走,这1
100万吨的废料的体积约等于十一、二个景山,又在何处安放呢?
二、文本阅读(25分)
阅读《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全文,回答6~12题。
6.针对主张拆除北京城墙者的理由“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在已失去了功用,它已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梁思成是如何辩驳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针对废墙派“城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保卫他们的努力的遗迹”的观点,梁思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什么详实地介绍了元明时期北京城墙的变化情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像,或是那样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的”中“品质”指什么?引起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针对拆墙派的理由“拆了城墙可以取得许多砖,可以取得地皮,利用为公路”,作者是如何辩驳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16自然段阐述了北京城墙所蕴含的哪些含义?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17自然段把城墙比作“颈环”,这个比喻有何妙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8分)
阅读下文,回答13~17题。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观众。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于是,我不由得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13.第三段中“迷惑不解”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从上文看,这“魅力”指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何理解“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一句话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联系全文看,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12分)
18.辩论赛中,常有乙方借甲方的比喻加以发挥,表达相仿意思的精彩交锋。根据相关提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注意内容和表达特点。(6分)
①甲方:不要害怕竞争,与其谈狼色变,不如与狼共舞。
乙方:竞争要有实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方:要是没有学校的限制该多好,就像甩开挤脚的鞋,光着脚走路多痛快啊。
乙方:学校的限制该执行的还是要执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仿照下面的例句,从正反两方面各写一个蕴含“学会放弃”意思的句子,要求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6分)
正面:悬崖上的青松懂得,只有放弃大地的平坦,才更能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
仿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严寒来临之前放弃漂亮的衣裙,才使自己变得花残叶败,形容枯槁。
仿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A项“薄”读bó。B项“嘈”读cáo。D项“颈”读ɡěnɡ。]
2.B [A项躁—燥。C项泊—舶。D项辨—辩。]
3.B [“阻碍”指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不一定是有意的,它还有名词用法。“阻止”指使不能前进,使停止,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逐步”和“逐渐”都表示渐进,指程度或数量依次慢慢地增减,都可以用于人或一切事物,都是副词。“逐步”指一步步地发展,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计划的努力。“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的变化。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如“党内斗争反映着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把客观情况或别人的意见等告诉上级有关部门,如“她把情况反映到县里”。反应:名词,有机体受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化学上一物质与另一物质发生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名词,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的意见、态度和行动,如“大家反应强烈”;动词,意见、态度或行动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的思想活动,如“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走远了”。]
4.D [“叹为观止”形容所看到的事物美到了极点,是褒义词。与语境不合。]
5.D [把句中的前两个顿号改为逗号,因为并列谓语之间的停顿要用逗号;把第三个顿号删去,因为约数不用顿号。]
6.①首先亮明观点:它有有利的现代作用。②接着以欧美大城市的前车之鉴,告诉人们不要重复别人的错误,可谓言之有据。③进而以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提出让城墙作为小区的隔离物的构想,可谓言之有理。④不仅如此,作者还设想拆除环城铁路,让拆除后的地带、护城河、城墙上面并充分利用城楼角楼建成环城立体公园,充分发挥城墙的游览休息功能,也可谓言之有理。⑤当国防需要时,城墙还可利用为良好的高射炮阵地,再尽历史任务。言之有理。⑥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艺术杰作,有助于人们了解北京在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有助于人们的复杂情感。言之有理。
7.北京的城墙也是几十万劳动人民辛苦事迹所遗留下的纪念物,是各时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史实,反映着北京的成长和文化上的发展。
8.为了说明城墙的形成及其在位置上的发展,都反映各时期中政治、经济上的变化及其在军事上的要求。
9.“品质”指朴实无华、单纯。“复杂的情感”是既为它历尽风雨甘辛而慨叹,更为它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自豪。
10.辩驳:先退一步,承认能拆下很多砖,但接着一转,指出拆墙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1)拆除城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2)墙内的千万吨的灰土毫无用处,而且无处安放;(3)拆除时需要爆破,产生噪声污染;(4)拆除城墙,就毁掉了一件国宝文物,是犯罪之举。
论证:层层深入地论证。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论据具体明确,论证充分,使人信服。
11.一是外形上的雄伟壮丽,二是内涵的价值意义,主要突出的是城墙的艺术价值和所凝聚的人类智慧。作者运用了诸如“气魄雄伟”、“精神壮丽”、“举世无匹”、“嵯峨”、“壮硕”、“轩昂”等优美、富有激情的词语描绘了城墙的伟大。
12.表现了城墙的形体之美,是人类珍贵的遗迹,加强不可拆毁的说服力。
13.作者的想像和现实形成反差。
14.①废墟是历史的化石。②废墟是文明的见证。③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
15.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
16.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17.①运用对比手法,庆幸罗马废墟的保存,也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废墟的被毁而痛惜。②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单纯追求现代辉煌而随意破坏废墟的思考。③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罗马废墟保存的意义张本。
18.①否则,不但舞不成,还要被狼吃掉。
②光脚走路可能一时痛快,不过那可容易扎脚。
19.①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弃春天的舒适,才能赢得人们对自己品格的赞美。
②池中的鱼儿正因为不知道放弃那极具诱惑力的鱼饵,才使自己变成刀俎之肉,餐中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