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20: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南州六月荔枝丹》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2、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4、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研习,问题探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杜牧的《过华清池》,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对荔枝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三、文体介绍
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通读课文。
正字音
瓤肉(ráng)醴酪(lǐlào)绛囊(jiàngnáng)果梗(gěng)
果蒂(dì)果脐(qí)贮藏(zhù)谚语(yàn)莆田(pú)
四、分析课文
1、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为什么?
(荔枝的果实。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2、请同学看课文,思考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哪些方面?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3、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4、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
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5、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五、列出本文的提纲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2、介绍关于荔枝的科学知识(2~14)
(1)(2~9)依次介绍了荔枝壳的表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荔枝壳内的薄膜、荔枝肉的色味及荔枝的加工、贮藏,荔枝的种子。
(2)(10~11)主要介绍荔枝的花,包括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3)(12~14)介绍荔枝的产地分布、品种、特性及生产方面的情况。
3、(15)总括荔枝的果实味美、喜人的特点,说明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小结: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六、归纳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比喻说明、数字说明、引用说明。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而且使文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