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2:1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古诗文阅读。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
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从古诗题目《示儿》你知道的信息是 ;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 ;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②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③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④戌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⑤夜阑(lán):夜将尽。⑥风吹雨:风雨交加,和标题中的“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的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风吹雨”也是对时局的写照。⑦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⑧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3.从古诗的标题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文中画横线的诗句的意思。
5.下面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请你结合背景资料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陆游在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被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六十多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失地的愿望依然强烈,然而这在当时的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6.下面的诗句和本诗表达的主题不一致的是哪一项?(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课内古诗阅读。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
7.将诗歌内容补充完整。
8.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9.“九州生气恃风雷”中,“恃”的意思是 ,“生气”指的是 ,“万马齐喑究可哀”中,“喑”读作 ,意思是 。
10.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1.关于上面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传说中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B.“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的“生气”意为活力,生命力,具体指生气勃勃的局面。
C.“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
D.《乞巧》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欢快轻松的,而《己亥杂诗》则是委婉含蓄的。
12.《己亥杂诗》写期盼优秀人才涌现的诗句是: , 。这一诗句中的成语是 ,意思是 。
农家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①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②田中谷自生。
【注释】①羸(léi):瘦弱。②将谓:就以为。
1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14.农民半夜把孩子叫醒是因为( )
A.农民不想让孩子养成睡懒觉的坏习惯。
B.大人起床,孩子也应该起来了,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不放心。
C.农民想要趁天刚破晓,赶紧到田里去犁土。
D.要去田里看看稻禾的生长情况。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6.还有哪首诗表现了农民的辛劳?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
17.阅读。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资料1】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
【资料2】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靖康二年,金人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赵构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只求苟且偷安,对金人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寻欢作乐。
【资料3】林升传世之作并不多,有名的只有《题临安邸》和《长相思》。
(1)阅读古诗和资料,对话诗人,完成下边填空。
我:你好,林升。通过题目和课文注释,我知道你是在 里题写的这首诗,是这样吗?
林升:是的是的。在诗里我还提到了另外两个地点,一个是西湖所在地 ,另一个是北宋都城 。
(2)读完古诗和资料,我明白了诗句“ ”表达了对歌舞升平、虚假繁荣的太平景象的反感,“ ”生动描绘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偏安、寻欢作乐的丑态,“ ”则是对不思进取、昏庸无能的南宋达官贵人们的尖锐讽刺和怒斥。
阅读唐诗《蝉》,回答问题。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东风。
18.“非是藉东风”中的“藉”读作 ,意思是 。
19.古人写诗往往明写事物,实则写人。“居高声自远”中的“声”,表面是写蝉鸣声,实际是写 ;整首诗看似在写蝉,其实是借蝉来表达作者 。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他乡七夕
[唐]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①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②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③,迢迢问斗牛④。
【注释】
①羁:停留。 ②绪风:微小的风。 ③河汉:天上的银河。 ④斗牛:帝牛星。
20.诗中加点的“逢”的意思是 ,“临”的意思是 。
21.诗中的“ ”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在他乡过七夕时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22.本学期,我们积累了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关于七夕节的古诗《 》。诗歌的后两句是: , 。
《期中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2. 这首诗是写给儿子们看的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 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强烈盼望祖国统一的
【导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陆游临终时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和对儿女的嘱托。诗题《示儿》表明诗是写给儿子的,流露出舍生取义的情怀。最后两句强调了不要忘记报效祖国的情深意切,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无尽热爱和深深的忧虑。
1.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书写时注意“悲、州、同、师、定、原”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结合以上内容可知本诗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从古诗题目《示儿》你知道的信息是这首诗是写给儿子们看的;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当朝廷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时,你们举行祭祀时不要忘了告诉我;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的心情。
3.本诗是诗人在十一月四日写的,当时的天气情况是风雨交加。 4.我躺在孤寂荒凉的村庄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 5.这首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6.D
【导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通过描绘孤村雨夜中,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思虑,表达了陆游虽年老却不忘报国的壮志。诗中“铁马冰河入梦来”将现实与梦境结合,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沙场厮杀、保家卫国的渴望。整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
3.本题考查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标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十一月四日”明确指出了诗歌创作的时间,“风雨大作”描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
4.本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结合注释中对字词的解释,“僵卧” 解释为躺卧不起、形容老病,“孤村” 就是偏僻的村子,“不自哀” 是不为自己哀伤,“尚思” 是仍然想着,“为国戍轮台” 就是为国家守卫边关,把这些解释连贯起来就能准确说出诗句意思。即:我年老体弱,病卧在这偏僻的孤村之中,却并不为自己的处境而哀伤,我心中仍然想着要去为国家守卫那遥远的边关。
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①把握资料的内容。从背景资料中"虽然年迈,但收复失地的愿望依然强烈""触景生情"等内容可知,陆游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他即使被罢官闲居在山村之中,也依旧想要为国献身,收复失地,对于国家满怀热忱。 ②理解语句的内容。诗句大意是: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③体会作者的感情。结合背景资料,我们可以从诗句中看出诗人触景生情,借风雨中的梦境来表达自己想要出征疆场的愿望,感受到其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6.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能力。
本诗的主题是爱国以及壮志难酬,渴望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等。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侧重的是借梅花来表达自身不慕虚荣、坚守高洁品质的志向,和爱国、收复失地等主题不相关。
故选D。
7.不拘一格降人材 8. 清代 龚自珍 9. 依靠 朝气蓬勃的局面 yīn 沉默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重振国家的思想感情。
【导语】《己亥杂诗》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忧国情怀。首句“九州生气恃风雷”表明了对改革振兴国家的渴望,其中“生气”寓意国家活力,而“恃”则指依靠;次句中“万马齐喑”描绘了因压抑而沉默的社会状况,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哀叹。诗人希望“天公重抖擞”,期盼有力的改革之风能吹破沉寂。整体传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对时局的忧虑和不甘。
7.本题考查默写古诗。
书写时注意“拘”“降”“材”的正确写法。
8.本题考查对诗人的识记。
《己亥杂诗》出自清代龚自珍所创作的一组诗歌,其中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表达了他渴望国家变革、希望新时代来临的思想感情,显示出其热爱祖国、期盼国家振兴的赤子之心。
9.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九州生气恃风雷”中,“恃”的意思是依靠、依赖。在这里,它表达了九州的生机和活力需要依靠风雷来激发和推动。“生气”在这里指的是勃勃生机、活力。“万马齐喑究可哀”中,“喑”读作yīn。在这个诗句里,“喑”是沉默、不说话的意思,用来形容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社会沉闷、毫无生气的状态。
10.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的理解。
龚自珍所处的清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各种危机纷至沓来,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展现了对改革、振兴寄托的期望,盼望雷霆之力唤醒沉睡的九州大地。“万马齐喑究可哀”比喻因缺乏变革而导致的死气沉沉,表达对现状的痛惜,深刻地反映了龚自珍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时代改革的热切期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渴望变革的思想感情。
11.D 12.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不拘一格 不局限于一种格式
【导语】林杰的《乞巧》借乞巧节意象,表达对天意与人才珍惜的渴望及期望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以九州新生和众人默然为对比,抒发对人才现世的急切期盼。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在两首诗中,《乞巧》以欢快的基调描绘了七夕节时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节日的轻松愉快。而《己亥杂诗》写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感痛心,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情感基调并非委婉含蓄,应该是伤感又渴盼的。
故选D。
1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和成语意思解释。
《己亥杂诗》的全诗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意思是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根据意思可知期盼优秀人才涌现的诗句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成语“不拘一格”出自此句,意思为指不拘泥于一种规格、方式。比喻打破常规。
13.一般人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就以为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长成的。 14.C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 1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解析】1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时人 :指的是当时的人们。 农家苦 :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所经历的艰辛和辛苦,包括长时间的劳作、繁重的体力劳动等。 将谓 :表示人们以为、认为的意思。 田中谷自生 :指的是人们错误地认为田里的谷物是自然生长的,不需要人工的干预和辛勤的劳动。故意思:当时的人们并不理解农民的辛苦,认为田里的谷物是自然生长的。
14.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结合“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可知,半夜里就喊孩子们起来,趁着天刚破晓,赶紧到田里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气无力,正拉着犁在田里艰难地走着,越走越慢,累得几乎拖不动犁具了。可知,农民半夜把孩子叫醒的原因是:趁着天刚破晓,赶紧到田里去犁土。
故选C。
15.本题考查诗句的情感。
通过阅读可知,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半夜就叫孩子起床,趁着天刚破晓就去耕种的情景,以及老牛因劳累而显得有气无力,在田里艰难行走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的表述,批评了那些不知道农民辛苦劳动的人,他们错误地认为田里的稻谷是自然生长的,而不理解这其中蕴含的人力和时间的投入。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对那些不理解农民辛苦的人的批评,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16.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
积累两句表现了农民工的辛劳的诗句,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7.(1) 临安旅店 杭州 汴州
(2)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详解】(1)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诗的题目《题临安邸》可知知道作者是在临安旅店里写的这首诗。
结合“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另外两个地名在诗的最后一句,作答时注意,两个地名要与后面北宋和南宋相照应。即:西湖所在地是:杭州;北宋都城是:汴州。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林升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对朝廷的行为感到失望和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
“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意思是: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意思是: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来,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意思是: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18. jiè 凭借 19. 人的名声 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解析】18.本题考查字音字义理解。
“非是藉东风”的意思是:并非是凭借东风的力量。“藉”读作:jiè;在这里的意是:凭借、依赖。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居高声自远”表面写蝉声辽远,是因为蝉自身所处的位置高,而不是凭借了秋风的力量。实际则是说诗人声名远播,不是靠身居高位,而是因为自己有像蝉一样高洁的品行。“居高声自远”表达了诗人对蝉品格的钦佩和对自己志向的坚持。诗人认为,蝉之所以能够发出远传的声音,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外在的帮助或依靠,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有高洁的品格和强大的力量。这种写法被称为“托物言志”,即通过描写物体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理想或抱负。因此,这里的“声”不仅仅是指蝉的鸣叫声,更是诗人通过蝉这一形象,传达出自己不依赖权势地位、不受世俗纷扰,而要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气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精神追求 。
20. 遇到;遇见 临近;临到 21.愁 22. 乞巧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导语】《他乡七夕》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羁旅思乡之作。诗中通过"他乡逢七夕"的特定情境,以"羁愁"“不见”"空怀"等词层层递进,抒发了游子独处异乡的孤寂和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末联以"谁忍窥河汉"的反问,将个人情感与七夕传说相融合,更显愁绪之深。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典型体现了孟浩然诗歌含蓄深沉的特点。
2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他乡逢七夕”的意思:客居他乡的时候恰逢七夕佳节。逢:遇到;遇见。“新月始临秋”的意思:新月当空,初秋已快来临。临:临近;临到。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此诗首联写诗人在他乡逢七夕的愁上加愁,颔联写诗人想象家中妻子穿针乞巧的情景,颈联以对初秋景物的描写表现诗人的秋愁,尾联在反问中表明诗人的愁绪已到了无法排遣的极点。由此可知,诗中的“愁”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在他乡过七夕时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2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句意: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原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