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南州六月荔枝丹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20:1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3《南州六月荔枝丹》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5)
●画语导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偏爱荔枝的大唐贵妃杨玉环嫣然一笑,哪知皇差快马加鞭,千辛万苦!“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留恋荔枝的一代文豪苏东坡绝意仕途,欲效仿陶潜归隐田园,长住岭南!荔枝,到底是怎样一种水果 令古人这般青睐,如此垂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州六月荔枝丹》,了解我国南方的果中珍品——荔枝吧。
【字词梳理】
1.正音
红缯(

紫绡(

瓤肉(

醴酪(
)(

粗糙(

龟裂(

绚丽(

渣滓(

果脐(

浸渍(
)(

枕藉(

贮藏(

谚语(

萌蘖(

枇杷(
)(

日啖(

答案:zēnɡ,xiāo,ránɡ,lǐ,lào,cāo,jūn,xuàn,zǐ,qí,
jìn,zì,jiè,zhù,yàn,niè,pí,
pá,dàn
2.辨音
丢三落四(

枕藉(

紫禁城(

地壳(

龟甲(

落叶(

蕴藉(

情不自禁(

果壳(

龟裂(

落枕(

狼藉(

答案:là,luò,lào;
jiè,jiè,jí;
jìn,jīn;
qiào,ké;
ɡuī,
jūn
3.辨形
  藏(zhù)
罪  (niè)
醴  (lào)
果  (dì)
  立(zhù)
萌  (niè)
  印(lào)
  听(dì)
  造(dì)
答案:贮,伫;孽,蘖;酪,烙;蒂,谛,缔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龟裂:呈现许多裂纹。
幅员:领土面积。幅,宽度。员,周围。
渣滓:a.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b.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以加倍的速度赶路。
造化:①(读zào
huà)a.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b.创造,化育。②(读zào
huɑ)福气;运气。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2.词义辨析
逼真
真切
两者都有“清楚确实、一点不模糊”的意思,如“听得真切(逼真)”,但逼真还有“极像真的”之意,如“这个老虎画得十分逼真”;“真切”也可表示“真诚恳切”,如“真切的话语”。
烂漫
浪漫
“烂漫”指颜色鲜明而美丽,如“山花烂漫”,也可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如“天真烂漫”;而“浪漫”指富有诗意,充满幻想,不拘小节,如“意大利是世界闻名的讲求浪漫的国度”。
退化
蜕化
在生物学方面,“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蜕化”指虫类的脱皮。“退化”也可泛指事物由好变坏,如“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这里的自然环境在一天天地退化”;“蜕化”则比喻腐化堕落,如“心中强烈的权利欲使得一些原本是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渐渐蜕化成国家的蛀虫”。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贾祖璋,浙江海宁人,生于1901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自1921年起,60多年中他创作了许多科普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编著、翻译了20多种科学知识读物。他最擅长写生物小品,是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中劳绩卓著的一位。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等。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均选自《生物学碎锦》)。
2.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就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介绍科学常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和作用等。它的特点是语言通俗、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常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科学小品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对于我们开阔眼界、启迪思维、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提高综合素质都是很有意义的。科学小品是科普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既可“小题大做”,也可“大题小做”,它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为一体。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一身而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精致、随笔的轻松、诗的醇郁。
3.诗歌补缀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栏杆。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东。
我来方秀发,红云几万重。
遥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凭栏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生如梦耳,当体色即空。
谓是为真实,便可侑千钟。
虚实两无有,楼高雨蒙蒙。
注:侑(yòu):佐,佐酒。




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注:茜裙:大红裙子。茜草根可以作大红色的染料,即以指大红色。喻荔枝膜。轻裼(xī):轻轻褪去(外壳)。
宣和殿荔枝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
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注:“何必”两句:头句指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两句的意思是说:今天再不用飞骑传送荔枝了,几株无限芬芳的荔枝就在宫中也能满足口福和眼福了。
荔枝图序
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技巧借鉴】
(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运用列数据的方法,使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百数以下”,等等。
运用举实例的方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了荔枝,用了“南越王尉陀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文中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几处,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比如引用古诗文,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了依据。
(2)语言精密准确。
作者要把说明对象客观地、科学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语言因素非常重要。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如第15段,“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生产,语言运用非常准确。
【图解文本】
●合作探究
1.以本文为例谈一谈科学小品的科学性与文学性统一的特点。
探究
本文作为科学小品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说明语言准确、简洁。作者为了把说明对象和内容客观地、科学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用语言非常准确、简洁。如第十三自然段,“记述荔枝的古籍包括蔡襄这一本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一句,加上“现在知道的”就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就目前发现的文献来说的,将来也许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
第二,运用数字说明时,确数、概数使用恰当。本文在介绍古代讲荔枝的书时,“包括蔡襄这一本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而以记载福建产的为最多,除了一种失传外,尚存8种”,蔡谱“记载了荔枝32个品种”,运用确数,给人事实确凿、不容置疑的印象。而在介绍荔枝的大小时,则说“通常是直径三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介绍荔枝的贮藏,则说“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介绍荔枝的开花结果,则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百数以下”,运用这些概数则表明作者严谨求实的态度,更加给人真实可信之感。
作为科学小品,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大量引用古代诗文、故事上,如作者在介绍成片的荔枝林时,引用古诗“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在介绍荔枝膜时,引用明代的诗“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再如作者介绍荔枝不耐贮藏时,引用唐明皇宠爱杨贵妃,派人兼程飞骑把荔枝从南方远送长安的事,再用杜牧的诗加以印证。除此之外,在介绍荔枝生长的地域时,又介绍宋徽宗时和明代荔枝北移的两件事,同时也用诗歌加以印证,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及文学色彩。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科学性和文学性融为一体,既向读者介绍了荔枝,又向读者介绍了有关荔枝的故事。
2.文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
探究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本文介绍荔枝的生态是主要的,放在前面;介绍荔枝的生产是次要的,置于后面。在介绍主要部分(荔枝的生态)时,则根据荔枝的组成部分,由表及里依次说明。即先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形态、大小,后说明荔枝的果实内部——外壳、果肉、核、花。在介绍次要部分(荔枝的生产)时,又根据有关发展生产的几个问题,从实到虚,依次说明,即依次说明荔枝产地、荔枝谱、荔枝移植规律和产销方向,后两个问题是理论性的问题,放在后面介绍。
3.说明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时,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
探究
相同处是先写通常的情况,再写特殊的情况。如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红等其他颜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脏形的,但也有细长如指和圆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但也有重达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
不同处是具体的写法不一样。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写形状,主要用对植物学的术语作通俗的解释来说明;写大小,主要是通过数字来说明,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作为依据,增强说明的准确性。
4.作者介绍荔枝的果实显然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这些次要部分是否可以删掉?
探究
不能删。首先,“次要”不等于“不必要”,如果文章题目改为“荔枝的果实”的话,那么可以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应作全面介绍。其次,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荔枝的需求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后面的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5.荔枝是最不耐贮藏的果品之一,保鲜技术已经成为制约荔枝生产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商贩就用强酸溶液充当保鲜液,给荔枝“美容”——让褐色的荔枝在10分钟左右变得红润新鲜。可是这种强酸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可以灼伤人体的消化道,使人的消化道黏膜受损,从而引发感冒、腹泻及咳嗽。
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想吧!
思路提示一
我认为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也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乃至影响到公民对社会和政府的信心。近年来,有毒有害食品屡禁不止,就如给荔枝“美容”的小商贩,固然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但根本原因,在于法律约束乏力和道德约束失范,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制止这种行为。
思路提示二
有些商贩见利忘义、利令智昏。为了赚钱,不择手段;而有些职能部门无作为,没有尽职尽责,宽纵助长了商贩的不法行为,有时单纯的罚款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了社会环境的良性、和谐发展,对丧失道德底线的奸商,职能部门应该用法律手段严惩,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商贩得到应有的惩罚,起到警示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要提高商贩的个人素质,还要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和整治力度。
●文苑小憩
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
【含英咀华】
英雄难过美人关。“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美得妩媚;“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美得仪态万方。但红颜祸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使褒姒背上千古骂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表达了世人对杨贵妃的不满。
唐朝繁华,只是有了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所以传来了“安史之乱”的鼓声。也许杨玉环的人生境界就此停留在了封闭的圈中。可口中叫嚣“红颜是祸”的人,又何尝真正看懂了一个王朝的衰落。
描写荔枝的诗句集锦
(1)九过泸戍摘荔枝,香枫隐映石逶迤。——杜甫
(2)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白居易
(3)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白居易
(4)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
(5)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范成大
(6)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蔡襄
(7)荔城无处不荔枝。——郭沫若
(8)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佚名
【美文欣赏】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令人精神振奋。红紫烂漫的春天,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找科学的解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除了红花以外,还有黄色、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橘、南瓜等果实的色彩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
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花青素在酸性液中会反射红色的光波,我们便感觉到是鲜艳的红花。同样,花青素在中性液中反射紫色的光波,在碱性液中反射蓝色的光波。胡萝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别反射黄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组织里面有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所以呈现白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野生状态中,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红、橙、黄花反射了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蓝花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态,都带绿色,而花药和花粉则呈黄色。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红,短波一端是蓝、靛、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端发展,由黄而橙,由橙而红;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的花最鲜艳,最耀眼,可以说在进化途程中是最成功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花色素淡,传粉授精,依靠风力,全部是风媒花。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花瓣不再是绿色,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给花完成传粉授精的任务。
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个习性有利于保证同一种植物间的异花传粉,繁殖后代。这样可以固定种的特征,包括花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有一种植物,花色微红,由于其中红色比较显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多,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昆虫参与自然选择,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色、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8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19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20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赏析:开篇通过释题,自然地揭示了文章中心,以统领全篇,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文章主体部分分析花形成红色的原因,按照事物本来的条理,揭示出它的本质属性、发展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花红的基础是花的细胞液里具有一种花青素。写花青素的作用时,依照从内(化学反应)到外(光的反射)的顺序。接着谈生理现象的时候,依照从先到后的顺序,因为如果不是首先具备自己的本能(保护自己生存),就谈不上进化。至于自然选择中由风媒花到虫媒花,继而发展到人工选择,都遵循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终篇时水到渠成,有理有据地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题,可谓首尾开阖,繁简欹正,给人以章法严谨完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