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罗密欧与朱丽叶》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
●画语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爱倾倒,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用炽热的情感唱出一曲曲爱的悲歌——《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化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莎翁笔下的经典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感受这朵在中世纪的黑暗中嫣然盛放而又凄然凋零的玫瑰的芬芳。
【字词梳理】
1.正音
创痕( ) 妒忌( )
怂恿( )( ) 纤手( )
倔强( ) 蓓蕾( )
浩淼( )
乳媪(
)
撮合(
)
答案:chuānɡ,dù,sǒnɡ,yǒnɡ,xiān,jiànɡ,lěi,miǎo,ǎo,cuō
2.辨音
创痕( ) 纤手( ) 丧事( ) 降落( )
创造( ) 纤夫( ) 丧失( ) 投降( )
头晕( )
蒙蔽( )
晕车( )
蒙古( )
蒙人( )
答案:chuānɡ,chuànɡ;xiān,qiàn;sānɡ,sànɡ;jiànɡ,
xiánɡ;yūn,yùn;ménɡ,měnɡ,mēnɡ
3.辨形
通
达旦(xiāo)
墙
(yuán)
树
(shāo)
气冲云
(xiāo)
心(hénɡ)
口
(shào)
仰(zhān)
丧(ào)
召
(huàn)
养(shàn)
洲(ào)
散(huàn)
答案:宵,霄;垣,恒;梢,哨;瞻,赡;懊,澳;唤,涣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乳媪:奶妈。
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大为逊色。
躲躲闪闪:状态词。指有意掩饰或避开事实真相。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虚文:没有意义的礼节。
浩淼:也作“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寒盟背信:背弃誓约。
蓓蕾:没开的花;花骨朵。
懊丧:因事情不如意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2.词义辨析
迟疑
犹豫
踌躇
“迟疑”从时间角度说,在应该拿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如:略一迟疑以后,冯云卿就
给了一百块。“犹豫”泛指拿不定主意。多指内心活动,也指行动。如:犹豫使她失去一切。“踌躇”多指在具体行动上拿不定主意。如: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斥责
指责
责备
“斥责”侧重对别人的错误或罪行加以严厉的申斥。“指责”侧重表示对别人的错误进行严厉的批评。“责备”侧重于一般过失的批评和不满。“斥责”“指责”的对象一般是别人。“责备”的对象既可是别人,也可是自己。如:责备自己。
懊悔
懊丧
懊悔:指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如:直到法官正式宣读宣判书,他才对自己所犯的罪行感到懊悔不已。懊丧:指因事情不如意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如:因为签证迟迟没有办下来,他感到很懊丧。
轻浮
浮躁
轻浮:指言语举动随便,不严肃不庄重。如:此女子举止轻浮。浮躁:多指急躁。如:做事应脚踏实地,不能浮躁。
怂恿
纵容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例句:他是受了别人的怂恿才到学校闹事的。
纵容:对错误行为不加制止,任其发展。例句:有些家长过于纵容自己的孩子,以致让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
深沉
沉稳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形容程度深。例句:老李很深沉,不容易捉摸。
沉稳:沉着稳重;安稳。例句:这个人很沉稳,考虑问题细密周到。
鲁莽
粗鲁
鲁莽: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例句:他办事非常鲁莽,不如换个慎重的去。
粗鲁:粗暴鲁莽。例句:母亲代我向他承认错误,话说了许多,他烦了,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了出来。
干预
干涉
“干预”侧重于过问别人的事,一般是给对方一定的压力和影响,如:在第三国的干预下,中东问题有望解决。“干涉”侧重于强行参与,横加阻挠,多指用粗暴强硬手段过问或制止,迫使对方服从,多含贬义,如:爱情的力量所能够做到的事,它都会冒险尝试,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他幼年时就对戏剧产生了兴趣,他曾进过文法学校,接触到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2l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曾在剧院里打杂,后来才登台演戏。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期(1601—1607),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即《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后期(1608—1612),可称为传奇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蛰居乡间,从事传奇剧的写作。主要作品有《暴风雨》,被称为“诗的遗嘱”。
2.写作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它是根据意大利民间故事写成的一部悲剧。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3.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4.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莎士比亚的悲剧有三大特点:
第一,它常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人文主义者认为,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必须以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为结束,而死亡是一个人最大的灾难。近代和现代悲剧就不是这样,重要的不仅在于悲剧主人公个人的遭遇,而在于悲剧表现的矛盾的深度,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度。莎翁悲剧的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当然更不是悲观。
第二,悲剧的主人公常是贵族。这是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使然。
第三,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
【技巧借鉴】
(1)矛盾冲突的多重性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代表莎士比亚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贵族青年,他们与贵族家庭的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时,蒙太古家族与凯普莱特家族的矛盾,朱丽叶与自己家族的矛盾,在强烈的爱情独白和对白中时隐时现,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2)矛盾冲突的巧合性
巧合是矛盾冲突发生的契机。朱丽叶表白自己的爱情,恰巧被罗密欧听到,两人不顾一切地倾吐真情;罗密欧是朱丽叶心爱的,可他又偏偏是朱丽叶家族的仇人。这些都是巧合,也是矛盾冲突得以发生的基础。
(3)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罗密欧本性温和、热情、直率、善良,他敢于对朱丽叶表达自己炽热的爱,但在现实中,他又有软弱的一面,在强大的家族面前显示了自己思想的稚嫩。他的性格既直率,又不乏多样性,是一个勇敢而不成熟的理想主义青年。
朱丽叶美丽纯洁、善良温和,同时忠贞不屈。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表现了她“离经叛道”的精神。她把爱情看得高于生命,是一个热情而柔弱的理想主义青年。
(4)人物语言的艺术性
剧中人物的语言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当时的心情,成为人物个性化的标志。
【图解文本】
●合作探究
1.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第二幕,这一幕表达了什么主题?
探究 这一幕是发生在凯普莱特家花园的故事,主要通过罗密欧心理活动的描写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白表现了二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由于两个家庭是世仇,所以他们只能在暗中活动,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越是体现出二人对爱情的炽烈追求,这也是二人对封建制度和古老传统的宣战。
2.揣摩罗密欧与朱丽叶精彩的对白和独白,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探究 比如,罗密欧和朱丽叶相会面前的独白。罗密欧在月夜“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站在朱丽叶的阳台下,仰望着意中人。他们这样相会,像朱丽叶所说,“太仓促,太轻率,太出人意外”,带有传奇色彩。罗密欧首先暗自赞美朱丽叶的容貌。大段语句,从容地而又欣喜地表现他对她的歌颂和爱慕,词句华丽,意象鲜明,真实刻画出初恋时仰慕对方的心理。朱丽叶深爱罗密欧,面对家族世仇和心中挚爱的矛盾,她想到“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只要真心相爱,姓名可以抛弃不顾。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家世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对于处于附属地位的女性来说,尤为重要。但朱丽叶却弃若敝屣,勇敢地迈出了叛逆的第一步,显示了爱情的力量。
3.节选部分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表现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爱情追求?
探究
这场戏分三个层次,表现一对恋人的相思、盟誓和定情,从两人独白,倾吐相思之情,到互吐衷肠,起誓明志,再到两人定情,不忍分手,感情经历了仰慕赞美,到忠贞坚定,最后是惆怅不舍,感情不断地强化深化,展示热恋中青年男女丰富优美的心灵世界。
这场戏通过抒情诗一般的独白和对白,把爱情圣洁化和诗化,表现了热恋中男女纯洁美好的感情,赞扬了他们超越世俗仇恨之上的对幸福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歌颂了追求中所显现的勇敢、忘我、忠诚、高尚等品质。
4.在当时,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有世仇且经常发生流血事件,而朱丽叶和罗密欧却偷偷见面相互表达爱意,你认为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思路提示
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得不断打破旧的习俗和传统观念,敢于去做别人所不敢做的尝试。
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冲破封建束缚,不顾二人家族有世仇这一巨大阻力去追求幸福生活,首先应肯定二人的做法是可取的。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在剧情发展中的双双殉情,永远也不会有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仇恨的化解;如果没有更多的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人去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我们会永远生活在旧制度的束缚之中。
●文苑小憩
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
【含英咀华】
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那美丽,那魅力是绽放在光明与阴影之间的。
忘不了盛开在荒芜土地上的并蒂莲——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是生长在悬崖边缘的光明的花瓣,要想采摘,必须英勇无畏。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的美艳与甜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阴影是那么的凄惨,世仇恩怨埋葬了爱情的火焰。难道只有用死亡抗争,才会消解家族的夙仇 为什么莎士比亚至今熠熠生辉 因为这里渗透了生存还是毁灭的理性判断。光明与阴影时时浮现,看其是否展现美丽的娇艳。
德国诗人席勒说:“真正的爱情,是绝望的!”难道光明的火一定要把阴影照亮才能展现人生的无限 上帝说,是的。
(2010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光明与阴影构成美丽的花》)
莎士比亚经典台词
(1)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3)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4)成功的骗子,不必再以说谎为生,因为被骗的人已经成为他的拥护者,我再说什么也是枉然。
(5)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6)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变成少的,丑的变成美的,黑的变成白的,错的变成对的……
(7)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奋一生,可永远长眠。
(8)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运的人永远站在天平的两端,被命运掌握的人仅仅只明白上帝赐给他命运!
(9)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美文欣赏】
哈姆雷特
剧情介绍: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的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自己是被他的叔叔毒死的。于是他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哈姆雷特一时莽撞,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狡猾的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雷特而派他出使英格兰,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雷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雷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片段]第三幕第一场(节选)
国王、王后、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罗森格兰兹及吉尔登斯吞上。
[国王]
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思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
[罗森格兰兹]
他承认他自己有些神经迷惘,可是绝口不肯说为了什么缘故。
[吉尔登斯吞]
他也不肯虚心接受我们的探问;当我们想要从他嘴里知道他自己的一些真相的时候,他总是用假作痴呆的神气回避不答。
[王后]
他对待你们还客气吗?
[罗森格兰兹]
很有礼貌。
[吉尔登斯吞]
可是不大自然。
[罗森格兰兹]
不大说话,但对我们的问题倒是回答得十分详细。
[王后]
你们有没有劝诱他找些什么消遣?
[罗森格兰兹]
娘娘,我们来的时候,刚巧有一班戏子也要到这儿来,给我们赶上了;我们把这消息告诉了他,他听了好像很高兴。现在他们已经到了宫里,我想他今晚就要看他们表演的。
[波洛涅斯]
一点不错,他还叫我来请两位陛下同去看看他们演得怎样哩。
[国王]
那好极了,我非常高兴听见他对这方面感到兴趣。请你们两位还要更进一步鼓起他的兴味,把他的心思移转到这种娱乐上面。
[罗森格兰兹]
是,陛下。(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同下)
[国王
]亲爱的葛特露,你也暂时离开我们;因为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雷特到这儿来,让他和奥菲利娅见见面,就像他们偶然相遇的一般。她的父亲跟我两人将要权充一下密探,躲在可以看见他们却不能被他们看见的地方,注意他们会面的情形,从他的行为上判断他的疯病究竟是不是因为恋爱上的苦闷。
[王后]
我愿意服从您的意旨。奥菲利娅,但愿你的美貌果然是哈姆雷特疯狂的原因;更愿你的美德能够帮助他恢复原状,使你们两人都能尊荣。
[奥菲利娅]
娘娘,但愿如此。(王后下)
[波洛涅斯]
奥菲利娅,你在这儿走走。陛下,我们就去躲起来吧。(向奥菲利娅)你拿这本书去读,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国王]
(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
[波洛涅斯]
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去吧,陛下。(国王及波洛涅斯下)哈姆雷特上。
[哈姆雷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清那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去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去了;睡去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俊杰人才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得势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亡,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奥菲利娅]
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
[哈姆雷特]
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赏析:主人公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世纪至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