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并完成下列各题。
1.《斑纹》写到了哪些事物和现象?文中“斑纹”的含义是什么?文章中有一些议论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2.《斑纹》的语言形象生动,请举例说明。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短文并完成文后各题。
(一)
什么是基因工程技术?它是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领域。它通过工程设计方法,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遗传物质进行加工,定向地改变遗传物质的组成,把某种生物体携带的特定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体,使后者获得特有的生物特征。
70年代初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博耶和科恩将哺乳动物基因插入大肠杆菌获得成功,奠定了基因工程技术基础。由于基因的物质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简写为DNA),所以基因工程技术或称基因重组技术,又称为DNA重组技术。人体内生理活性物质是由某些特定的基因而生成的。基因,就如同"密码"一样在生物体内进行"编制程序",生产这些活性物质。从原理上讲,可以将调控生产这种物质的"密码",即基因从生物体内分离出来,在体外转移到别的能人工控制的生物载体上(例如细菌、酵母或者是人工培养的动物细胞),然后使得这些基因对这些生物载体进行"编制程序",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
70年代末,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人胰岛素。1982年,美国药品与食品管理局(FDA)批准美国礼莱公司的人胰岛素产品投放市场,将基因工程技术推进到商品开发阶段。在随后的10年左右时间里,各发达国家竞相开发基因工程产品。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建立10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其中大部分都在从事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开发。现已有近20种基因工程药品投放市场。
3.文中的"这种物质"是指( )
A.生物遗传物质
B.人体内生理活性物质
C.活性物质
D.人们所需的物质
4.DNA重组技术从技术开发阶段进入到商品开发阶段的标志是( )
A.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博耶和科恩将哺乳动物基因插入大肠杆菌获得成功。
B.70年代末,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人胰岛素。
C.1982年,美国礼莱公司的人胰岛素产品获准投放市场。
D.各发达国家竞相开发基因工程产品,目前已有近20种基因工程药品投放市场。
5.下列"基因工程技术"原理示意图中有误的是( )
A.②③
B.④⑤
C.⑥⑦
D.⑧⑨
6.下列几种说法,与原文意思一致的是( )
A.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门建立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基础上的新兴边缘学科。
B.胰岛素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
C.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的对象是生物遗传物质。
D.全世界目前已建立了1000多家从事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开发的生物技术公司。
(二)
石缝间的生命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遏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急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
愿一切生命不致困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7.第一自然段写到“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从全文看
(1)作者为什么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回答不超过25个字)
答:
(2)作者为什么会“感动得潸然泪下”?(回答不超过25个字)
答:
8.第三自然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是指什么?
答:
被环境规定着指:
被环境改变着指:
9.文章最后写到,“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答: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三项是(
)
A.石缝间的小花小草虽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但与松柏相比,它们就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
B.本文主要赞美石缝间的三种生命力倔强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祟高的精神境界。
C.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松柏所表现出的与小花小草不同的精神境界。
D.作者对石缝间松柏生长过程的具体描述,让人领会到“艰苦的拼搏能使生命辉煌壮丽”
的人生哲理。
E.作者对松柏的赞叹,缘于松柏经过艰苦拼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F.“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一句告诉人们无论生存环境多么艰难,一切生命都应该顽强地生活下去。
(三)
向猴脑移植病毒可以培育供免疫用的疫苗①。得到的疫苗②需要提纯,虽然其中绝大部分是疫苗③,但还有极少一部分是猴脑的“残余”。如果用这样的疫苗给人注射,人脑就会出现穿孔。通常是使用具有高速旋转功能的离心分离机提纯,但因为疫苗与某些杂质的重量只有微小的差别,所以提纯达到某一限度后就很难再进一步了。
电泳现象的发现,为制造高纯度疫苗开辟了一条新路。溶解在液体里的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对电的反应程度不相同。在这种液体里放入电极并通上电,不同的蛋白质就会聚集在电极的不同端。不过,利用电泳在地球常规环境中工作仍不尽如人意:液体接受电热的部位不同,温度就不一样,先被加热的蛋白质向上漂浮,相对冷却的蛋白质则向下沉,而且随着温度变化还会出现对流现象。如果在失重状态下工作,这种现象就不会出现了。所以,尽管只有微小差别的两种蛋白质,经过较长时间的电泳也一定能够完全区分开来,这就是为什么在太空环境中易于获得高纯度疫苗的道理。
11.第一段中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疫苗”,对它们含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不同,②与③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①与③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②与③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①与③不同
12.仔细阅读第一段画横线的文字,辨析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离心分离机快速旋转作用下,不同类的物质可以重新排列组合。
B.具有高速旋转功能的离心分离机,能够清除疫苗中的一部分杂质。
C.在离心分离机快速旋转作用下,重量极接近的物质可以聚集一体。
D.具有高速旋转功能的离心分离机。将比重大的疫苗率先分离出去。
13.产生电泳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溶解在液体里的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对电的反应程度不相同。
B.在液体里放入电极通电,不同的蛋白质就会聚集在电极的不同端。
C.溶解在液体里的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对电极两端的确认不同。
D.在液体里放入电极通电,电极对不同的蛋白质产生相反的吸附力。
14.下列叙述,全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
①制造不含杂质的高纯度疫苗是非常困难的。
②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产生对流。
③在失重状态下利用电泳提纯疫苗效果最佳。
④未提纯的疫苗是不具备真正的免疫功能的。
⑤要想在地球上获得高纯度疫苗是不可能的。
A.①③⑤
B.②④③
C.②③⑤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1.《斑纹》主要说明和描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了其他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山川地貌和人类劳作的痕迹等。文中的“斑纹”的含义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的意味,指的是一切存在。《斑纹》文体自由,写作手法多样,许多议论性的句子都含哲理,在文中起到了深化题旨的作用,如在写到食肉动物时的议论就有助于对生物界的自然规律的理解,有助于对这一规律给人类社会的启示的理解。再如结尾部分的议论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对总括提升全文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作用。
2.《斑纹》的语言形象生动,如一开始写蛇,但并不点明,而是以形象开始,“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像电影镜头一样,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写虎时,紧跟在梅花鹿后面写,“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现场感很强。文中还有大量的比喻,作者这样写动物的斑纹,“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二、拓展阅读
(一)
3.B
【解析】注意上文"人体内生理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和"这种物质"三者的指代关系。
4.C
【解析】检索第三段"1982年,美国药品与食品……推进到商品开发阶段。
5.C
【解析】检索第二段“然后使得这些基因对这些生物载体'编制程序'”。
6.C
【解析】A项应为“科学领域”;B项应为“人胰岛素”,D项注意检索第三段“其中大部分”。
(二)
7.(1)答:石缝间的小草、山花,还有参天松树都能与环境顽强拼搏。
(2)答:石缝间的松柏艰苦拼搏,战胜环境,创造自己的辉煌壮丽。
8.
被环境规定着指:环境使它只能生长在石缝间;
被环境改变着指:环境使它成为战胜环境的强者。
9.具体含义是:生物在艰苦的环境中生长,又给人精神上的力量和启示。
10.(B)(D)(F)
(三)
11.B
【解析】“疫苗①”指供免疫用的、已提纯的疫苗。“疫苗②”指需要提纯的,含杂质的疫苗。“疫苗③”除去极少一部分是猴脑的“残余”即杂质外,剩下的就是已提纯的,供免疫用的疫苗,含义同“疫苗①”。
12.C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强调的是"因为疫苗与某些杂质的重量只有微小的差别,所以提纯到某一限度后就很难再进一步了"强调的是提纯精确度很难再进一步,故排除A、B、D。
C项回答了为什么提纯到某一限度后就很难再进一步,与A、B、D比较,更符合原文意思。
13.A
【解析】A、B、C、D四项的内容在第二段中都可找到,这时就要看清题干要求是—“产生电泳现象的根本原因”,只有A项说的是“根本原因”B、C、D项说的都是电泳现象。
14.D
【解析】①③④内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
②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的确产生对流现象,但有条件限制,那就是温度。这点要强调。
⑤“要想在地球上获得高纯度疫苗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表述不准确,太绝对,根据原文意思,在地球上获得高纯度疫苗不是不可能,而是不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