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习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习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9 20:2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1《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主旨(zhǐ)
苦心孤诣(yì)
滥用(luàn)
骇人听闻(hài)
B.模型(mó)
装模作样(mó)
差错(chā)
差强人意(chā)
C.纤绳(qiàn)
纤尘不染(xiān)
症结(zhēnɡ)
对症下药
(zhènɡ)
D.和药(huó)
曲高和寡(hè

衍生(yǎn)
敷衍塞责(sè)
答案:C。A滥làn,B装模mú作样,D和huò。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也就是说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贡献份额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
,同时也是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标志的根据。
②在“2007年船舶保险国际研讨会”上,王成宝认为,随着时间的
,国内货运保险条款的部分规定已经过时,甚至出现与法律、国际惯例不符的情况。
③伦敦奥运会纪录片于1908年10月23日在天津田径运动会的闭幕式上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引发了著名的“奥运3问”,中国现代奥运史由此

A.反应
推进
发源
B.反映
推移
发端
C.反映
推进
发端
D.反应
推移
发源
答案:B。“反映”即反照,一般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也可以引申为传达情况;“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也指事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推进”一般用来指推动工作,使前进;“推移”一般指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发端”指开始、起头,一般用于抽象的过程、事件、思想等;“发源”指江河起源。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不孚众望,把它的成果医学化,已在医学方面为人类造福。
B.DNA序列的差异,将有助于人类了解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因而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特点”对症下药。
C.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使我们的生物资源流失,将会使生物产业失去源头与上游,建立的生物技术也会成为无米之炊。
D.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耸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答案:A。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这里应该用“不负重望”,表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白宫庆祝“工作框架图”的背景图案值得玩味:解读生物之书——人文的里程碑。
B.研究规模的改变带来了实验室及实验方式的改变,同时对领头科学家的素质,工作人员的团体精神,以及超大型实验室特有的“半科学、半企业”型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C.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这里讲的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序幕。)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
D.所有成员在遗传上是平等的,人类的基因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与遗产。
答案:C。括号内句末的句号应删除,括号外加逗号。
5.(2011·大纲全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答案:B。A.“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有交叉。C.“失眠是……感觉”不搭配,应将“感觉”改为“症状”。D.“着力于”与后文“抓紧抓好”杂糅。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
,
,
,
,
,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稳、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答案:B。本题以全球粮食危机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重新排列语序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着眼整个语段,把握整体脉络,抓住统一话题,分析句间逻辑关系,注意前后照应。④是坚持的原则,⑤是具体的行为,③是取得的进步,⑥是最终的成绩,①是总结多年来的变化,②最后说明在世界上的意义。
7.下定义属于一种特殊的句式变换,常常和短句变长句融合在一起来考查。请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给“人类基因组计划”下一个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       
          
        
  
          
          
         
答案: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以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为科学宗旨和具体目标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要谈的是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雄心太大,鉴于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在它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这些信息被滥用或被错用又怎么办?“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这里讲的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序幕),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耸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这是一个有关世界及各个国家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白宫可能很早就认识了这一问题并开始考虑了。“21世纪反对生物恐怖主义计划”或者别的名字已经说明白宫的考虑已不只是停留在经典的、传统的生物武器上了,如生物神经毒气等。在不久的将来,敌对分子将可以利用致命的病因和基因工程生产的衍生物制造与人类基因有关的生物武器。人种之间,族群之间,确确实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生物灭绝武器。举几个例子:从人种来说,白种人中不少见的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在亚洲人(黄种人)中还没有发现或极为少见;而中国至今没有发现过的CF(囊泡纤维化),在白种人中的发病率却为1/400,人群中的携带者的比例为1/30-1/20。从群体来说,中国南方并不罕见的蚕豆病患者,他们的一个基因组中的细微差异可能使他们吃上几颗蚕豆便将毙命(如果不知病因或抢救不及时的话)。针对基因安全,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人类基因和人类权利的全球宣言》写进了相关内容,而且要求各国遵守。对这个问题的防范,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也关系到每一个有责任心的科学家,而且要保证民众的知情权。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前者在人文上远远超过了后者),就是出于这样的忧虑。我很希望在这一问题上,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历史将证明这样做的必要性。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旦完成,人类的奥秘就会彻底揭开,而那时人类也就会被自己灭亡。
B.美国很早就已经认识了敌对分子将可以利用的病因和基因工程生产的衍生物制造与人类基因有关的生物武器这一关系到各个国家安全的问题。
C.作者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应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
D.在作者看来,人种之间、族群之间、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从人种来说,白种人中不少见的对艾滋病(AIDS)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在亚洲人(黄种人)中没有发现或极为少见。
答案:C。A项,错在“那时人类也就会被自己灭亡”。作者只是认为存在这种危险的可能性极大。B项,错在“美国很早就已经认识”,原文是说,“美国很可能很早就已经认识”。D项,错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原文说“它们确确实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细微差异……”
2.文中画线的“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人类的奥秘就会彻底被揭开,而这些信息一旦被生物恐怖主义者或者其他人类公敌掌握,将可以利用致病的病因和基因工程生产的衍生物制造与人类基因有关的生物武器或被人们滥用或错用,就会危及人类安全。
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上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案: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给人类可能带来的冲击,呼吁人们通过努力与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
4.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读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中的“基因安全”问题,你如何理解“科学是柄双刃剑”这一观点?
答:  
          
          
         
答案:提示:科学是柄双刃剑,任何一项科学的发明,无不隐含利与弊的双重性。谁也不会否认科技发明创造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学发明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人类置身于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世界中。但发明并不都造福人类,大量的例证说明了一些科学发明的弊端和对人类的危害。科技发明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生物技术例如改革基因引起的道德争议,至今仍然莫衷一是。但科技发展并没有因为这种种争议而停步,人类也不可能因噎废食。既然人们无法否认科学的两面性,那么,每一位发明家无疑都将面临着造福与造孽、急功近利与从长计议的选择,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是否善待生命,而对环境的保护就意味着对生命的善待。任何一项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明创造都应受到道德法庭的审判,否则,科学的“双刃剑”势必将落在人类的头上。
●课外拓展
二、(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例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冰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摄氏度。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摄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5.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颇有价值。
答案:C。根据文章第三段中“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可以推知C项“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扩大了范围,不符合文意。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答案:C。A.“必然”一词的运用过于绝对化,与文意不符,根据原文第一段“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可以将“必然”改为“一般”。B.根据“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与原文第三段“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意义的不同,可以推知此项不符合文意。D.文章第五段仅对“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与现在进行了比对,并未得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这一结论,属于无中生有。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几百年。
答案:B。
A.可在文中第二段第二行“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找到推断依据。C.可在第二段末找到依据。D.可从第三段和最后一段找到依据。B.根据原文“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可以分析得知“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属于无中生有。
8.请用下面文段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在横线上,不超过20个字,注意前后的衔接。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有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17、18世纪的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化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文中用“暴发户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
          
          
         
          
  
答案: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的现象。
9.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效果。
一项名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学研究计划在北京启动。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遗传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如果说10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关注人类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项目则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已有的遗传学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人的基因会发生差异,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
(1)研究途径:
        
            (不超过24个字)
(2)最终效果:
    
   
            (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研究途径:分析测试基因样本,研究人与人的遗传差异。(2)最终效果:绘制成人类基因迁徙地图。
10.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生态文明”作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0字左右)
①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作为行为准则。
②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文化成果的总和。
③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④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
答:                                    
答案: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
11.(2011·重庆卷)请找出下列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
(1)与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相关造成的现象,如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等,都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危害。
(2)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驻军图》中,标有“箭道”二字的城堡上,可看到有道路蜿蜒而下。
(3)按照一定顺序准确无误地将一长串数字记住,比牢记内容相互关联的文本或图像难度更大。
有语病的一项是:                              
针对性修改:                              
答案:有语病的一项是:(1)。针对性修改:删掉“与”和“相关”(或者删掉“造成”)。
12.(2011·江苏省滨海中学期中)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放线菌”(不超过40个字)
放线菌的细胞一般呈分枝丝状,因此,过去曾认为它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微生物”。
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和一系列其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放线菌无非是一类具有丝状分枝细胞的细菌。放线菌一般分布在含水量较低、有机物丰富和呈微碱性的土壤环境中。泥土所特有的“泥腥味”,主要就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放线菌主要以孢子繁殖。据研究,在每克土壤中,放线菌的孢子数一般在一千万左右。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1978年的统计,在当时已发现的5128种抗生素中,有3165种为各种放线菌所产生。另外,它们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只
有极少数的放线菌才对人类构成危害。
答案:放线菌是一类具有丝状分枝细胞、主要以孢子繁殖和分布在特殊土壤环境中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