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专项训练:诗词曲鉴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专项训练:诗词曲鉴赏(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2:34:2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专项训练:诗词曲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诗词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②烈:凛冽。③雄关:指娄山关。④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2.联系上下阕,“马蹄声碎”的“碎”的意思是( )
A.不完整 B.说话唠叨
C.杂乱 D.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零块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宛如 ;夕阳鲜红,色若 。我也能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残月 ,绿草 。
4.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A.悲伤 B.悲壮 C.消沉 D.欢快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5.初读诗歌,我发现诗中主要描绘了 、 、 、 等景物。
6.下面这句诗正确的朗读节奏应是( )
A.水晶/帘动/微风起 B.水晶帘动/微风起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水晶/帘动微风起
7.这首诗读起来颇有画面感,请简要概括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描写庭院的静景,后两句描写庭院的动景。
B.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展现了庭院的景色。
C.这首诗歌通过描绘庭院的景象,写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陶醉。
D.这首诗歌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都写到了风,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9.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 ,题目是 。
10.用“_____”画出词的上阕,用“﹏﹏﹏”画出词的下阕。
11.这首词写的是 ,赞美了“她” 的精神。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①挽强②,用箭当用长③。
射人先射马,擒④贼先擒王。
[注释]①当:应当。②强:坚硬的。 ③长:指长箭。④擒:捉拿。
12.“挽”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挽”在字典中的释义有:①拉;牵。②设法使好转或恢复。③追悼死者。④向上卷起。在诗中“挽”的意思应该是 。(填序号)
13.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 )。
A.将士要有过硬的本领,对敌要讲策略,智勇并用。
B.将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C.战争带来了灾难,表达了诗人悲痛的情感。
古诗阅读: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4.这首诗的体裁是 。
15.诗题中“过”的意思是: ,首联一个“ ”字尽显老友的热情,尾联一个“ ”字表明诗人深深为田园生活所吸引,率真地表示重阳节再来相聚。
16.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 。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释】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娄山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红军长征途中,此处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咽:呜咽,声音受阻而低沉。从头越:从头大踏步越过。隐约透露胜利惨烈,要对长征计划再作部署。
17.这是一首词。题目中的忆秦娥是 ,娄山关是 。
18.词的上阕是从 和 两个角度来写景的。作者通过西风、长空、 、 等景物展现了一幅 的战争画面。
19.上阕两个“霜晨月”叠用,既点明了 ,同时也写出了战争的惨烈和艰辛;下阕两个“从头越”叠用,既赞扬了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也表达了红军 的精神。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0.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这首诗属于 (律诗 绝句)。
21.“把酒话桑麻”一句中“把酒”的意思是 。
22.有人说题目中的“过”是“路过”的意思,你认同吗?请结合文中诗句说说理由。
23.联系整诗,说一说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4.这首诗中多处运用了动词,比如 、遮、 、入、卷、 ,从这些动词中,可以体会到 。
25.这首诗把 比作 ,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期中专项训练:诗词曲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忆秦娥 娄山关 2.C 3. 大海的波涛 鲜血 如钩 如茵 4.B
【导语】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长征途中的壮丽景象,词中“西风烈”“长空雁叫”等意象烘托出战争的严峻与悲壮,而“雄关漫道真如铁”则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以恢弘的自然景象象征革命斗争的艰辛与牺牲,整首词情感深沉,气势磅礴,既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革命精神的颂扬。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位置上词牌名在前,题目在后,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忆秦娥”是固定的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律、曲调等形式要素。有许多词人按照“忆秦娥”的格律填词,形成了众多同词牌的作品;“娄山关”则是这首词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词创作的背景地点及主要描写对象。毛泽东在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以“娄山关”为题,通过描绘此地的景色和战斗后的感悟,抒发情感 。
2.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结合上阕可知,描绘了一幅凄冷、紧张的行军画面,“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营造出了一种肃杀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军队行军的马蹄声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马蹄声碎”中的“碎”在这里是形容马蹄声的杂乱细碎,形象地表现出了行军时马蹄声急促而纷杂的状态,与当时紧张的行军氛围相契合。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山起伏比作大海的波浪,将夕阳的颜色比作鲜血。据此仿写。
示例:残月如弓,绿草如毯。
4.本题考查主旨情感分析。
上阕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西风凛冽、大雁哀鸣、晨霜冷月的景象,渲染出一种肃杀、凄凉的氛围,同时“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行军时马蹄声杂乱、军号声低沉,也暗示了战斗的紧张与艰难,透露出一种悲壮之感。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现出红军战士面对娄山关这一艰难险阻毫不畏惧,勇往直前,重新跨越的豪迈气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描绘了宏大壮阔的自然景象,又蕴含着战斗的惨烈,进一步烘托出悲壮而又豪迈、雄壮的情感。整体词的感情基调并非单纯的悲伤、消沉或欢快,而是悲壮。
故选B。
5. 绿树 池塘 楼台 蔷薇 6.B 7.诗歌描绘了一幅池塘倒映着楼台,周边绿树成荫,微风吹过,池水泛起涟漪,蔷薇花香满园的夏日景象。 8.D
【导语】这首诗通过对庭院中夏日景色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宁静而祥和的生活氛围。浓密的树荫、倒影在水中的楼台、微风摇动的水晶帘和弥漫香气的蔷薇,勾勒出一幅清新流畅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陶醉。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可知,这一句诗中描绘了绿树、楼台和池塘三种景物。根据“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可知,这一句诗中描写了蔷薇这一种景物。
故应填“绿树”“楼台”“池塘”“蔷薇”。
6.本题考查朗读节奏。
正确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则需要一定的停顿。
根据诗句并结合注释可知,诗句的意思为“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水晶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结合七言诗的停顿规则可知,此诗诗句节奏的划分应为:“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故选B。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并结合注释可知,诗句意思为“夏季天渐渐变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池塘映照着楼台的倒影,水晶帘轻轻飘动,原来是微微的山风吹了进来;满架的蔷薇正在盛开,整个院子里充满了花香。”
由此可知,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描绘了绿树成荫,池塘倒映着楼台,微风吹过,池水泛起涟漪,蔷薇花香满园的景象。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宋代苏轼所作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诗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句意思是“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描绘的是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的情景。而本诗“水晶帘动微风起”写的是微微的山风。故两者写的风不一样。
故选D。
9. 卜算子 咏梅 10.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1. 梅花 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导语】这首词运用拟人手法,以梅花迎风傲雪的姿态象征不畏艰难、顽强不屈的精神。上阕讲述梅花在冬日严寒中开花,象征勇敢;下阕则表达了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品质,通过梅花的微笑展现其坚忍的品格与报春的使命,隐含了作者对自身理想和品格的隐喻。
9.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在古诗词中,词牌名是对词的格式、韵律的规定,所以本词的词牌名是“卜算子”。题目通常是对内容的概括,所以本词的题目是“咏梅”,表明这首词的主题咏梅花。
10.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词的上下阕可以根据字数来判断,上阕和下阕的字数基本相等。此外,有时会规定某个时间点是上下阕的分界。这首词中,在“犹有花枝俏”后自然停顿,结束上阕;而“俏也不争春”则是下阕的开始。上阕和下阕各为四句,并且字数相等。所以上阕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下阕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根据题目的提示“咏梅”,可知描写对象是梅花。“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了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情境,尽管处于悬崖百丈冰的恶劣环境中,梅花依然能够在风雪中报春,表现了她不畏严寒的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描绘了梅花不与百花争春,而是将春天的信息传递给大地,待到百花盛开时,它们才会在一旁静静地微笑,展现出梅花坚韧不拔、谦逊奉献的高尚品格,生动刻画了梅花自信而不争艳的形象。所以这首词写的是梅花,赞美了“她”不怕严寒、坚韧不拔、谦逊奉献的精神。
12. 扌 7/七 ① 13.A
【导语】杜甫的《出塞》通过对弓箭的使用技巧和战术策略的描写,强调了战争中技能与智慧并重的重要性。诗中以射马擒王为喻,指出关键行动需直击要害,体现出一种简洁有力的战争哲学,蕴含深刻的军事智慧与经验。
12.本题考查查字典。
“挽” 是左右结构的汉字,它的左边部分是 “扌”,这是一个常见的部首,表示和手的动作有关。在计算剩余笔画数时,“挽” 字去掉部首 “扌” 后,剩下的部分是 “免”,“免” 字的笔画数为 7 画。所以按照部首查字法的规则,先查 “扌” 部,再查 7 画。
“挽弓” 的意思是拉弓,诗中是在描述拉弓射箭的场景,在这里 “挽” 作为一个动作,与 “拉” 的意思最为贴切。如果是 “设法使好转或恢复”,放在 “挽弓” 这个语境中不符合语义;“追悼死者” 与拉弓毫无关联;“向上卷起” 也不能和 “弓” 搭配表达合理的动作,所以是①拉;牵。
13.本题考查诗的主旨。
A.诗的前两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体现了对于武器装备的选择,强调要用强硬的弓和长箭,这暗示着将士们在作战时需要有过硬的本领。只有使用强劲的弓和合适的长箭,才能在战斗中发挥更大的威力,这是对自身实力的一种要求。后两句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则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作战策略。马是人的坐骑,射倒马可以使敌人失去机动性,更容易被制服;而 “擒贼先擒王” 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要抓住敌军的首领,就能扰乱敌军的部署,使战斗更有利于我方。这些都表明了作战时需要运用智慧,讲究策略,智勇并用才能取得胜利;
B.从这首诗的字面内容来看,没有直接体现将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诗中没有出现关于故乡的山川河流、家庭生活场景或者亲人的描述,也没有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样明显表达思乡情感的词句。它主要聚焦于作战的装备选择和作战策略,没有为读者传达出将士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绪;
C.这首诗没有着重描述战争的灾难场景,如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样展现战争惨烈后果的内容。诗中没有提及战争对百姓生活的破坏、城市的荒芜等体现灾难的情节。同时,也没有体现诗人对战争灾难感到悲痛的情感表达。诗人更多的是从作战技巧和策略的角度来写这首诗,而不是对战争灾难的悲痛控诉。
故选A。
14.五言律诗 15. 拜访 邀 就 16.开轩面场圃
【解析】14.本题考查诗歌体裁掌握。
《过故人庄》全诗八句,每句五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为首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颔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为颈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为尾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符合五言律诗的特点。
15.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过故人庄”即去拜访老朋友的村庄。诗题中“过”的意思是:拜访。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做客,一个“邀”字尽显老友的热情,主动邀请体现出朋友对诗人的真诚与热情。尾联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有亲近、靠近的意思,这里表明诗人深深为田园生活所吸引,率真地表示重阳节再来相聚,“就菊花”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再次相聚的期待。
16.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开轩面场圃”意思是打开窗户,眼前是一片打谷场和菜圃。此句中“开轩”这个动作让室内的诗人与室外的场圃直接产生了联系,打开窗户后,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向了室外的场圃,使得室内的宁静与室外的田园风光相互呼应,自然地将室内外景象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生活画卷。故诗人是通过 “开轩面场圃” 这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
17. 词牌名 词题 18. 听觉 视觉 雁鸣 马蹄声 凄凉、悲壮 19. 战争发生的时间 英勇无畏、豪迈乐观
【解析】17.本题考查对诗词题目的了解。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题目中的“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词题,说明这首词是以娄山关战役为背景创作的。
18.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意思:西风猛烈地吹着,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结合词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西风、长空、霜晨月”和“马蹄声、喇叭声”可知上阕通过视觉(西风、长空、霜晨月)和听觉(马蹄声、喇叭声)两个角度来描写景物,展现了战争的悲壮氛围。
19.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意思: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当我们跨越了这道雄关,放眼望去,青山起伏,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般壮阔;夕阳鲜红,如同鲜血染红了天际,展现出一片壮丽而凄美的景象。
霜晨月:天将破晓,上阕两个“霜晨月”叠用,点明了战争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晨,同时也写出了战争的惨烈和艰辛;
从头越:重振旗鼓向前,下阕两个“从头越”叠用,既赞扬了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也表达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0. 孟浩然 律诗 21.喝酒(端酒) 22.不认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朋友家做客的经历。通过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邀”可以看出来,因此,“过”是拜访的意思。 23.对友人及田家生活的喜爱与留恋。
【解析】20.本题考文学常识。
《过故人庄》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律诗与绝句的区别是,律诗一共八句,绝句只有四句。因此,这首诗是律诗。
2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把酒话桑麻”的意思是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因此,“把酒”的意思是喝酒,端酒。
22.本题考查诗词理解。
诗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意思是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由此可知,诗人不是路过,而是专门去拜访。因此,这种说法错误。
2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意思是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通过“还”可以看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留恋。
24. 翻 跳 吹 景物变化快 25. 黑云 翻墨 白雨 跳珠 把景物写得形象生动
【解析】24.本题考查找关键词。
题目要求分析这首诗中运用的动词,并体会这些动词所传达的意境。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全诗,找出其中的动词。在诗中,“黑云翻墨未遮山”中的“翻”字,“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跳”字,“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卷”和“吹”是明显的动词。动词通常用于描述动作、变化或状态,能够赋予诗句以动态感和生命力。在这首诗中,“翻”字形象地描绘了黑云迅速聚集、翻滚的景象;“跳”字则生动地表现了雨滴大而急,如同跳跃的珠子般落入船中的情景;“卷”和“吹散”则描绘了狂风席卷而来,瞬间吹散乌云,恢复晴朗的场面。这些动词的巧妙运用,不仅使诗句画面生动、形象鲜明,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夏日暴雨的突然降临和迅速消退,以及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热爱之情。
2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可知把“黑云”比作“翻墨”,形象地描绘了黑云迅速聚集、翻滚、颜色深重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把“白雨”比作“跳珠”,生动地表现了雨滴大而急,如同跳跃的珠子般落入船中的情景,既写出了雨势之大,又赋予了雨滴以动态美。通过比喻手法,诗人将自然界的景象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暴雨的猛烈和突然,以及随后风来云散、湖面恢复平静的景象变化。同时,这种写法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喜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