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项训练:课外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庆典倒计时
顾保孜
①新中国成立已经进入倒计时,工作千头万绪,毛主席无暇顾及休息。就在开国大典前一天晚上,毛主席本想早点休息,以饱满的精力参加第二天的开国典礼,但因处理一些重要事务,他一直没有离开办公室。警卫人员再三提醒他早点休息,毛主席只是口头答应休息,并没有离开办公桌半步。这事让周恩来知道了,他还亲自打电话给警卫人员,叮嘱他们一定要催促主席早点休息。毛主席这才停下手头上的工作,站起身来,走出办公室。这时已经是清晨6点了。
②据当时的警卫回忆,毛主席是下午1点钟起床的。毛主席有个习惯,起床以后的第一项工作是浏览床头的报纸。今天,警卫不得不打断他的习惯,催他穿衣吃饭。
③他穿上了特意为他缝制的“礼服”——这是一套黄色的美国将校呢制成的中山装,是著名的剪裁师傅为他精心制作的。
④他先来到了中南海的勤政殿,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欢聚一堂,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⑤2点50分,毛主席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下,他们要在这里排队集合,登上天安门。毛主席自然站在了最前面,朱德、刘少奇等紧随其后。
⑥天安门的东西两口有两条马道,是供人们上下天安门用的。毛主席走上马道的时候,面前是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苍穹里还有几朵云彩点缀着。
⑦踏上天安门,毛主席走到天安门的正中央,立正站好,双目炯炯地看着广场上沸腾的人群。这时候,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大会开始。毛主席迈着稳健的步子走到麦克风前,环视了一下人群,平缓了一下呼吸,朗声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主席浓厚的湖南乡音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天安门广场上沸腾了,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
⑧此时此刻,领袖的心情是激动的,群众的心情也是激动的。他们浴血奋斗几十年,终于迎来了共和国的成立。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激动的吗?
(有删改)
1.在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词语。
(1)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 (2)表示粗略地看一遍。( )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毛主席走上马道的时候,面前是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苍穹里还有几朵云彩点缀着。”这句话是 描写,衬托了 。
(2)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一处 (细节 场面)描写,渲染了 的气氛。
3.短文第7自然段分别从 、 、 等方面描写了毛主席,突出了一位精神饱满、雄姿勃发的领袖形象。
4.“领袖的心情是激动的,群众的心情也是激动的”和“领袖和群众的心情都是激动的”,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大典前一晚,毛主席由于心情激动,无法入眠。
B.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给毛主席催促他早点休息。
C.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主持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D.文末的“他们”指代的是领袖和群众。
现代文阅读。
“给我上”比不上“跟我上”
①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统帅乐毅率兵攻打齐国,只剩下即墨最后一座孤城久攻不下。即墨之所以能够坚守,是因为有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担任将领。这个人就是田单。
②为了能够守住即墨,田单把自己的钱财全部拿出来分给士兵。他不仅身先士卒,亲自到城墙上与燕军决战,还把自己的妻妾都编入军队,手拿武器守城。即墨城里的老百姓见田单这样,群情高昂,全民皆兵,就连妇女儿童都拿起了武器参战。
③公元前279年,田单利用反间计,让燕国免去了乐毅的统帅职务,改用骑劫做燕军主帅。田单觉得反攻的机会来了,他让人在牛角绑上锋利的刺刀,在牛尾绑上泼了油的芦苇。然后用火点着芦苇。田单大声喊:“弟兄们,跟我冲呀!”田单率领士兵和百姓冲向燕国军营。骑劫的军队溃不成军。田单一鼓作气,收复了失地,把齐襄王接回来,恢复了齐国。
④齐国恢复后,田单决定把齐国最后一座城池也收复回来。这时候,田单的军队是狄城守军的10倍。可是,田单却一连攻了数月也破不了城。于是,田单向当时有名的谋士鲁仲连请教。鲁仲连说:“在即墨的时候,将军能够手拿武器,与士兵们一起出生入死。而现在将军拿着优厚的俸禄,没有战斗的决心,当然攻不下狄城了。要知道,‘给我上’比不上‘跟我上’呀!”田单一听,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
⑤田单回到军营,来到士兵们的中间,他手持兵器,大声喊道:“兄弟们,跟我上!”说完,他自己骑上战马,一马当先,冲向敌军。当天就攻破了狄城。
6.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身先士卒:
(2)无地自容:
7.短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8.“反间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你还知道哪些计策,请试着写出两条。
9.田单能用一万多名老弱残兵打败燕国几十万大军,为什么带领齐国几十万大军却攻不下一座小小的狄城?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抄下来。
10.结合文章,说一说“跟我上”与“给我上”有什么不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据调查,2000年后出生的人群中有超过15%的人在熬夜,其中一部分人经常熬夜。实际上,熬夜对人的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影响。下面是熬夜对人体的影响的调查表。
材料二: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呢?
①首先,要合理分配时间。我们可以尝试按照一定时间段把做过的事情记录下来,连续记录一周,再按照学习、活动、聊天等方面做分类统计,之后根据统计结果重新安排学习、活动时间。
②其次,要善于利用碎片时间。如果做过时间统计,我们就会发现每天有很多碎片时间可以利用。例如,坐车回家时,可以和同学商讨综合性学习的小组计划。
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会使用高效的时间。据生物学家研究,一天中高效的时间段一般是清晨起床后、8:00—10:00、18:00—20:00、入睡前1小时。如果我们抓住这几个时间段专心地学习,就可能提高学习效率。
11.如材料一中的图所示,熬夜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A.困倦疲惫 B.视力下降 C.身体素质差 D.失眠抑郁
12.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表达是为了
13.根据两则材料内容判断,做法合理的画“√”,不合理的画“×”。
(1)李明同学认为学习、活动等时间无须合理分配,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2)杨红同学的家离学校较远,她利用每天上下学坐车的时间听英语录音,提升听力。( )
(3)王征同学学习通常选择18:00—20:00这个时间段,入睡前还要读一个小时书。( )
14.张亮同学为取得好成绩经常熬夜学习。面对这种现象,请你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他进行劝说,语句要清楚、连贯。(至少提出两点建议)
材料三
向塑料宣战
①随着化学工程师逐渐摸索出低成本的制造技术,塑料迅速遍布地球。仅短短半个世纪,全球塑料产量从每年200万吨激增至2016年的近3.4亿吨。美国科学杂志《科学进展》估计,到2017 年7 月人类已至少生产了 83亿吨塑料。不幸的是,其中只有9%被回收,12%被焚烧,其余的都被丢弃在大自然中。
②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人类每年制造的垃圾中,有10%被倒进海洋。2015年刊发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192个沿海国家和地区在2010年有480至1270万吨塑料倒进了海洋。
③每年 1270万吨是什么概念?在你从本文开头阅读到这句话的时间里,大约有30吨塑料垃圾入海。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可能在2050年超过鱼类。
④在大洋中心,洋流制造了广阔的垃圾带。令研究人员惊讶的不是垃圾带的面积之大,而是太小。所有垃圾带加在一起“仅仅"包含了几十万吨垃圾。人类倾倒入海的数百万吨塑料去哪儿了?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很可能在海洋生物的肚子里。塑料散发出的味道与藻类相似,令海洋生物误以为是美味佳肴,主动捕食。制造了大量塑料垃圾的人类,也因食用海产品而无法摆脱误食垃圾的命运。
⑤“摄取”塑料的途径不只有食物。2018年3月,美国科研人员检测了来自9个国家、11个知名品牌的250瓶瓶装水,其中93%含有塑料微粒。 美国非营利性新闻机构OrbMedia委托研究机构对各国的自来水进行了150多次检测,结果在83%的自来水中检出了塑料微粒。
(选自《塑料之战》)
15.查字典。
“倾”用音序查字法,查大写字母 ,读音是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倾”的第4笔笔画名称是 。它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歪、斜;②趋向;③倒塌;④用尽;⑤使器物反转或歪斜,尽数倒出里面的东西。为下列词语中的“倾”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一见倾心( ) 大厦将倾( ) 倾倒入海( ) 倾尽全力( )
16.联系全文,结合关键语句概括出人类“向塑料宣战”的理由。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17.“摄取”的意思是 。为了了解人类“摄取”塑料的途径,应重点阅读第 和第 自然段,从而得知,人类会通过 和 “摄取”塑料。
18.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句中加点字“近”字能否删去? 为什么?
19.目前,我国已经推行了塑料袋有偿使用的措施,可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你认为这政策有必要实施吗?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已有知识,表述自己的观点。
20.请认真阅读选文,然后完成下面的题。
张富清的英雄事迹
①“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队总攻就会受阻,解放全中国就受到影响。”入夜时分,上级指挥员的动员,让张富清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潜进永丰城炸掉敌人的碉堡。
②他主动请缨,和两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天还没亮,他们就背上炸药包和手榴弹,一路匍匐前进,来到城墙下。张富清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率先徒手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四米多高的城墙,率先跳进城里。
③张富清刚落地,还没站稳,几个敌人就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一下子打倒七八个。突然,他感觉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手一摸,满脸是血。他不顾头上的伤,依然冲向碉堡,用刺刀在碉堡旁边的地上迅速刨出一个坑,把随身背来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一个侧滚翻的同时,拉掉了手榴弹的拉环。一声巨响,敌人的一座碉堡被炸飞了,张富清忍着疼痛,趁着腾起的黑烟,顽强地爬近另一座碉堡,并把它炸毁,大部队顺利解放了永丰城。
④在解放战争后,张富清主动前往条件艰苦的鄂西山区。这里有个高洞村,海拔一千多米,村民深居悬崖之上、峰岭之间,进进出出就只有一条不宽的小路。小路一侧的山岩笔直陡峭,如刀削斧砍;另一侧的山谷深不见底,怪石嶙峋。路面狭窄,人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落崖。张富清二话不说,带上妻子儿女一头扎进大山,在高洞村住下来。他亲自披挂上阵,领着村民,炸山修路。
⑤谁也忘不了入冬前的那个夜晚:男女老少齐上阵,拾的拾,搬的搬,铁锤钢钎和各种工具撞击石头的声音响成一片。张富清手持铁钎,弯着腰憋足了劲儿,将大块石头往悬崖边上撬,头上热汗涔涔;一个身体强壮的小伙子,用力抡着大镐,猛砸坚硬的石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弯着身子将堆积在悬崖边的石块推下悬崖……寒来暑往,村民们在张富清的带领下,硬是用简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路。
⑥张富清完成的任务各种各样,但突击队员的精神从未改变:永远向前,突击!突击!突击!
(1)按要求概括张富清的英雄事迹,并完成填空。
事迹一:解放战争前,
事迹二:解放战争后,
这些事迹体现了张富清 、 的形象(填写四字词语)。
(2)第②自然段两次运用“率先”一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文章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如果把第⑤段描写的场面拍摄下来,你会选择拍摄的“点”的镜头是 ,“面”的镜头是 。
(5)李明想用短文中张富清的故事,作一次“我心中的英雄”主题演讲,同时想在故事前加上一段话,你认为下面哪一段话最恰当,并结合语段和短文内容写一写理由。
语段一: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2年12月20日去世,享年98岁。
——选自《百度百科》
语段二: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选自《新华网》
语段三:张富清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都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选自《感动中国》对张富清的颁奖词(有删减)
选择语段 ,理由:
21.请认真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科技梦 中国梦
【材料一】“北京,我是神舟十三号,我已安全着陆,返回舱正立,01感觉良好!”“02感觉良好!”“03感觉良好!”
4月16日下午,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顺利结束“太空出差”,为中国航天迄今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材料二】舱外,航天员身着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风险极高的太空出舱活动中“大显身手”;舱内,数倍于5G网速的太空宽带,支持航天员在400千米高的“天空课堂”精彩开讲。出发时,原先靠航天员乘坐飞船“随身”携带的物资,现在已有天舟货运飞船专程送达;返回时,原先耗时1天的回家之旅,如今缩短到几个小时……183天的太空之旅,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创下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记录……每一个“首次”都标志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中国航天人持续公关,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就,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感觉良好”。
【材料三】“卡脖子”技术,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的是别人有,但自己还没有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了它就没法运转,就像被人扼住了咽喉、卡住了脖子一样难受。当前,我国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核心装备多方面“卡脖子”现象仍比较突出。
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触觉传感器、真空蒸镀机、手机射频器件、航空发动机短舱、iCLIP技术、重型燃气轮机、激光雷达……
(1)阅读的目的不同,选择的材料也不同。要了解三位航天员着陆的信息,我们可以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材料二,我了解到:神舟十三号之所以能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航天新高度”,是因为 。
(2)有人建议,将材料二的结尾“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感觉良好’”改成“中国航天事业太强大了”,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3)有人说,可以通过“高价购买”来解决那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请联系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22.课外阅读。
钱七虎:铸造“地下钢铁长城”
①“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60多年前钱七虎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时,接受的第一堂革命人生观教育课。
②钱七虎,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2022年7月27日,他被授予“八一勋章”。
③初心,是时代镌刻在钱七虎心中永恒的烙印。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了核爆中心(考察 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那一年,钱七虎受命为空军设计飞机洞库防护门。为了找准原有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他专门到核爆试验现场调查研究。经过深入调查思考,钱七虎大胆决定采用刚刚兴起的有限单元法,但这涉及大量的工程结构计算。当时,国内大型计算机设备紧缺,为了求取最科学的方案,他来回奔波于北京、上海,利用节假日和别人吃饭、睡觉的空隙打“时间差”蹭设备用。两年后,他研究的当时我国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洞库防护门通过成果鉴定时,他却患上了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
④勇于(攀登 攀越)的人脚步从不停歇。钱七虎趁热打铁开展“有限单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的研究攻关。长期的劳累又诱发了痔疮,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疼得不敢坐,就趴在床上写专著。该专著问世不久就获得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⑤在面对一项项世界级国防工程的防护难题时,钱七虎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建立了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单体工程到工程体系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等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制定了我国首部人防工程防护标准,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⑥师之大者,为国为民。作为多个国家重大工程的专家组成员,钱七虎在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能源地下(储备 储存)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重大咨询建议。退休后,他仍活跃在国家战略防护工程建设前沿,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
⑦奋斗一甲子,投身强国梦。“虽然我已经80多岁了,但我总觉得还有很多事要做。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钱七虎表示,有生之年他将(陆续 继续)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不懈冲锋。
(1)划去括号中的不正确的词语。
(2)结合上下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一甲子: 。
建言献策:
(3)阅读短文想一想“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请结合钱七虎的实例说说你的理解。
(4)习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你作为新时代少年应该如何做?
阅读短文《大雪山》,完成练习。
大雪山
佚名
①大雪山在四川省的西部。那里没有人烟,没有花草树木,连条小路也没有。一年四季,山上都盖着厚厚的雪。夏天,别的地方热得摇蒲扇,大雪山上还是白雪纷飞,寒风刺骨。
②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走了八个月了。他们衣服穿破了,草鞋穿烂了,这样冷的雪山,怎么过得去呢?但是,任何困难也挡不住英雄的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为了打倒反对派,红军要跟凶恶的敌人作战,也要跟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战。红军要征服大雪山,越过大雪山。
③大队人马来到大雪山脚下,战士们把能穿的全都穿上了。有毯子的就把毯子裹在身上,有油布的就把油布披在头上。有的战士找到些布片和枯草,绑在脚上,当作棉鞋;有的战士找到一张羊皮,披在身上,当作大衣。
④上山前,每个战士都喝一碗辣椒汤。辣椒汤能刺激血液循环,使身体发热,可以抵御山上的寒风。
⑤红军开始翻越大雪山了,一个接一个,一队接一队,出现在白茫茫的大雪山上。
⑥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乌云带来了冰雹,打在炊事员挑的洋铁桶上,丁丁当当地响。冰雹刚过去,大雨又来了,冰凉的雨水淋湿了衣裳,还直往领子里灌,弄得战士们浑身是水。英雄的红军踏着没膝的积雪,一步一步向山顶前进。
⑦越近山顶,气候越冷,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许多战士冻得嘴唇发白,牙齿格格地响。他们年轻的扶着年老的,身强的扶着体弱的,男的拉着女的,小鬼们拉着马尾巴。走啊!走啊!越过大雪山,就是胜利!
⑧红军的宣传队大部分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队长就站在半山腰,敲着锣,打着鼓,挥着红旗,鼓励大家前进。
⑨几万红军跟着红军,跟着毛主席,在白茫茫的大雪山上前进。他们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黄昏,前进,前进,终于翻过了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⑩……
(选自《在古观象台上—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自读课本》,有改动)
23.文中下列各词中,加框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稀薄 血液 没膝
A.bó xuè mò B.báo xuè mò
C.bó xiě mò D.bó xuè méi
24.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要读出什么语气来?( )
A.担心 喜悦 B.痛苦 喜悦
C.悲痛 坚定 D.担心 坚定
25.“走啊!走啊!”,“前进,前进”两处语言重复的作用是( )
A.这里的语言重复没啥作用 B.说明红军战士心里很着急
C.说明长征路上的困难很多 D.突出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
26.文中哪个场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7.有人说文中多处环境描写是多余的,应该去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并说说你的理由。
28.本文既有面上的描写,又有点上的描写,请各举一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期中专项训练:课外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千头万绪 浏览 2. 环境 开国大典喜庆的气氛和喜悦的心情 场面 激动、热烈 3. 动作 神态 语言 4.修改前的表达效果好。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能够突出领袖和群众激动的心情。 5.D
【导语】这篇文章记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夕及当天重大历史时刻。作者通过生动详实的细节,展现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前后繁忙且庄重的形象。文章描绘了他不顾疲惫、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也刻画了大会当天的庄严和激动气氛,以及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热烈响应。从环境、人物行动等多个层面塑造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的庄重与伟大,突出历史转折点的激动人心。
1.本题考查找关键词语及词语解释。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中“新中国成立已经进入倒计时,工作千头万绪,毛主席无暇顾及休息。”可知,这句话主要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种紧张忙碌的状况。其中“工作千头万绪”则体现出当时需要处理的事务数量极多,而且十分繁杂,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故对“千头万绪”的理解与“形容事情复杂纷乱”表述的意思相符。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毛主席有个习惯,起床以后的第一项工作是浏览床头的报纸。”可知,这句花的意思是毛主席起床后通过快速地翻看床头的报纸,来大致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动态、社会局势、民众声音等诸多信息。其中“浏览”在这里是指大略地看、快速地阅读的意思,与“表示粗略地看一遍。”相符。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结合句子可知,句子描绘了天空的颜色和云朵的状态,属于环境描写。在开国大典这个重要的场合,这样美好的天空环境,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毛主席当时内心的一种比较轻松、愉悦的情绪以及喜庆的气氛。
(2)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可知,句子描绘的是天安门广场上人们发出欢呼声、口号声,且此起彼伏的整体场景状况,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等细节之处,所以属于场面描写,通过对广场上众人声音状态的呈现来展现整个宏大、热烈的场面情况。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中“迈着稳健的步子”可知,是对毛主席动作的描写,体现他的沉稳;“双目炯炯地看着广场上沸腾的人群” 是神态描写,展现出他的神采奕奕;“朗声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 是语言描写,突出他的自信和豪迈。这些描写综合起来,塑造了一个精神饱满、雄姿勃发的领袖形象。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⑧自然段中“领袖的心情是激动的,群众的心情也是激动的”可知,该句采用了对称并列的句式,强调了领袖与群众开心情一致,语气上有抑扬顿挫,使情感更加饱满,同时给予每一种情绪单独的强调,使得文字更富有节奏感。相比之下,“领袖和群众的心情都是激动的”则显得较为平直,缺乏上述的节奏感与重音强调。故“领袖的心情是激动的,群众的心情也是激动的”更好。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毛主席本想早点休息,以饱满的精力参加第二天的开国典礼,但因处理一些重要事务,他一直没有离开办公室。”可知开国大典前一晚,毛主席不是因为心情激动,无法入眠。
B.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这事让周恩来知道了,他还亲自打电话给警卫人员,叮嘱他们一定要催促主席早点休息。”可知,周恩来总理不是亲自打电话给毛主席催促他早点休息。
C.毛主席是在中南海的勤政殿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不是在天安门城楼。
故选D。
6. 文中指作战时田单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 文中指田单明白了攻不下狄城的原因后非常羞愧。 7.短文讲述的是:田单是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他利用反间计恢复了齐国,可是在收复齐国最后一座城池时久攻不下,请教鲁仲连明白了将军带兵打仗要身先士卒的道理后,他一举夺下狄城。 8.借刀杀人、瞒天过海。 9.在即墨的时候,将军能够手拿武器,与士兵们一起出生入死。而现在将军拿着优厚的俸禄,没有战斗的决心,当然攻不下狄城了。要知道,“给我上”比不上“跟我上'呀!” 10.跟我上”在文中指田单平时与士兵同甘共苦,把家财散尽,让家人入伍;作战时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奋不顾身。而“给我上”意思是田单功成名就,身居高位后,只是指挥士兵们作战,不再身先士卒。
【导语】这篇现代文阅读以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田单的两次作战经历,阐述了“身先士卒”在领导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对田单在即墨的成功保卫和之后狄城攻陷的失败与反思,凸显了领导者亲历亲为与号召士气的重要性。故事中的“跟我上”与“给我上”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领导以身作则能极大地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寓意深刻,具有警示和启发意义。
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他不仅身先士卒,亲自到城墙上与燕军决战,还把自己的妻妾都编入军队,手拿武器守城。”可知,田单在保卫即墨时表现出以身作则、亲自到城墙上与燕军决战,因此“身先士卒”是指亲自带头,身先士卒。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而现在将军拿着优厚的俸禄,没有战斗的决心,当然攻不下狄城了。要知道,‘给我上’比不上‘跟我上’呀!’田单一听,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可知,文中描述田单因鲁仲连的指责而感到羞愧,故意指非常难为情,羞愧得无处藏身。故“无地自容”意指非常难为情,羞愧得无处藏身。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田单在面对燕国进攻时,凭借卓越的领军能力和勇敢精神,成功保卫住即墨城。通过反映田单的领导作风转变,强调了“身先士卒”的重要性,体现了“跟我上”的作战方式与“给我上”相比,更能激发士气、促成胜利。文章寓意通过实际行动以身作则,方能凝聚共识、获得成功。内容概括时,注意主次分明,抓住人物的行动和最终的成果来总结故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田单带领即墨人民成功抵御燕军,以及后期收复齐国失地的故事。起初,田单通过不畏艰险、身先士卒的领导方式,鼓舞民众,使即墨固守不下,最终利用计谋反攻燕国,恢复齐国。在随后对狄城的攻打中,田单一时陷入僵局,直到听从谋士鲁仲连的建议,再次身体力行,终于攻克狄城的故事。
8.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根据《三十六计》中的计策,通过回忆或查找相关资料,可写出类似的计策来补充答案。
比如:计策还有“苦肉计”和“连环计”等。
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在即墨的时候,将军能够手拿武器,与士兵们一起出生入死。而现在将军拿着优厚的俸禄,没有战斗的决心,当然攻不下狄城了。要知道,‘给我上’比不上‘跟我上’呀!”可知,这句话描述了田单攻不下狄城原因。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在即墨的时候,将军能够手拿武器,与士兵们一起出生入死。而现在将军拿着优厚的俸禄,没有战斗的决心,当然攻不下狄城了。要知道,‘给我上’比不上‘跟我上’呀!”结合田单的两次作战情况可知,“跟我上”与“给我上”的不同在于“跟我上”表现出领导者与士兵并肩作战的决心和士气,能够激发士兵的斗志和士气,同时也表明领导者以身作则、亲自参战的态度;而“给我上”则显示出领导者只是发号施令,而不亲自参与,缺乏以身作则,对士兵没有激励效果。
11.A 12. 举例子 具体说明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方法。 13. × √ √ 14.示例:张亮同学,长期熬夜学习,会导致困倦疲惫和视力下降,你应该利用好每天几个高效的时间段进行专心学习,也可以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这样做既效率高,又不影响身体健康。
【导语】此阅读材料通过两份资料探讨了熬夜对健康的影响及如何有效利用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材料一用图表清晰展示了熬夜对健康的具体影响,如困倦、视力和身体素质下降等。材料二则提供了时间管理的建议,强调利用高效时间段和碎片时间。整体结构紧凑,信息量丰富,有助于读者理解熬夜的危害和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便于读者反思自身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1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观察图片可知,“困倦疲惫”在熬夜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中所占比重最大,为77.4%。由此即可知,熬夜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困倦疲惫。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根据材料二画线句子“例如,坐车回家时,可以和同学商讨综合性学习的小组计划。”中的“例如”可知,这则材料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事例具体说明了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根据材料一中“熬夜对人的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影响。”及材料二第①段“首先,要合理分配时间。”可知学习、活动要合理分配时间,故“李明同学认为学习、活动等时间无须合理分配”“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故本项判断为错误。
(2)根据材料二第①段“首先,要合理分配时间。”和第②段“其次,要善于利用碎片时间。”可知合理分配时间,善于利用时间碎片能提高学习效率。题干中“李杨红同学的家离学校较远,她利用每天上下学坐车的时间听英语录音,提升听力。”杨红有效利用时间碎片提高听力的做法是合理的。
故本项判断为正确。
(3)根据材料二第③段句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会使用高效的时间。据生物学家研究,一天中高效的时间段一般是清晨起床后、8:00—10:00、18:00—20:00、入睡前1小时。如果我们抓住这几个时间段专心地学习,就可能提高学习效率。”可知使用高效的时间能提高学习效率。题干中“王征同学学习通常选择18:00—20:00这个时间段,入睡前还要读一个小时书。”其中,“18:00—20:00”“入睡前1小时”都为高效学习时间。所以,他的做法也是合理的。
故本项判断为正确。
1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建议的能力。
作答时要认真审题,题中要求劝说张亮同学不要经常熬夜。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熬夜对人的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因素分析,并结合材料二中“首先,要合理分配时间。”“其次,要善于利用碎片时间。”“要会使用高效的时间。”提出建议。注意语句通顺、清楚、连贯,言之有理。
示例:张亮同学,长期熬夜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你想要提高学习成绩,就应该合理利用时间。抓住一天中的几个高效时间段进行专心学习,同时利用好碎片时间,这样才能健康又高效啊!
15. Q qīnɡ 亻 8/八 竖提/ ② ③ ⑤ ④ 16. 塑料污染自然环境。 人类和海洋生物容易误食塑料垃圾。 塑料会造成水质污染。 17. 吸收 ④ ⑤ 食用海产品 饮用瓶装水 18.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塑料产量增速快,是说明更准确更科学。 不能删去。“近”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接近,如果删去,就变成了“2016年的产量是3.4亿吨,不符合实际。“近”字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19.我认为“有偿使用塑料袋”这一政策有必要推行。有偿提供塑料袋,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从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保护生活环境。
【导语】此篇文章以详实的数据和事实,深刻揭示了塑料污染问题的严峻性,从塑料产量的激增到海洋塑料垃圾的危害,再到人类通过食物链和水源间接摄取塑料的现状,层层递进,引人深思。文章语言平实,但内容震撼,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塑料污染,共同向塑料宣战。
15.本题考查查字典。
音序是指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倾” 读音是“qīng”,所以音序是“Q”。部首查字法,“倾”的部首是“亻”。除去部首后,“顷”字有8画。它的笔顺为,第4笔是“竖提”。
“一见倾心”意思是初次见面就十分爱慕。“倾”在这里表示“趋向”。因为“倾心”是心向往之的意思,就好像心朝着某个方向去了,故选②。
“大厦将倾”是说高大的房屋即将倒塌。“倾”的意思是“倒塌”。“大厦”是建筑物,“将倾”表示快要倒了,故选③。
“倾倒入海”描述的是把东西倒向海里的动作。“倾”解释为“使器物反转或歪斜,尽数倒出里面的东西”很合适,体现了把垃圾等倒进海里的动作,故选⑤。
“倾尽全力”意思是用尽全部力量。“倾”表示“用尽”,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出来,故选④。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①段“仅短短半个世纪,全球塑料产量从每年200万吨激增至2016年的近3.4亿吨。美国科学杂志《科学进展》估计,到2017 年7 月人类已至少生产了83亿吨塑料。不幸的是,其中只有9%被回收,12%被焚烧,其余的都被丢弃在大自然中。”可以看出,塑料产量的剧增和低回收率导致大量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这是需要向塑料宣战的一个重要原因。故理由一:塑料产量巨大,回收率低,大部分被丢弃在大自然中,造成环境污染。
第②段提到“人类每年制造的垃圾中,有10%被倒进海洋”,第③段进一步强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可能在2050年超过鱼类”,这些语句表明塑料垃圾对海洋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海洋生物生存面临危机,这是向塑料宣战的关键理由。故理由二:大量塑料垃圾倾倒入海,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塑料垃圾总重量可能在2050年超过鱼类。
第④段“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很可能在海洋生物的肚子里。塑料散发出的味道与藻类相似,令海洋生物误以为是美味佳肴,主动捕食。制造了大量塑料垃圾的人类,也因食用海产品而无法摆脱误食垃圾的命运。”,以及第⑤段“‘摄取’塑料的途径不只有食物。2018年3月,美国科研人员检测了来自9个国家、11个知名品牌的250瓶瓶装水,其中93%含有塑料微粒。”,这些内容都表明塑料已经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这也是人们需要向塑料宣战的理由。故理由三:塑料通过食物链和饮用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摄取”在文中是指人体吸收塑料微粒。
为了了解人类“摄取”塑料的途径,应重点阅读第④和第⑤自然段。
在第④段中,“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塑料)很可能在海洋生物的肚子里。塑料散发出的味道与藻类相似,令海洋生物误以为是美味佳肴,主动捕食。制造了大量塑料垃圾的人类,也因食用海产品而无法摆脱误食垃圾的命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类会通过食用海产品 “摄取” 塑料。
第⑤段提到“2018年3月,美国科研人员检测了来自9个国家、11个知名品牌的250瓶瓶装水,其中93%含有塑料微粒。美国非营利性新闻机构OrbMedia委托研究机构对各国的自来水进行了150多次检测,结果在83%的自来水中检出了塑料微粒”,由此可知人类还会通过饮用含有塑料微粒的瓶装水和自来水“摄取”塑料。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①段中句子“仅短短半个世纪,全球塑料产量从每年200万吨激增至2016年的近3.4亿吨”中,明确出现了“半个世纪”“200万吨”“2016年”“近3.4亿吨”这些具体的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具体的数据“200万吨”“2016年”“近3.4亿吨”,准确、直观地展现了全球塑料产量在短短半个世纪内急剧增长的情况,让读者对塑料产量的变化幅度有一个清晰、具体且深刻的认识,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句中加点字“近”字不能删去。原因是“近”在这里表示接近但还不到的意思,说明2016年全球塑料产量接近3.4亿吨,但并不是正好3.4亿吨。如果删去“近”字,就变成了确切的3.4亿吨,这与实际情况可能不符,会使数据表述过于绝对,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 “近” 字起到了限定和准确表述数据的作用,不能随意删去。
19.本题考查观点。
首先要确定自己对于“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是否有必要实施”的观点,是认为有必要还是没必要。可以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等角度来考虑。
例如:
观点一:有必要实施
文章揭示塑料污染严重,大量塑料垃圾入海威胁生态,且可进入人体危害健康。塑料袋是塑料污染重要源头,无偿使用会致其泛滥。从已知看,塑料生产耗资源,有偿使用可减少其消耗,促消费者自备环保袋,还能提升大众环保意识,从源头减量,故该政策必要。
观点二:没必要实施
虽塑料污染严重,但有偿使用给临时购物者增添经济与便捷性困扰。且相比之下,加强塑料回收体系建设或推广环保可降解塑料袋等举措,或许更能有效解决问题,无需仅靠有偿使用政策来限制塑料袋使用。
20.(1) 主动请缨,奋不顾身炸掉敌人的碉堡。 扎根山区,带领村民炸山修路。 奋勇争先 无私奉献
(2)“率先”的意思是领先、带头,突出了张富清英勇无畏、奋勇当先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张富清的赞美、敬佩之情。
(3)表现了炸山修路的条件恶劣,突出张富清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
(4) 张富清手持铁钎,弯着腰憋足了劲儿,将大块石头往悬崖边上提,头上热汗涔涔;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用力抡着大镐,猛砸坚硬的石块;二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弯着身子将堆积在悬崖边的石块推下悬崖…… 男女老少齐上阵,拾的拾,搬的搬,铁锤钢钎和各种工具撞击石头的声音响成一片。
(5) 三 这篇短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了张富清的英雄事迹;为国,他冲绛陷阵,舍身炸碉堡,为民,他响应党的号召,前往山区带领村民炸山修路。这些事迹与语段三中“于国于民,都是忠诚伟大的士兵”这一描述相符,同时短文中的事迹也体现出张富清“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的品质。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展现了张富清在解放战争及后来的乡村建设中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细节描写,如他面对敌人的英勇冲锋以及在艰险山区带领村民修路,刻画了他作为战斗英雄和无名战士的双重形象。这不仅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人物,同时也通过环境的艰险烘托出他不畏艰难的毅力和决心,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
【详解】(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句子“他主动请缨,和两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天还没亮,他们就背上炸药包和手榴弹,一路匍匐前进,来到城墙下。张富清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徒手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四米多高的城墙,率先跳进城里。”和第③自然段句子“一声巨响,敌人的一座碉堡被炸飞了,张富清忍着疼痛,趁着腾起的黑烟,顽强地爬近另一座碉堡,并把它炸毁,大部队顺利解放了永丰城。”可知,解放战争时,张富清主动请缨,将敌人的碉堡炸飞。
从第④自然段句子“在解放战争后,张富清主动前往条件艰苦的鄂西山区。”“他亲自披挂上阵,领着村民,炸山修路。”和第⑤自然段“寒来暑往,村民们在张富清的带领下,硬是用简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路。”可知,解放战争后,张富清带领村民炸山修路。
综上所述这些事迹表现了张富清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形象。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句子“张富清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率先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四米多高的城墙,率先跳进城里。”可知,本段中连续用了两次“率先”,意思是:带头;最先。突出了张富清在面对敌人时英勇无畏、奋勇当先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张富清的赞美与钦佩之情。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第④自然段中画直线的句子“小路一侧的山岩笔直陡峭,如刀削斧砍:另一侧的山谷深不见底,怪石嶙峋”使用了环境描写,其中描写“山岩笔直陡峭,如刀削斧砍;山谷深不见底,怪石嶙峋”表明了炸山修路的条件很恶劣;突出了张富清不畏艰难、i迎难而上的精神。
(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从第⑤段句子“张富清手持铁钎,弯着腰憋足了劲儿,将大块石头往悬崖边上提,头上热汗涔涔;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用力抡着大镐,猛砸坚硬的石块;二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弯着身子将堆积在悬崖边的石块推下悬崖……”可知,这是对张富清修路的详细描写,这是点的描写;
从第⑤段句子“男女老少齐上阵,拾的拾,搬的搬,铁锤钢钎和备种工具撞击石头的声音响成一片。”可知,这是对男女老少一起修路的描写,这是面的描写。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句子“他主动请缨,和两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天还没亮,他们就背上炸药包和手榴弹,一路匍匐前进,来到城墙下。张富清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徒手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四米多高的城墙,率先跳进城里。”第③自然段句子“一声巨响,敌人的一座碉堡被炸飞了,张富清忍着疼痛,趁着腾起的黑烟,顽强地爬近另一座碉堡,并把它炸毁,大部队顺利解放了永丰城。”第④自然段句子“在解放战争后,张富清主动前往条件艰苦的鄂西山区。”“他亲自披挂上阵,领着村民,炸山修路。”第⑤自然段“寒来暑往,村民们在张富清的带领下,硬是用简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路。”可知,这篇短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了张富清的英雄事迹;为国,他冲绛陷阵,舍身炸碉堡;为民,他响应党的号召,前往山区带领村民炸山修路。这些事迹与语段三中“于国于民,都是忠诚伟大的士兵”这一描述相符,同时短文中的事迹也体现出张富清“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的品质。
如:选择语段三,理由:张富清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在和平时期,张富清又响应党的号召,前往条件艰苦的鄂西山区。率领山区人民开山修路,搞社会主义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的先进事迹。表现了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的张富清永远保持突击队员的精神,永远向前。语段三“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突出张富清不忘初心奉献人民,对祖国忠诚,对人民无私。
21.(1) 一 中国航天人持续攻关,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
(2)“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感觉良好”更好,一方面 与材料一“01感觉良好”“02感觉良好”“03感觉良好”相呼应,与材料二“中国航天人持续攻关,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就”;另—方面,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仍然很多,“中国航天事业太强大了”不够准确。
(3)不能通过“高价购买”来解决那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根据材料三“‘卡脖子’技术,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的是别人有,但自己还没有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了它就没法运转,就像被人扼住了咽喉、卡住了脖子一样难受”可知,“我国卡脖子”现象仍比较突出,如果都通过“高价购买”来解决,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必然受制于人,很难有新的突破。
【导语】这组材料围绕“科技梦 中国梦”展开。材料一报道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安全着陆,圆满完成任务。材料二详述航天成果,如舱外航天服、太空宽带等,众多“首次”彰显航天新高度。材料三指出我国在多领域面临“卡脖子”困境,与航天成就对比,凸显科技发展有喜有忧,任重道远。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通过材料一中“北京,我是神舟十三号,我已安全着陆,返回舱正立,01感觉良好!”“02感觉良好!”“03感觉良好!”可知,本资料描述的是航天员安全着陆的信息,所以要了解三位航天员着陆的信息,我们可以阅读材料一。
通过材料二中“中国航天人持续公关,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就,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感觉良好’。”可知,神舟十三号之所以能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航天新高度”,是因为中国航天人持续公关,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就。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通过材料三中的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得知,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一直处于一个努力追赶的情况,“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感觉良好”这样说一方面说明中国在很多方面的不足的事实,也说明中国在努力攻克难关的进步,而“中国航天事业太强大了”这种说法表明中国已经很强大,和现实的情况不相符,所以这种说法不合适,用原句更符合事实。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材料二展示了中国航天在诸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如舱外航天服自主研制、太空宽带高速、货运飞船对接技术等,这些都是通过中国航天人持续攻关,突破关键技术而获得的。这表明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通过自主创新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材料三指出我国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多方面存在“卡脖子”现象,这些关键技术的缺失制约着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虽然可以通过高价购买国外技术来暂时满足部分需求,但从长远来看:一方面,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国外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往往不会将最先进的关键核心技术出售给我国,可能出售的只是相对落后的技术,无法真正解决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长期依赖购买会使我国在相关产业发展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面临技术封锁、供应中断等风险,就如同被人扼住咽喉,随时可能受制于人。例如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这就凸显了自主掌握关键技术的必要性。
所以通过“高价购买”来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是不可行的,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大科研投入,培养科技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实现科技的长远发展,保障国家科技安全和经济安全。
22.(1)考察 攀越 储存 陆续
(2) 六十年,本文指钱七虎为祖国的强大默默奉献了六十年。 原指提出建议或意见,文中指钱七虎退休后,他仍为国家战略防御工程建设前沿,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提出建议。
(3)我觉得一个人活着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钱七虎觉得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是他的毕生追求,也是他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为此他投身强国事业六十年,虽然他已经80多岁了,但他总觉得还有很多事要做。这是他的理想信念使他有无限活力。
(4)示例:我作为新时代少年应该努力学好文化知识,自立自强,从小事做起,听党的话,为科技强国努力提升自己。
【导语】这篇文章以简洁凝练的笔触描绘了钱七虎在中国防护工程领域的贡献和奋斗精神。通过几段叙述,呈现了他从理论奠基到实际应用的完整科研历程,彰显出其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专业能力。开头引入的问题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 是整篇文章的思考核心,贯穿始终,形象地展现了钱七虎以毕生追求铸造“地下钢铁长城”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契合时代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考察:实地观察调查。
勘察:去实地进行调查。
结合语境以及词语的意思,第③自然段语句“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了核爆中心(考察 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描述的是钱七虎等科研人员迅速冲进核爆中心以了解爆炸现场的实际情况,并进行详细的探查和测量,因此“勘察”更符合语境。 故划去“考察”。
攀登:抓住或握住某物向上爬。
攀越:攀登跨越。
结合语境以及词语的意思,第④自然段语句“勇于(攀登 攀越)的人脚步从不停歇。”在描述学习者品质或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时,“勇于攀登”更能体现不畏艰难、持续努力的精神 。而“攀越”更多用于描述具体的跨越动作,不太适合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或精神。故划去“攀越”。
储备:储存;准备。
储存:把钱或物存放起来暂时不用。
结合语境以及词语的意思,第⑥自然段语句“钱七虎在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能源地下(储备 储存)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重大咨询建议。”这里强调为了未来使用或应对不时之需而进行的预先保存。通常与战略、长期、安全等概念相关联,使用“储备”更准确。故划去“储存”。
陆续: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
继续:连续下去;不中断进程。
结合语境以及词语的意思,第⑥自然段语句“钱七虎表示,有生之年他将(陆续 继续)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不懈冲锋。”“继续”表示连续下去,不中断进程,更符合句子中描述的“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不懈冲锋”这一持续性的行为。它强调了不间断地、一直进行下去的意义。而“陆续”则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这与句子中要表达的持续冲锋的意义不太相符。故划去“陆续”。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一甲子:甲子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用于纪年,指的是六十年一个循环。第⑦段中“奋斗一甲子”在文中指钱七虎为国家和科学事业奉献了六十年。
建言献策:指的是提出建议和提供策略,常用来表示对某些事务或问题进行意见或建议的表达。结合第⑥段句子“退休后,他仍活跃在国家战略防护工程建设前沿,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可知,文中使用该词语是描述钱七虎对国家重大工程提出重要建议和策略。
(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及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通过分析短文内容,钱七虎在不同时期为国家科研和防护工程所做的努力,可以见证他的追求与执着。
结合第③自然段“冲进了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找准原有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却患上了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第④自然段“开展‘有限单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的研究攻关诱发了痔疮,趴在床上写专著,获得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第⑤自然段“在面对一项项世界级国防工程的防护难题时,钱七虎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第⑥自然段“退休后……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等内容可知,钱七虎在动荡岁月中接受革命人生观教育,坚定了科学研究以报效国家的初心。从核试验危险现场到计算机有限资源下他都毫不动摇,为国防建设尽心竭力。即便年老,他仍在国家战略防护工程建设上积极建言,铸造了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展现了他为国铸盾的毕生追求。钱七虎的实例说明了“一个人活着”是为了实现理想,报效祖国,造福社会。据此作答即可。
示例:我觉得一个人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钱七虎克服自身困难,用一个甲子,投身强国梦,为我国打造了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 。钱七虎的例子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联系自身实际组织语言并作答。
示例:作为新时代的少年,首先应该努力学习 :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然后,要培养创新精神 :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敢于质疑和批判 ;其次,要增强责任感 :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科技强国战略中 。还要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如小发明、小制作,提升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努力,我将不断提升自身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23.A 24.D 25.D 26.场面:红军宣传队鼓励大家向前的场面。体会:红军团结互助,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7.不同意。因为多处环境的描写,突出当时环境非常恶劣,也从侧面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8.面上:他们年轻的扶着年老的,身强的扶着体弱的,男的拉着女的,小鬼们拉着马尾巴。走啊!走啊!越过大雪山,就是胜利!从整体感受战士们的团结协作,奋勇向前的精神。
点上:队长就站在半山腰,敲着锣,打着鼓,挥着红旗,鼓励大家前进。给我们展现了宣传队长的风采,领略了战士个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语】《大雪山》通过描写红军长征过程中翻越大雪山的艰苦经历,突出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文章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刻画战士们的形象,生动展现了自然环境的险恶以及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的执着,体现了集体的力量与坚定的信念。通过细节描写,如喝辣椒汤、搭帮互助、宣传鼓励等,增强了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红军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23.本题考查对多音字的掌握。
薄:读báo时,1.扁平物厚度小。2.土地含养分少,不肥沃。3.不富有。读bó时,1.扁平物厚度小,多用于书面语。2.轻微,少。3.不强健,不壮实。4.不浓;淡。5.急迫;紧迫。读bò时,薄荷。
稀薄:读音为bó,意思为(空气、烟雾等)密度小,不浓厚。
血:读xuè时,1.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红色液态组织。2.指血缘,血统。3.指红色,像血一样的颜色。读xiě时,多用于口语。
血液:读音为xuè,意思为流动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黏稠液体。
没:读méi时,1.无,没有。2.未曾,未尝。3.不够,不如。读mò时,1.隐在水中。2.隐藏,消失。3.漫过,高过。4.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
没膝:读音为mò,意思是没过膝盖。
故选A。
24.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文章第②段“他们衣服穿破了,草鞋穿烂了,这样冷的雪山,怎么过得去呢?”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可知,红军长时间行走了八个月,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寒冷的雪山,穿着破烂的衣服和烂掉的草鞋,想要安全通过是极其困难的。这种情境下,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该句描述了红军一路上行进的艰难困苦,所以朗读该句要读出对红军的担忧之情。
文章第⑦段“走啊!走啊!越过大雪山,就是胜利!”结合上下文可知,虽然天气恶劣,环境困苦,但是战士们互相扶持,无论男女老少都没有掉队,都坚定的往前走,这句话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它象征着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所以朗读该句要读出红军对跨过雪山的坚定之心。
故选D。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啊!走啊!”,“前进,前进”两处语言重复强调了红军战士在面对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精神,突出他们为了革命胜利而坚定不移的信念。
故选D。
2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文章中描述了多个场面,如“红军宣传队鼓励大家向前的场面”“在空气稀薄的山顶大家相互扶持前进的场面”等。根据所选场面写出体会即可。
如若选择“红军宣传队鼓励大家向前的场面”,体现出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昂斗志和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若选择“在空气稀薄的山顶红军战士相互扶持前进的场面”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7.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题干,先表明环境描写能不能去掉,再根据有环境描写和没环境描写,文章意思是否改变进行分析。
文章中出现多种环境描写的句子,如第①自然段“那里没有人烟,没有花草树木,连条小路也没有。一年四季,山上都盖着厚厚的雪。”;第⑥自然段的“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冰雹刚过去,大雨又来了”;第⑦自然段“近山顶,气候越冷,空气越稀薄”等句子,说明了当时环境的艰难困苦,侧面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不能删掉。
2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点面结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通过面描写来展现整体场景和氛围,通过点描写来突出具体细节和人物。
例如文章第③段“大队人马来到大雪山脚下,战士们把能穿的全都穿上了。有毯子的就把毯子裹在身上,有油布的就把油布披在头上。”是面的描写,整体描述战士们把各种能穿能御寒的全穿在身上,展现了过雪山路上的寒冷与战士们处境艰难。第⑥自然段“乌云带来了冰雹,打在炊事员挑的洋铁桶上,丁丁当当地响。”是点的描写,具体描写了炊事员的铁桶被冰雹砸的丁丁当当地响,突出了冰雹之大,红军行进路上的艰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