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 公开课课堂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不自由,毋宁死 公开课课堂教学案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5:5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4.1《不自由,毋宁死》共1课时公开课课堂教学案例

【内容提要】
如何建构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新课改背景下很多语文教师正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反思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日前的一次比较成功的课堂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优化教学目标,是建构高效和谐语文课堂的前提;充分发挥“主导”与“主体”的作用,是建构高效和谐语文课堂的保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是建构高效和谐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关注整体突出个体,是建构高效和谐语文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背景】
日前我参加了一次市级课堂教学比武,教学内容是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结合文本特点和新课标对本文所属专题的教学建议和学习要求,我确定了“引导学生进入演讲情境,以文本理解促演讲效果,以演讲实践加深文本理解,侧重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学生演讲的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我按精心设计的教案上课,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入到第二个环节——让学生依据刚才通过捕捉文中信息推想出的内容,以“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口吻上台演讲。我期待着有学生马上尝试演讲,以便从演讲技巧方面加以指导,落实教学目标。可是,2分钟过去了,学生都低着头,课堂异常安静。怎么办?是越俎代庖,作个示范以展示我的演讲风采吗?如果那样,就剥夺了学生体验的机会,违背了课堂主体性原则。于是,我在心里告戒自己:不要急躁,再等一等。我相信很多学生内心肯定愿意表现的。
【案例描述】
我一边说着鼓励的话,一边观察着学生的神情。终于看到几个学生陆续抬起了头,想尝试又有些犹豫。我走到一个男同学旁边,弯下腰对他说:“相信自己,你可以的,老师可以帮你”。于是,他走上了讲台——
师:你就是一个议会议员。
生:主席先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战争更残酷的了,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人们流血牺牲,去要什么自由,我们要对未来充满希望,靠谈判、请愿去解决问题。何况,我们的力量是如此单薄,怎能与强大的敌人抗衡。所以,我们不能以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要和平!
(下面有学生在笑)
师:你先等一下,老师觉得你对文中信息把握的很好,但你的演讲更象是在读内容,而且在站姿、语气语调的把握还有待提高。首先你要站直站稳,面向听众,不要有“手挠头”等多余的动作;其次你要自信,你讲的就是真理,要有气势,要铿锵有力。你再试试。
这位学生按我的要求又演讲了一遍,效果好多了,学生们为他鼓掌。我想,收获了掌声并不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于是在他再次要走下台时,我又叫住他——
师:你再等一下,想不想让你的演讲更具鼓动性?
生:(对我笑了笑)
师:你可以加上一点儿手势。
接下来,我指导他在讲到最后一句“我们不能以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要和平!”时,举起右手攥起拳头用力一挥,在胸前一顿。下面很多学生似有所悟,不自觉地跟着挥起了拳头。
此时,课堂气氛已经活跃起来,学生已经进入情境。应该趁热打铁,于是面向全体——
师:和解派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战争的确是残酷的。然而,亨利的演讲结束后,整个议会大厅响彻着“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怎么有这么强的鼓动性?想通过模仿他的演讲体会一下吗?
生:(多数学生)想!
师:那得先弄清他讲了什么。
学生马上动起来,在书上划句子,有的还在纸上列提纲,很快,学生就有了收获。
学生甲:亨利认为和平的希望已经破灭,他反复强调“必须战斗,我们必须战斗。
学生乙:亨利凭经验陈述了求和的历史事实,认为求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况且现在英国政府大规模的海陆战争准备就是针对我们的。
学生丙:我们请愿过、抗议过、哀求过、恳求过,但都无济于事。
学生丁:我们不能等待,等待永远意味着被奴役被欺压,战争已经打响,我们以毫无退路。
学生的热情高涨,我也参与近来:“我们的力量并不单薄,我们300万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为神圣的自由事业而战,我们还有……”
师:假如你就是亨利,在民族危亡关头,走上演讲台进行演讲时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演讲时会是怎样的语气语调?谁来尝试脱稿演讲第三段,抓住关键语句就可以。
这一次,学生争着上台尝试演讲。针对学生的演讲中只用陈述句的情况,我觉得应该加以引导,让他们感受到反问、排比、反复句式对增强语气的作用。
师:老师觉得你能够借助一定的手势和表情使你的演讲更有效果,这很好,但你的语气还不够强烈,注意亨利的用语。
下面很多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提到运用反问、排比、反复的,演讲的学生思索了一会儿,重新演讲了一遍,这一次他加进了排比句和反问句,演讲的效果明显好多了。
课堂上,坐在第三排的一名女同学一直没怎么开口,神情还有些不屑,作为教育者,我觉得不应忽视这个个体。所以在演讲第四段时,我走到她身边——
师:你来试试,可以吗?
生:(有些拘谨)我记不住,讲不好。
师:我和你一起来讲,怎么样?
生:(点点头)
接下来,我首先指导她学会抓住关键词串联内容,如“何时……是……还是……还是……难道……”,“如果……那么……此外……”,“不仅仅……况且……即使……那么……”。然后和她一起演讲。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她的兴趣和潜能,树立她的信心。
第四段的演讲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我也抑制不住,更具激情地演讲了最后一段,最后我们共同将最后一段演讲了一遍,课堂教学在我们将挥出右拳高喊“不自由,毋宁死”,右拳在各自胸前有力一顿这一情景中结束了。
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时爆发出掌声,我相信,这掌声不是虚浮的,是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虽然,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怎样使自己的演讲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没有时间进行,使得教学过程稍显“残缺”,但我不遗憾。
【案例反思】
从以上课堂教学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有效地理解了文本,又在实践中展示了自己的风采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导”的巧,能够带领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善于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从课堂气氛和课后所反馈的信息看,这堂课充分发挥了“主导”与“主体”的作用,达到了高效、和谐。
这堂课给我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在“如何建构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方面给我带来了几点深沉的思考:
1、优化教学目标,是建构高效和谐语文课堂的前提。
一篇文本,值得分析挖掘、琢磨玩味的地方往往很多,教师在确立目标时,首先要敢于舍弃,要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明确“让学生学到什么”,目标要“精”而有高度。如果课堂上教学目标一大堆,而且要面面俱到,就难以生成高质量的目标,以致“水过地皮湿”。失去质量的目标又何谈高效。余应源先生就曾质问过:“一篇选文的几课时真能实现那么多目的?”其次,教学中应力求教学目标各个“点”的有机融合彼此渗透,达到和谐统一。就我此次课堂教学而言,我没有花费时间去研究严谨的议论结构,没有注重分析鉴赏文中大量修辞句的表达效果,但我相信随着“引导学生进入演讲情境,以文本理解促演讲效果,以演讲实践加深文本理解,侧重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学生演讲的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学生完全可以对此有所得。
2、充分发挥“主导”与“主体”的作用,是建构高效和谐语文课堂的保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是学生主动探索的阵地,也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不等于可以把学生一马放到天边,忽视学生学习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使“主导”与“主体”达到和谐的能力,否则课堂要么走向学生过分自主而导致课堂虚浮的极端,要么走向学生跟着教师走丢失个性的极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创新学有所得,得益于教师引导得法、开放得体、善于协调,而学生的行为又可提升教师的引导技能,真正做到“主导”与“主体”的和谐,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效率有质量。著名特级教师吴心田在《谈语文教学的规律及力戒虚浮之风》一文中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是一条规律。”这句简单的话表明“主导”与“主体”的和谐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追求和完善的境界。
反思我的教学,今天这堂课在这方面处理的很好,在每一位学生演讲后,都加以指导,以切实提高其演讲的效果,始终以鼓励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平等的身份、探讨的姿态和学生对话。但平时的教学中,不是有很多时候牵着学生走,自己占据着课堂霸权吗?即使力求开放的课堂,又真正有多少实效呢?
3、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实现高效和谐语文课堂的途径。
“推想一下刚刚发言的议员说了什么”“你就是一个议会议员”
“怎么有这么强的鼓动性?想通过模仿他的演讲体会一下吗”,这些话语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学生很容易就融入其中,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会带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学习,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也必然会提高。良好的课堂情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看来只有一个人类的终极价值,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每一个学生都有演讲的潜能,就我的课堂看,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对其演讲的欲望具有一定催化作用。这一切,需要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要善于抓住机会,以灵活机智的方式呈现在课堂的各个环节。

4、关注整体突出个体,是实现高效和谐语文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让所有学生开口,是我此堂课力求实现的一个点,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我一方面关注整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一方面让有演讲特长和不善演讲的两类个体得到最大发展。我想这也是很好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创造的基础,新课标的精髓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理解和落实。相信有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语文课改定会放出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