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陈情表 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9: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陈情表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
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题导入: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诸葛亮写的《出师表》,陆游对《出师表》推崇备至,写诗赞叹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的意思:《出师表》这篇文章写的真好啊,千年以来,谁能跟它相提并论呢?其实,陆游的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诸葛亮那个时代,就曾经出现了一篇堪与《出师表》相媲美的千古奇文,这就是李密的《陈情表》。
  板书: 陈情表 李密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为核心,而李密的《陈情表》以“孝”为主题。古代的人有这样的说法:“读《出师表》不哭的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的人不孝。”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内容是臣子向皇帝叙事道贺。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谈论有关朝政的问题,那么陈情表是谁向谁陈情,陈述的什么情呢?
学生回答: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家有祖母,不能赴任的实情。
那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密,了解一下晋武帝,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点名由学生阅读学案资料: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一、当时东吴尚居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采取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容之胸怀,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身系蜀汉,无心出仕,写奏章推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晋武帝执意要李密出山,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收拢人才,显示皇恩浩荡,李密在蜀汉时曾经做过官,出使过东吴,显示了一定的外交才能;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借李密来推行自己以孝治理天下的国策。但是李密家有96岁的老祖母,且夙婴疾病,无法出仕。因此,在他写给晋武帝的这篇表文中,就牵涉到了三个人物:祖母,晋武帝和自己。李密要陈述的就是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以及自己内心无以言表的苦情。
板书:孝情 忠情 苦情
研读课文:
  李密是如何陈述的呢?首先让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一段。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悯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起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一段。
  那李密到底遭遇了那些不幸呢?同学们看一看,李密遭遇的第一个不幸是什么?
学生齐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这是有关李密父亲的,那有关他母亲的不幸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我们把有关他父母的遭遇,看成是他的第一个不幸。大家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好。这第一个不幸我们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一下,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学生回答:父母早失 或 失父失母
  李密的父亲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死了。
  李密的母亲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改嫁了。
  那合在一起,用四个字概括怎么说好。
  学生齐答:父死母嫁。
  李密遭遇的第二个不幸是什么?
  学生齐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再读一遍。
  这个不幸,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怎么概括比较好?
  学生回答:孤苦多病。
  李密遭遇的第三个不幸是什么?
  学生齐读: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这几句话,比较长,但句式相当整齐,语气通畅。我们再读一遍。
  学生再次齐读。
  李密的第三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学生回答:内外无人。
  李密的第四个不幸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
  学生齐读: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学生回答:刘婴疾病。
  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学生齐答:相依为命。
  板书:  祖孙相依为命  四种不幸
  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学生齐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设身处地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他入仕。
  回答得非常好。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在第二段中,李密陈述了朝廷催促自己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有什么举动?
  学生齐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结果是什么?
  学生齐读: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汉代采用的是选举制度。选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朝廷或地方官员看中了谁,直接提拔,这叫“选”;一个是地方官员看中了人才直接向朝廷举荐,这叫“举”。汉代的选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和后来投票决定人选的选举方式不一样。这里的“孝廉”指孝顺而品行正直,这里的秀才指的是优秀人才,和科举制度时期的秀才也不一样。孝廉和秀才,是当时选举的人才的等级。地方官向晋武帝举荐李密,是对李密的器重,而李密因为祖母无人供养,而怎么样?
  学生齐答:辞不赴命。
  我们再把第一个阶段完整地读一下,声音洪亮一些。
  学生齐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朝廷催逼李密的第二个阶段是皇帝亲自出马了。原文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结果呢?
  学生齐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皇帝亲自出马也没能让李密出仕,这让朝廷上下大为不满,他们不死心,对李密不依不饶,催逼更加变本加厉。这是第三个阶段,我们一起大声读一下。
  学生齐读: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大家注意,这几句话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分别是
  学生回答:诏书 郡县 州司
  这里作者明显地借用了汉赋中铺陈的写法。铺陈类似于后来的排比,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铺陈是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陈述和描写,让事物的特征更加明显,内涵更加丰富。我们明显地能从这几句感受到李密被逼迫时的紧张气氛。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李密的处境怎么样呢?
  学生齐读: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里,李密陈述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委婉而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无法出仕的现状。本段中朝廷分三个阶段催逼李密,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急迫,而李密三次拒绝了朝廷的重用,一次比一次痛苦。
  板书:朝廷步步紧逼
三次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