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长亭送别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19:5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3《长亭送别》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诗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研读课文内容,把握元杂剧的体例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技巧。
3.深度研究,把握本文的构思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继续积累文言诗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研读课文内容,把握元杂剧的体例特点。
3.深度研究,把握本文的构思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深度研究,把握本文的构思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筵(
)席
余荫(
)
蹙(
)愁眉
经忏(
)
杯盘狼藉(
)
保揣(
)身体 憔悴(
)
暮霭(
)
胸臆(
)
2、选择最恰切的词填空。
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溶溶:指水流盛大、月光明净洁白的样子。
⑴多年不见的老友终于想据在一起,其乐(
)。(溶溶、融融)
玲玲:形容玉石碰击的声音。泠泠:形容水声清越,另外还有清凉的意思。
⑵山谷之中,泉水激石,(
)作响。(玲玲、泠泠)
3、重点词语解释

筵席:                                 。
⑵蹙愁眉:                           
     。
⑶杯盘狼藉:                                。
⑷金榜:                         
     。
⑸憔悴:                            
    。
4、选出最恰切的成语填空。
⑴2007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中,有一对(
)的父子。(相敬如宾、相依为命)
⑵面对(
)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光怪陆离,斑驳陆离)
⑶小王被称为“快手利嘴”,实在是(
),毫不为过。(名不虚传,名副其实)
5、《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⑵.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快活三】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写莺莺眼中的张生。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写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功的艺术手段。
6、了解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7、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1)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一级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4)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5)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课堂学习案
【新课导入】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⑴、思路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三部分(     ):                    
    。
第四部分(     ):                    
    。
2、写作特点感知
⑵、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                                     。
⑶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请你作一个总结。
答:                                     。
⑷、《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                                     。
【思考探究】
(师生共同探究)
1、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答:                                   。
2、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答:                                   。
3、如何赏析第四部分?
答:                       
        。
4、分析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答:                                   。
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弃掷
斜晖
挺身
举案齐眉
B、揩拭
青霄
狼藉
蝇头微利
C、暮蔼
蜗角
胸臆
萧瑟凄冷
D、厮守
把盏
扶持
喁喁私语
2.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迍迍(行动迟缓的样子)
破题儿(开始,起头)
弃掷(遗弃)
靥儿(笑脸)
B、揾做(用手指按)
煞强如(远胜过)
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口占一绝(即兴作诗)
C、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赓续(继续)
玉醅(美酒)
泠泠(清淡)
D、栖迟(留恋)
只索(只好)
余荫(多余的荫凉)
推壶(假装整理)
3.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
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4、从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残照里”来看,长亭饯行已经过一整天的时间。可为什么莺莺却还说“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5、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这首曲子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思考在“饯行酒宴”上这一部分红娘的言行,回答下列问题。
7、怎样理解在此场合下,夫人两次叫红娘替“正旦”把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 。
8、怎样理解红娘的两次言语
第一次:(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 。
第二次:(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 。
9、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红娘在情节安排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延伸阅读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下边节选的是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崔莺莺夜听琴》里的三支曲子。第四折——听琴是写老夫人嫌张生贫贱,要赖掉婚约,张生痛苦万分。红娘为张生献计,让他在月下弹琴,以试探小姐情意。小姐晚上在花园烧香时,听到琴声,深受感动。
崔莺莺夜听琴(1)
王实甫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2) 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3) 莫不是铁马儿(4)檐前骤风 莫不是金钩双控(5),吉丁当敲响帘栊(6)
  【调笑令】莫不是梵(fàn)王宫(7)夜撞钟 莫不是疏竹潇潇(8)曲槛(jiàn)中 莫不是牙尺(9)剪刀声相送(10) 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11) 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12)。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13);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14);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15);其声低,似听儿女语(16),小窗中,喁喁(17)(yóngyóng)。
  (1)节选自《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2)(宝髻玲珑)发髻上的珠宝铃铃有声。宝髻,女子发髻上插戴的珠宝首饰。玲珑,这里形容珠宝首饰相碰的声音。(3)(环佩叮咚)衣带上佩戴的玉器叮叮咚咚。环佩,衣带上佩戴的玉制装饰品。叮咚,玉器碰撞的声音。(4)(铁马儿)宫殿、庙宇及富家屋檐上悬挂的小金属片,受风摆动,发出响声。张燕瑾、弥松颐《西厢记新注》引《芸窗私志》:“元帝作薄玉龙数十枚,以缕线悬于檐外,夜中因风相击,听之与竹无异。民间效之,不敢用龙,以什骏代。今之铁马,是其遗制。”这句是说,好像急风吹动了檐前的铁马金属片,发出骤驰的声音。(5)(金钩双控)金钩相碰。金钩,挂帘的金属钩子。双控,相碰,相击。(6)(帘栊)帘子和窗栊。(7)(梵王宫)大梵天王住的宫殿。此处指佛寺。梵王,佛教传说中的大梵天王。(8)(潇潇)风雨抚动竹子的响声。(9)(牙尺)用象牙装饰的尺子。(10)(声相送)一声一声相接着传出来。(11)(漏声长滴响壶铜)计时的铜壶滴水的响声。漏声,铜壶滴水的声音。壶铜,铜壶,用铜制造的一种漏壶。漏壶是古代用滴水的方法计算时间的器具。壶中盛水,水由壶底小孔一滴一滴漏出;壶设刻度浮标,以此计时辰。(12)(理结丝桐)即弹琴。丝桐,古琴以蚕丝桐木做成,因而以丝桐代称琴。理结,有抚弦、揉弦之意。(13)(冗冗)刀枪相击之声。(14)(落花流水溶溶)流水漂着落花,从容自得地流动。(15)(鹤唳空)仙鹤在空中长鸣。(16)(儿女语)少年男女的窃窃私语,指情话。语本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17)(喁喁)亲昵的私语声。
朗读这三首曲词,回答下列问题。
 10、 这三支曲子是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描绘琴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______ 。
 11、 怎样用琴声刻画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12、 唱词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 。
三、【语言运用】
13、某中学考虑到有些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准备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室,请你根据心理咨询的意义为该咨询室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式对偶,语言要简明、得体,20字以内。
答:                                    。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去二三     ,
烟村四五      ,
亭台六七     ,
八九十
     花。
⑴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
答:

⑵分析量词在该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字音:yán
yìn

chàn

chǎi
qiáo
cuì
ǎi
xiōng

2、⑴融融⑵泠泠
3、⑴宴饮的酒席。⑵皱着眉头。蹙:皱、收缩。⑶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⑷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⑸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4、⑴相依为命⑵光怪陆离⑶名副其实
课堂学习案
【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⑴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写作特点感知
⑵、答: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⑶、答: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3)“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
首先,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⑷、答:情景浑然天成曲词妙笔生花。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
【思考探究】
1、提示:1、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2、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2、答:1、对张生的关心——[五煞]2、对张生的担心——[二煞]3、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3、答:[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
总结: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4、答: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长亭送别》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莺莺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剧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要重视她感情所经历的起伏变化。
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C
解析:应为“雾霭”
2、C.解析:A弃掷(丢弃);B谂知(熟知);D余荫(好处)

3、B解析:范仲淹词的意境错。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4、这表明了莺莺对张生浓重而深切的依恋之情,正是这种依恋使得她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5、运用“举案齐眉”的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渴望与张生同桌共食,哪怕须臾片刻也好;同时也揭示了在封建礼教的残酷统治下,男女爱情不自由的现实。
6、结尾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用“险化做望夫石”来表达女主人公所忍受的隔绝的折磨,揭示出爱情不自由和婚姻不自由给男女青年造成的莫大痛苦。

7、女主人公此时此刻正处于离别的痛苦之中,两次把酒,正有“酒入愁肠愁更愁”之意。
8、第一次言语引出莺莺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看见安排好了车马,立刻产生了一种犹如煎熬的心绪,再无心插花戴朵,把自己打扮得娇滴滴的。第二次言语则引出了(快活三)和(朝天子)两首通过描写味觉来刻画女主人公临别前的难以下咽,虽山珍海味却味同嚼蜡的情景。
9、红娘在情节安排上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情节串联起来,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延伸阅读
10、用比喻描写琴声。在三段曲词中用了十二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比喻,把繁弦异响写得淋漓尽致。
11、张生以琴诉情,莺莺听琴神会。通过琴声的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张生“离恨千端,闲愁万种”的情绪;表现了莺莺“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的心境。
12、 语言特色在于巧用比喻和排比。比喻中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气势,使感情表达得充沛、完整。比喻不仅做到了以声喻声,而且还做到了以形拟声,变听觉为视觉,使抽象的感情变成可睹可触的事物,概念变成令人可感的实体,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琴声的艺术感染力量。
三、【语言运用】
13、答案示例:坦诚信任,快乐人生。或:打开心灵之窗,放飞希望梦想。(意思相近即可)
14、⑴里、家、座、枝。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副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图,一至十个数词和量词的巧妙配合,使该诗形象丰满,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