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 学年秋季学期
长沙市麓谷高级中学高一入学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历史
本试题卷共 4 页,20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
置。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请勿在答题卡上使用涂改液或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 为海水稻等特色农业技术输出提供政策支撑。栽培稻起源于中国,这从下面哪一遗址可以证明( )
A. 元谋人遗址 B. 河姆渡居民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半坡居民遗址
汉武帝认为部分郡辖域过大,故将一郡分成数郡,如从陇西郡分出天水郡,将酒泉郡一分为三。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有效管辖西域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抑制地方豪强 D. 废除封国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仅继承了华夏文明王朝修史的传统,也通过国史书写,将自身政权与华夏文明政制相接续。由此可见,这些政权( )
A. 鼓励农业生产 B. 注重地方管理 C. 认同中华文化 D. 推崇科举考试
题图为陕西西安出土的一组彩绘陶打马球女俑,女子着紧身服骑马,手中木质球杖已朽失,胯下的马膘肥健壮,策马击球的身姿栩栩如生。这组文物体现了唐朝( )
刚健豪迈的社会风气 B. 奢靡无度的宫廷生活
C. 开放包容的中外交流 D. 和谐交融的民族关系
李约瑟曾说:“中国人最伟大的四项发明无疑是造纸术、印刷术、磁罗盘和黑火药……如果没有火药、
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这段话重在强调( )
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B. 中国的发明在欧洲被用于战争
C.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D.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有学者认为:“较之于历代,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政策最为积极,特别是平定准噶尔后,清朝对西藏的治理思路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下列最能体现对西藏治理思路转变的具体举措是( )
A. 平定贵族叛乱 B.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C. 设驻藏办事大臣 D. 土尔扈特部回归
近代中国早期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彭湃,在一首诗中写道:“反封建,分田地,坚决来斗争,建设苏维埃!工农来专政,实行共产制”。诗句内容反映的是( )
A. 辛亥革命 B. 国民革命 C. 土地革命 D. 解放战争
美国记者白瑞德回忆,他和几个国民党士兵在日占区活动被发现,逃到一个村子寻求帮助,但士兵对村民说他们是“八路军”。他感到很惊讶,士兵解释说:“假如知道我们是国民党,他们就不会给我们弄
了。”这可以说明( )
国民党挑起争端破坏抗战 B. 正面战场的抗战成效显著
C. 八路军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D. 国民党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
下面这幅宣传画创作于 1956 年,用左右画面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农业合作化前后农民的精神面貌、粮食产量发生的变化。据此推断,这幅宣传画强调了农业合作化( )
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B.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 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富裕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商品价格逐步放开。至 1997 年,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 10%,市场调节价的商品超过 80%,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这反映了( )
改革开放序幕正式拉开 B. 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建立
C. 计划经济体制优势凸显 D. 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
2018 年至 2023 年,中国开展绿色发展领域援助项目达 184 个(不含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惠及各大洲 75 个国家;截至 2023 年底,中国援外医疗队足迹遍布亚非拉 76 个国家和地区,诊治患者 3 亿多人次。据此可知,中国( )
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 B. 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封锁
C.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D.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哈拉帕遗址的年代经碳-14 测定测定,结果误差较大,后来在两河流域出土的印度器具为印度古文明提供了较为精确的时间坐标。这说明了( )
两河流域文明比较先进 B. 古代亚非之间存在联系
C. 世界文明呈现多元特色 D. 实物史料见证文明交流
世俗大学的产生使市民不再只知道信仰上帝,他们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更美妙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更多的市民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关注每一天的喜怒哀乐。这反映了大学( )
获得了司法特权 B.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C. 摆脱了教会掌控 D. 促进了欧洲乡村的进步
下图是张燕同学绘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她运用物理钟摆实验原理,展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并最终找到了平衡点。使双方维持平衡的制度是( )
A. 君主立宪制 B. 封建君主专制 C. 资产阶级联邦制 D. 资产阶级共和制
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歌》诞生,其歌词中有:“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四十多年后,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这说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 )
A. 空想性 B. 曲折性 C. 人民性 D. 普遍性
国际新闻中经常出现的英文短语“Multilateralism2.0(新型多边主义)”“Polycentric world order(多中心的世界秩序)”等反映了( )
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B.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C. 和平与发展成为共识 D. 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17 题 14 分,18 题 12 分,19 题 14 分,20 题 12 分,共 52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单元知识结构示意图,以秦国为例,简述①②③处史事之间内在联系
从下面时间轴上任选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大事年表
1915 年 9 月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9 年 1 月 巴黎和会召开
1919 年 9 月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材料二 开始于 1919 年前三年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启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并随着五四爱国运动而得到更加深入蓬勃的发展。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请写出与材料一内容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请结合材料一中内容对材料二中观点进行说明。
综上,你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规律性有何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困难,中国共产党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改革,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的严重敌视政策,中国共产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保家卫国,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这些实实在在的执政绩效,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认可,从而使新生政权更加巩固。
——摘编自赵付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的历史经验》
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并概括其共同作用。
材料二
时间 会议名称 概况
1950 年 9 月 25 日至 10 月 2 日 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各地共推选劳动模范共计 464 人,其中工业模范代表 208 人,农业模范代表 198 人,部队模范代表 58 人。
1956 年 4 月 30 日至 5 月 10 日 全国先进生产者 (劳模)代表会议 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4703 人,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还有一大批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先进人物也受到表彰。
——据姚力主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等编制
根据材料二,说明 1956 年全国先进生产者(劳模)代表会议表彰活动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原因。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请阅读下面材料,围绕西方现代化
(即近代化)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 80-120 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同时,“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当代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则直言不讳地指出:“西方赢得世界,并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或宗教的优势,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
——摘选陈文兵《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殖民主义问题》
2025~2026 学年秋季学期
长沙市麓谷高级中学高一入学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历史
本试题卷共 4 页,20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
置。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请勿在答题卡上使用涂改液或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 题答案】
【答案】B
【2 题答案】
【答案】B
【3 题答案】
【答案】C
【4 题答案】
【答案】A
【5 题答案】
【答案】D
【6 题答案】
【答案】C
【7 题答案】
【答案】C
【8 题答案】
【答案】C
【9 题答案】
【答案】A
【10 题答案】
【答案】B
【11 题答案】
【答案】D
【12 题答案】
【答案】D
【13 题答案】
【答案】B
【14 题答案】
【答案】A
【15 题答案】
【答案】B
【16 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17 题 14 分,18 题 12 分,19 题 14 分,20 题 12 分,共 52
分。
【17 题答案】
【答案】(1)①处: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的壮大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处:随着地主阶级的壮大,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要求在政治上进行变革,各国纷纷变法,而变法又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正是这种思想解放的体现,不同学派为变法等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③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也受到法家等思想的影响,这些变革使得秦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转变,逐步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最终实现了社会变革,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观点:中国古代科技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阐述: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造纸的原料更易获取、成本降低,纸张质量也得到提高,这是对造纸术的继承与创新,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东汉时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华佗发明 “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麻醉,这些医学成就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
术,也是在前代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与发展,体现了古代科技在继承中的创新发展。
【18 题答案】
【答案】(1)事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说明: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倡导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这种思想启蒙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尤其是唤醒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为 1919 年五四运动中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动力。李大钊在 1919 年 9 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方向从“批判旧文化”进一步引向“探索新救国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流思想。五四运动中,民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广泛参与也让新文化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圈层,走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使思想解放与爱国运动深度结合,推动新文化运动实现“深入蓬勃的发展”。
认识:思想解放是社会转型的先导;救亡图存是社会转型的核心动力;文化思想的解放推动政治运动的爆发,政治运动的实践又反过来深化思想探索。
【19 题答案】
【答案】(1)
“执政绩效”:西藏和平解放;实行土地改革;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恢复国民经济;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共同作用: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治国理政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
(2)变化:①劳模数量大幅增加;②劳模主要来自工业领域;③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受到重视。原因:①一五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技人才。
【20 题答案】
【答案】题目:殖民主义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 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早期殖民扩张采取欺诈性贸易、奴隶贩卖等方式,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 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 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经济上,殖民扩张为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为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刺激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政治上,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而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文化上,殖民活动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间接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然而殖民主义给被殖民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导致国际冲突和战争,遭到一些学者和被殖民国家地区人民的谴责。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