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 教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斑纹 教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20: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斑纹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和“斑纹”的涵义;
2、探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的内涵;
3、品味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斑纹的涵义和议论性语句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斑纹;
2、找出文中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二、导入新课:
1、谈谈生活中你所了解或知道的斑纹。
2、在打开书本之前,请先回忆预习时你对本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斑纹”有何含义?
三、课文分析:
1、 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哪些妙趣横生的事
物和现象?请按顺序一一标出,并注意作者是顺着怎样的思路来展开文章的。
明确: 蛇 蓑鲉 鲑鱼 螺壳 瓢虫 鹰隼 长颈鹿 斑马 老虎 豹子 梅花鹿 昆虫 奶牛 毒蜂
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大地 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陶碗 瓷器 碾砣上石质花纹 蛋卵上斑点 变质面包上菌斑 粒子分布方式
人类记忆与情感的斑纹 ……
我们自己如同神眼里的斑纹 ……
2、什么是“斑纹”?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明确:
(1)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2)参考定义:“斑纹”即颜色的差别、明暗的比较而在某一底色上显示出来的图案、纹路、色块或者点子。
(3)文中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明确: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斑纹产生于对简单图案的单一的大量的重复使用,从而量变产生质变,最终产生斑纹。
3、文中写了这么多与“斑纹”有关的事物,显得繁复而不紊乱,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作者以细腻而又精致的描述向我们呈现了大地灿烂的风景,由蛇的斑纹写到自然界各种动物的斑纹,进而写到大地、人类的劳动和内心世界,行文思路如下:
(1)1—5段:详写了蛇的斑纹。
(2)6—10段:由蛇写到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斑
纹。
(3)11—14段: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
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
心世界,斑纹无处不在。
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4、文中选择了大量意象说明“斑纹”,但是显得繁而不乱。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
(1)详写:蛇
课外补充:中国的十大毒蛇:眼镜王蛇 、白眉蝮、灰蓝扁尾海蛇、尖吻蝮、金环蛇、银环蛇、原矛头蝮、圆斑蝰、舟山眼镜蛇、白唇竹叶青
(2)问:文中可以看出蛇有哪些生活习性和特征?
明确:简约的富于弹性的身体、复杂的富于迷惑性的斑纹、生活中的几何型动态、富有文化寓意、叠合的尾鳞和空心的毒牙、秘密接近和迅速攻击等。
(3)问:为什么作者不厌其详地花费大量笔墨来写蛇?
明确:鼓励发散性思维,可以围绕以下方面来回答: 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
(4)问:为什么要写寓言和传说?
明确: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不只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饶有意味。
5、略写:找出文中集中略写“斑纹”的段落,朗读这些段落,体会作者略写的特点。
明确:①文中第七段: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单句,短句,甚至短语成句,以构成繁密的意象,繁复的效果,与“斑纹”相应。)
②文中第十段:昆虫、奶牛、毒蜂、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短句,多突出其对称关系。)
③文中第十二段:陶碗、瓷器、碾砣上石质花纹、蛋卵上斑点、变质面包上菌斑、粒子分布方式、记忆的斑纹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以列举的方式造成意象的紧密排列,突出“斑纹无所不在”,“甚至”一词更将“斑纹”一词抽象化了,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本质。)
四、阅读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问: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问: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
然,或者自然规律。
3、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明确: 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
也写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
类生活的印迹。文中的“斑纹”既是具
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观存
在的斑纹,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
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这样就
带有哲学的意味,宽泛的说也可指一切
存在。
五、品味语言,体悟作者的匠心、细腻独到的感受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1、朗读第1段:“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鉴赏重点:语言简练,形象,镜头感强烈,如在目前,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2、“野外的旅行者高度警觉,他知道这种节奏出自一个可能比他更经风雨、更有经验的老家伙。”
——鉴赏重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蛇以人的性情特点,生动地刻画了蛇的“阴险”“老奸巨滑”的形象。
3、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鉴赏重点:(1)独特的视角、恰当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其语言极具质感和表现力。
4、集体朗读文中第8段的诗意描写——鹿群和虎。
——鉴赏重点:(1)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漂移的花园”“月光下的营地”“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尽管这里只是描述肉食者和素食者之间的一场角逐,均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灵里生命是如此的繁盛,绚烂多彩,摇曳多姿,并且这富于哲思的自然给了作者理性的思考。(2)对人类世界的哲理性思考同样投注到自然界。
5、集体朗读课文第11段: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鉴赏重点:作为“大地灿烂的风景”的例子;“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平视的欣赏的眼光来描述生命;对大地和生命有礼赞的成分。
六、课堂总结
周晓枫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
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
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
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
来描述这个世界,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
之出类拔萃。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
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
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
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
千的风景的花园。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