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习题(含答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项脊轩志 习题(含答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9:4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
课外拓展阅读: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⑤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注释】 
①孺人:明代七品官的妻子封为孺人,后来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②殇:未成年而死。
③姁姁(xǔ):温和的样子。
④缉纑(lú):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⑤问:慰问,问候。⑥洒然:整齐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十六来归     归:回家
B.
期而生有光     期:满一周年
C.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遗:赠送
D.
孺人中夜觉寝    觉:睡醒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是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①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④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⑤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③⑤⑥    D.
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中“馀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一句,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句,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4.把文段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翻译】:
(2)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翻译】: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①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②。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③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④,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悴⑤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⑥,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选自《明史》卷二八七,有删节)
【注释】①昆山,今属江苏。②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治,治理。③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④击断,即争执。⑤迁悴,指晋升副职。⑥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九岁能属文           属:写
B.
断讫遣去,不具狱        狱:判决书
C.
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   雅:平素,一向
D.
目为妄庸巨子          目:眼睛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归有光为官“行己意”的一组是【

①用古教化为治          ②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
③断讫遣去,不具狱        ④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⑤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 ⑥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
A.②③④
    B.
①③⑤    C.①④⑤    D.
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就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但在连续考了八年都没有中进士之后,便看破了功名富贵,一心读书谈道。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常不顾上司的看法,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很讨厌他,就给他来了一个“明升暗降”。
C.归有光的古文以经术为本,并深得太史公的“神理”,连他曾极力抵排的王世贞也不得不为之折服。
D.归有光在各种经学研究上均有极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把他与胡友信并称为“归胡”。
8.把文段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翻译】:
(2)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
【翻译】:
参考答案
1.A(归:指女子出嫁。)
2.B(③句说明母亲善于利用“弃物”,⑤句写母亲厚待仆人,⑥句写母亲对“我”要求严格。)
3.D(“我”是长子,而不是“幼子”。)
4.(1)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
(2)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姊。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生有功。
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象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到南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干净净。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孺人故世以后,外祖母何孺人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妈嫁在顾家,又病故;一连死了三十个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还健在。
孺人故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
【阅读实践NO.3】
5.D(目:名词用作动词,看作。)
6.C(⑤句写归有光担任南京大仆丞时的职责、工作,⑥句写归有光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决不屈服,不属为官的方面的。)
7.A(归有光并未“看破了功名富贵”。)
8.(1)上级的命令如果不便利,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
(2)王世贞觉得十分遗憾,但后来也对归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
参考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年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如果不便利,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亡而平庸的大人物。王世贞觉得十分遗憾,但后来也对归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赞扬他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各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