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学目标
1、从“实用类”文体角度,理解文章为阐明有关荔枝的科技知识而采用的方式方法;
2、通过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体会偏重文艺性的“实用类”文体的行文特点和语言要求;
3、尝试在阐明科技知识的同时融入人文素养的“实用类”文体的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
1、从“实用类”文体角度,理解文章为阐明有关荔枝的科技知识而采用的方式方法;
2、通过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体会偏重文艺性的“实用类”文体的行文特点和语言要求;
3、尝试在阐明科技知识的同时融入人文素养的“实用类”文体的写作实践。
教学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侧重“对话”、“探究”;第二课时强调“发表”、“交流”。
教学准备
第二课时前通知学生带作文稿纸。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针对写作对象和文体特征,探讨写作方式方法;
2、理清全文脉络和思路,探究行文特点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预想
1、组织教学
荔枝是一种常见的水果,教师不必为今昔巨变费口舌。可先请二、三学生介绍这种水果(可预设情境:如应对北国生物专业友人询问或西北结对之希望小学学生询问。前者宜语言平实,后者须生动)。
【备用材料】《辞海》(1979年版)“荔枝”条:
荔枝
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的类型很多,有雄花、不完全雄蕊雌花、不完全雌蕊雄花、变态花等。圆锥花序;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有芳香。性喜温湿多光。多用压条繁殖,亦可用实生、嫁接、扦插等法繁殖。原产我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栽培最多。枝叶繁茂,可作防风林树种。木质坚实,可作家具。果供生食、制干和多种加工品。果壳、根、树干可提制栲胶。
2、针对本文的写作对象和文体特征,探讨写作方式方法。
(1)根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本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没有见过鲜荔枝”或对荔枝的知识知之较少的人,因此其写作的目的在于普及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这篇文章属“实用类”文体。根据前面两位同学的介绍方式,大家讨论作者宜采用怎样的介绍方式较为适宜。
(2)推选学生代表交流讨论结果:既要让人有所“知”,又要让人觉着“趣”。
(3)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从课文中找出让人有所“知”的介绍方法;一组找出让人觉着“趣”的方法。
(4)交流“找”的成果:前者主要为列数据、举实例,后者为引用、打比方。
3、理清全文脉络和思路,探究行文特点和语言特色。
(1)“实用类”文体的主要功能在于使人有所“知”,而人的认知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这就要求这类文体特别重视“言之有序”。下面按男女生分组,男生一组梳理开头到17页最后一节,女生负责从18页第一节到最后的梳理工作。大家要理清作者所介绍的每一个知识点。
(2)推选学生代表交流梳理成果。
男生:两大层——引入话题介绍荔枝果实的外形(含果皮、果色、果形、大小)、荔枝果实的内部构造(含膜、肉、贮运、核、花期,其中贮运、花期的安排属白璧微瑕)
女生:四层——荔枝的产地、研究成果、习性、发展前景
(3)据板书请一学生分析作者这样排列知识点“序”的原因。并就贮运、花期安排的白璧微瑕进行讨论(体会行文的条理性)。
(4)据板书请两到三位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某个“知识点”的介绍文字并说明理由,从而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师应明确文章的语言是准确、平实与生动、华丽的融合。学生的体会可能出现偏颇,宜通过朗读纠偏。
4、课时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24页“练习3”,在课文中每处引用的诗词典故旁注明其作用。
(2)准备作文稿子一份,同时课外搜集有关桑葚的资料。
板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
荔枝果实的外形(含果皮、果色、果形、大小)
荔枝果实的内部构造(含膜、肉、贮运、核、花期)
荔枝生产:产地、研究成果、习性、发展前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尝试在阐明科技知识的同时融入人文素养的“实用类”文体的写作实践;
2、体验发表、交流写作成果的实践。
教学过程预想
1、组织教学
我们今天用20分钟时间完成一篇介绍桑葚的短文。主要摹仿《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对新鲜荔枝果实的介绍,请您介绍一下新鲜桑葚的形态。不要超过300字。标题自拟。
2、课堂发表与交流
由课代表和四组组长组成五人评议团,对各组推荐的四篇文章进行评议。被推荐文章的作者当堂宣读自己的文章,并谈谈自己写作的心得体会。
3、课时总结,布置作业。
(1)收集本课时内完成的所有文章;
(2)预习《斑纹》
板书设计
写作对象:新鲜桑葚
参考标题:鄞州五月桑葚紫
可能用到的材料:
桑果(桑葚)营养成分十分丰富,不仅含有Lys、Glu、His等16种氨基酸,以及VB1、VB2、VB3、VC、VE等多种维生素和多种有机酸,还含有铁、锌、钙、磷等矿物元素及胡萝卜素、纤维素、果胶、葡萄糖、蔗糖、果糖等营养成分。桑果又称桑椹、桑宝,具有清虚热,护肝养肾、利水消肿、安神解酒、养血乌发、延缓衰老等功效。它还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安神镇魄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桑果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脂类、维生素、鞣酸、花青素、矿物质等,具有调节免疫、促进造血细胞生长、抗诱变、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护肝等保健作用。
桑树每年农历3-4月开花,5-6月结果,成熟的果实有暗红色,紫黑色,白色等几种。果实成熟不耐储存。
桑椹又名桑果,又称桑枣、桑实、桑子等,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桑的成熟果穗。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桑椹味酸,性微寒,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燥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滋阴补血、明目安神、利关节、去风湿、解酒等功效,在《中国大药典》、《本草拾遗》、《滇南本草》、《唐本草》等医学典籍中均记载有桑果的防病保健功能。
现代研究证实,桑椹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胡萝卜素、维生素、苹果酸、酒石酸,磷质等丰富的营养成份,并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常吃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驻容养颜之功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增强免疫器官的重量;2、能增强非特异免疫功能;3、对体液免疫有增加作用;4、对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5、对细胞突变具有预防作用;6、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和抗AIDS的作用。
◆《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二十四孝·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欧阳修《再至汝阴三绝》: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丰子恺《忆儿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姊跟了去,去吃桑葚。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