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
●课堂巩固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巢(qiáo)
穴
匍(pú)
匐
嗜(shì)
好
鹰隼(sǔn)
B.精湛
(zhàn)
凝眸(móu
)
妊娠(chén)
星宿(xiù)
C.罪孽(niè)
蛊(ɡǔ)
惑
疱(báo)疹
妖娆(ráo)
D.镌(juān)
刻
隽
(juàn)永
碾砣(tuó)
老趼(jiǎn)
答案:D。A?巢cháo,B?娠shēn,C?疱pào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是最
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
②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
的领域。
③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
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
④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
“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A.简约
涉足
瞩目
质疑
B.简洁
涉及
注目
质疑
C.简洁
涉足
瞩目
置疑
D.简约
涉及
注目
置疑
答案:A。涉足:进入某种环境或氛围。涉及:指牵涉到,关联到。瞩目:指注目,注意到。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简约、简洁,质疑、置疑区别见“词义辨析”部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蛇从本质上认识到无所不在的斑驳——好像表面涂层已经剥落的破旧屋舍。
B.尽管喜欢二胡的可歌可泣,它仍是我不敢碰触的乐器。
C.蓑鲉身上有序地排布着斑点和条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
D.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
答案:B。A项“无所不在”意为“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B项“可歌可泣”意为“值得歌颂,使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可改为“如歌如泣”;C项“不为人知”意为“不被人知道”;D项“狐假虎威”意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跑百兽,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很少有什么能逃脱蛇的胜算,一条蝰蛇的出击速度只有1/25秒,西方的枪手常被描述成“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
B.多数动物不像蓑鲉的兴趣那样折中,它们只选其一,要么斑纹,要么斑块,要么斑点。
C.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等等……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青睐。
D.我们还会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狼、豹。
答案:D。A项句号放在引号外。B项第二处逗号应为冒号。C项“等等”与省略号选择一个。
5.(2011·湖北卷)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答案:C。A.成分残缺,在“信息技术”后加“的冲击”。B.不合逻辑,“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有交叉关系。D.搭配不当,“发生”改为“产生”,同时删掉“十分”。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瘦劲。譬诸花,则
。
(2)苏州诸园,
:网狮园清雅恬淡,神韵独超;留园秀色夺人,风姿自妙……
①唐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②唐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宋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
③各具面目,各领风骚
④风骚各领,面目各具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1)语意一致。“丰腴”应与“芍药海棠,秾花繁彩”对应,“瘦劲”应与“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对应。(2)话题一致,音韵和谐。“骚”、“超”、“妙”押韵。
●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我们还会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的两侧,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平面,像狮子、虎、狼、豹。其实生物学上的解释非常简单:一个为了聚集瞄准猎物,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奔逃时选取路线。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意味着无数次的成功脱逃,意味着无数次另一头鹿作为替身去死——深水晶似的柔顺的眼睛逐渐闭合,缀满梅花图案的工艺的身体被自己的鲜血浸透。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托。世界旷大,它的栅栏由猎食者的目光围就。嗜血的胃总比啃草的牙享有更快和更愉快的消化。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②斑马与老虎的斑纹相近——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不知道谁抄袭着谁。这种现象在昆虫世界里更为普遍。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湛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拟态的核心词汇是使自己“消失”。逃亡者希望借此避开天敌的视线,捕食者希望接近时不引起猎物的注意以提高命中率。两者之间有时也相互模仿,比如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有限的谋略被双方分享,但输的必然是逃走的一方。猎手对猎物足够了解,后者却从来没有充分的估计,这种规律也和善恶较量相仿。我们容易忽略,善恶之间也在秘密地接壤,而且离这条交集地带最远的善将最早被消灭。也许,统治善恶两界的,是同一个王。因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护,所以只要这个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
1.第①段写了动物的眼睛生长方位的差别,是否与“斑纹”有关?请阐述理由。
答:
答案:有关。它直接说明眼睛生长在什么地方是生存的需要,也就暗含着生物长什么样的斑纹也是生存的需要,不同生物的斑纹各不相同。
2.作者在第①段中是如何描绘梅花鹿群的?结合文本分析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简要说说其在此处的作用。
答:
答案:作者用“漂移的花园”“星宿”“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等词或短语来描绘鹿群。作者运用新奇的比喻,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眼中的生命是多么绚烂多彩、摇曳多姿。
3.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
答案:作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捕食者与猎物用近似的斑纹进行伪装的特点,并揭示出自然界的生存之道。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猎物的同情和对捕食者的憎恨。
4.生物的群居与独居,对主题有无作用?若有,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对主题有作用。作用:说明生物生存的技能很多,弱小的生物不仅有斑纹的保护,还用群居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5.何理解“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一句?
答:
答案: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道德约束不了命运,保证不了生存,尊严在暴力面前是脆弱无力的。
●课外拓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天
鹅
布
封
①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类竟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美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悠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古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为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根据的。
②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可不是么?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地道的舵;脚就像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舳,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③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泥沼里,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够的独立,使它有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会逗留在那里,不会在那里安顿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处遨游,藏到灯芯草丛里,钻到最偏僻的湾汊里,然后又离开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在我们这方面发现的是它的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和朋友,而不是它的主子和暴君。
④驯天鹅的惯常叫声与其说是响亮的,毋宁说是浑浊的。古人描写的那些和鸣铿锵的天鹅,显然不是拿一些像我们驯养的这种几乎喑哑的天鹅做蓝本的。我们觉得天鹅曾较好地保持着它的天赋美质。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觉,同时也就有充分自由的单调。可不是么,我们在它的鸣叫里,或者宁可说在它的嘹唳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歌声,有如军号的响亮,不过这种尖锐的、少变换的单调抵不上我们的鸣禽的那种温柔的和声与悠扬朗润的变化罢了。
⑤此外,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暗地构成它自己的丧歌。这个传说控制了古希腊人的活泼而敏感的想像力:诗人也好,演说家也好,乃至哲学家,都接受着这个传说,根本不愿怀疑它。我们应该原谅他们杜撰这种寓言。对敏感的心灵来说,这都是些慰藉人的比喻。无疑地,天鹅并不歌唱自己的死亡,但是,每逢谈到一个大天才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感慨地想到这样一句动人的熟语:“这是天鹅之歌!”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②段以工细之笔描绘天鹅的航行英姿,历历如在眼前;第④段中通过对比“野天鹅”与“我们鸣禽”的叫声,凸显了前者的特点。
B.作者心里有爱,笔端含情,不仅描摹了天鹅“天生的美质”,还表现了“自由的美德”,使全文情景交融,情理交汇。
C.本文结尾十分优美,天鹅的临终绝唱哀婉凄怆,深沉动人,曾经打动了历史上无数文人学者,也成了文学艺术上的佳话。
D.文章中两次引用了神话传说,巧妙点染,使天鹅不同凡俗的形象有所附丽,焕然生辉。
答案:B。本文无“情景交融,情理交汇”的特点。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信息的一项是(
)
A.对天鹅美的外表的介绍,作者不吝赞美之词,认为天鹅身上高贵而柔和的美无可挑剔。
B.天鹅喜欢享受独立的生活,喜欢接近友善的人。
C.作者采用先虚写后实写的写法,形神结合、细腻生动地刻画了美丽而又温和的天鹅形象,寄托了作者对天鹅的礼赞之情。
D.本文在文体上应属科学小品,用多种手法让读者了解了天鹅的特点。
答案:C。本文采用的是先实写后虚写的写法。
8.下列不属于作者对天鹅歌唱的评价的一项是(
)
A.天鹅的歌声并不动听。
B.天鹅没有临终绝唱。
C.人们接受天鹅之歌的传说是因为它能给人以慰藉。
D.人们用“天鹅之歌”来形容大天才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是由于二者有气质上的相似之处。
答案:D。“天鹅之歌”是杜撰出来的寓言,并非实际存在,所以不存在气质上的相似之处。
9.文中画线的句子“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中,“天生的美质”指的是什么?“自由的美德”指的是什么?
答:(1)“天生的美质”指:
(2)“自由的美德”指:
答案:(1)优雅妍美的形态,善航的最美的典型。
(2)任意遨游,无拘无束;只接近朋友,不接受奴役。
10.文章通篇是采用什么修辞方法来刻画天鹅的?结合原文,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1)修辞:
(2)好处:
答案:(1)拟人(2)①将天鹅人格化;②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③自然贴切地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于艺术形象之中;④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11.学习了《斑纹》一文,我们懂得了生命是平等的,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答:
答案:以鸟为例:呵护小鸟,放飞希望。(或: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
12.(2011·江苏安宜高中期中考试)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全球首张水渗透性地图的意义。(不超过40个字)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汤姆·格利森和他的同事完成了全球第一张显示地表渗透性的地图。他们收集世界各地不同岩石的数据,通过每种岩石的渗透性信息计算得出该地区的渗透性。它显示出水通过地表向下渗透的容易程度,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系统,并能对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进行预测。格利森说,该图可以帮助计算出地下水从一片区域或含水层向其他区域的流动量,这对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重要的是,这些水资源在预测气候变化时并没有成为考虑因素。目前,我们并不能确定地下蕴含多少水资源,也不清楚这些水资源的分布。因此,地下水并没有成为衡量气候变化的因素。格利森说,这是个重大遗漏,因为地下水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区域气候。
答案:有助于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研究地下水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13.(2011·天津卷)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
②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
③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宅和办公楼会更为节能、舒适。
④而新能源在不远的未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⑤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中。
答案:⑤②④①③。⑤②从反面讲化石能源的消耗现状及其危害,④紧承⑤②说明新能源不久就会走进我们的生活,①③紧承④说明新能源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