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项训练:课内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草原》节选,回答问题。
①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②我们的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③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446字)
1.第①段画线句描写了草原 、天空晴朗、 的特点,表达了“我”初见草原的 心情。
2.“白色的大花”指的是
3.第②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的?
4.体会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
阅读天地
丁香结(节选)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6.为什么古人会由丁香花提出“丁香结”这一说法?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勾画,提取信息填一填。
一是“形似”,丁香花的花苞
二是“移情”,古人的诗句中丁香结常常负担着
7.文段中加点的“丁香结”是指:
A.丁香的花苞 B.人生不顺心的事
8.用“ ”画出丁香结引发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再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谈一谈你对作者思考的理解。
阅读
(一)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②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9.根据解释从选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
(1)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
(2)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
10.选文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 。
11.选文中加点的“用尽”体现了战士们对敌人的 ,同时照应了选文第1自然段中的“ ”,突出了这最后一颗 的作用。
12.画“——”的句子中,哪些词语是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的?从这些动词中你感受到了班长马宝玉怎样的特点?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 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 ( ),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③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 “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3.按原文填空。
14.画“ ”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的转变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声音的中断
15.“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的“站起来了” 是什么意思?
16.读画“ ”的句子,说说句子中两个数字的含义。
课内阅读。
竹节人(节选)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17.联系上下文理解“别出心裁”“弄巧成拙”的意思,并用“别出心裁”写一句话。
18.照样子写词语。
得意扬扬(ABCC)——
弄巧成拙(含有反义词)——
19.说说你对文中“中看不中用”的理解。
课内阅读。
宇宙生命之谜(节选)
①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对宇宙来说又是沧海一粟。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存在生命的星球。
②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 )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一般应在-50~150℃之间( )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 )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20.在括号内填上标点符号。
21.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 ,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疑问句,作用是 。
22.选文第2自然段让我们知道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请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
(1) (2)
(3) (4)
23.选文第2段中“至少”这个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课内阅读。
①水渐渐蹿上了,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②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③小伙子瞪一眼,站到了后面。
④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⑤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⑥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⑦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⑧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⑨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问,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⑩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未这里祭奠。
她来祭莫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4.选文中两次写到老汉“吼道”,这是对老汉的 描写。第一次“吼”可以用 语气读,第二次“吼”可以用 语气读。从中,我们认识了一位 老汉。
25.“水渐渐蹿上了,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是_________描写。从这句话中的“蹿”“舔”我们能感受到___________。这种感受还可以从文中的哪句话体会出来?用“______”画出来。
26.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有什么好处?
课内语段阅读
穷人(节选)
①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②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③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7.照样子,在横线上填上一个准确的字。
选文这三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第一自然段写了桑娜所 ,第二自然段写了桑娜所 ,第三自然段写了桑娜所 。
28.第一自然段中,桑拿所见到的西蒙,可以用一个“ ”字形容。我们从“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可以感受到 。
29.第二自然段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桑娜 的品质。
30.第三自然段从 和 两方面对桑娜进行了描写。这段话中的五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①表示省写了别人说的话;②表示说话结结巴巴;③表示心理活动断断续续,不断变化)(填序号),从中我们能体会到桑娜 的心情。
《期中专项训练:课内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空气清鲜 一碧千里 愉快 2.羊群 3.小鸟、河、牛羊、马群;视觉和听觉。 4.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民骑马飞奔速度之快,表达了他们迎接我们的热切心情。 5.动作描写,表达了草原人民(牧民)热情好客(的性格)。
【导语】这篇《草原》节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壮美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如“白色的大花”“翠色欲流”)和动态描写(如“襟飘带舞”“群马疾驰”),将草原的辽阔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运用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由景及人,层层递进,从静态美景过渡到动态人文场景,最后以热闹的欢迎场面收尾,表达了作者对草原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情的深切感动。
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从文中“空气是那么清鲜”可得出空气清鲜的特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得出一碧千里的特点;“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能看出“我”愉快的心情。
2.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意思。
文中第①段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那么相应地,白色的大花自然就是指羊群了,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草原上羊群与绿色草原相互映衬的美丽画面。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由“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这些语句可以明确看出描写的景物有:小鸟、河、牛羊、马群。
“远远地望见……”“看到了……”等表述属于视觉角度,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则是通过声音来描写,属于听觉角度,丰富了读者对草原场景的感知,从多个感官角度展现了草原的特色。
4.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修辞及作用。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把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的男女老少比作彩虹,所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彩虹色彩绚丽、给人美好的感觉,将蒙古族同胞比作彩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他们服饰色彩鲜艳的特点;“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表现出他们行动敏捷,急切地来迎接客人;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蒙古族同胞迎接远客时的热情好客,以及这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情感分析。
“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这些都是对蒙古族同胞迎接客人时的动作描写。
通过这些动作,如拨转马头、欢呼、飞驰、引路等,生动地展现出蒙古族同胞对远客的热烈欢迎,体现出他们真诚的情谊和热情好客的民族特点。
6. 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解不开的仇怨 7.B 8.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
【分析】6.本题考查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注意仔细阅读文章作答。
文章第一段“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对丁香花的花苞外形进行了描写,其特点是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文章第二段“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写了人们对丁香的情感寓意,是解不开的仇怨。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
《丁香结》主要写了作者这么多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歌颂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最后作者写到丁香结是每个人一辈子中都有的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由此可知,文段中加点的“丁香结”是指人生不顺心的事。故选B。
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二段的“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是作者对人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悟。
结合丁香结“结”是指不顺心的事,问题是常有的,也解决不完,学会去正视这些方面去理解。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9.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10.示例:顶峰歼敌 11. 仇恨 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 手榴弹 12.句中描写马宝玉动作的词语有“抢、夺、插、举、喊”,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了马宝玉的有勇有谋、身手敏捷。
【导语】这篇节选五壮士顽强抵抗敌人的场景,描绘了他们在绝境中勇敢作战的英勇行为。通过“猛地举起”、“大声喊”、“用石头砸”等动词展示了战士的坚定和无畏。尽管处于劣势,五壮士仍然不屈不挠,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的抗敌决心和牺牲精神。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反映了英雄们的爱国情怀和对敌人的深切仇恨,令人肃然起敬。
9.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句子“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可知这句话写出了五位壮士占据了有利地势,英勇无畏的抗击敌人的情景,体现出他们坚定的战斗意识。句子中的“居高临下”是指身处狼牙山顶这样的高处,俯视下方颈椎而来的敌人,形容所处的地势有利,与给出的“处于高处,俯视下面”的意思相近。故成语为“居高临下”。
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句子“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可知,这句话写出了战斗的残酷与激烈,凸显了五位壮士阻击敌人的显著成效,从侧面反映出了五位壮士对敌人的有力打击。句子中的“粉身碎骨”生动描写了敌人从山间坠落,摔得极其惨烈,肢体破碎的情景,与给出的“身体粉碎”意思相近,故该成语是“粉身碎骨”。
10.本题考查拟写小标题。
通读该段的内容,五位战士边向顶峰攀登,边依托地形的射击敌人,到达山顶后继续痛击敌人。班长马宝玉负伤且子弹用尽,带领大家用石头砸向敌人。面对又一扑上来的敌人,马宝玉扔出手榴弹炸向敌群。
根据选段内容拟写的小标题为“山巅激战”或“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的句子“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可知,“用尽”二字体现了战士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他们将满腔怒火都倾注在这最后一击上。
“用尽”一词不仅突出了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还强调了战士们孤注一掷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照应了选文第①自然段中“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突出了被班长马宝玉留下的这最后一颗手榴弹的关键作用,及对敌人的强力反击。
1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可知,句子中描写马宝玉动作的词有“抢”“夺”“插”“举”“喊”,从这些动词中能够感受到马宝玉的果断机智、英勇无畏、指挥若定。这一连串的动作迅速且果断表明了他在危急时刻迅速做出判断,合理利用有限武器,展现出他机智的一面;同时,号召同志们一起砸,丝毫不畏惧敌人的凶猛攻势,以大无畏的精神顽强抵抗,尽显其英勇。
13.肃静 宣读 热烈 14.A 15.指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 16.“五十四门” 代表当时统计的我国54个民族(现为56个,当时部分民族未正式确认);“二十八响” 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 28 年(1921—1949)的艰苦奋斗建立新中国。
【导语】这篇课文片段生动再现了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数字运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瞬间。文中“五星红旗”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意象组合,配合“五十四门大炮”“二十八响”等具有特殊含义的数字,构建了强烈的仪式感和历史厚重感。毛主席宣读公告的场景描写,通过群众反应的烘托,突出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切期盼。全文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成功营造出震撼人心的历史画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教育意义。
13.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课文《开国大典》可知,第②自然段“起初是全场 ( )”此处填“肃静”;第③自然段“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此处填“宣读”;“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 阵( )的欢呼。”此处填“热烈”。
书写时注意“肃、宣”的正确写法。
14.本题考查对破折号作用的理解和使用。
结合第①自然段“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可知,破折号前面是新中国的国旗,故这个破折号是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说明新中国的国旗就是五星红旗。
故选A。
1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所学可知,第①自然段中“站起来了”的意思是在世界上,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此毅然站立起来了,不需要再看列强的脸色行事。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穷苦的人民群众,不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可以直起腰杆来做人。
16.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和所学可知,“五十四门”代表的是:①参加开国大典的54个单位(部门);②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中国有54个民族;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阶级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二十八响”代表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28年的革命时间。
17.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文中指有的同学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做竹节人。
弄巧成拙: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了。文中指有的同学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做竹节人,结果最后输了。
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别出心裁,把历史镜头、现实镜头连续播映,把赛场内的比赛和赛场外的活动同时报道,使人耳目一新。 18. 气势汹汹 风尘仆仆 非黑即白 争先恐后 19.中看不中用原义是可以看但是不好用。在文中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来的竹节人非常好看,但不实用,总是输。
【解析】17.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原文: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知道别出心裁是与众不同的意思。在文中指有的同学想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做竹节人。
原文: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弄巧成拙是本来想卖弄聪明,结果把事情办砸了。文中指有的同学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做竹节人,结果最后输了。
18.本题考查仿写词语的能力。
ABCC式词语:傲骨嶙嶙 白发苍苍 白雪皑皑 波光粼粼 薄暮冥冥 不过尔尔 不甚了了 长夜漫漫 此恨绵绵 大才盘盘 大腹便便 大名鼎鼎 谠论侃侃 得意洋洋 颠毛种种 钉头磷磷 独行踽踽
含有反义词的四字成语 :
声东击西、扬长避短、七上八下、开天辟地、起死回生等。
19.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原文: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这一部分写得是中看,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做出来的竹节人非常好看。
原文: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这一部分讲得是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就输了。
20.: , ; 、 21. 中心句 引发读者思考 22. 适合的温度 必要的水分 适当成分的大气 足够的光和热 23.不能;这两个字代表必须具备的条件,已经是最低的限度了;如果去掉,不能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不能去掉。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探讨了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必要条件。文章首先从宇宙的无限性引出地球并非唯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接着通过设问引出生命存在的四个基本条件,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语言风格平实易懂,适合学生阅读理解。文章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还激发了读者对宇宙生命的好奇心,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整体结构紧凑,内容充实,是一篇优秀的科普类阅读材料。
20.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后是对条件的具体说明,所以用冒号;“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必要的水分”“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是并列关系,之间用分号;“一般应在 -50~150℃之间”是对“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的补充说明,前后用逗号;“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和“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是句子内部的停顿,用顿号。
示例: : , ; 、
21.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从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层层递进说明“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故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
疑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时可以起过渡作用。
这段话主要分析了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要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要有必要的水分,三是要有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由此可知该疑问句的作用是:激发读者的思索,引出下文。
示例:①中心句②激发读者的思索,引出下文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一个条件:文中明确表述“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 -50~150℃之间”,核心要点是温度需适合生物生存,所以可概括为适宜的温度。
第二个条件:“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重点强调生命存在离不开必要的水分,因此概括为不可或缺的水分。
第三个条件:“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说明天体要有适合生命存在的适当成分的大气,故概括为符合生命需求的大气成分。
第四个条件:“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直接提炼出关键信息,可概括为足量且适配生命的光热条件。
示例:①适宜的温度②不可或缺的水分③符合生命需求的大气成分④足量且适配生命的光热条件
2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说明生命存在的条件最少有这几个,但可能还有其他未提及的条件。如果去掉,就变成生命存在只需要这几个条件,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示例:不可以去掉。“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生命存在除了文中提到的几个条件外,可能还有其他条件。去掉后意思变为生命存在只需这几个条件,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至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4. 语言 责备 关切 一心为群众、不徇私情 25.环境 形势危急,死亡步步紧逼的危机感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26.在结尾揭示两人的关系,出乎意料,给人以内心的冲击和震撼,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老支书不徇私情、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描写洪水来临时的生死抉择,展现了人性和亲情的深度。老汉作为主人公的形象,用“吼道”表现出他的果断与威严,显示了面对灾难时领导者的责任感。整篇的紧张氛围通过“水”、“木桥”和“白茫茫的世界”等意象传达。最终揭示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深化了亲人之间的牺牲与无私爱。文章通过人物行为与环境相互衬托,增强了情感冲击力。
2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和朗读句子。
选文中两次写到老汉“吼道”,这是对老汉的语言描写。
第一次“吼”可以用责备的语气读。从第②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可以看出,在洪水肆虐、情况危急的时刻,老汉看到小伙子没有遵守党员优先让群众撤离的原则,所以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小伙子,这种严厉体现了老汉坚守原则,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优先考虑群众撤离的高尚品质。
第二次“吼”可以用关切的语气读。第⑦段“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此时,洪水已经更加凶猛,木桥也快支撑不住了,老汉一心只想让小伙子尽快过桥,脱离危险,这种关切体现出老汉对小伙子的爱护,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
从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
25.本题考查找语句赏析和筛选。
“水渐渐蹿上了,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是环境描写。从这句话中的“蹿”“舔”我们能感受到洪水的凶猛、肆虐以及来势汹汹,把洪水当作有生命、会主动攻击的事物来写,赋予了洪水以人的动作和张狂的状态,形象地体现出洪水对人们生命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胁。
这种感受还可以从文中的第④段“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句话体会出来。同样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木桥“发抖”“痛苦地呻吟”,侧面烘托出洪水的力量之大,情况的危急,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都快要承受不住了,人们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所以,整体上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危急的氛围,凸显出人们当时所处的艰难处境。
26.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写法。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一开始并不知道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从故事开头到老支书和小伙子在桥上的冲突,这种未知会让读者产生疑问。当最后揭示老支书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时,会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在前面的情节中,老支书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看似很无情,而最后却为了救小伙子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这种前后对比形成的反差,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老支书无私的精神。他在面对危险时,没有因为亲情而放弃原则,同时又在生死抉择中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拯救亲人,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也让整个故事更加震撼人心。
这种写法有助于深化文章主题。主题围绕着在灾难面前的人性光辉展开,通过老支书的行为展现出舍己为人、坚守原则的高尚品质。最后点明关系,让读者明白这种品质不仅仅是对陌生人,甚至在面对亲人时,老支书也能坚守大义,凸显了人性的伟大和无私,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结合制造悬念方面、增强故事的震撼力方面、深化主题方面来写好处即可。
示例:这样写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探究老支书与小伙子关系;增强故事震撼力,父子关系揭示形成强烈反差,凸显老支书无私;同时深化主题,彰显在灾难面前坚守大义的人性光辉与高尚品质。
27. 见 做 想 28. 苦 无私伟大的母爱 29.善良、无私 30. 神态 心理 ③ 焦虑、担忧
【导语】这篇节选自《穷人》的文字,通过桑娜的所见、所为及所想,传达出人性中的善良与责任感。桑娜在面对困难与困惑时,毅然决然地采取帮助他人的行动,即便这可能带来负担与风险。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展示了她内心的冲突与不安,同时强调了她无私奉献的品质。文章情感真挚,令读者感受到人在艰难境地仍然愿意互助的温暖与力量,激发道德思考。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概括。
根据段落内容结合个别句子可以完成此题。第①自然段通过语句“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描写的都是桑娜看到的情景,因此可填写“见”;
第②自然段通过语句“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描述她将孩子抱回了家里,因此可填写“做”;
第③自然段通过语句“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可以知道,描述的是她的思想活动,因此可填写“想”。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在第①自然段的描写中,桑娜所见到的西蒙,生活状况极为艰难。她生病且无人照顾,这从西蒙家中的环境描写“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中可以看出 。西蒙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临死时还千方百计地想着孩子,这种境遇无疑是非常凄苦、悲惨的。因此,可用“惨”或“苦”字来形容桑娜所见到的西蒙,在这里不仅概括了西蒙生活的艰辛和困苦,还隐含了她作为一位母亲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无奈与牵挂,准确地传达了桑娜所见到的西蒙的凄惨状况,以及读者对西蒙这一人物的深切同情。
在第①自然段的描写中,“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说明西蒙在临死之际,尽管自己身处困境,但仍然用尽最后的力气照顾着孩子们。她拿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西蒙对孩子们的深深母爱。她希望孩子们能在自己离开后,依然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庇护 。同时,孩子们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这一场景与西蒙的去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的沉睡状态,进一步凸显了西蒙作为母亲的牺牲和付出。她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暂时的安宁之地,让他们在失去母亲之前,还能享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呵护 。综上所述,这段描述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西蒙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母亲庇护下的幸福和安宁。
2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仔细阅读第②自然段语句“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可以知道,桑娜在发现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无人照顾时,虽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却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种“非这样做不可”的强烈直觉,正是桑娜善良本性的体现。她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出于本能的反应,觉得必须帮助这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这种出于本能的同情心,让桑娜在那一刻忘记了自己家庭的贫困和已经有的五个孩子,毅然决然地将西蒙的孩子抱回了家 。此外,这句话也展现了桑娜无私的品质。她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得失,而是将他人的需要放在了首位。即使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也依然义无反顾地做出了决定。桑娜善良、出于本能的同情心以及无私,正是桑娜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所展现出的高尚品质 。
30.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仔细阅读第③自然段,作者从神态和心理两方面对桑娜进行了描写。神态描写 :文中提到“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这是对桑娜神态的直接描绘。脸色苍白显示了桑娜内心的紧张与恐惧,而神情激动则透露出她做出抱回西蒙孩子这一决定后的激动与不安。这种神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桑娜在做出重大决定后的复杂心理;心理描写 :文中通过桑娜的内心独白,如“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等语句,深入揭示了桑娜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她既担心丈夫会责怪她,又觉得自己应该为帮助孤儿而承担后果,这种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桑娜善良、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以及她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决绝 。
仔细阅读第③自然段桑娜的这段内心独白,这段话中的五个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桑娜内心思维的时断时续,从中我们能体会到桑娜紧张、担忧而又坚定的复杂心情。
省略号在这里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桑娜内心的挣扎与不安。她一方面担心丈夫会责怪她未经允许就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即使要承受丈夫的怒火也心甘情愿。这种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通过省略号的间断表达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桑娜内心的紧张与担忧,还能看到她作为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定与勇敢。她虽然害怕丈夫的责怪,但更害怕看到西蒙的孩子无人照顾,因此即使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帮助他们 。
故选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